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将进酒》课件(共5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课件(共5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通过李白“借酒浇愁”的虚无消沉的消极反抗,以及他自信和对现实的忧患思想,了解“酒”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涵义。
鉴赏“将进酒”的意境及在矛盾中展示内心的诗歌特色。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




重点
难点
素养

李白与酒
饮中八仙歌
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郭沫若曾做过统计,李白流传下来的1500首诗中,有170首写到饮酒。酒成了诗人最好的解脱,也成了诗人在雄心壮志破灭后最大的安慰。但自始至终,都是诗人那一颗积极用世之心的体现。

第一课时
解题——字面含义
课后诵读《将进酒》
将 (qiāng): 这是一个请、愿、请愿的意思。
表示诚恳邀请或劝请的动词。《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这个读音和含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但在古诗词中很常见。
进: 此处意为 “喝”、“饮” ,“进酒”就是喝酒、饮酒。
酒: 指美酒。
标题最直接的字面意思就是:“请喝酒!” 或 “劝君尽情饮酒!”。它本身就是一个热情洋溢的劝酒词。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huán)复来。烹(pēnɡ)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zì)欢谑(xuè)。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ɡū)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jiānɡ)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读准字音

任务:自主诵读诗歌,请你找出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词。分析诗人的感情产生了哪几个阶段的变化?

自主学习
读准字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读明情感
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

合作学习
1、开头两句“君不见”运用了哪些手法?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2、开篇可谓悲壮至极,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思考:李白在“悲”什么?
3、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的好?表达了什么情感?
5、思考:“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一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请找出并分析。
6、结合前文分析,思考:李白在“欢”什么?

提示:结合诗人身世和时代背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运用了哪些手法?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起兴
比喻
反衬
夸张
由黄河水东流,引发对人生的感慨。
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时光流逝;将白发比作雪。
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空间:“天上来”,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
时间: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事说得更短暂,悲叹人生短促。朝和暮对比,青丝和雪对比。
对比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论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流水”意象:
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
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
搜集“流水”意象的诗句,分析其常表现的主题

知识补充
【君不见】
常见于乐府诗的开头和结尾,以呼告的语气引起读者注意,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鲍照《拟行路难》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燕歌行》

诗句探究
开篇可谓悲壮至极,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思考:李白在“悲”什么?
提示:结合诗人身世和时代背景

作者生平
14岁 立志“济苍生,安社稷”
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 病逝当涂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725)
奸臣当道
赐金放还
(744)
与友畅饮
作《将进酒》
(752)
初入长安
无功而返
(730)
奉诏入京
供奉翰林
(742)

写作背景
《将进酒》是李白被“赐金放还”八年后(752年)所作,即安史之乱前两三年光景。
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却又怀才不遇,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当时,他和友人岑勋应邀到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登高欢饮,对酒当歌,借酒抒情,写下这首《将进酒》。

诗句探究
开篇可谓悲壮至极,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思考:李白在“悲”什么?
一“悲”:
二“悲”:
三“悲”:

体其“欢”
将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几句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直抒胸臆: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人直接抒写人生得意,需纵情欢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展现了李白的乐观、自信、豪放,透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但渴望入世的态度。

李白之欢
“必”和“还”用得好。
“必”是“一定”的意思,语气肯定。较为强烈,表明诗人渴求建功立业,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
“还”是“还能够”的意思,表现了诗人一掷千金的豪爽,并表达了高度的自信,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的好?表达了什么情感?

思考:“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一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请找出并分析。
答:①为夸张的修辞手法,“三百杯”夸张地写出朋友相聚时的纵情豪爽。
②在痛快的酒宴上与好友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作者以夸张手法表现知己相逢,倾吐纵饮的痛快之情,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歌旋律加快,尽显豪情。
①先点出用什么手法;
②简单解释诗意,再分析作者的情感、诗句表现的效果。

诗句探究
结合前文分析,思考:李白在“欢”什么?
一“欢”:
二“欢”:

既然人生短暂,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
诗人实际失意,不是真正的快乐,是通过这种及时行乐,寻求自我安慰。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然转为得意和欢乐了?它是一种真正的“乐”吗?

25
此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李白和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登高欢饮。
752年意味着什么?
距赐金放还(744年)已过去八年;
距安史之乱(755年)只剩下三年。
李白并不得意
国家也不得意
此时的李白得意吗?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2、它是一种真正的“乐”吗 ?
“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震古烁今的自信呐喊,是真正的乐观和对自己价值的绝对确信。这是一种积极的、充满力量的“乐”。
“千金散尽还复来”:但这句豪言背后,却隐藏着李白当时“千金散尽”却并未“还复来”的经济落魄现实。这既是一种视金钱如粪土的洒脱,也是一种在困境中为自己打气、甚至带有自我安慰性质的豪言壮语。

