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主备教师课 时 2课时教材分析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第二单元的篇目。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教学目标 把握作者观点,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2.学习书信体的格式,辨别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理解反语等修辞手法的特点。(重点) 3.理解作者立场的可贵之处,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视频作为导入。)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抢掠,并将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废墟。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华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但在当时,英法联军却对自己掠夺和毁灭的行径洋洋自得,作为当时法国统帅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雨果对于这一事件是怎样的态度呢?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回信。背景简介(1)圆明园简介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始建于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有“万园之园”之称。圆明园在清室一百五十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圆明园遭英法联军洗劫并烧毁。(2)火烧圆明园历史事件火烧圆明园在狭义上指焚烧圆明园,广义概念焚烧范围不仅只是圆明园一处,而是京西的皇家三山五园等,其焚毁的范围及程度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作者简介维克多·雨果(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政论家和文艺理论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创作特点:他前期的创作,基本上是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立场上,同情人民疾苦,希望通过改良社会,解决矛盾。后期创作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因素。创作主调:赞颂真、善、美,鞭挞黑暗、丑恶、残暴。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诺曼底号遇难记》文体介绍——书信一般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六部分。①称呼:顶格写。②问候语:另起一行空两格写。③正文:在问候语下面一行,空两格起笔。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若干段来写。④祝愿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一般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常用)。“敬礼”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感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⑤署名: 写信人的姓名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学生XXX、你的朋友XXX等。⑥日期:在署名下一行右侧写上日期。检查预习字词生字正音赃(zāng)物 箱箧(qiè) 制裁(cái ) 给(jǐ)予 恍(huǎng)若 琉(liú)璃(lí) 珐(fà)琅(láng) 眼花缭(liáo)乱 惊骇(hài) 晨曦(xī) 瞥(piē)见 生词释义剪影:早期指把纸剪成人头、人体的轮廓形象,现也比喻对事物作轮廓的描写;亦指比喻描写出的轮廓。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荡然无存:荡然:完全空无。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堂皇:气势盛大。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也说丰功伟业。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全文,试着给文章分层。(2)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3)将每一层的内容串联起来,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明确:文章可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1):交代写信缘由,回复巴特勒上尉征求自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第二部分(2—4):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第三部分(5—9):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第四部分(10):照应开头,尖锐的嘲讽英法联军的暴行。活动一:寻圆明园之美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盛赞圆明园,文章中哪个词最能概括作者对圆明园的印象?明确:奇迹。1.探究任务被称为“奇迹”的有圆明园美在何处呢?朗读课文第3段,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圆明园之美。2.过程安排(1)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圈画出你觉得最能表现出圆明园之美的语句。(2)小组内相互分享成果,并说说自己的理由。(3)组内选出最能引发组员共鸣的内容和理由,作为小组成果在班级内进行分享。3.探究范例(1)教师出示参考句式:我读出了圆明园美在(概括其特点),你看, (原文) 一句,写出了它 。(2)示例:我读出圆明园美在富丽堂皇,你看,“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一句,“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等写出了圆明园中建筑材料的珍贵。4.预设成果展示A.我读出圆明园美在华丽梦幻,你看“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玦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一句,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圆明园中建筑之多样,内饰之华丽,如书画中一般似真似幻。B.我读出圆明园美在风景如画,你看“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一句,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圆明园中景色之繁多,奇珍异兽数不胜数。C.我读出圆明园美在其是幻想艺术的典范,你看“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句,写出了其艺术上的超高价值。D.我读出圆明园美在其独特的东方气息,是世界人民的瑰宝,你看“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一句,写出了圆明园作为东方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承载着文明的智慧的结晶。5.活动小结第3段通过大量华美景致的铺陈,将一连串内容相关的景、事、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几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排比句,极尽可能地描述了圆明园这个园林所能给人无限联想的“奇迹”。这段描述重复中有变化、变化中有重复,无形中使文章产生一种整体的节奏感,并在回旋反复中使文章感情得到强化,更加突出了圆明园之美、艺术之高超。将圆明园和巴特农神庙类比,突出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而将圆明园和其他文明的代表建筑放在一起,是为了表明圆明园和其他这些建筑一样,都是各个国家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不同国家民族的艺术想象力,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承载着人类文明史。6.教师点拨雨果如此赞美圆明园,强调其艺术价值以及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意义,的目何在?文章哪处可以印证你的猜测?明确:雨果赞美圆明园,是为后面批判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罪行做铺垫。文章的第4段单独成段,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情感的转折,由赞美转为惋惜,为后面批判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罪行作铺垫,行文思路清晰,层层推进。第二课时活动二:叹圆明园之伤通过一封书信,我们认识了一位在英法联军为掠夺毁坏我国艺术瑰宝而狂欢时,公开表示谴责的伟大作家——雨果。通过雨果的文字,我们领略了“万园之园”的如梦似幻,令人心驰神往,更加对英法联军这种烧杀抢掠的野蛮行径愤恨不已。那么,作者又是如何谴责英法联军的呢?文中有哪些语句能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我们又该如何看待雨果的这一回应呢?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探讨。1.探究任务研读课文第5—9段,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句,说一说,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的。