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观察如图。据此可知( )
A.早期人类文明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B.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文明程度
C.区域文明起源具有一定内在规律 D.古代文明具有一脉相承特点
2.5000年前苏美尔地区石膏大瓶上刻画:一些无衣平民手捧酒罐奶盆、粮斗等祭品走向神龛,一位祭司(或首领)穿着长袍,长袍带由其身后穿短裙的人举着。由此可知,当时苏美尔地区( )
A.纺织技术发达 B.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C.绘画艺术高超 D.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3.1122年,教皇卡利克斯特二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达成了《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教皇承认皇帝作为裁断者的权力,承认他对候补位者拥有世俗权力和收税权力(要与教会权力区别开来),而亨利五世承认教皇任命神职人员的排他性的权力,还承诺归还教会从前被侵夺的财产。这一协定( )
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转型 B.解决了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C.巩固了西欧的二元政治格局 D.统一了罗马帝国的征税权
4.中世纪时,法国洛里斯城市的特许状规定,洛里斯居民无需交纳入籍税、食物税、通行税;国王或任何其他人都不得从洛里斯人手中收取任何捐税、贡物或向其强征勒索。这表明( )
A.国王的权力得到了法律的约束 B.重商主义政策得到贯彻执行
C.城市自治权力得到了法律认可 D.工商阶层的经济诉求和愿望
5.11世纪以来,伴随着意大利北部威尼斯、佛罗伦萨工商业城市兴起,查士丁尼《国法大全》原稿的发现,引起法学家们的普遍关注。博洛尼亚大学率先开展研究并进行注释,由此形成注释法学派,他们致力于使罗马法与城市法规、封建法相结合,以便为实际的社会生活服务。这( )
A.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
C.推动了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D.推动了城市自治的发展
6.对于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大规模翻译古希腊罗马及东方科学文化典籍),恩格斯曾评说:“在罗曼语(拉丁语,主要包括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诸民族那里,一种从阿拉伯人那里吸收过来并重新发现的希腊哲学中得到的营养、明快的自由思想,愈来愈根深蒂固。”恩格斯意在强调百年翻译运动( )
A.利于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 B.造就了欧洲文化繁荣的局面
C.为欧洲社会转型提供了思想助力 D.引领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
7.有学者指出:“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又由于他们没有马,不知道使用铁犁和车轮,因而,比起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这一论述旨在( )
A.论证区域文明发展的差异性 B.说明文明交流的必要性
C.阐明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性 D.揭示美洲文明的落后性
8.有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的实质是国家在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追求财富,个人的发财愿望和国家的致富目标结合在一起,造就了重商主义时代的特色。”该观点强调地理大发现( )
A.促成了商业革命的兴起 B.是王权集中和经济发展的结果
C.推动了自由竞争的发展 D.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事件
9.1493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按照西班牙国王根据哥伦布意见所提出的一系列要求,陆续发表了4个圣谕,确保西班牙对“远东”发现的占有权。面对教皇对西班牙的偏袒,葡萄牙试图通过接近法国来对抗西班牙和教皇。由此可知( )
A.新航路开辟得益于王权与教权的斗争 B.西葡间殖民霸权争夺激烈
C.传播天主教是西班牙海外扩张的主因 D.教权逐步从属于世俗权力
10.下列世界物种交流示意图中,能够正确反映甘蔗和甘薯传播路线的是(注:实线为甘蔗路线、虚线为甘薯路线)( )
