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五 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天津和平区一模)万历怠政,是指明神宗当政期间的怠政现象。一般认为开始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秋末冬初,长达28年之久。有学者认为,明朝内阁作用巨大,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皇帝的惰性。由此可以推知,明朝( ) A.内阁作为决策机构,保证了中央行政顺利进行 B.内阁位高权重,皇帝的最高权力日趋衰落下去 C.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发挥了重要辅政功能 D.明朝的中央权力结构异化,杂乱无章混乱无序 2.(2024安徽黄山一模)明代阁臣的入阁方式,长期以皇帝直接任命为主;万历十九年(1591年)则将部院大臣与科道官员会同推举若干人选、奏请皇帝点用的廷推定为唯一方式;天启年间,朝臣进一步要求皇帝点用在廷推名单中居于首位者。这反映了( ) A.内阁首辅权力变大 B.廷推带有原始民主色彩 C.科道影响内阁人选 D.皇帝权力受到一定约束 3.(2024北京海淀区月考)《明史·职官志二》载:“学士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以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据此,对明朝大学士的职责解释准确的是( ) A.审议封驳朝廷政令 B.总理全国的行政事务 C.掌握最高监察权力 D.参预政务并草拟意见 4.(2024湖南邵阳一模)汉朝的皇帝有六玺,分别用于封禅、封命诸侯及三师三公、赐诸侯及三师三公、征发国内兵、封命蕃国君、赐蕃国君书等。隋唐确立皇帝使用八玺的制度。明初皇帝已增至17枚玺(宝)。乾隆时定制,确定为御宝35枚。玺(宝)制度演变反映出( ) A.行政中枢机构的调整 B.历代皇帝勤于政事 C.皇帝的职责日益明确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5.(2024福建龙岩三模)下表是明朝对各类民族聚居区实行的管理措施。这反映了明朝( ) 民族聚居地区 管理措施 汉族聚居区 把归附的各民族编入都司卫所中统一管理 汉族与边地民族聚居区交界地带 采取驻扎汉军与改编土著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 更边远一些的边疆民族聚居区 以土司和羁縻卫所为框架 A.内地边疆治理一体化 B.边疆政策的灵活务实 C.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D.军政合一的管理机制 6.一份明代中期江苏的资料描述:湖乡土地低洼,乡人大多弃农而渔。谭姓兄弟填土耕作,田地旁边沿路种桃李果树、污泽地则种荸荠出售。他们购买数百个池塘养鱼,池边又养鸡,鱼吃鸡粪,长得肥美,待价而沽。谭家日渐富裕。这份资料可用于何种主题的研究( ) A.明代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 B.明代外来物种与移入扩散 C.明代农民合作组织的调整 D.明代土地赋役制度的改革 7.(2024江西上饶六校联考)《醒世恒言》中这样描写苏州府盛泽镇:镇上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据此可推知,当时( ) A.镇以经济功能为主 B.雇佣劳动关系较为普遍 C.集镇出现专业分工 D.长途贩运贸易十分兴盛 8.(2024广西猜题卷)明清时期,苏州涉及商人呈文、政府批文的碑刻共126通。1802年前的40通中多以铺户、商民称呼商人。1802年后的86通中,有35通称科举或捐纳功名的商人为职,18通称会馆的管理者为司事、董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世致用推动阶层流动 B.弃儒从商成为主流趋势 C.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结构 D.新的经营方式的加速发展 9.(2024江苏决胜新高考联考)雍正即位后,放宽了官员使用奏折的范围,准许隶属各省督抚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用折奏事。奏折内容包括钱粮、缉盗平乱、民情风俗及官员本身私事等。雍正批折尤勤,每折手批数十言,或数百言,多属训诫臣工之词。据此可知,奏折使用权的放宽( ) A.有利于皇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有助于缓解地方官员之间的对立 C.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 D.体现君主对官员吏治才能的重视 10.下表为雍正至嘉庆时期部分被批准的奏折,由此可知当时( ) 项目 内容 出处 奏折一 沿边口外均应照例添设驿站,以便文移,以重军务 雍正七年(1729年)川陕总督岳钟琪 奏折二 驻藏大臣应每年亲历后藏一带巡查,并将该处防兵就便查阅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成都将军鄂辉 奏折三 新疆地方鼓铸乾隆钱二成,嘉庆钱八成,一体行用 嘉庆五年(1800年)阿克苏办事大臣阳春 A.行政体系完备 B.边疆治理水平提升 C.君主专制加强 D.封建统治危机加剧 11.(2024河北沧衡名校联盟模拟)明代中期,松江府的朱家角镇在地方文献中未见其名;明代后期,苏州郊区洞庭东山的棉布商人以该镇为大本营,巨商席、许、翁、万诸家族皆寓居镇上,席氏和严氏在镇上开典铺,市集之盛为松江府之最。这表明( ) A.商贸活动促进市镇兴起 B.