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德阳市高中2023级质量监测考试(一)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34678910111213141516ABBDB0BA心DB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25分)(1)变化:商周至唐朝,尚武精神总体强盛,且在唐朝达到巅峰;两宋至明清,尚武精神逐渐衰落。(4分)影响因素:军事需要,如战国兼并、秦统一、汉武帝开疆拓土;政治形势的变化,如汉初休养生息、两宋和平环境;国家政策的作用,如战国“军功爵制”、唐朝“府兵制”等制度激励尚武,两宋“崇文抑武”政策、明清“保守封闭”国策则压制尚武精神;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两宋后理学的影响。(6分)(2)内涵:以“国家自立”为目标,以“国家至上”为核心,以“强健身体、磨练精神”为主要途径。(6分)评价:体现了近代国人应对民族危机的思想探索;为救亡图存提供了精神革新的思路,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有助于打破传统臣民意识,塑造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近代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为国民人格现代化提供了路径。但仅局限于精神层面的改造,未能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弊端(9分〉18.(12分)示例角度: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分)近代经济因素与思想解放(2分)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的变动。图3反映了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企业分布情况,图4反映了戊戌变法期间新式学堂、报刊的创办情况,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随着西方器物和新生产方式的引进,西方的思想意识、文化理念也随之进人近代企业所在城市,并广泛传播,这冲击了当地人民固有的观念。因此,近代企业所在地和新式学堂、报刊创办地出现了高度重合的现象。这充分说明了近代经济因素的增长推动了思想解放。(8分)评分标准:角度正确2分;标题合理2分;能在论文中正确指出图3与图4的联系3分,史实正确2分,逻辑通畅1分。其他角度:阶级结构的变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探索;中西文化的碰撞;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等。德阳市高中2023级质量监测考试(一)历史答案第1页(共2页)19.(15分)(1)特点:借鉴中原王朝陵寝制度;规模宏大,体系完善;凸显皇权权威,等级差别明显;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或游牧经济)气息;呈现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性。(7分,答对其中4点得7分)(2)价值:历史价值:西夏陵融合了中原汉族与党项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重要印证:学术价值:西夏陵遗址及其文物是研究西夏历史、政治、经济、文字及典章制度的重要实物证据。考古价值:西夏陵寝建筑群是了解当时科技、建筑水平和文化习俗的重要实物。文物保护价值:西夏陵遗址保护的管理制度、技术研究等为其他历史遗产保护有积极借鉴意义;旅游或经济价值:西夏陵遗址保护可以带动宁夏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国际影响价值:西夏陵等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8分)德阳市高中2023级质量监测考试(一)历史答案第2页(共2页)德阳市高中2023级质量监测考试(一)历 史 试 卷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6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2.本试卷满分100分,75分钟完卷。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表1是陕西和甘肃境内某文化主要遗址出土的石器工具套构成表。表1打制石器 磨制、半磨制石器和石坯(石铲、石刀、石锛、石凿等) 碾磨石器(磨盘、磨棒、石臼、石杵等) 总数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遗址甲 117 47.6% 106 43.1% 23 9.5% 246遗址乙 31 33.7% 41 45.7% 20 31.7% 92遗址丙 55 74.3% 10 13.5% 9 12% 74据该表推测,生活在上述遗址的先民A.开始定居生活 B.出现阶级分化C.进入早期国家 D.