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伟大的复兴 复习课件(共5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伟大的复兴 复习课件(共5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第一单元:伟大的复兴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目录
CONTENTS
01
综合知识体系构建
02
章节核心知识讲解
03
重难知识针对探究
04
学科内容定向拓展
04
综合练习应用拔高
综合知识体系构建
Part 01
综合知识体系构建
综合知识体系构建
综合知识体系构建
综合知识体系构建
综合知识体系构建
综合知识体系构建
综合知识体系构建
章节核心知识讲解
Part 02
定义: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在会议开幕时所作的讲话,旨在阐明会议的指导思想、宗旨、重要意义,向与会者提出中心任务和要求。
开幕词
作用:开幕词集中体现了大会或活动的指导思想,起着定调的作用,对引导会议或活动朝着既定的正确方向顺利进行,保证会议或活动的圆满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
特点:
①结构逻辑性
②内容针对性
③语言感染力
开幕词的写法
(一)格式简介
通常由标题、称谓及正文三部分组成。
1.标题通常有三种写法:
①用会议名称作标题;
②前边再加上领导人姓名;
③用提示内容中心或主旨的标题,在后面通常加上副标题。
2.称谓一般写在标题下行顶格,称呼通常用“同志们”、“朋友们”、“各位代表”等。
开幕词的写法
(一)格式简介
3.正文一般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
开头:写宣布开幕之类的话。
主体: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会议的筹备和出席会议人员情况;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意义;会议的性质、目的及主要任务;会议的主要议程及要求;会议的奋斗目标及深远影响等等。行文则要明快、流畅,评议要坚定有力,充满热情,富于鼓舞力量。
结尾:一般都是“祝大会圆满成功”之类。
开幕词的写法
(二)写作要点
①简明性。开幕词要简洁明了、短小精悍,最忌长篇累牍,言不及义,多使用祈使句,表示祝贺和希望;
②口语化。它的语言应该通俗、明快、上口。
③宣告性。开幕词是会议或者活动的序曲,所以开幕词宣告会议或活动正式开始的特性。
开幕词的写法
(二)写作要点
④引导性。开幕词一般要阐述会议或活动的宗旨、目的、意义、任务等,这对整个会议或活动的成功举行起着引导作用。
⑤鼓动性。开幕词带着对活动或活动的良好祝愿,通过介绍会议或活动激励参与者的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
定义:回忆录,一种文学体裁。运用叙述和描写的方法,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要求真实可靠,不许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以叙述为主,可兼有抒情、议论。语言朴素自然,具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形式:回忆录共有两种形式:(1)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一般不拘于形式,内容也未必完备;(2)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记述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
回忆录
定义
形式
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人物的经历和观感。
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以个人为主线,串联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
回忆录的特点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场面描写
定义
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消息
通讯
消息
报告文学
1.人物通讯
2.事件通讯
3.工作通讯
4.风貌通讯
广义
狭义
新闻
新闻
基本特征
六要素
思想性强,指导性强。
内容新鲜,有价值性。
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强:
快:
真:
短:
新:
(Where)
何地
(When)
何时
(Who)
何人
(What)
何事
(Why)
何故
(How)
如何
新闻
新闻的
五部分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标明作品的核心内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事实,点明主题。
说明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做最后的总结或某些内容的补充。
具体介绍要报道的事实。
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新闻的结构
①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焦裕禄、袁隆平、雷锋等;
②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著名科学家、运动员、演员等;
③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某种人生价值,或为人民做出重要贡献的普通人。
④还有一些通讯人物是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
例如
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一种新闻体裁,所写人物的精神、观念、业绩等对群众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
人物通讯
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常见的写法有:
(一)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
(二)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活生生的性格特征;
(三)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传记式
能够较完整地概述人物一生的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特写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群像式