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C.商业发展改变人们观念 D.区域性商品集散地出现 12.(2024黑龙江大庆三模)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处在大中城市和农村墟集之间,许多是从村庄、集市发展而来,市镇居民少则几百户,多达千户。如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到乾隆时“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这表明,明清江南市镇( ) A.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结构 C.发展了多种类经营模式 D.推动了城乡交流和繁荣 13.(2024河南开封三模)清中叶以后,政府对银两与制钱兑换比例的监管迟滞,百姓使用不便。清末“番洋”(外国银元)进入中国,银两和银元的比价随行就市波动,民间形成“两元并用”的货币流通格局。这一格局( ) A.推动白银货币化的出现 B.表明货币完成殖民地化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说明近代金融体系形成 14.(2024湖北高三测试)明朝学者王畿(1498—1583)说,“不论在此在彼,在好在病,在顺在逆,只从一念灵明,自作主宰,自去自来,不从境上生心……便是真为性命”。王畿的言论( ) A.是对先秦儒学的背离与批判 B.彰显了格物致知的价值 C.是个人意志自主的内在追求 D.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15.(2024安徽鼎尖名校联盟高三联考)明朝思想家王阳明认为,“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据此分析,王阳明的思想( ) A.冲击了传统儒学的地位 B.践行经世致用的思想 C.填补了程朱理学的空白 D.蕴含平等和叛逆色彩 16.(2024广东梅州二模)一直以来,传统文人画题材主要以山水、“四君子”等为主,但清代文人画除了传统主流题材外,出现了鬼怪题材,“以鬼喻人”“讽喻世事”的文人画逐渐多了起来。这种变化反映出清代( ) A.绘画风格日渐趋向写实 B.市民文化呈现繁荣景象 C.艺术领域出现批判意识 D.理学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4江苏高三学情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以下之《万历三十年七月初三休宁县矿税票》,是晚明征收矿税的历史见证。 矿税票 休宁县为征收矿税银两事,本府帖文照奉院道案验,详议本府包采银两缘由,奉此尊经照则,派数示谕上约去后,今据本县五都四图郑英上纳三十年分矿税银玖两捌钱陆分陆厘六毫六丝零忽四微,合行给票渺付照,其银眼同验兑足色,包封投柜。如有低假短少查出,一并究治不恕。须至票者。 矿字五十八号 万历三十年七月初三日给 都图里长等经收 银匠 ——摘编自周向华《安徽师范大学馆藏徽州文书》 材料二 由于战争频仍,欧洲各国对于货币的需求大增。据统计,1550年,西属美洲白银产量300万银元,运到欧洲为300万银元,从欧洲运到东方的是200万—300万银元;而1600年美洲产银1 100万—1 400万元,运到欧洲1 000万元,运到东方的只有440万元。……1640年,马六甲被荷兰人夺取,意味着葡萄牙人经营的里斯本—果阿—澳门航线的断裂。 ——摘编自万明《全球视野下的明朝覆没——基于白银货币化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释《万历三十年七月初三休宁县矿税票》蕴含的历史信息。(8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和世界历史背景。(6分) 18.(2023山东青岛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元明清时期中央对西南边疆的治理 史料 出处 诸内郡官仕云南者,有罪依常律。土官有罪,罚而不废 宋濂等《元史·刑法志》 (元)或即以其官为宣慰,而不别设节制之官 王圻《续文献通考》 弘治八年(1495年),土知府安鳌有罪,伏诛……改……流官知府 张廷玉等《明史》 明初(土府、土州、土县)皆隶吏部(统于吏部)……宣慰、宣抚、招讨、安抚、长官一百三十三隶武选(统于兵部) 毛奇龄《蛮司志·序》 康熙雍正年间,川楚滇桂各省迭议改土归流。如湖北之施南,湖南之永顺,四川之宁远,广西之泗城,云南之东川,贵州之古州、威宁等府厅州县先后建置,渐成内地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 凡改土归流,土司倾心向化,率属内附,由督抚疏请改隶民籍者,授以守备或千总、把总之职,准其世袭 《大清会典》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元明清时期中央对西南边疆治理的“变与不变”。 19.(2024浙江杭州学军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宰职任天下之重,群心所归,惟须贤佐,以成圣化。愿君侯大开萧相国求贤之路,广选举之门。既得其人,接以周公之士之意。”……丞相要负责“辅国政,领计簿,知郡实正国界”……对地方郡国长官,“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丞相田蚡上书:“言灌夫家在颍川,横甚,民苦之。请案之。”上曰:“此丞相事,何请?” ——摘编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上下)》 材料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座为起,在舆为下。