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3级高三第一学期阶段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长期以来,西方史学界认为稻作起源于5000年前的印度,但1955年在湖南屈家岭遗址中发现的稻谷壳说明我国在7000年前就已经栽培稻谷,21世纪初上山遗址的发掘又把我国水稻栽培时间前推了2000多年。这表明考古发现
A.具有不确定性 B.会因新发现丧失价值
C.可以刷新历史认知 D.受学术立场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主张通过规范化的礼仪和音乐培养人格,认为“乐者,通伦理者也”;另一派则强调“大音希声”,倡导回归朴素本真;还有学派抨击繁复礼乐“亏夺民衣食之财”,主张实用至上。这些迥然不同的美育观折射出
A.小生产者的审美缺失 B.儒家学说缺乏社会基础
C.社会变革的时代特色 D.百家争鸣推动思想解放
3.夏商西周三代建国营都必须先筑社坛和宗庙,凡国之大事均在宗庙和社坛进行。东周列国时期的都城均由宫城和郭城组成,宫城内最突出的高台式宫殿建筑是国君处理政务的地方,社祀、宗庙等被移至宫城之外。都城布局的变化表明
A.建筑规划走向科学 B.宗法礼制趋于弱化
C.集权体制逐步确立 D.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4.东汉皇后出身统计表(部分)
皇后 家世
光武帝皇后阴丽华 南阳郡豪族
明帝皇后马氏 名将马援之女
章帝皇后窦氏 国功臣窦融曾孙女
和帝皇后邓绥 开国功臣邓禹孙女
汉顺帝皇后梁妠 列侯梁统玄孙女
如表所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巩固皇权的需要 B.世家大族的崛起
C.诸侯势力的膨胀 D.外戚垄断了朝政
5.东汉末建安时期,文学作品多表现出“慷慨悲凉,梗概多气”;曹魏后期正始年间,名士的作品转向“忧愤深隐,寄托遥深”;至西晋太康时期,文风趋于“繁缛绮丽,儿女情多”;东晋时期则形成“玄理入诗,寄情山水”的创作倾向。这些变化主要缘于
A.政局变迁与门阀士族势力的崛起 B.南北民族交融丰富文学内涵
C.儒家伦理难以适应社会现实需求 D.江南经济发展促进文化转型
6.前燕创立者鲜卑慕容氏宣称先祖是“有熊氏之苗裔”,前秦创立者氐人苻氏宣称先祖为“有扈之苗裔”,后秦创立者羌人姚氏宣称“其先有虞氏之苗裔”,大夏政权创立者赫连勃勃声称:“朕大禹之后,世居幽朔。”上述现象反映了
A.各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 B.华夏礼仪文化光辉灿烂
C.统治者构建政权合法性 D.各族深受北魏改革影响
7.如图为唐朝龙泉窑(今浙江省丽水市)出土的青瓷组件,由此推知唐朝
A.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 B.形成三教并行的文化形态
C.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D.南方制瓷技术已领先北方
8.唐律规定,男女囚犯分狱监管,男犯人主要在园圃从事体力劳动,女犯人则在厨房干活。犯人有病,要及时为其医治;其祖父母或父母若亡,准许犯人回家奔丧,并为其提供往返路费。该规定
A.重在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B.深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影响
C.有效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D.成为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9.唐宋时期,人们注重服饰仪表,有“衣裳不知洁,人前满面羞。行时无风采,坐在下行头”的诗文记述;朱熹更指出“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这体现了唐宋时代
A.理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礼仪教养渗透世俗生活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经济发展影响服饰仪表
10.北宋末年至南宋前期,武学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武学生员学习的内容除许多儒家经典之外,还包括诸家兵法、武艺、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事及阵队演习。这反映了
A.崇文抑武国策逐步改变 B.社会需求推动教育多元化
C.疆防压力影响教育取向 D.理学主张推动军事专业化
11.《宋史·职官志》中记载:“提举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元史·食货志》也提到:“至元十四年,立市舶司于泉州······凡邻海诸郡与蕃国往还互易舶货者,其货以十分取一,粗者十五分取一。”据此可知,宋元时期
A.海禁政策与朝贡贸易并行实施 B.市舶司职能转为外交机构
C.官方对海外贸易的制度化管理 D.民间海外贸易被政府垄断
12.下图为明代前期一百余年间,徽州地区土地买卖交易契约427件中使用通货的情况统计。
该统计反映了明代前期
A.地主投机活跃 B.经济结构转型 C.孕育着通货危机 D.白银货币化推进
13.明末徐光启曾提出西方的算术之学在古代中国就有,现在引进西方这些学问不过是恢复中国固有传统而已,后来黄宗羲等人又提出“西学中源”说,即认为西学出于中国,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该现象
A.反映了学术思想上的天朝上国观念 B.体现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创新性发展
C.开启了中国古代思想近代化的潮流 D.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
14.如图出自清朝初期一本宣传佛道思想的小册子《玉历宝钞》,传说一名法号“淡痴”的修行者游历地府后将此书带出。图中,一名乞丐坐在两人抬着的轿子上“升天”,差役举着写有“孝子乞丐杨一”等字样的牌子为其开道。这反映了当时
A.思想文化控制非常严密
B.社会流动性的空前加强
C.基层教化依赖宗教宣传
D.儒家伦理渗透佛道思想
15.19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市场上的丝茶价格是由中国决定的:70年代后,中国的销售价格和数量都追随世界经济景气的变幻而波动;至80、90年代,华丝的价格完全由纽约、伦敦、里昂的丝价决定,华茶的价格完全则完全由伦敦标价决定。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主权被掠夺损害经济独立 B.农业品商品化进程加速
C.商品竞争力受到严重冲击 D.日益卷入世界经济体系
16.1899年,福建地方官员在奏折中称:“臣闻山东义和团,非欲谋乱也。平日受侮教堂,久已痛深骨髓。自德人占据胶澳,教焰益张。宵小恃为护符,藉端扰害乡里,民间不堪其苦。以致衅端屡起。地方官不论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遂令控诉无门,保全无术,不得不自为团练,藉以捍卫身家。”这一言论
A.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部分原因 B.否定了义和团反侵略的正义性
C.反映出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支持态度 D.剖析了列强文化侵略的隐蔽性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
17.吏是在中国古代官府中承办具体公务的人员,在政治上扮演特殊的角色。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秦汉时期官与吏的区别不大;实行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后,魏晋隋唐时期官与吏的区别明显化,吏基本失去了跻身高官的可能,逐渐沦为底层职务。到了元代,官和吏很少严格区分,由吏入官成为入仕的主要渠道。各级政府的首长大多是蒙古人,他们许多是目不识丁的世家纨绔子弟,又不信任汉族,尤其是江南士大夫,所以往往依赖熟习文法科条的吏来办理簿书钱谷。
