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项城三高2025-2026学年度上期第一次考试高三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本试卷分第丨卷(选择题)和第川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〡卷和第川卷的答案都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公元前3200年前后,随着仰韶文化的衰落,周边地区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马家窑文化崛起。各地玉器在类别、形制、纹饰、技术等方面均有很高的相似度,各地祭祀用玉都蕴藏着“祭天、礼地、葬人”的思想内涵。这表明()A.文化共同体已初具规模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产生C.制玉技术交流较为频繁D.商业贸易网络雏形显现2.公元前712年,滕侯、薛侯去拜见鲁隐公,薛侯以“先封”为由要求行礼位置的次序在前,滕侯反驳说:“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于是,鲁隐公安排滕侯在先。鲁隐公的做法()A.改革了晋谒礼仪B.激化了嫡庶矛盾C.破坏了分封制度D.维护了宗法秩序3.春秋以后“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春秋公羊传注疏》记载,孔子“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墨子·贵义》记载“子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这些现象()A.利于学术文化的活跃B.说明儒学影响周制创新C.体现出儒墨学说融合D.显示东周天子权威不在4.学界普遍认为,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货币。但也有学者通过研究考古成果,发现秦半两钱相对集中于今陕西、四川等秦故地,且重量不一,成色各异。还有学者通过文献高三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研究,发现当时各地还存在地域性的等价物,东北边地则一直在使用刀币。这体现了()A.学者阅历影响历史结论B.史学研究须文献与实物互证C.多元史料丰富历史认知D.年代久远难以复原历史真相5.《汉旧仪》曰:“秦制二十爵,男子赐爵一级以上,有罪以减,年五十六免。无爵为士伍,年六十乃免老”,免老即因年高而免服徭役。两汉时期除有相似的免老政策以外,还有针对未满免老年龄的老者的徭役减免政策。这说明秦汉时期()A.尊老传统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实际作用B.户籍制度与年龄管理已较为严密完善C.政府注重通过赋役调整缓和阶级矛盾D.爵位等级作为主要依据决定徭役征发6.西汉早期,平度即墨故城(齐王封地)、江都大云山汉墓(吴王封地)出土青铜器的矿料来源多样,含楚地铅矿、齐地铁矿及巴蜀铜矿;而西汉中晚期同区域青铜器矿料中铅同位素比值与长安上林苑铸币作坊遗址的汉镜矿料高度一致,且占比超90%。这一变化反映出,西汉时期()A.手工业技艺的传播加速了文化融合B.官营作坊的发展重构了经济运行模式C.中央借资源掌控强化对地方的统辖D.资源的重新调配影响了对外交往策略7.史载,东晋名相王导“每劝帝(司马睿)克己励节,匡主宁邦。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王导常以《孝经》《论语》劝诚皇室,其门生故吏亦多循儒家礼法治郡。这反映出当时()A.皇权独尊格局完全确立B.儒学影响政治统治实践C.选官制度注重道德品行D.“三教合流”的趋势出现8.据《魏晋南北朝官制考》整理的北周官员任职情况表(部分),这反映了()官员姓名民族官职主要政治举措高三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项城三高2025--2026学年度上期第一次考试高三历史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答案】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各地玉器在类别、形制、纹饰、技术等方面均有很高的相似度,各地祭祀用玉都蕴藏着‘祭天、礼地、葬人’的思想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衰落之际,周边各区域文化崛起,且在玉器的特征及祭祀用玉的思想内涵上呈现高度相似性。这表明不同地域的文化在物质和精神观念层面存在显著共性,反映出各文化单元之间已通过交流形成具有共同特征的文化体系,文化共同体初步显现,A项正确:“华夏认同”强调对“华夏”族群或文明的归属感,形成于商周时期,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玉器形制、技术的相似性确实可能源于技术交流,但题干更强调思想内涵的一致性,这已超越单纯的技术交流,上升到文化共识层面,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玉器的流通路径、交换方式或经济属性,而是侧重文化和宗教层面的共性,无法得出“商业贸易网络雏形显现”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时期,传统的政治秩序发生变动,但宗法制仍发挥重要影响。在滕侯、薛侯晋渴顺序之争中,鲁隐公按嫡庶关系支持滕侯的主张,维护了宗法秩序,D项正确:题干中鲁隐公安排的是晋谒顺序,没有改革晋渴礼仪,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显示鲁隐公的做法所产生的影响,无法得出嫡庶矛盾激化的结论,排除B项:分封制的核心是“授民授疆土”与等级臣属关系,材料中晋谒次序的争议与安排,未触及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高三第一次考试历史答案第1页(共7页)根据材料可知,“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意味着学术文化不再由官府垄断,开始向民间扩散。孔子派子夏等人求周史记,墨子南游载书甚多,这些行为都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派之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有利于学术文化的活跃,A项正确: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孔子和墨子获取书籍等文化活动,并没有提及儒学对周制创新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只是分别阐述了孔子和墨子的行为,没有任何信息表明儒墨学说有融合的情况,排除C项:虽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王室衰微,但题干重点在于文化现象对学术的影响,而不是突出东周天子权威不在,排除D项。故选A项。4.【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题干中既有学界普遍观点,又有学者通过考古成果及文献研究得出不同的发现,多种史料从不同角度展示秦统一后的货币情况,让我们对这一历史现象的认知更为丰富多元,C项正确:学者观点差异源于史料类型的不同而非个人阅历,排除A项:材料未否定文献与实物互证的必要性,但更强调多元史料对认知的补充作用,排除B项;材料通过多角度研究揭示历史复杂性,而非否定复原真相的可能性,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材料的主要信息是,秦汉时期对年老者(包括有爵、无爵者)有明确的徭役减免政策(如“年五十六免”“年六十乃免老”,两汉还延伸到“未满免老年龄的老者”)。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徭役是古代百姓对国家的义务,赋役负担轻重直接影响社会矛盾。徭役是古代阶级矛盾的核心诱因之一(被统治阶级因赋役过重易与统治阶级产生冲突)。秦汉对“老者”(被统治阶级中的弱势群体)减免徭役,本质是通过赋役政策调整,减轻弱势群体负担,避免因赋役压迫激化阶级矛盾,C项正确;“尊老传统”属于文化习俗层面,而材料中“免老政策”是国家赋役制度(政治经济措施),二者性质不同。政策的核心是“赋役调整”,而非“文化传统”的直接体现,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年龄”与徭役的关系,未涉及户籍制度(如户籍登记、管理流程等),也未体现“年龄管理严密”(如年龄核查的具体机制),排除B项;材料明确提到“无爵者年六十免老”,说明年龄也是关键依据,且材料未强调“爵位是主要依高三第一次考试历史答案第2页(共7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三历史一段答案.pdf 高三历史一段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