A. B.
C. D.
11.15世纪,意大利神学家米兰多拉提出:人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人的形象和上帝依自己模样创造出的犯罪之前的亚当很相似,和复活之后的基督很相似。人通过自身的努力不仅可以超越万物,而且可以进入神的境界,与上帝融为一体。米兰多拉的主张基于( )
A.人文主义主张理性的追求 B.基督教会孕育了人文主义
C.文艺复兴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D.时代赋予人独特的精神内涵
12.1757年,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我们的种种智慧都是奴隶的偏见,我们的一切习惯都在奴役、折磨和遏制我们。文明人在奴隶状态中生,在奴隶状态中活,在奴求状态中死:他一生下来就被人捆在襁褓里:他一死就被人钉在棺椁里:终其一生,人都被各种制度囚禁。”卢梭的这一论断( )
A.质疑和反思启蒙思想 B.侧重于批判奴隶制度
C.背离了人文主义精神 D.重申教育的功利价值
13.18世纪,苏格兰某思想家指出未来的社会即是一个“商业社会”,是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市场交换活动中去的社会……整个社会以市场交换作为其基础与法则,而市场交换的前提条件和目的就是实现公正,并由此带来整个社会的自由、文明和繁荣。其思想( )
A.体现了对社会转型路径的思考 B.强调了个人的主体地位
C.突出了对重商主义思想的赞美 D.肯定了民主政体的作用
14.据记载,在1789年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第二天的制宪议会上,“颂扬(国王)的声音达到了顶点",“惊得目瞪口呆、晕头转向的议员们追随着国王的脚步,簇拥着他穿过与议员们一样吃惊的人群回到邸宅”。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国( )
A.启蒙运动尚未大规模开展 B.恢复君主制的思想根深蒂固
C.资产阶级未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D.实现民主共和的道路艰难曲折
15.18世纪英国下院议员的产生一直维持着复辟时代以前的选举制度,即只有拥有相当于200英镑的土地或其他固定资产的男性公民才有选举权。这表明,当时英国
A.君主立宪政体有待于确立 B.封建势力仍主导着国家政治
C.1832年议会改革并不彻底 D.新兴力量仍被排斥在政权外
16.如表为德意志和英国不同时期部分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统计。据此可知,儿童入学比率的增长
国家 地区 时间 适龄儿童入学率
德意志 普鲁士 1816年 60%
1848年 82%
英国 英格兰和威尔士 1881年 56%
1901年 70%
A.实现了两国初等教育的普及 B.提升了欧洲居民的文化素质
C.适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需求 D.解决了科技人才的短缺问题
17.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议会的自由党与保守党斗争激烈,立场难以调和。19世纪中后期以后,讨论政府重大决策时,如对内抵制工人运动的发展,对外进行殖民扩张时,两党议员多次停止攻击、互相协助,配合默契。这一变化源于英国( )
A.议会制民主已经名存实亡 B.共识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C.议会改革推动的政治变革 D.文官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18.18世纪中期,不再受行会规定的限制,商人可以买大批原料。然后分派或供应农村工人去梳理和纺线,然后再分给织布工织成布匹:另出现了在佛兰德生产亚麻织品,在韦尔维耶(今比利时境内)生产毛纺织品,在西里西亚生产亚麻织品的现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得到有效实施 B.欧洲出现生产的专业化和地域性
C.原始积累推动欧洲经济快速发展 D.西欧纺织业生产技术升级的迅速
19.伦敦的一位医生发现,在1795年和1796年这两年里,他的病人中共有246人死亡,其中死于结核病的高达77人,占总死亡人数的31.4%。此外,1839年,根据注册总处总登记官的分析,死于结核病的人口在总死亡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7.6%。这一现象揭示出( )
A.工业革命伴生的社会问题 B.城市化发展降低了人口死亡率
C.英国政府不重视民众生命 D.公共事件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20.在解释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时,列宁这样说道:“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对列宁的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法国社会主义经济相对落后 B.巴黎公社工农联盟基础薄弱
C.马克思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D.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2——13世纪的英格兰,是欧洲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尽管当时的英格兰远非是一个平等的社会,但却是一个尊重财产、权利与契约的社会。在国王与贵族之间,前者应提供保护和尊重习惯,而后者应提供兵役和表示效忠。按照《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的作者詹姆斯·汤普逊的说法:“领主和附庸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而契约的理论向上推到包括国王在内”,“按誓约,国王的责任是:执行正义而自己也服从法律”,“按封建法律,一个附庸有权对他的宗主甚至国王作战,如果后者拒绝了正义”。当国王未能基于法律和习惯按约统治时,贵族和臣民就获得合法反抗的权利。
——摘编自包刚升《驯服统治者:<大宪章>的政治遗产》
材料二:1629年3月,查理一世解散议会。“长期议会”(1640年11月—1653年4月)一度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中心。1649 年1月,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同时,议会通过决议:“在上帝之下,人民是一切正当权力的来源;在议会里集会的英国下议院是人民选出并代表人民的,在本国有最高的权力。”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税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皆为非法”。这样,《权利法案》以成文法的形式宣布英国现代议会制度的确立。
——摘编自张旭东《从制度变革角度看近代英国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2—13世纪英国政治体制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英国制度变革的历史意义。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1—1800年西方人眼中的世界(图中白色区域)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以“西方人眼中的世界”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制造业产出的地理分布表
——摘编自拉里·尼尔等主编《剑桥资本主义史——资本主义的传播》
(说明:为避免打印不清,特此说明,以最右侧即1900年为例,图中色块从上到下,分别代表英国、原苏联低区、西欧、北美、中国、东亚、印度次大陆、世界其他地方,以此为标准可类推其他年份)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750~1900年间东西方主要国家(地区)在世界制造业占比变化所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史学的转变