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人物通讯分类
【事件通讯】是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
它具体完整地记叙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和过程、原因和结果、意义和影响。事件通讯的题材非常广泛,既可以报道重大事件,又可以叙写“凡人小事”;既可以赞颂先进事物,又可以批评错误倾向。
事件通讯
定义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社论具有新闻评论的一般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等),但是最突出和重要的就是它代表媒体乃至政党、政治团体等直接发言的喉舌与舆论功能的作用。因此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才会把社论喻为“报纸的心脏”。
定义
社论
重难知识针对探究
Part 03
重难知识针对探究
分析信息类文本的论证思路
“分析文本的论证思路”是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考查的重要内容,实质上是全面考查考生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三者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鲜明的观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
重难知识针对探究
1.论点的判断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有的见解和主张。论点的判断是解决“要证明什么”的问题。
找论点
定论点
判正误
寻找中心论点或者局部的论点,大多是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或者中间位置找,也有一些需要考试概括。
结合全文或者局部的论述,看是不是全文或者局部的核心观点。
在以上两个步骤的基础上,仔细对比选项对全文或者局部的论点的表述,是否与全文一致。
重难知识针对探究
2.论据的判断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依据。论据的判断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看类型
看关系
关注选项对论据类型的分析,根据原文以及依据分类看分析是否正确。
关注选项对论据和其所证明观点的关系的分析,根据原文看分析是否正确。
重难知识针对探究
3.论证方法的判断
论证方法指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方式,即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推理形式。这是解决“怎样用论据论证论点”的问题。
看论证方法
看论证作用
着眼于选项对论证方法的认定,以原文为依据,按照逻辑事理判断对论证方法的认定是否正确。
着眼原文,分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以及其所起的作用,判断选项对论证方法所起作用的分析是否正确。
重难知识针对探究
分析文本论证思路的一般方法
1
通读全文,把握文章思路。
2
分析层意,明确论证内容。
3
对比题文,得出正确答案。
重难知识针对探究
如何体会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1
从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入手分析句子
写作意图指欲批评、欲赞美、欲做一般说明等情况。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主旨,主旨以外的一切语言、材料、表现手法等,都要为主旨服务。了解了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考生在理解文中语句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准确的尺度。因此在判断对句子含意的理解是否正确的时候,首先要看其是否符合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符合的就是正确的,不符合的就是错误的。
重难知识针对探究
2
通过分析修辞句的特点,警策句的成因以及含蓄句的隐含意义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对于修辞句,要注意分析其使用了哪一种或哪几种修辞手法,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体会句子含义。对于那些含意深刻的警策句,要联系作者的思想实际、感情倾向和写作背景来体会。对于那些运用了象征、暗示等手法的含蓄句,要注意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联想;对于那些引用了成语、诗词等的含蓄句,要先弄清所引用内容的本意,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来体会。
重难知识针对探究
3
运用相关的句法或逻辑知识来体会句子
对于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必须通过拆分句子的成分才能保证对句子各部分含意体会的正确性,从而达到对整个句子的准确体会,对于一些使用了特殊句式的句子,只有透彻了解句式的作用,才能准确解释句子在文中的具体内涵及表达效果。另外,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准确理解句意的前提是准确理解词语。因此,要分析句子构成,把握在句意表达上起关键作用的重要词语。只有准确、深入地解读这些关键词语的内涵,考生才能保证理解准确,重点突出。
答题策略
这个字(词)的意思+起到了……的作用+表达了……的感情。
若是词语,本义+语境义;若是句子,句中关键词+限定修饰成分+上下文。
修辞手法+语言特色+表达效果。
遣词造句
词句意思
词句赏析
学科内容定向拓展
Part 04
学科内容定向拓展
《大战中的插曲》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在表现内容方面有何联系?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宣示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胜利的意义和胜利后国家的前景。《大战中的插曲》和《长征胜利万岁》则是对中国革命的回忆,通过展示中国革命的不同方面,用具体事件形象地解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以及中国革命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理念的具体化。
《大战中的插曲》《长征胜利万岁》两篇文章在选材、叙述和语言风格上有何异同?