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丞相的职权,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丞相权力变化的趋势。(6分) (2)根据材料二,判断黄宗羲对明朝废丞相的态度并说明其理由。结合所学,概括提出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新变化。(8分) 20.(2024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明朝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诸多生产技术,一度领先于当时世界各国的先进水平。然而就因为书中涉及火枪、火炮等兵器的制造,不利于清朝统治,且著者宋应星持有尊法反儒思想,故而《天工开物》一书在明清易代后遭到广泛的禁止,这导致本就在夹缝中艰难求生的近代工业刚萌芽便被扼杀在了摇篮中,此举为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埋下祸根。 ——摘编自陈福宇《晚明工程技术典籍的传播与翻译 ——基于<园冶>与<天工开物>的共性考察》 材料二 欧洲的学者是诚实的,他们承认《天工开物》推动了欧洲的农业发展和工业革命,比如书中记载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凝固汽油弹,第一台纺织机“花机” (比珍妮纺织机早了近200年)……此外还有对煤炭进行化学归类,也早于西方200年……而在冶炼方面,失蜡法、群炉汇流大件连续浇筑法、灌钢、生铁淋口、固体渗碳法……而在冶炼这一块,一向是西方最为匮乏的技术,直到17世纪的时候,他们才有了鼓风机。《天工开物》的活塞式风箱,早在宋朝就已经普及了,由此可知我们民族的智慧。此外,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物理和化学的成就,都被西方人一一吸收,从而为西方的工业革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没有这本书的话,西方人的工业革命和科技大爆炸也不会那么快到来。 ——摘编自马月飞《<天工开物>传播历程研究 ——一本科技巨著在明清时期的传播枯荣》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天工开物》在国内外遭受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工开物》一书给欧洲带来的影响。(4分) 答案: 1.C 据材料“内阁作用巨大……助长了皇帝的惰性”可知,内阁是明朝丞相制度废除以后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逐渐取得“票拟”权,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进行“批红”,因此,明神宗怠政期间,皇帝的政务由内阁承担,这说明内阁发挥了重要的辅政功能,故选C项;内阁确实承担了决策机构的角色,保证了中央行政的进行,但内阁始终只是秘书机构而非法定的中枢权力机构,内阁并非决策机构,排除A项;皇帝怠政是懒于政务而非权力衰落引起,因此,内阁权重是依赖于皇帝的个人信任,内阁位高权重、皇帝的最高权力日趋衰落下去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废丞相设内阁说明明朝的中央权力结构异化,但自隋唐三省六部制以来,中国古代的政治运行机制已经成熟,明神宗在位期间,明朝的中央政权并没有混乱无序,排除D项。 2.D 明代阁臣的入阁方式由长期的皇帝直接任命到后来廷推作为唯一方式,再到朝臣还进一步要求皇帝点用廷推名单中居于首位者,说明皇帝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朝臣的制约,故选D项;题干并未涉及内阁首辅权力的变化,而仅是内阁首辅的产生方式发生了变化,排除A项;原始民主是指原始社会氏族成员共同管理社会生活的形式,而题干中的廷推与原始民主有本质区别,排除B项;题干所述是部院大臣与科道官员等朝臣影响内阁人选,而不是科道影响内阁人选,排除C项。 3.D 题干中提到大学士“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这涉及文书的草拟和编纂;“备天子顾问”则表明他们参与政务并提供意见。由此可知,明朝大学士的主要职责是参与政务并草拟意见,故选D项;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是审议朝廷政令的机构,排除A项;元朝的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排除B项;明朝时期,都察院是朝廷的最高监察机关,排除C项。 4.D 由材料“汉朝的皇帝有六玺”“明初皇帝已增至17枚玺(宝)。乾隆时……御宝35枚”可知,玺(宝)是皇权的象征,从汉代到明清玺(宝)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意味着皇帝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权力不断扩大和深化,是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故选D项;玉玺是皇权的体现,不能反映出行政中枢机构的发展演变,排除A项;“历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玺的数量和皇帝的职责并不是一一对应,因此玺的演变并不能说明皇帝职责的变化,排除C项。 