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3 魏晋至隋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封建国家的发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3 魏晋至隋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封建国家的发展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三 魏晋至隋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广东广州一模)据载,郑弘少为乡啬夫,被太守第五伦举为孝廉。元和元年(84年)郑弘为太尉,第五伦为司空,班次在郑弘之下。“每正朔朝见,(郑)弘曲躬而自卑。帝问知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间,由此以为故事(定例)”。这反映了(  )
A.豪强势力的膨胀 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C.察举制存在隐忧 D.官僚体制逐步健全
2.(2024江苏新高考高三联考)220年,九品中正制正式颁行,中正评议包括“品”“状”“簿阀”三项。西晋时,“簿阀”(祖、父两代的本朝官爵)成为定品的主要依据。经过魏晋两代九品中正制的运行,在汉魏、魏晋政权更迭中立有功勋的家族居于高品,原本在东汉时同质性的世家大族出现了分化。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提高了世家大族的政治地位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C.适应了魏晋政局变动的需要
D.确保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3.(2024北京西城区一模)南朝刘宋时,农家子弟沈庆之官至宰辅,小贩出身的戴法兴掌管朝廷内务;萧齐时,出身寒微的纪僧真执掌中书后拜访士族遭到蔑视;萧梁时,北齐降将侯景提出与南朝望族王、谢两家联姻,被梁武帝劝诫与门第低一些的家族联姻为宜。上述现象说明(  )
①门阀政治在南朝逐渐衰落 ②南北方文化交流日趋加强 ③九品中正制加强中央集权 ④门第差异的意识依然明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24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模拟)黄河流域在西汉晚期至东汉,大致归并为关东(山东)、关西(山西)两个文化倾向有差异的基本文化区。到东晋时,许多关西关东方言已经混一。魏晋以后,出现了江南、江北两个文化区并峙的局面。对上述文化区格局的变迁解释正确的是(  )
A.黄河流域文化差异缩小得益于大一统的局面
B.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影响文化区格局的变化
C.区域间文化差异会影响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D.自然地理条件决定文化区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5.(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宋书》记载:“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与此同时,南方同姓之间甚至出现了“危亡不相知,饥寒不相恤”的现象。《日知录》也提到,东晋以后“北人重同姓,多通谱系,南人则有比邻而各自为族者”。南北方这一差异主要是基于(  )
A.门阀制度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
C.主流思想的异变
D.民族关系的复杂程度
6.(2024山东实验中学高三诊断二)下表为开皇年间(581—600年)隋文帝采取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旨在(  )
时间 举措
开皇三年(583年) 诏举贤良
开皇七年(587年) 制诸州岁贡三人
开皇十八年(598年) 诏京官五品已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A.注重吏治的清明
B.防范门阀士族垄断政治
C.注重官员的品行
D.建立考试选官的新制度
7.(2024广东韶关一模)唐代前期政事堂议事,对宰相的人数没有明确的规定,通常多则十几人;唐代中期以后逐渐形成一定的制度,有史记载“唐制,宰相四人”,宰相数量基本固定和适中。这一变化(  )
A.平衡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有利于提高中央决策效率
C.扩大了政事堂的政治权力
D.是对原始民主传统的践行
8.(2024山东淄博三模)唐代是恩赦制度革新的重要时期。初唐,皇帝很少亲自参与单纯颁布大赦的仪式;武则天以后,皇帝往往亲临颁赦,直接与万民接触,向民众传达意志。这表明唐代(  )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统治秩序得以重构
C.民众参政程度提高 D.社会治理方式丰富
9.(2024安徽鼎尖名校联盟高三联考)唐朝刘峣上疏:“国家以礼部为考秀之门,考文章于甲乙,故天下响应,驱驰于才艺,不务于德行。”贾至认为科举忽视先王之道,滋生了小人之道,“致使禄山一呼而四海震荡,思明再乱而十年不复”。据此可知,科举制(  )
A.出现了重才轻德现象
B.选拔了德才兼备人才
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反映了价值观的变化
10.(2024安徽师大附中二模)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唐睿宗时始设节度使,到唐玄宗天宝年间,从西北到东北共设八个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将原本只存在边地的军镇又扩展到内地。这一变化(  )