2.过程安排(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2)勾画出语句中你认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词句,以旁批的形式分析这些词句的表达效果。(3)小组内分享交流,推选出一位分析得最精准的同学,进行班级内分享。3.预设成果展示(1)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明确:“强盗”“劫掠”“赃物”,这一系列的贬义词,是对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行为的直接定性;“似乎”“便”等副词的使用,刻画出侵略者得胜之后洗劫圆明园的理直气壮。(2)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明确:运用对比、反语,表现出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的不择手段、贪得无厌。(3)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明确:运用神态、动作描写,刻画出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之后若无其事、厚颜无耻的丑陋嘴脸。(4)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明确:运用反语,批判了以巴特勒为代表的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的野蛮虚伪。这段话实际的含义是:“在有些自以为是的欧洲人看来,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是野蛮人”,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却是所谓的“文明人”干出了最野蛮的事情——劫掠别国财物。(5)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明确:“吞”字写出了劫掠者的贪婪;“居然”讽刺了劫掠者的恬不知耻。法国展出远征中国的战利品侵略者抢夺来的东西,都是一些瑰宝,可谓“富丽堂皇”,但现在成了赃物。侵略者把他们当成“战利品”,这种“战利品”沾满了血腥和耻辱,作者鄙视它,称它为“破烂”,是对侵略者的贬斥与讽刺。(6)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明确:“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表达了作者对现在双手沾满血腥的侵略者的不满;“战利品”是反语,“被掠夺的中国”则直接表明了作者的态度。(7)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明确:最后以“我证实……”的句式,仿佛出庭作证一般,带有“审判”的意味,以几个短句,突出表明批判英法联军暴行的观点。“先生”与之前的“强盗”“窃贼”形成对比,语带讽刺,而“赞誉”则是反语,表现的是作者批判的态度。知识链接——反语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不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比起直白的表达来都更为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辞表和辞里的极端偏离,使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为深刻。例句: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活动三:赞作者立场之可贵雨果是法国人,但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胜利”没有给予任何的赞美,相反却予以了揭露和批判,他这样做是不是不够“爱国”?你怎么看待他的立场。1.探究任务如何看待雨果的这一立场?说说你的理由。2.探究方法(1)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雨果这一立场(如从国家的角度、世界的角度等)。(2)小组内交流,并选一人负责记录梳理大家的意见,一人作为小组发言代表,在班级内分享观点。3.成果展示预设:从爱国的角度来说,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站在人类良知的立场上。他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指出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指出,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说,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圆明园虽然当时是中国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正因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所以他对文明创造者非常尊重。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这封信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重。课堂小结一代名园圆明园毁灭了,它毁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毁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我们因英法联军侵华的野蛮血腥行为而愤怒,为过去积贫积弱的中国而痛心,雨果这种站在人类高度的真正的爱国主义立场也令我们敬佩。我们要学习雨果这种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广博的视野和胸怀,更要加倍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课堂练习“新冠”期间,很多国家大放厥词称病毒为“武汉病毒”,甚至要求中国对他们进行赔偿。面对这样的言论,我们该如何回应?作业布置以书信的格式给雨果先生写封信,谈谈你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火烧圆明园的看法(注意书信体格式,要观点明确且注意文明用语)。板书设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圆明园——赞美——奇迹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侵略者——讽刺——强盗(共42张PPT)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新课导入——火烧圆明园联军对自己掠夺和毁灭的行径洋洋自得,法国大文豪雨果对于这一事件是怎样的态度呢?学习目标把握作者观点,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书信体的格式,辨别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理解反语等修辞手法的特点。理解作者立场的可贵之处,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123(重点)(难点)背景简介——“万园之园”圆明园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始建于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有“万园之园”之称。圆明园西洋楼3D复原图圆明园西洋楼遗址背景简介——火烧圆明园事件经过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在园中进行掠夺和毁坏。英军首领额尔金在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园中纵火焚烧,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圆明园这座历史文化名园化为一片废墟,园中被掠夺的文物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损失作者简介维克多·雨果(1802—1885)文化身份法国作家 政论家 文艺理论家“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创作特点他前期的创作,基本上是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立场上,同情人民疾苦,希望通过改良社会,解决矛盾。后期创作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因素。作者简介维克多·雨果(1802—1885)创作主调赞颂真、善、美,鞭挞黑暗、丑恶、残暴。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诺曼底号遇难记》文体介绍——书信称呼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顶格写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在问候语下面一行,空两格起笔。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若干段来写。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一般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常用)。“敬礼”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感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写信人的姓名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学生XXX、你的朋友XXX等。在署名下一行右侧写上日期。一般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六部分。生字正音赃(zāng)物箱箧(qiè) 制裁(cái ) 给(jǐ)予恍(huǎng)若 琉(liú)璃(lí)珐(fà)琅(láng)眼花缭(liáo)乱惊骇(hài)晨曦(xī)瞥(piē)见 生词释义剪影: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丰功伟绩:早期指把纸剪成人头、人体的轮廓形象,现也比喻对事物作 轮廓的描写;亦指比喻描写出的轮廓。用强力管束并惩处。荡然:完全空无。