步入文明社会2.西周恭王时,裘卫与矩取交换取得林地,在命人勘定田界后写成交易书契,并在四周筑起封土;佣生从格伯处交换取得“卅田”,在订立契约后,由于格伯有轻慢之意,于是派人伴同格伯巡察田地疆界,“以树木表田界”。这说明当时A.井田制度已经瓦解 B.分封制度出现较大调整C.土地私有意识增强 D.商业交易程序繁琐复杂3.孔子认为,应该推荐学习了礼乐的“野(城郭之外的农村地区)人”做官。荀子则主张通过后天努力学习礼义,可以做到“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两人的上述观点旨在A.改进选官制度 B.维护西周礼制C.规范等级秩序 D.探索教育途径德阳市高中2023级质量监测考试(一)历史试卷 第1页(共6页)4.瓦当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屋檐构件,最早产生于西周时期,主要为素面瓦当,纹饰以重纹为主。西汉中晚期,文字瓦当开始流行,上面多有“当王天命”“永承大灵”等文字,其中心常以象征着天干地支的乳钉纹做装饰。汉代瓦当的上述变化反映出A.建筑技术的创新 B.治国理念的改变C.专制体制的强化 D.汉字字体的成熟5.复除是指依据法令免除应承担的赋役。东汉初年,光武帝下令:生了男孩之家,可“复以三年之算(赋)”。此后,汉章帝还宣布“今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赋)一岁”。东汉的上述措施有利于A.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 B.扩宽百姓的收入来源C.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D.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6.传说尧舜时期发明了围棋。南北朝时期,北朝上层人士喜爱围棋,涌现出悉罗腾、范宁儿、王子冲等围棋高手。文献记载说,孝文帝曾派范宁儿随李彪出使南齐,齐武帝“令江南上品王杭与弈,宁儿制胜而还”。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A.南北士族志趣的趋同 B.民族交融的日渐加强C.南北政权矛盾的尖锐 D.南方文化已处于劣势7.隋唐之际,《汉书》因“断自高祖”体现“汉绍(接续)尧运”,其研究成为显学。而《史记》却因把汉朝历史“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其研究大不如前。当时出现两部史书不同命运的主要原因是A.编撰者水平存在高下之别 B.史书记述内容的真实性不同C.研究者所处时代背景不同 D.两者与现实政治契合度有别8.北宋初期,蜀地接连发生多次变乱。宋太宗赋予益州知州先行后奏的“便宜行事”之权,形成了“不与天下州府同”的局面。此后,宋真宗又让益州知州兼任本路兵马钤辖,“掌握统治军旅训练、教阅,以督捕盗贼”。这些举措A.改变了益州行政区划的层级 B.遵循了宋初制度改革的方向C.有利于强化蜀地的社会治理 D.导致了四川藩镇势力的膨胀9.据统计,元代每年的酒税收入额大体以腹里、江浙为第一梯级;河南、湖广、江西三省为第二梯级,虽大大低于前者,但远超其他各省;陕西、四川、云南为第三梯级;他如辽阳、甘肃二省居尾,岭北行省甚至没有酒税记录。这一状况反映出元代A.酒业发展深受民族政策影响 B.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C.酒税成为政府主要财政来源 D.各省税负负担差异巨大10.明洪武时期,巡抚之名只是巡行安抚各地之意,并非指某种精确的职任。宣德时期,巡抚成为主持一省民政的差遣。正统时期,大臣外派行政差遣合称巡抚,巡抚逐渐成为兼理军德阳市高中2023级质量监测考试(一)历史试卷 第2页(共6页)民事务的官职。巡抚职责的变化表明A.文官集团掌握地方军事权 B.地方原有行政体制被打破C.中央政府将权力适度下放 D.地方治理协调机制的建立11.1814——1816年英国发动英尼战争。尼泊尔政府再三向清政府请求援助,清政府却劝说尼泊尔讲和。最后,清帝指示驻藏大臣,只要加德满都能够继续五年一贡,尼泊尔人甚至可以归顺英国。这说明当时清政府A.固守传统的宗藩关系 B.推行灵活的外交政策C.已萌生近代外交观念 D.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12.徐继畬创作的《瀛环志略》于1848年刊印。书中详细介绍了欧洲和美国的武器装备和陆海军规模。该书对南洋、印度等地区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的过程尤为关注。据此可知,徐继畲撰写此书意在A.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B.警示国人思考边患C.构建民族国家的理论依据 D.主张学习西方器物13.表2是同治年间工部尚书陈学棻听戏的部分记录。由此可知当时表2地点 主题 人员 戏班财盛馆 团拜搭桌 同年 小荣椿科湖广会馆 祭文昌帝君 同乡 无名班湖广会馆 公宴 同乡 无名班贵州会馆 团拜搭桌 同乡 四喜班广德楼 听戏 朋友 玉成班昆中堂府 寿宴 各路官员 同春班经办库杨四宅 堂会 各路官员 无名班湖广会馆 团拜 同乡 福寿科班A.戏曲承载了社交功能 B.京剧艺术臻于成熟C.官员的腐败现象严重 D.会馆成为商贸场所14.1876年,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叛乱时,以高额利息且高调向英国借款。