A.说明边疆与内地联系的加强
B.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C.是迫于当时国内形势的需要
D.有利于实现民族之间的交融
11.(2024浙江杭州二模)“玄宗事夷狄,戍者多死,边将讳不以闻,故贯籍不除。天宝中,王鉷为户口使,方务聚敛,以其籍存而丁不在,是隐课不出,乃按旧籍,除当免者,积三十年,责其租、庸,人苦无告,故法遂大敝。”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户籍管理混乱的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乱
B.频繁的对外战争是租庸调破产的根源
C.为此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以礼治国
D.该现象一定程度上推动两税法的颁布
12.(2024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三)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这便是虎溪三笑的典故。这反映了(  )
A.儒家正统地位发生动摇
B.思想环境的相对宽松
C.三教之间的交融与发展
D.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13.(2024广东深圳二模)南北朝时期,南北儒学学风有别,南学“约简”,北学“深芜”。到隋朝刘焯、刘炫“学通南北”,还为儒家典籍及旧注作解释,士大夫“咸师宗之”。这体现了(  )
A.“三教合一”倾向逐渐显现
B.选官的改革扩大了统治基础
C.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D.政治格局变动影响学术发展
14.(2024河南九师联盟高三月考)东晋南朝之际,本来作为人物背景的山水被重视起来,如时人王微善画,提倡“绿林扬风,白水激涧”的山水画风,提出“形风融灵,而动变者心也”,认为只有心物相印,才能“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画天地万物。据此可知,山水画的这一发展(  )
A.推动艺术审美与教化相结合
B.反映出民族交融推动绘画创新
C.体现出写意忘形的绘画理念
D.表达了文人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15.(2024福建福州八县市一中模拟)唐天宝年间,高仙芝远征中亚将柘枝舞带入中原,舞女服饰是“香衫窄袖裁”,入唐的胡旋舞女穿窄口裤,脚着“小头鞋履”,这更促使贵族和士民“好为胡服和胡帽”。随着“天宝末年时世妆”风行一时,时髦人士崇尚中亚的“小头鞋履窄衣裳”。这反映了(  )
A.汉民胡化的现象十分严重
B.社会生活映射盛唐风貌
C.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
D.中西文化交流互鉴频繁
16.(2024安徽名校教研联盟高三联考)下表为白居易部分诗作的内容简介,这些诗作体现了(  )
诗名 内容简介
《买花》 描写贵族豪奢的生活,结尾用一句“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回归到民生之多艰上
《杜陵叟》 描写朝廷政令执行无法落地,农民深受贪官污吏荼毒
《卖炭翁》 描写宫市制度对普通百姓的剥削和压榨
A.安史之乱后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B.唐诗以关注现实为主要内容
C.文学作品有揭露政治弊端的功能
D.封建制度受到知识分子质疑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4山东聊城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坞堡的兴衰
材料一 东汉末年的战乱和基层组织的破坏,导致一些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武装自卫集团的出现,强宗豪族率领宗族据险守隘,因而坞堡有了很大发展。西晋末年的战乱和社会基层组织的破坏更为严重,坞堡壁垒更是遍布于北方地区,在十六国时期达到高峰,成为战乱时代一种特殊的聚居方式,史称“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诸如“于时豪杰所在屯聚”“关中堡壁三千余所”“冀州郡县,堡壁百余”这类记载,更是史不绝书。
——摘编自黎虎《汉魏晋北朝中原大宅、坞堡与客家民居》
材料二 
河北安平汉墓出土坞堡图像 如左图所示,坞堡内既有城垣内部的街道,又有豪华地主庄园的房舍,房屋栉比,层层进深,在靠近围墙的一处院落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望楼。望楼楼顶是四面出挑的哨亭,亭上高悬旗帜,亭内置鼓,应为打更报警之用。
——摘编自马玥《汉至魏晋时期坞堡研究——以出土明器、图像为中心》
材料三 晋末乱离,庾衮“乃率其同族及庶姓保于禹山”,乃集诸群士而谋曰:“二三君子相与处于险,将以安保亲尊,全妻孥也。”……“于是,峻险阨,杜蹊径,修壁坞,树藩障,考功庸,计丈尺,均劳逸,通有无,缮完器备,量力任能,物应其宜,使邑推其长,里推其贤,而身率之。……及贼至,衮乃勒部曲,整行伍,皆持满而勿发。贼挑战,晏然不动,且辞焉。贼服其慎而畏其整,是以皆退,如是者三。”
——摘编自《晋书·庾衮传》
材料四 (北)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
——《魏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相关时代背景,概括坞堡的主要功能。(4分)
(2)结合以上材料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分析说明当时坞堡走向衰落的原因。(6分)