情感层次 表现 实质
表面 狂欢、豪饮、自信、洒脱 对生命热情的颂扬
中层 紧迫、焦虑、对抗 对时光流逝和命运不公的反抗
内核 悲凉、寂寞、怀才不遇 对人生悲剧性的深刻认知
这不是简单的享乐主义,而是一种 “悲剧性的乐观主义”
李白这里的“乐”,是一种将悲愤、焦虑、自信、豪迈全部融入酒中,一饮而尽后爆发出的、充满力量与尊严的生命强音。它之所以能跨越千年震撼我们,正是因为它如此真实、复杂且强大,它承认人生的苦痛,却选择用最炽热的方式去拥抱它。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失意当做得意,
悲愤化作豪迈!
昼短苦夜长,
何不秉烛游?
自我勉励
痛饮狂歌
豪迈激昂,虽人生失意却依然潇洒自信。

《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 , 。”
《将进酒》中李白由自己的不得志联想到历史上古圣先贤不被理解的普遍现象的诗句是“ , 。”
《将进酒》中用比兴手法显示黄河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的诗句是“ , 。”
《将进酒》中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极言人生短暂、韶华易逝是:“ , 。”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第二课时
在历代诗人笔下,喜怒哀乐与“酒”相通,风花雪月也与“酒”相关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离别时——王维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与风——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与花——李白说:“看花饮美酒,听鸟鸣晴川。”
与雪——白居易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与月——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一尊还酹江月。”

走近作者
“儒”即“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
“道”即“出世”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
“侠”即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

酒中有“愤”


自主学习
1、“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诗人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与前文的长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什么好处?
2、李白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瞧不起什么?本句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3、结合李白的思想经历,分析“惟愿长醉不愿醒”中李白为什么不愿醒来?这是诗人的真话吗?作者真正想做的事是什么?
4、“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为何由“个人寂寞”联想到了“古来圣贤”?李白如何看到“饮者留名”?
5、诗人为什么提到“陈王”曹植呢?
6、结合前文分析,思考:李白为何而“愤”?
合作学习
1、“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诗人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与前文的长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什么好处?
2、李白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瞧不起什么?本句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3、结合李白的思想经历,分析“惟愿长醉不愿醒”中李白为什么不愿醒来?这是诗人的真话吗?作者真正想做的事是什么?
4、“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为何由“个人寂寞”联想到了“古来圣贤”?李白如何看到“饮者留名”?
5、诗人为什么提到“陈王”曹植呢?
6、结合前文分析,思考:李白为何而“愤”?

提示:结合诗人身世和时代背景
诗人在这里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与前文的长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与前文的长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①使诗歌的节奏富于变化,不单调。
②使诗歌的节奏加快了,实际上反映出作者情感的变化,由原来的欢乐变得狂放起来。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李白在酒中渐渐的找回了自我,酒酣耳热之际,他呼朋唤友侃侃而谈。他不仅自己喝,还劝他的朋友喝。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里也就点明了“将进酒”的这个题目的意思,劝酒歌,

钟鼓馔玉不足贵,
文本研读——探究李白情感变化
那些鸣钟列鼎、美食如玉的富贵生活,并不值得珍贵;
李白瞧不起什么?本句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对世俗价值(权贵)的彻底否定与蔑视
“钟鼓馔玉”:代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鸣钟列鼎、美食如玉)。诗人认为这“不足贵”。
“不足贵”:直截了当的否定。在常人眼中毕生追求的富贵荣华,李白却嗤之以鼻,视若尘土。这是一种极度傲岸和清高的姿态,表达了他与腐朽权贵阶层决裂的鲜明立场,也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一种无声抗议。
借代

但愿长醉不复醒
我只愿长久地沉醉,再也不愿清醒。
结合李白的思想经历,分析李白为什么不愿醒来?
对现实的逃避与消极反抗
这并非简单的贪图享乐,而是一种极端的选择。因为清醒时看到的是理想破灭、才华无处施展的残酷现实,是“万古愁”的沉重。
巨大的痛苦与无奈。这句诗背后是深深的绝望。他无法改变现实,只能选择用“醉”来麻痹自己,隔绝痛苦。这是一种悲愤至极的逃避,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消极反抗。

①不是真心话,是反语。
②说富贵“不足贵”,一方面反映了对权贵的蔑视,不愿意趋炎附势。另一方面呢 李白有才华,也有“安社稷、济苍生”的伟大抱负,然而“大道如青关,我独不得出”(《行路难》)。所以,“钟鼓馔玉不足贵”更是诗人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愤激之词。
③"但愿长醉不愿醒”,为什么不愿醒 因为清醒的时候太痛苦,因为不愿意面对醒来后的一切,仕途失意,社会黑暗。所以他宁愿用酒精麻醉自己,长醉不醒。这其实是对现实的逃避,也是作者的愤激之词。
深入研读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这是诗人的真心话吗?作者真正想做的事是什么?

