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级高一第一学期阶段考试历史科试卷
本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I(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20=40分)
1.央视《探索·发现》播放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有关原始人生活场景在专题片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元谋人使用打制石器劳动 B.北京人学会用火御寒照明
C.大汶口人学会制作蛋壳黑陶 D.河姆渡人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2.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外来文明,源于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技术,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都逐渐融入中华文明之中。材料所体现中华文明的发展特点是
A.多元一体 B.长期生长绵延不断
C.兼容并蓄 D.始终处于世界核心
3.西周疆域辽阔,但各地言语分歧隔绝,于是周人把自己的言语定为雅言,区别于“方言”。诸侯朝聘盟会时必有礼乐,礼则“雅言”,乐则“雅音”,礼乐皆尚雅。西周这一做法
A.形成了统一语言 B.繁荣了礼乐文化
C.增进了文化认同 D.消除了地区差异
4.同学们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一些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B.《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C.《春秋争霸:周天子权威日盛》 D.《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5.有人说,“教”包括“孝”和“文”两层涵义,古代汉语有这一思想的学派是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6.三晋之地少宗法制约束,卿大夫实力强,各国锐意改革、强调耕战。据此推测,三晋之地是
A.儒家发源地 B.法家发源地 C.墨家发源地 D.道家发源地
7.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化恶为善”需外部强制与自身修学结合。这体现了
A.“无为而治”的观点 B.礼法并施的观点
C.“以法为教”的观点 D.限制君权的观点
8.根据如图中诸侯国数量的变化,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趋势是
A.君主专制建立 B.地主阶级衰落 C.局部统一实现 D.百家争鸣兴起
9.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下列各项能反映这一时期历史特征的是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③田氏取齐,六卿分晋 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0.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 C.郡县制 D.官僚制
11.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
A.皇权专制与分封制 B.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
C.皇帝制度与世袭制 D.宗法制与郡县制
12.山西省发现一件铁权(今俗称秤砣),上著有铭文:“廿六年(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可以印证的史实有 ①秦统一六国 ②秦统一度量衡 ③确立皇帝制度 ④铁农具的使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3.秦代设博士官,掌管《诗》《书》及诸子百家典籍。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博士官不为“通古今”而为“作经师”,专意于传经讲学,宣扬儒家学说。这一变化直接说明
A.西汉政府更注重思想控制 B.儒家思想社会地位提高
C.博士官政治权力逐渐增大 D.儒家典籍亟需保护传承
14.汉初币制混乱,且允许郡国铸钱,导致私人铸币现象严重。汉武帝时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中央设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这一措施
A.健全了货币体系 B.减轻了农民负担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抑制了市场活力
15.历代中原王朝对边疆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方式与手段。下列属于汉朝加强边疆治理举措的是
A.实行行省制度 B.签订绍兴和议
C.与吐蕃松赞干布和亲 D.设置西域都护府
16.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
A.废除宗法制 B.采取郡国并行制 C.加强皇帝制 D.实行三公九卿制
17.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最可能反映的朝代是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元代
18.西汉初立,社会残破,连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大臣有时只能乘牛车出行。下列选项中,属于缓解当时窘境的举措是
A.“尊崇儒术” B.“均输平准” C.“与民休息” D.“北击匈奴”
19.西汉末年移民方向从西北转向东南的客观原因是
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B.气候条件变化 C.西北少数民族崛起 D.南方经济发达
20.东汉末年,时人对君臣关系有了新的思考,他们认为只有君主之“明”,才有臣下之“忠”。这反映了
B.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动摇 B.政局混乱,君主权力弱化
C.士大夫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D.三教并行,思想文化活跃
二、选择题II(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3×15=45分)
21.下表是部分学者关于苜蓿引入我国具体时间的观点。据此可知
苜蓿引入我国部分学者的观点
川濑勇(日本) 苜蓿是在汉武帝时期由张骞从西域越过天山带回。
吴青年 苜蓿是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大宛,将苜蓿种子引入。
桑原骘藏(日本) 苜蓿是被汉朝的外交使节在公元前100年左右从大宛带回。
韩兆琦 苜蓿是张骞死后的近十多年间,由汉王朝或西域诸国使者往来于中国而传入的。
A.史家因立场不同导致观点差异 B.历史叙事因缺乏标准而众说纷纭
C.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和多元性 D.历史事实因时代变迁而模糊不清
22.图为新石器时代辽西小河沿文化和内蒙古中南部海生不浪文化的陶器比较图。该图可以说明当时
A.公共权力诞生 B.地域间文化交融
C.贫富分化加剧 D.手工业技术发展
23.依据“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石器时代遗址地域分布表,可以推知
区域 东北 华北 西北 华东 华中 华南 西南
遗址数 3 6 7 9 9 2 2
A.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格局 B.各区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当时出现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分工 D.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