(3)回顾坞堡的兴衰历程,这对我国现代社会治理有何历史启示 (4分)
18.(2025湖南常德起点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唐前期军力分布情况
道名 关中 河东 河南 陇右 其他 合计
军府 数/个 288 164 74 37 94 657
占军府 比重/% 43.8 25 11.3 5.6 14.3 100
——摘编自吴海军《浅析唐前期关中本位政策》
关中,李唐皇室者三百年统治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创业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之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所结集团之后裔也。李唐承袭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全国的中心本于西北一隅,而吐蕃强盛延及二百年之久。故当唐代盛极之时,已不能不于东北方面采维持现状之消极政略,而竭全国之武力财力积极进取,以开拓西方边境,藉保关陇之安全为国策也。又唐则资太宗、高宗两朝全盛之势,历经艰难,始克高丽,即克之后,复不能守。
——摘编自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材料二 唐关中乃王畿,故安西四镇为防护国家重心之要地,而小勃律所以成唐之西门也。玄宗之世,华夏、吐蕃等皆称强盛,唐朝欲保其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欲固守四镇,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而断绝其与大食通援之道。当时国际之大势如此,则唐代之所以开拓西北,远征葱岭,实亦有其不得已之故,未可专咎时主之黩武开边也。
——摘编自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前期“关中本位政策”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陈寅恪对于李唐王朝“开拓西北,远征葱岭”的看法。(6分)
19.(2024广东湛江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一时期的壁画也发生了地域性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区艺术传统的多样性。许多壁画创作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与北方少数民族、江南等地区的艺术中常见的各种手法相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的交融促进了中国独特壁画风格的发展,也对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摘编自王芷冉《民族融合视域下魏晋南北朝壁画创作研究》
材料二 早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墓葬壁画主要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场景的反映,随着契丹民族的崛起和进入北方地区,辽代中后期墓葬壁画逐渐显露出同中原文化趋同的特点。
——摘编自石惠杰、艾妮莎《北方游牧民族古代壁画及其发展现状》
材料三 五代十国时期壁画图像主题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展现了极大的自由性和区域性特点。宋代墓室壁画风格有别于唐代墓室壁画中森严的礼制规范,在题材上丰富多样,且更加生活化,宋代成为继汉唐以后壁画艺术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高峰期。
——摘编自金凡茜《宋代墓室壁画中世俗之美演变的成因分析》
(1)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的原因。(4分)
(2)指出古代壁画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并谈谈古代壁画的价值。(10分)
20.(2024广西柳州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72年新疆出土了唐代绢画《双童图》,该图描绘了两个儿童在草地上追逐嬉戏。左边的儿童右手放掉飞虫,左手怀抱卷毛小狗。这种卷毛小狗在唐代称为“拂菻狗”,据《旧唐书》记载:“(高祖)七年,(高昌王)文泰又献狗雌雄各一,高六寸,长尺余,性甚慧,能曳马衔烛,云本出拂菻国。中国有拂菻狗,自此始也。”经学者考证,“拂菻狗”的故乡是当时被称为“大秦”或“拂菻”的东罗马帝国。
图中两个儿童穿的彩色条纹背带裤充满了浓郁的异域风情。背带裤、背带裙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山西太原北齐娄睿墓出土的侍女俑,就穿着背带长裙。有学者提出,其可能源于我国北方契丹族服饰中的“连脚背带裤”,传入中原地区,并由中原地区再传入吐鲁番高昌地区。彩色条纹面料最早在战国楚墓出土的服饰实物中可见,至唐代随着与西域少数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服饰的条纹逐渐变窄,并出现多色相间,色彩越来越艳丽。同时期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八彩晕绷提花绫裙残片”也进一步证明了彩色相间的织物在这一地区的流行。
——摘编自廖瑜、陈维艳《艺术社会学视角下唐代婴戏图研究
——以阿斯塔那187号墓<双童图>为例》
《双童图》(局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绢画《双童图》创作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绢画《双童图》为例谈谈历史学研究的方法。(6分)