选材上的不同点:《长征胜利万岁》选择的是长征胜利这一伟大事件,展现了对长征胜利的喜悦和自豪之情。《大战中的插曲》选择的是一个小事件,即百团大战中救助日本小姑娘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人民、中国军队在残酷战争中对革命人道主义的坚守。
1
选材上的相同点:都与战争相关
学科内容定向拓展
2
叙述上的相同点:都运用第一人称叙述,都采用了有限视角
叙述上的不同点:①《长征胜利万岁》以时间为序,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大战中的插曲》主要运用了倒叙手法,以救助日本小姑娘为行文线索。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故事背景,点题并引出“插曲”再用倒叙的方式,叙述大战中聂荣臻拯救两个日本女孩并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军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②《长征胜利万岁》只用了有限视角。《大战中的插曲》在有限视角之外插入了全知视角--报刊杂志的报道,视角恰当转换。
学科内容定向拓展
3
语言上的相同点:都兼具文学性和通俗性。
语言上的不同点:《长征胜利万岁》朴实易懂。使用了大量的成语,如“久别重逢”“运筹帷幄”等,还运用拟人和排比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大战中的插曲》雅俗共赏。信件带有外交属性,庄重典雅,多文言词汇和成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学科内容定向拓展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文体上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属于通讯;都具有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强的时间性和描写的形象性等特点。
不同点:《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属于事件通讯,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属于人物通讯。
综合练习应用拔高
Part 05
综合练习应用拔高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嘈杂(cáo)肆虐(sì)蔓延悲壮雄浑
B.铆足(mǎo)脊梁(jǐ)遏制变换多彩
C.溯源(shuò)罹难(lí)夯实沉碴泛起
D.通衢(qú)挑衅(xìn)暄闹沉疴积弊
解析:B.变换多彩→变幻多彩。C.溯,sù;沉碴泛起→沉渣泛起。D.暄闹→喧闹。
综合练习应用拔高
2.对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作用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回望疫情暴发之初,迅速上升的数字令人揪心,正常生产生活骤然“停摆”。(表特殊含义)
B.冲在第一线是抗疫,“闷”在家里管好自己也是抗疫。(表否定)
C.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表引用)
D.所有的“重生”,都在诠释一个理念: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表强调)
解析:双引号不是表否定,而是表特殊含义,兼有强调作用。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济全球化时代,不管传染性疾病发生在哪里,都是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的威胁。
B.新冠病毒从哪里来 因为需要探求困扰人类的这一问题,中国开展病毒溯源调查,与世界卫生组织率先展开联合工作。
C.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严重威胁全人类的健康与福祉,也暴露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上的短板,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D.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解析:A.“不管传染性疾病发生在哪里”语序不当,后两个分句主语相同,因此主语“传染性疾病”应放在“不管”前;“都是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的威胁”句式杂糅,可改为“都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威胁”或“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都是威胁”。B.“因为需要探求困扰人类的这一问题”介词误用,应把“因为”改成“为了”,删去“需要”;且语序不当,应该先“展开联合工作”,再“开展病毒溯源调查”。C.“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成分残缺,可在前面加上“反映出”。
4.下列文体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即狭义的新闻,是用明快简洁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实事的一种文体。它是在报纸、广播、电视中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
B.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短是消息的基本特征,行文简洁明了是消息的写作风格。消息写作中允许有较多的直接议论。
C.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都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一般是: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并可在文中穿插背景。
D.报道重大历史事件,在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文章的历史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在这一方面堪称典范。
解析:“消息写作中允许有较多的直接议论”错误,应是“少发或不发直接的议论”。
综合练习应用拔高
解析:本题要求反驳甲的话。首先要阅读甲的话,明确己乙的立场是“重走长征路是有意义的”。然后要指出“重走长征路”的目的是什么,需要明确这个活动是一种实践,重在整个过程中体悟红军战士的精神。
5. 最近几年,为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长征精神,很多地方都在举行重走长征路的活动,参与者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徒步行走,体验长征。甲、乙两名学生针对“重走长征路有没有意义”展开辩论。请你站在乙的角度,对下面的甲的话进行反驳。(100字左右)
甲说:重走长征路没有意义。时代已经不同了,不必再去吃那些苦,很多参与徒步行走的人就是在作秀。
重走长征路当然是有意义的。既不为吃苦也不为作秀,而是为了学习红军战士为实现革命理想,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更能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FOR WATCHIN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