5.B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对汉族聚居区、汉族与边地民族聚居区交界地带以及更边远的边疆民族聚居区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这充分体现了明朝在边疆政策上的灵活性和务实性,故选B项;虽然明朝对不同的民族聚居地区都进行了管理,但管理措施并不统一,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排除A项;材料涉及在更边远一些的边疆民族聚居区以土司和羁縻卫所为框架,未提及改土归流,排除C项;明朝都司卫所是军事机构,不受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控制,排除D项。 6.A 材料描述了明朝湖乡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渔业和家禽养殖业等农村经济活动,同时反映了当地低洼湖乡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的实践,这可以用来研究明代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故选A项;明代的外来物种主要是一些高产作物,如土豆、玉米等,但材料中未涉及这些作物,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谭家的发展情况,而非农民合作组织,排除C项;明代的土地赋役制度改革主要是指一条鞭法的推行,与题干所述农业经济的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俱到此上市”可知,当时集镇繁荣,且出现专业分工,故选C项;镇的功能并不都是以经济功能为主,排除A项;雇佣劳动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长途贩运贸易,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苏州商人的称呼由“铺户、商民”到“司事、董事”的变化,说明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因此出现了材料中商人称呼的变化,这说明经济发展冲击了社会结构,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经世致用思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人称呼的变化,不能说明弃儒从商成为主流趋势,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不能体现新的经营方式的发展,排除D项。 9.A 据材料“奏折内容包括钱粮、缉盗平乱、民情风俗及官员本身私事等”可知,奏折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来自地方的信息,包括钱粮信息等,这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也有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 10.B 根据材料可知,雍正至嘉庆时期,清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提升了边疆治理水平,故选B项;材料中奏折的内容是关于边疆治理的,而行政体系是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的设置、职权的划分和运行等制度,因此行政体系的完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清朝通过设立军机处、奏折制度和秘密立储制度等加强君主专制,这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雍正至嘉庆年间对边疆进行了有效的治理,封建统治危机的加剧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1.A 根据材料可知,朱家角镇因棉布商人在此经营、巨商在此寓居等而形成市集繁荣的景象,市集之盛为松江府之最,这体现了商贸活动促进市镇兴起,故选A项;明朝政治、经济和社会动乱导致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排除B项;“商业发展改变人们观念”指的是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人们开始逐渐改变重义轻利的观念,排除C项;区域性商品集散地在明朝之前已出现,排除D项。 12.D 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大批工商业市镇,许多从乡村、集市发展为工商业市镇,这推动了城乡之间的交流,故选D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了,排除A项;传统的经济结构是小农经济,工商业市镇得益于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工商业经营模式的多样性与工商业经营的范围、经营策略、经营方式有关,排除C项。 13.C 根据材料“银两和银元的比价随行就市波动,民间形成‘两元并用’的货币流通格局”可知,清末民间形成“两元并用”的货币流通格局,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白银货币化在明朝已经出现,排除A项;中国近代未完全殖民地化,材料未体现货币殖民地化,排除B项;1816年金本位形成,材料没有体现近代金融体系形成,排除D项。 