答案:
1.C 太守第五伦将比自己级别低的乡啬夫郑弘察举担任了太尉,第五伦后来为司空,班次在郑弘之下,每当上朝时郑弘仍“曲躬而自卑”,连皇帝也认可了这种行为,而且为之置屏风相隔,这反映出二人之间存在某种隔阂,也说明汉代察举制存在隐忧,故选C项;题干中的郑弘和第五伦都属于朝廷命官,不是豪强势力,所以不能据此得出豪强势力膨胀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所述主要是讲在察举制下察举官员与被察举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察举制本身存在的问题,与君主专制并无直接关联,B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题目主旨是讲察举制存在的弊端,与官僚体制的逐步健全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可知,魏晋两代九品中正制运行后,原本在东汉时期同质性的世家大族出现分化,由此可知,魏晋根据对朝廷的贡献重新划定世家大族门第的等级高低,适应了时代更迭、巩固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强调九品中正制实行导致世家大族分化,并非提高世家大族政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B项,排除;材料强调九品中正和世家大族的关系,并不能得出“确保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的结论,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南朝刘宋时……掌管朝廷内务”可知,南朝刘宋时期许多并非出身于世家大族的人进入官僚体系,并官至高位,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反映了门阀政治在南朝的衰落,故①正确;材料反映的都是南方政权中的官场、婚姻和日常生活中的状况,不能说明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是否增强,排除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官看重门第,使得世家大族垄断地方选官权,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③;根据材料“出身寒微的纪僧真……劝诫与门第低一些的家族联姻为宜”可知,当时人们在婚姻和日常生活中仍看重身份门第,说明门第差异意识依然明显,故④正确。故选B项。
4.B 黄河流域的关东(山东)、关西(山西)两个文化倾向有差异的基本文化区到东晋时已经混一,而魏晋以后,之所以出现江南、江北两个文化区,则是因为魏晋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使得江南地区经济开发,当地文化发展,从而形成与北方并峙的具有南方地域特色的文化区,故选B项;黄河流域形成大一统局面是在北魏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不能据此得出黄河流域文化差异的缩小得益于大一统局面的结论,排除A项;我国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于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区域间文化差异会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结论,排除C项;自然地理条件对文化区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北土重同姓……出现了‘危亡不相知,饥寒不相恤’的现象”“北人重同姓,多通谱系,南人则有比邻而各自为族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重视同姓,宗族关系显得更加密切,南方则有比邻而各自为族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危亡不相知,饥寒不相恤”的现象,这是因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比较多,民族关系比较复杂,使汉族门阀士族更加注重相互间的联系,故选D项;虽然门阀制度在南北方都有一定的影响,但相比北方民族关系的复杂程度,其影响力较小,并且门阀制度并不是决定南北同姓重视程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纵观中国古代史,一般情况下宗族血缘关系越弱,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但材料“北土重同姓”“北人重同姓,多通谱系”强调北方重视血缘,虽然此时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儒学受到佛、道冲击,但主流思想依然是儒学,并没有发生异变,排除C项。
6.B 根据表格信息“诏举贤良”“制诸州岁贡三人”“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可知,隋朝政府逐渐掌握了选官用人的主动权,这可以较好地防范门阀士族对政治的垄断,故选B项;表格内容述及的是政府掌控选官用人的主动权,而不是“吏治”问题,排除A项;从表格信息来看,隋文帝注重官员品行,但这并不是其着重点,其着重点在于政府要掌控选官用人的主动权,排除C项;表格内容述及的是隋朝要求自上而下举荐官员,而不是“考试选官”,排除D项。