24.如表为中原地区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铜器与玉石器统计。这表明
期段 铜礼器 其他铜器 玉石器
一期 无 刀 绿松石牌
二期 无 铜铃 龙形器、柄形器
三期 铜爵 铜铃、兽面牌饰 璋、钺、圭
四期 爵、盉、鼎等 戈、钺、斧、圆牌等 戈、刀、壁、钺、圭、石磐等
A.民营手工业规模扩大化 B.青铜冶炼占据主导地位
C.早期政治文明有所发展 D.早期礼乐制度渐趋成熟
25.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的社群运行和维护着一个两层排水系统,其中陶排水管道可追溯至距今4100-3900年前,而另一个与房屋并行的排水沟系统延伸到公共排水区。这可用于说明
A.水利建设理念先进 B.社会等级差异明显
C.组织动员能力强大 D.早期国家形态初具
26.孔子主张“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些观点核心反映了
A.诸子百家思想融合 B.社会转型势在必然
C.大一统的理想追求 D.封建地主阶级兴起
27.秦朝除规定了丞相总理财政经济事务,收阅各地的“上计”之外,还首创了由御史大夫和柱下史主持上计工作的制度,御史大夫的属官柱下史负责审阅各郡县、各部门呈送的有关户
口、垦土及钱谷出入的上计报告。这一制度的实行
A.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来源 B.加强了对地方的财政管控
C.强化了三公权力的分权制衡 D.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28.秦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最终推向全国。在郡县制基础上形成上计制度、选官制度、俸禄制度,郡县之下基层组织也有发展,上下一体,中国政治结构形成网状模式。这有利于
A.秦王朝对地方监察实现了长治久安 B.察举选官制度的出现和逐步推行
C.刺史监察意识在中国社会逐渐强化 D.中国政治文化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29.秦朝时,儒家的政治思想对法家来说当然应予强烈谴责。可是儒家的社会和道德价值观念在秦始皇统治期间似乎非常成功地与法家思想并存。这一历史现象直接表明
A.法家思想是官方意识形态 B.秦朝的统治体现务实精神
C.秦朝统治者选择儒法融合 D.儒家道德观念被秦朝沿用
30.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其庶长子刘肥为齐王,统辖七郡七十三县。而到汉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42年),齐国已演变为九个汉郡与三个王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A.推恩令成功削弱王国势力 B.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调整
C.边疆地区的治理效果凸显 D.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强化
31.下表是西汉高祖至宣帝年间官员文化出身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反映出汉朝
西汉高祖至宣帝年间官员文化出身变化统计表
时间 法家 儒家 道家 其它及不可考者
高祖--武帝初年 45.9% 5% 13.5% 约35.6%
武帝初年--宣帝末年 25.5% 45.1% 很少 约29.4%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趋势 B.儒家容纳了道家
C.察举制提高了官员素质 D.治国思想的变化
32.葡萄、核桃、胡萝卜等的传播丰富了中国人饮食;罗马贵族以穿中国丝绸、用中国瓷器为荣耀。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A.丰富了文化生活 B.消除了中外隔阂
C.推动了民族交融 D.巩固了国家统一
33.汉代在郡一级,郡丞、长吏辅佐郡守,都尉管武事、督邮管监察,列曹分理民政、财政、司法、教育等,但所有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县一级也是如此。汉代地方行政体制
A.形成了制约机制 B.杜绝了吏治腐败
C.实现了权力集中关系 D.避免了裙带
34.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年至5300年。据发掘统计,早期的8座墓中,有两座没有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墓中,M24只有1件石锛,M26只有1件陶盆,M21则随葬釜、豆、壶等陶器8件和斧、锛、凿等石器9件。由此可知当时
A.财富权力争夺激烈 B.存在着商品交换
C.国家形态初具规模 D.贫富分化已出现
35.“诸子”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夏官》:“诸子掌国子之倅。掌其戒令与其教治,辨其等,正其位。”其中认为职掌教导诸侯、卿、大夫、士之子的官员,是“王官之学”的重要参与者。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并纷纷著书立说,相互辩难,“诸子”逐渐成为他们的代称。“诸子”内涵的变化反映了
A.政府职能的不断优化 B.传统秩序的逐步瓦解
C.华夏认同感日益增强 D.官僚政治的迫切需求
三、非选择题(15分)
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能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这一封建制度,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分封子弟与亲戚,在紧要的地点戍守,彼此援助,构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二是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经过西周的封建体制,中国经历了为时数百年的文化融合过程。
-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摘自《史记·周本纪》
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斧)······试诸壤土。
-摘自《国语·齐语》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摘自《吕氏春秋·审分》
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摘自《汉书·艺文志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分封对象,并概括分封制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分析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8分)
2025级高一第一学期阶段考试历史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I(40分)
1-5 CCCCC 6-10 BBCCA 11-15 CABCD 16-20 BBCCB
二、选择题II(45分)
21-25 CBDCC 26-30 CBDBD 31-35DACDB
三、非选择题(15分)
36.
(1)对象:王族、姻亲、功臣、先代贵族。(每个1分,答到三个得3分)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层层分封,具有等级性;诸侯有较大独立性;诸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每点2分,答到两点得4分)
(2)时代特征: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或答宗法制、礼乐制、奴隶制走向崩溃,分裂走向统一,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等,亦可);(2分)经济上,铁制农具(或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显著提高;(2分)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2分)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