古来圣贤皆寂寞
自古以来,圣贤之人无不孤独寂寞;
李白为何由“个人寂寞”联想到了“古来圣贤”?
对历史命运的悲愤共鸣
“圣贤”:指像孔子、孟子等有德有才却郁郁不得志的先贤。
“皆寂寞”:李白一语道破了历史上所有怀才不遇者的共同悲剧命运。他在这里找到了“知音”,意识到自己的寂寞并非个例,而是圣贤们的共同归宿。这是李白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这些圣贤都是有才华而无所施者,而饮者更是“圣贤”中逃于醉乡的人。
深切的悲凉与自怜。这是一种从个人遭遇上升到历史高度的深刻悲哀,充满了千古同悲的孤独感。

惟有饮者留其名
只有那纵情饮酒的人,才能在后世留下美名
李白如何看到“饮者留名”?
对传统价值的颠覆与讽刺
这是全诗最“离经叛道”的一句。按照正统观念,留名青史的应是圣贤、忠臣、良将,而绝非“饮者”。
极致的愤世嫉俗与反讽。李白这是在用夸张和讽刺的方式,抒发心中的不平之气:“既然恪守规矩、德行高尚的圣贤都只能落得寂寞下场,那还不如纵情饮酒的人反而能留下美名!”这是对现实社会黑白颠倒的强烈控诉和尖锐批判。这两句,既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也表现了李白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也决心孤独地、决绝地抗争,回到精神的栖息地。
对比

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因为被其兄曹丕所忌恨而郁郁不得志,只有以酒浇愁,以泪度日,最后年纪轻轻的就死去了。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诗人为什么提到“陈王”曹植呢?
文才上:一样的才思敏捷,李白心中有敬佩。
命运上:一样的遭人排挤,有同病相怜之感。
用典,以空有才华却不得重用的曹植自比,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更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恨,对黑暗现实的控诉。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曹植《名都篇》

知识补充——曹植简介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dàn),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王士祯(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诗句探究
结合前文分析,思考:李白为何而“愤”?
一“愤”:

叹其“狂”
将进酒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通过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诗人狂放的感情?
口气甚大:
呼儿、与尔,指挥倜傥,情态之任诞。

倒宾为主:
本是友人招待于他,此时竟忘形高踞一席,颐指气使,甚至提议典裘当马,足见形骸之放浪。
出手甚大:
不惜将出名的五花马、千金裘换取美酒,以图一醉。

诗句探究
结合前文分析,思考:李白为何而“狂”?

一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易老
青春不再
二愁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壮志未酬
怀才不遇
三愁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圣贤寂寞
陈王失意
“与尔同销万古愁”,诗人为何而愁?

李白的“万古愁”包含三个层次,层层递进,无比沉重:
个人之愁: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挫败感。这是他最直接的痛苦,空有“天生我材”的抱负,却被排挤出长安,政治理想破灭。
历史之愁:“古来圣贤皆寂寞”。他意识到自己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历史上所有天才与贤者共同的悲剧命运(如前文提到的曹植)。这种愁从个人上升到了历史规律,变得无比深广。
哲学之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对时间永恒和生命短暂这一人类终极困境的觉醒与焦虑。这种愁超越了个体和时代,是面对浩瀚宇宙时对自身渺小和有限的悲叹,是真正的“万古愁”。
“万古愁”的本质:它不是普通的愁,因此无法被普通的方式消除

时光易逝的悲叹
怀才不遇的及时行乐
鄙视权贵的
激愤无奈
失意不失志的狂放自信
酒销万古愁
悲与乐交替转换,大起大落,跌宕起伏,极富有张力和感染力。
——失意不失志,困境中依然潇洒自信,坚定自我。

天生我材必有用


豪放自信
怀才不遇
但愿长醉不复醒
积极入世
消极避世
李白的“万古愁”从何而来?



李白又悲又欢,又愤又狂,诗人为何会产生这种复杂矛盾的情绪?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精神自由
他既想做孔子,又想做庄子,而这种悖论式的人生追求使得他既做不成孔子,又做不成庄子。因此他的诗歌情绪复杂,感情激荡,既入世又出世,既迷茫又坚定,既忧愁又激奋,既烦闷又自信。
建功立业
追求精神自由就会蔑视权贵,反抗秩序;想要建功立业就要和社会妥协,和权贵和解。

课堂小结
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激愤—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课堂寄语
《将进酒》
是灵与肉、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
猛烈碰撞的巨响,是一曲不羁灵魂的慷慨悲歌。
李白是我们这个民族,尤其是盛唐民族活力的典型代表和
最深刻的体现者。
祝愿同学们以自信豁达的人生姿态,
尽情谱写你独具特色的青春之歌!

5. 李白《将进酒》中表现出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的句子是:“ , 。”
6. 李白《将进酒》中突出表现作者对富贵奢华生活的鄙弃的诗句是:“ , 。”
7. 《将进酒》中,诗人反客为主,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的诗句是:“ , 。”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