7.B 根据材料“十几人……‘四人’……固定和适中”可知,唐代前期政事堂宰相的人数较多,容易因政见不同而互相扯皮、推诿搪塞,唐代中期以后,宰相数量基本固定且人数适中时,意见容易达成一致,这一变化有利于提高中央决策效率,故选B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体现在对国家政治权力的掌控上,可以通过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体现平衡,但无法通过人数的变化平衡,排除A项;人数减少不等于政治权力的扩大,这一变化并没有扩大政事堂的政治权力,排除C项;在原始民主传统下,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而唐代时期,君主的权力逐渐强化,因此,这一变化是对原始民主传统的否定,排除D项。
8.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由很少亲自参加大赦仪式到亲临仪式,说明唐朝武则天当政后需强化权力的正当性,加强皇权的权威性,故选A项;根据材料可知,恩赦制度一直存在,只是内容有所革新,不能称为统治秩序重构,排除B项;皇帝向民众传达自身的意志,不等于民众参政,排除C项;社会治理方式强调国家对基层治理采取的措施,材料强调皇帝的个人行为,两者不同,排除D项。
9.A 根据材料“考文章于甲乙……驱驰于才艺,不务于德行”“忽视先王之道,滋生了小人之道”“致使禄山一呼而四海震荡,思明再乱而十年不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峣认为科举重视才艺,忽视德行,贾至认为科举忽视先王之道,滋生小人之道,导致安史之乱,两者都认为科举制重才轻德,以致有才无德者为官,危害国家,故选A项;材料中两人均认为科举制重才轻德,而非“德才兼备”,排除B项;材料中两人指出科举制重才轻德的弊端,并没有提及阶层流动及科举制对“阶层流动”的影响,排除C项;科举制会导致功利化的价值观,材料没有提及“价值观”及其变化,材料指出的是两人认为科举制存在重才轻德的情况,排除D项。
10.C 根据材料可知,节度使本来只设立在边疆地区,但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威信下降,为加强对各地的控制,将节度使制度扩展到内地,故选C项;战乱时期,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减弱,而非加强,排除A项;节度使的设立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说明其不利于完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节度使制度侧重于军事方面,不会促进民族交融,排除D项。
11.D 根据材料“乃按旧籍……人苦无告,故法遂大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以来的户籍问题影响了国家的赋税征收,出现了很大的弊端,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赋税制度的改革,推动了两税法的颁布,故选D项;根据材料“戍者多死,边将讳不以闻,故贯籍不除”可知,户籍出现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戍边的军人死亡,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破产的根源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越来越少,加上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户籍和赋税,未涉及以礼治国的内容,排除C项。
12.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晋僧慧远、儒士陶潜、道士陆修静三人相谈甚欢,体现了佛教、道教和儒学三教之间相互交流和发展,故选C项;此时,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冲击,而非动摇,排除A项;虎溪三笑体现儒、道、佛三家相处融洽,并无当时思想环境的信息,排除B项;奉行三教并行政策的主要是唐代统治者,排除D项。
13.D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南北儒学学风存在差异,而到隋朝,刘焯、刘炫“学通南北”,这是因为隋朝实现了大一统,从而为刘焯、刘炫“学通南北”创造了条件,说明政治格局变动影响了学术发展,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儒学发展的新动向,并不能体现“三教合一”的倾向,排除A项;题干材料内容和选官制度改革无关,排除B项;儒学正统地位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得到确立,排除C项。
14.D 根据材料“东晋南朝之际……山水被重视起来……‘形风融灵,而动变者心也’”可知,以王微为代表的画家主张通过山水画追求风骨、寄情于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战乱不断,佛道和玄学思想兴起,这些极大地影响着士人的绘画风格,山水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反映了文人雅士内心世界的寄托和追求,故选D项;题干主要强调山水画注重内心体验和精神境界的表现,没有涉及教化功能,排除A项;山水画被重视折射出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在绘画上的影响力增强,未涉及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排除B项;题干主要反映魏晋时期“以形写神”的山水画理念,排除C项。
15.C 材料中高仙芝将柘枝舞等中亚文化带入中原,促使中原贵族和士民喜好胡服、胡帽等,这体现了唐代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和包容,反映出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故选C项;仅凭材料中服饰文化的传播不能得出胡化现象十分严重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交流融合,而不是社会生活,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亚地区的文化对唐朝的影响,是单方面的,而不是中西之间的交流互鉴,排除D项。