-摘编自韦庆远、柏华《中国官制史》等
材料二 顾炎武认同宋朝叶适的观点“今天下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他认为吏专权于州县,而且“父以是传之子,兄以是传之弟”,有些中央政府的高级书吏甚至“掣州县之权”,这种种的“吏弊”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出要任用“千里以内之人”为官,“习其民事,而又终其身任之”。在这种用人制度下,官与吏之间尊卑有别,还可以减少由吏来掌管的冗务,“官之力足以御吏而有余,吏无所以把持其官而自循其法。”
-摘编自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吏地位变化的历史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含义,概括并评价顾炎武解决“天下之大害”的方案。(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北宋都城东京通过汴河与江淮相连,水运优势明显,但东京地势平坦,不易防守,且时刻面临着黄河决溢的威胁。为此,北宋政府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维持汴河等河道畅通,确保漕运顺利至京,并将东京城内的诸运河与护城河连接起来,形成水道纵横的交通网;另一方面,运用引黄淤灌、修造遥堤、束埽护岸等技术治理河患,并按照边城战斗式样修筑外城,同时深挖外城濠河,达到“高城深池”的效果,确保都城安全。
--据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等
材料二 抗战时期,中共将便于开展游击战的山地作为创建和发展根据地的首选,但也不放弃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更为丰富的平原地区。在山地根据地政权利用地形优势,充分发挥灵活性,降低敌军武器效力;在平原,则以挖道沟、平毁敌方封锁沟和开展地道战等方式,限制敌人的大规模进攻。根据地政权一方面通过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措施,改善自然条件,提高农业产量;另一方面,挖掘和利用土产原料,创办日用品替代工业,开发矿藏和发展重工业,并自制弹药等,保证军需民用。
--摘编自李金铮:《中共抗战的生态环境解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政府为保障都城安全所采取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都城营建与中共抗日根据地建设在利用改造生态环境上的共通之处,并分析利用改造生态环境对抗日根据地政权的作用。(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诸葛亮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清初沿革地理学家顾祖禹指出,“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
-据陈寿《三国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四川地区在古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为主题,自拟论题,并运用至少两个历史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概括期间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另选图中某一时段(不同于上题所选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8分)
2023级高三第一学期阶段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1-10:CCCAACBBBC11-16: CDADDA
17.(1)历史背景: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实施后吏晋升受限,而元代统治者(蒙古人)文化水平有限且不信任汉族士大夫,需要依赖熟悉文法的吏办理政务。(4分)
(2)含义:官员不能世袭,但吏在地方权力大且父子兄弟相传。方案:任用“千里以内之人”为官并终身任职。评价:该方案有利于减少吏的专权,加强官员对吏的管理;但未从根本上解决吏弊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8分)
18.(1)畅通河道,保障供应;串连河道;治理河患;修城开濠,加强防御。(6分)
(2)共通之处:扬长补短;因地制宜;服务于政权建设。(4分)
作用:促进根据地形成;自给自足;发展壮大。(4分)
19示例:
论题:四川地区是古代中国政权稳固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依托。
论证:战国时期,秦国攻占巴蜀地区后,将其作为大后方,蜀地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物产为秦国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尤其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秦末汉初,刘邦占领益州后,凭借其险要的地理环境、肥沃的土地资源以及稳定的后方环境,加强治理,发展经济,扩充军队规模。楚汉战争期间,益州成为了刘邦的重要战略依托,为其最终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国时期,刘备占据益州,凭借四川的险塞地形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在此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训练军队,以益州为根基多次北伐中原,与魏、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了蜀汉政权的稳定。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四川。四川相对稳定的环境为唐朝提供了喘息之机,成为唐朝后期重要的赋税来源地和军事后备基地,对唐朝维持统治起到了关键作用。
综上,四川地区在古代中国政权稳固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依托作用。
20.(1)①魏晋至明朝:趋势:粮食总产量与总需求量都在增加,且产量高于需求量。原因:江南地区新开发的土地迅速增加,曲辕犁等农业工具改进,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社会分裂,战乱等因素使人口增长缓慢。6分)
②清朝前期至晚清:趋势:粮食产量与需求量都在增长,需求量多于产量。原因:高产农作物传入,促使了粮食产量的增长;社会趋于稳定,摊丁入亩的实施,使人口迅速增长,使粮食需求高于产量。6分)(任选一个时期作答即可)
(2)示例:明清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地矛盾的紧张,农民的粮食问题等等,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口与物种的大交换,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评分原则:能够阐述某一时段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能够运用2个有以上相关史实说明该时段社会生活的状态)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