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伟大的功绩。也说丰功伟业。整体感知123自由朗读全文,试着给文章分层。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将每一层的内容串联起来,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课文层次第一部分(1):交代写信缘由,回复巴特勒上尉征求自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第二部分(2—4):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第三部分(5—9):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第四部分(10):照应开头,尖锐的嘲讽英法联军的暴行。寻找圆明园之美活动一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盛赞圆明园,文章中哪个词最能概括作者对圆明园的印象?奇迹探究任务被称为“奇迹”的有圆明园美在何处呢?朗读课文第3段,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圆明园之美。过程安排(1)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圈画出能表现出圆明园之美的语句。(2)小组内相互分享成果,并说说自己的理由。(3)组内选出代表在班级内分享小组成果。寻找圆明园之美发言参考句式:我读出了圆明园美在 ,你看, 一句,写出了它 。我读出了圆明园美在富丽堂皇,你看,“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一句,用排比的手法,以“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等写出了圆明园中建筑材料的珍贵。示范寻找圆明园之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玦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我读出了圆明园美在华丽梦幻: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我读出了圆明园美在风景如画:运用铺陈、排比写出了圆明园中建筑之多样,内饰之华丽,如书画中一般似真似幻。运用排比写出了圆明园中景色之繁多,奇珍异兽数不胜数。寻找圆明园之美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我读出了圆明园美在其独特的东方气息:运用类比写出了其艺术上的超高价值运用类比写出了圆明园作为东方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承载着文明的智慧的结晶。我读出了圆明园美在其是幻想艺术的典范: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欣赏视频——圆明园3D复原景观活动小结写 法运用类比圆明园铺陈排比类比极尽可能地描述了圆明园这个园林所能给人无限联想的“奇迹”。文章产生一种整体的节奏感,并在回旋反复中使文章感情得到强化。突出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圆明园代表着国家民族的艺术想象力。为后面批判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罪行做铺垫。文章的第4段单独成段,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情感的转折,由赞美转为惋惜。思路清晰 层层推进叹圆明园之伤活动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探究任务研读课文第5—9段,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句,说一说,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的。过程安排(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2)勾画出语句中你认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词句,并对其表达效果做好批批注。(3)小组内分享交流,推选出一位分析得最精准的同学,进行班级内分享。叹圆明园之伤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副词,刻画出侵略者得胜之后洗劫圆明园的理直气壮。贬义词,对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行为的直接定性。叹圆明园之伤反 语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表现出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的不择手段、贪得无厌。对 比叹圆明园之伤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刻画出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之后若无其事、厚颜无耻的丑陋嘴脸。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叹圆明园之伤批判了以巴特勒为代表的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侵略者野蛮、虚伪、无耻的本质。反 语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在有些自以为是的欧洲人看来,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是野蛮人,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却是所谓的“文明人”干出了最野蛮的事情——劫掠别国财物。本句话的实际含义:叹圆明园之伤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吞:动作描写,写出了侵略者的贪婪。居然:富丽堂皇:破烂:珍宝本身,富丽堂皇讽刺了劫掠者的恬不知耻。沾满了血腥和耻辱。对比,是对侵略者的贬斥与讽刺。叹圆明园之伤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表达了作者对现在双手沾满血腥的侵略者的不满。反语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叹圆明园之伤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反语与“窃贼”、前文的“强盗”形成对比,语带讽刺。仿佛出庭作证一般,带有“审判”的意味。知识链接别称表达效果定义例句反 语知识链接反 语别称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表达效果定义例句知识链接反 语别称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表达效果定义例句是指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知识链接反 语别称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表达效果定义例句是指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使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表达更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知识链接反 语别称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表达效果定义例句是指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使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表达更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赞作者立场之可贵活动三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探究任务雨果这样做是不是不够“爱国”?如何看待雨果的这一立场?说说你的理由。探究方法(1)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雨果这一立场(如从国家的角度、世界的角度等)。(2)小组内交流,并选一人负责记录梳理大家的意见,一人作为小组发言代表,在班级内分享观点。赞作者立场之可贵指出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从爱国的角度来说,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站在人类良知的立场上。赞作者立场之可贵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说,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圆明园中国皇家花园人类文明的瑰宝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这封信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重。课堂小结体 会启 发因英法联军侵华的野蛮血腥行为而愤怒,为过去积贫积弱的中国而痛心。敬佩雨果这种站在人类高度的、真正的爱国主义立场。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学习雨果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广博的视野和胸怀。课堂练习“新冠”期间,很多国家大放厥词称病毒为“武汉病毒”,甚至要求中国对他们进行赔偿。面对这样的言论,我们该如何回应?作业布置以书信的格式给雨果先生写封信,谈谈你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火烧圆明园的看法。(注意书信体格式,要观点明确且注意文明用语)板书设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讽刺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圆明园赞美奇迹侵略者强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pptx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