16.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诗作都体现了白居易对民生的关注和思考,说明他勇于肩负社会责任,心怀天下苍生,体现了诗歌这类文学作品揭露政治弊端的功能,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的信息,无法得出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结论,排除A项;仅凭白居易一人的诗作不足以证明唐诗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出白居易对于封建制度本身的质疑,排除D项。
17.参考答案 (1)军事防御,提供乱世求生场所;组织生产,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荫附人口,躲避赋役之地;聚族而居,是取代乡里的基层自治组织;稳定秩序,分裂割据下延续文明的载体;豪族自保,易于政治割据的基地;各族杂居,促进民族交融的空间;等等。(答出其中4点即可)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逐步消灭地方割据势力;北魏初推行的宗主督护制弊端日益显露;推广均田制,使荫附人口转变为国家的编户齐民;租调制有利于减轻负担,增强受田农民对政府的认可;推行三长制,打击了地方豪强,也使社会趋于稳定;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为北方经济恢复提供了政权保障,也为北方各民族间的交往交融开拓了广阔的地理空间。在此基础上,坞堡逐渐走向衰落。(答出其中3点即可)
(3)鉴于此,我国现代社会治理要做到:加强基层治理,构建和谐社会;重视发展经济,努力改善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合理调配社会资源,力保社会公平;加强社区互助合作,增进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史为鉴,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答出其中4点即可)
18.参考答案 (1)政治上,重用关陇集团,控制国家核心政权,主导政治;军事上,采取内重外轻的驻军原则,确保关陇地区的安全;对外关系和边疆民族关系上,采取西重东轻的经营策略,争霸西北,钳制吐蕃。
(2)陈寅恪认为唐“开拓西北,远征葱岭”是出于当时的国际形势不得已而为之,并非当时唐玄宗穷兵黩武所为。
陈寅恪认识到唐朝关中地区是国家统治重心,安西四镇是保护国家安全的要地,而小勃律则是唐朝西域的门户,承载着阻隔吐蕃与阿拉伯联系的重任。唐开拓西北,远征葱岭有利于维护边疆稳定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既是唐朝强盛的表现,也是唐朝强盛的保障。
19.参考答案 (1)原因:民族交融加强;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社会上层高度重视;不同地域文明的多样性。(答出两点即可)
(2)基本特征:交融性;地域性(本土性);连续性;多样性;民族性。(答出四点即可)
价值:古代壁画是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融合了古代文化、历史和民俗等元素,展现了古代人民的审美观和艺术追求;古代壁画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为我们研究古代文明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线索;古代壁画所描绘的人物、场景和文化符号,都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古代壁画所反映的是古代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内涵。(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参考答案 (1)时代背景:唐代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对外交通发达,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广泛吸纳;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交融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1972年新疆出土了唐代绢画《双童图》,作为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唐代绘画,给唐代婴戏图的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也为深入了解唐代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说明考古学研究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结合唐代有关婴戏图的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说明文献研究也是历史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历史学研究的方法还有统计学方法、口述历史方法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