左宗棠认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利用英俄矛盾获得英国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高息发行债券容易吸引投资者,外国人购买西征债券客观上也是对中国在新疆主权的认可。这种做法反映出当时A.国际形势趋于紧张 B.对外交往的政治智慧C.中国外债急剧增加 D.金融市场的殖民地化德阳市高中2023级质量监测考试(一)历史试卷 第3页(共6页)15.1900年7月前后,英国报纸称驻北京的外国公使全部遭到屠杀,还捏造诸多血腥细节。英国驻上海总领事的有意误导更是对谣言在欧洲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行为A.损害了英国的国际信誉 B.导致了东南互保局面的形成C.推动了义和团运动兴起 D.提供了干涉中国事务的借口16.图1、图2是清末翻译出版的数学教科书。这反映出当时A.基础教育体制完善 B.中西文化的融合C.数学受到普遍重视 D.出版业竞争激烈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商周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武力被视为维护秩序的工具。战国时期,“军功爵制”的推行,平民可通过军功改变命运。秦以军事统一六国,延续战国尚武传统。汉初尚武精神暂时收敛。汉武帝时期,“以军功立国”再次成为核心国策,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凭战功封侯,而民间游侠之风盛行,尚武从国家层面延伸至社会底层。唐朝以府兵制为基础,农民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尚武精神达到巅峰。两宋确立了“崇文抑武”的政策,“书中自有黄金屋”成为全民追求,社会整体对“勇武”的评价低于“文治”。明清时期,尚武精神在王朝初期因军事需求短暂复兴,但最终在“保守封闭”的国策中彻底衰落。————据马佩、杨刚、姜传银《衰微与重塑:论古今之尚武精神》等材料二1902年到1906年,梁启超在《新民从报》上发表的二十篇政论文章。他在《论尚武》一文中指出,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国民精神萎靡、缺乏抗争力。他指出中国若想在竞争剧烈的世界舞台上自立,必须培养国民的尚武精神。梁启超认为,武士应“常以国家名誉为重”“苟杀其身而有益于国家者,必趋死无吝无畏”。他以曹沫为例,称赞其“一怒以安国家定社稷”,是千古武士道的模范。他还认为体育教育是培养尚武精神的重要途径与方法,通德阳市高中2023级质量监测考试(一)历史试卷 第4页(共6页)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健身体,更能磨练精神,维持和助长人格精神,使国民具备尚武精神所需的“心力”“胆力”“体力”。————据尚力沛《再论梁启超“尚武精神”》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尚武精神地位的变化,并简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尚武精神的内涵,并予以简要评价。(15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图3与图4的内在联系选择一个角度,写一则150-200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角度明确;标题合理;史论结合;阐述清晰。)德阳市高中2023级质量监测考试(一)历史试卷 第5页(共6页)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西夏陵是党项贵族建立西夏国后,“仿巩县宋陵而作”的帝王陵区。西夏陵区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现存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1座陵邑遗址和32处防洪建筑遗址,构成一个完整的陵寝建筑群。在平面布局和建筑结构上,9座帝陵陵园皆坐北朝南,呈南北向长方形。其中的陵台形制如八角形塔状,位置偏处内城西北隅,与靠近中轴线的唐宋皇陵的方形陵台明显不同。西夏陵共有碑亭遗址16座,目前已出的3700余块西夏、汉文残碑,都是少见的西夏原始资料。随葬制度也是西夏陵寝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已发掘的几座陵墓中出土了大量鸡、羊、狗等动物骨骼以及铜铸石雕的马、牛、狗等模型。自1988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西夏陵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遗址本体保护技术等诸项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2025年,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60项世界遗产。