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学习目标:熟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体会作品的感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作者处境,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把握抒情散文语言的表达特点,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诗人壹、知人论世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朱自清的作品以散文、诗歌为主。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实情感。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898—1948)贰、文体知识01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022.意境深邃03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了解“散文”贰、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点明了时间——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订正字音煤屑路僻踱着蓊郁弥望袅 娜羞涩斑驳倩影媛女棹敛 裾梵婀玲点缀树梢空隙酣眠xièpìduówěngmíniǎo nuósèbóqiànyuànzhàoliǎn jūfànzhuìshāoxìhān叁、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2.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请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3.作者离家后去了哪些地方?心情又如何?4.结合游踪,划分文章层次。1.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2.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请结合写作背景,谈谈。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强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本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颇不宁静寻求宁静获得宁静打破宁静内环:情感变化外环:空间变化双线环形结构:离家走向荷塘赏荷、月离开荷塘回到家中3.作者离家后去了哪些地方?心情如何?第一部分(1-3段)第二部分(4-6段)第三部分(7-10段)夜观荷塘的缘由荷塘月色采莲旧俗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4.结合游踪,划分文章层次。肆、再读入境,整体感知任务一:感受“月下荷塘”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段,选出你喜欢的句子,分析作者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怎样的特点?句式:第四段中______(哪句话)描绘了_____,作者运用_______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的特点。1.语言特点用词之美 精美的 炼字 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白、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力等。叠词 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 ②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 ③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 ④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反复 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化用 成语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题点必备知识句式之美(音韵之美)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使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整句(对偶句、排比句)、散句(句子长短不一)的结合,使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语调顿挫,音韵和谐。修辞之美 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语言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描写之美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题点必备知识展评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田田”运用叠词,突出叶子的绵远不绝,写出了荷叶广而多的特点,音韵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叶子比喻成舞女的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叶舒展、轻盈、修长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荷叶的喜爱之情。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展评2: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白花以人的娇美姿态、羞涩表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盛开的荷花娇小玲珑、柔美及花骨朵含苞待放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的表达效果:多角度、多侧面,更生动形象。月下的荷花晶莹剔透、冰清玉洁,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闪闪发光、忽明忽暗,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赋有动态美;荷花的纤尘不染、优雅高贵,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冰清玉洁、妩媚羞涩)。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荷花比喻常见分类分类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明喻 有 像、好像、仿佛、犹如、似、若 有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暗喻 隐喻 有 是、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 有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借喻 无 无 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博喻 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比喻,也叫“譬喻”“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展评3: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写荷香,用听觉描写嗅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荷香在微风的吹拂下,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捉摸不定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香知识链接通感,也称移觉,是描写事物时,将人们的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通过比喻或者形容词打通、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展评4: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比喻成闪电,突出波痕快速凝碧,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营造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荷波展评5: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作者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荷韵月下的荷塘(荷叶)(荷波)幽雅宁静田田、亭亭、层层(荷花)(荷香)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美人渺茫的歌声颤动、像闪电般比喻拟人、比喻通感比喻(荷韵)脉脉拟人任务二:感受“荷塘上的月色”第五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叶、花、树在本段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最生动传神呢?为什么?泻、浮、洗、笼、画示例:第五段中_____字用得好 ,写出了_________。讨论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可否把“泻”字改成“照”?范围广,与“流水”喻月光相照应,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而且有动态美。“泻”范围窄,显得死板、不灵活,没有这样的审美效果。“照”写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荷塘的朦胧意境。“浮”这样写缺乏美感,写不出薄雾轻柔的特点。“升”讨论2: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可否把“浮”字改成“升”?“洗”写出了花叶在月下雾中呈现的奶白色有新鲜欲滴的状态,表现了月光的温润柔和,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的一种洁白纯净之感。笼”写出了雾气弥漫笼罩的感觉,与梦这一比喻相照应,自然而不着痕迹。表现了月下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给人置身梦境之感。讨论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讨论3:灌木的黑影峭楞楞如鬼,杨柳的倩影画(印)在荷叶上。“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动态,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字则显得呆板、机械了)月影是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多姿多彩的。“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比喻。“酣眠”指满月,“小睡”指淡云遮月。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荷塘月色图(月光)(月影)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灌木的黑影峭楞楞如鬼,杨柳的倩影画在荷叶上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如流水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朦胧优雅任务三:感受“荷塘四周景色”作者的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描写了什么景色?树色、树姿树梢、远山树缝、灯光蝉鸣、蛙声荷塘四周景色清幽热闹静动作者的心境是淡淡的,独享了荷香月色,有了一种神怡的感觉思考: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荷塘的四面(杨柳)(水里)(树梢)(树缝)(树上)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由远及近、由静及动清幽热闹荷塘月色如此迷人,朱自清还不能完全摆脱了心灵的苦闷?为什么感叹“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写作背景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受阶级的局限,朱自清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塘月色》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作者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六、合作探究、领悟情感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合作探讨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以采莲的热闹反衬现实生活的孤寂,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合作探讨“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总结主旨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反映了他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寻求精神解脱却不可得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对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担忧及渴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