14.C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王畿的言论强调不论在何种情境下,都要依靠自己内心的一念灵明作主宰,体现了对个人意志自主的追求,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故选C项;王畿的言论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排除A项;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求知方法,主张向外探究,而王畿主张向自己的内心探究,排除B项;王畿的言论属于唯心主义思想,排除D项。 15.D 据材料“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可知,王阳明认为道理是天下公认的道理,学问是天下共同的学问,并不是朱熹和孔子能够据为己有的,体现了平等精神,体现了对封建正统权威的叛逆,故选D项;王阳明的思想依然属于传统的范畴,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儒学的世俗化发展,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王阳明的思想体现了平等精神,经世致用是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王阳明的思想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创新,都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二者只是在方法论方面具有差异性,排除C项。 16.C 据材料“以鬼喻人”“讽喻世事”可知,清代文人画出现“讽喻世事”的画作,说明文人对现实不满,艺术领域出现批判意识,故选C项;据材料“出现了鬼怪题材”可知,这种变化并不是写实,而是想象,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文人画题材的变化,不能说明市民文化呈现繁荣景象,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文人画题材的变化,不能说明理学的地位变化,且清代理学统治地位并未动摇,排除D项。 17.参考答案 (1)历史信息:晚明货币财政出现,以白银作为征收实态;矿税是杂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白银货币化促使赋役全面货币化以后,对于白银的需求急剧增加,皇室财政大规模扩张(赋税沉重);赋税征收依赖基层治理。 (2)主要原因:白银货币化进一步刺激统治者横征暴敛,掠夺社会财富;经济衰退与民生维艰(阶级矛盾激化);海外白银供应链断裂(输入量大减)。 世界历史背景:欧洲三十年战争(战争频仍);殖民争霸战争加剧;西、葡霸权受到冲击。 18.参考答案 示例 “变”的是中央对西南边疆土司的管理不断加强。土司在设立之初,自治权很大,缺少监督节制,后来逐渐受制于中央机构,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土司成为朝廷的官员。 中央王朝国力的增强;边疆地区与内地交流的增多;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边疆的治理,强化了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不变”的是中央王朝对边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治理理念。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社会习俗,设立土司制度;抓住时机,进行改土归流的同时,又允许部分流官世袭。 我国西南边疆地区多为少数民族,因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习俗等因素,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历代中央王朝对边疆采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治理理念。这种理念蕴含中华民族解决统一多民族国家有效治理的政治智慧,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19.参考答案 (1)职权: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考察全国官员和司法事务。 趋势:宰相权力不断被分散和削弱,直至明初废除宰相。 (2)态度:黄宗羲反对废除宰相。 理由:黄宗羲认为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明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大大强化,加重了政治的腐败。 新变化:对传统儒学和君主专制进行批判,提出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等新思想。 20.参考答案 (1)态度:在中国被清政府禁止传播。 原因:书中内容涉及火器制造,不利于维护清朝统治;作者持有尊法反儒思想,有违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清朝统治者轻视手工业与科技,目光短浅。 态度:在欧洲受到极大的重视,得以广泛传播。 原因: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重视学习先进科学技术。 (2)影响:提高了欧洲的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科技进步;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