————摘编自韩小忙《西夏王陵》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夏陵陵寝制度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说明西夏陵遗址保护的价值。(8分)德阳市高中2023级质量监测考试(一)历史试卷 第6页(共6页)德阳市高中2023级质量监测考试(一)历史试卷说明: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共6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2.本试卷满分100分,75分钟完卷。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表1是陕西和甘肃境内某文化主要遗址出土的石器工具套构成表。表1磨制、半磨制石器和石碾磨石器(磨盘、磨棒打制石器坯(石铲、石刀、石锛总数石白、石杵等)石凿等)数量比例数量比例数量比例遗址甲11747.6%10643.1%239.5%246遗址乙3133.7%4145.7%2031.7%92遗址丙5574.3%1013.5%912%74据该表推测,生活在上述遗址的先民A.开始定居生活B.出现阶级分化C.进人早期国家D.步入文明社会2.西周恭王时,裘卫与矩取交换取得林地,在命人勘定田界后写成交易书契,并在四周筑起封土;倗生从格伯处交换取得“卅田”,在订立契约后,由于格伯有轻慢之意,于是派人伴同格伯巡察田地疆界,“以树木表田界”。这说明当时A.井田制度已经瓦解B.分封制度出现较大调整C.土地私有意识增强D.商业交易程序繁琐复杂3.孔子认为,应该推荐学习了礼乐的“野(城郭之外的农村地区)人”做官。荀子则主张通过后天努力学习礼义,可以做到“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两人的上述观点旨在A.改进选官制度B.维护西周礼制C.规范等级秩序D.探索教育途径德阳市高中2023级质量监测考试(一)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4.瓦当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屋檐构件,最早产生于西周时期,主要为素面瓦当,纹饰以重纹为主。西汉中晚期,文字瓦当开始流行,上面多有“当王天命”“永承大灵”等文字,其中心常以象征着天干地支的乳钉纹做装饰。汉代瓦当的上述变化反映出A.建筑技术的创新B.治国理念的改变C.专制体制的强化D.汉字字体的成熟5.复除是指依据法令免除应承担的赋役。东汉初年,光武帝下令:生了男孩之家,可“复以三年之算(赋)”。此后,汉章帝还宣布“今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赋)一岁”。东汉的上述措施有利于A.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B.扩宽百姓的收入来源C.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D.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6.传说尧掰时期发明了围棋。南北朝时期,北朝上层人士喜爱围棋,涌现出悉罗腾、范宁儿、王子冲等围棋高手。文献记载说,孝文帝曾派范宁儿随李彪出使南齐,齐武帝“令江南上品王杭与弈,宁儿制胜而还”。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A.南北士族志趣的趋同B.民族交融的日渐加强C.南北政权矛盾的尖锐D.南方文化已处于劣势7.隋唐之际,《汉书》因“断自高祖”体现“汉绍(接续)尧运”,其研究成为显学。而《史记》却因把汉朝历史“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其研究大不如前。当时出现两部史书不同命运的主要原因是A.编撰者水平存在高下之别B.史书记述内容的真实性不同C.研究者所处时代背景不同D.两者与现实政治契合度有别8.北宋初期,蜀地接连发生多次变乱。宋太宗赋予益州知州先行后奏的“便宜行事”之权,形成了“不与天下州府同”的局面。此后,宋真宗又让益州知州兼任本路兵马钤辖,“掌握统治军旅训练、教阅,以督捕盗贼”。这些举措A.改变了益州行政区划的层级B.遵循了宋初制度改革的方向C.有利于强化蜀地的社会治理D.导致了四川藩镇势力的膨胀9.据统计,元代每年的酒税收人额大体以腹里、江浙为第一梯级;河南、湖广、江西三省为第二梯级,虽大大低于前者,但远超其他各省;陕西、四川、云南为第三梯级;他如辽阳、甘肃二省居尾,岭北行省甚至没有酒税记录。这一状况反映出元代A.酒业发展深受民族政策影响B.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C.酒税成为政府主要财政来源D.各省税负负担差异巨大10.明洪武时期,巡抚之名只是巡行安抚各地之意,并非指某种精确的职任。宣德时期,巡抚成为主持一省民政的差遣。正统时期,大臣外派行政差遣合称巡抚,巡抚逐渐成为兼理军德阳市高中2023级质量监测考试(一)历史试卷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德阳市高中2023级质量监测考试(一)历史参考答案.pdf 德阳市高中2023级质量监测考试(一)历史试卷.docx 德阳市高中2023级质量监测考试(一)历史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