18和19世纪,欧洲史学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8世纪启蒙思想家热衷于撰写历史著作,后人往往把他们称为“哲人史学家”,并相应地把他们的历史著述称为“哲学式历史学”。“哲学式历史学”的史学编纂在空间上越出传统地域,开始把西方人目力所及的东亚和大洋彼岸、中南非洲等囊括到世界史体系之中,从而产生出真正意义的世界历史。史学研究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军事和外交,而是整个社会和文化,更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文化史。伏尔泰在写作《路易十四时代》时说:“我们应当致力于叙述值得各个时代注意,能描绘人类精神和风尚,能起教育作用,能劝人热爱道德、艺术和祖国的事件。”
19世纪,欧洲史学领域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史学研究不再是文学、哲学和神学的附属,而是变成一门自主的学科。很多史学家强调必须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各个民族,认为任何人都有权生活在自己的民族中。他们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争相撰写本民族和本国的历史。同时,史学家们开始关注社会下层的历史,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
——摘编自刘耀春《延续与断裂:启蒙运动时期到19世纪欧洲史学的转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世纪欧洲史学的“转变”进行评述。
参考答案
1.C
2.D
3.C
4.D
5.D
6.C
7.B
8.B
9.B
10.D
11.D
12.A
13.A
14.D
15.D
16.C
17.C
18.B
19.A
20.D
21.(1)特征:具有封建等级性;尊重财产、权利; 国王与贵族之间存在契约关系。
原因:英国具有一定的封建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政治秩序和社会观念;当时的英格兰以封建经济为主,封建领主在经济和政治上都有较大的影响力,财产权的尊重有助于维护封建经济秩序;欧洲中世纪的文化中强调契约精神和法律观念,这种文化氛围对英国政治体制产生了影响。
(2)意义: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为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变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也推动了民主法治的进程;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为英国在全球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22.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示例: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西方人眼中的世界范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扩大。
公元1年,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交通和技术条件落后,大范围的区域联系很难实现。因而,此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世界范围主要局限于欧洲、北非、西亚、南亚、东南亚等区域。对海洋的认知更为有限,局限于已认知大陆的近海区域。
公元1500年,伴随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大范围的区域联系得以实现。因而,此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世界范围扩展到旧大陆的更广阔区域,同时发现美洲新大陆,但对于亚洲、非洲、美洲广大内陆的认知有限,主要局限于沿海地区。对于大洋的认知范围也在扩展,但是范围有限,局限于大西洋中北部海域和印度洋北部海域。
公元1800年,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快速发展,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交通和技术条件改善,推动了更大范围的区域联系实现。因而,此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世界范围继续扩展到各大洋和大洲广大内陆地区,但自然环境较为复杂恶劣的极地、非洲和澳洲腹地等区域尚未被认知。
另一方面,由于在世界近代发展的过程中欧洲长期占主导地位,同时受主观情感的影响,因而在西方人眼中的世界空间中,欧洲一直处于中心位置。
总之,西方人眼中的世界空间范围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的结果,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3.特点:中国印度地区世界制造业占比呈下降趋势;成因:中国、印度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制约了向工业文明转型;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印度沦为半殖民地、殖民地,成为殖民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本土手工业大批破产,近代民族工业在艰难中曲折发展。
特点:欧美国世界制造业占比呈上升趋势;成因:政治上,欧美国家确立资本主义代议制,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对外政策上,欧美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殖民扩张,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的同时,直接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特点:英国占比开始迅速增长,后期占比减少;成因: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同时英国建立了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后于德国和美国。
特点:东西方世界制造业主体地位易位;成因:与东方农耕文明的衰落和欧美工业文明的发展有关。
24.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对外的殖民扩张,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推动18世纪史学家对世界整体历史的研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开展,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促使18世纪的史学家重视研究社会文化史,张扬人类的时代精神。(原因,史学研究转变)
近代以来民族国家逐步形成;19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战争都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精神,近代民族主义运动高涨,推动19世纪各国历史学家注重研究本民族的历史。(原因,史学研究转变)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阶级矛盾激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史学家开始关注工人运动史、重视对社会下层的研究。(原因,史学研究转变)
综上所述,18、19世纪欧洲史学研究的发展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发展的产物,也是史学家们努力的结果。多维视角的史学研究推动了历史学科的发展,也丰富了人们对欧洲和世界历史的认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