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无忧】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情境化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八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堂无忧】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情境化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八上

资源简介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
教学目标
)
1.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主要企业及 “自强”“求富” 口号,梳理洋务派的主要活动,构建时空框架;了解新疆、台湾等边疆危机的史实,理解其影响。(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结合史料,分析洋务运动的措施及边疆危机的应对,提升史料解读能力。认识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统治的自救运动,理解其在近代化中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感悟洋务派的探索精神与边疆军民的抗争意志,增强民族责任感,认识国家统一与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家国情怀)
(
教学重点
)
洋务运动的目的、代表人物、时间、口号、主要内容等史实内容;19 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的主要史实。
(
教学难点
)
理解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导入新课
展示内容: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八里桥战役的视频。
教师提问:同学们,视频中这场战役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为何会遭遇如此惨重的失败?面对这样的 “内忧外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会有哪些反思和行动呢?
提示:引导学生从视频中清军的武器(大刀、长矛)与列强的枪炮对比,归纳 “装备落后”“军事落后” 等失败原因;从 “挽救统治危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等角度思考后续行动。
过渡语: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清政府中的一些开明官员意识到,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才能 “强兵富国”。于是,一场以 “自强”“求富” 为口号的运动应运而生,这就是洋务运动。而与此同时,中国的边疆地区也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这段历史。
探究新知
(二)新课讲授
1.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展示内容:展示材料一(曾国藩《讨粤匪檄》片段 “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材料二(李鸿章《筹议海防折》片段 “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教师提问:结合材料,19 世纪 60 年代初清政府面临怎样的 “内忧外患”?这与洋务运动的兴起有何关系?
提示:引导学生从材料一中 “洪秀全杨秀清称乱” 归纳 “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冲击统治);从材料二中 “强敌”“变局” 归纳 “外患”(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列强侵略加剧),提示两者共同构成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 统治集团为维护统治而学习西方技术。
过渡语: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奕 、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 “洋务派”,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自强” ,一场持续 30 多年的洋务运动就此展开。
2.洋务运动的基本概况
展示内容:展示“洋务”“洋务派”“洋务运动” 的概念文字说明;洋务派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图片。
教师提问:(1)什么是 “洋务派”?他们的核心主张是什么?(2)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口号分别是什么?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提示:(1)引导学生从 “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定义洋务派;核心主张是 “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2)时间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中期”;口号 “前期‘自强’,后期‘求富’”;根本目的是 “维护清王朝统治”。
过渡语:明确了洋务运动的基本框架,我们再来具体看看洋务派是如何践行 “自强” 与 “求富” 目标的。
3.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展示内容:军事工业表格(1861 年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1865 年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1866 年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及企业图片;民用企业表格(1872 年李鸿章轮船招商局、1876 年李鸿章开平煤矿、1893 年张之洞汉阳铁厂)及企业图片;京师同文馆照片、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合影;北洋水师 “定远舰” 图片、海军衙门设立的文字记载等。
教师提问:(1)洋务派在 “自强” 口号下创办了哪些军事工业?这些企业有何特点?(2)“求富” 阶段的民用企业与军事工业相比,在创办目的和经营方式上有何不同?(3)为配合 “自强”“求富”,洋务派在教育和军事上还有哪些举措?
提示:(1)从表格中提取企业名称;特点从 “官办、生产武器、引进西方技术” 归纳。(2)目的从 “辅助军事工业、解决资金问题” 分析;经营方式从 “官督商办”(吸收民间资本)区别于军事工业的 “官办”。(3)教育举措:兴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军事举措:组建新式洋枪队、建成北洋等海军、设立海军衙门。
过渡语:洋务派通过一系列举措,试图实现 “强兵富国” 的目标。然而,这场运动最终并未让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探究。
4.洋务运动的评价
展示内容:展示材料一(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片段 “中国社会因之出现了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材料二(《申报》对洋务运动的报道)、材料三(汪康年《论政界不宜自营实业》片段 “官员如虫蚁聚食,不尽不止”)、材料四(《福州船政局》“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材料研读(李鸿章晚年自评 “纸糊的老虎”)。
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和所学,如何客观评价洋务运动?其未能实现 “求强求富” 目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引导学生从 “进步性”(中国近代化开端、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培养人才)和 “局限性”(维护封建统治、企业管理腐败、依赖外国技术)两方面评价;根本原因从 “只学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 归纳。
过渡语:就在洋务派努力 “自强” 的同时,19 世纪中后期的中国边疆地区,正遭受着列强的步步侵逼,一场场危机接踵而至。
5.边疆危机
展示内容:美日侵台地图;新疆危机示意图(标注阿古柏入侵范围、俄军占领伊犁、清军收复路线)及左宗棠抬棺出征图片;中法战争形势图(标注马尾战役、镇南关大捷地点)及冯子材画像。
教师提问:(1)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东南、西北、西南边疆分别面临哪些国家的侵略?(2)清政府在应对这些危机时,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3)左宗棠收复新疆和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提示:(1)东南(美、日侵略台湾)、西北(阿古柏入侵新疆,俄国占伊犁)、西南(法国侵略越南,引发中法战争)。(2)台湾:日军勒索白银后退兵;新疆:左宗棠收复除伊犁外领土,1884 年设行省;中法战争:镇南关大捷后签订不平等条约,1885 年台湾设行省。(3)从 “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分析。
过渡语:边疆危机的应对,既展现了中国军民的抗争意志,也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与软弱。这些危机与洋务运动的开展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 19 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的复杂图景。
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洋务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及评价,也梳理了 19 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首次探索,虽有局限却意义深远;而边疆危机中,中国军民的抗争则彰显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这些历史事件共同告诉我们: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技术的进步,更需要制度的革新与民族的团结。
布置作业
情境设定:你是生活在1875年的一名中学生,学校组织了企业参观活动,你跟随老师参观了江南制造总局。请写下参观时的所见所感。(字数在200字以内)
任务要求:观后感要体现工厂的特点(如机器、产品)和你的感受(如自豪、疑惑)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本课教学基本达成预设目标,学生对洋务运动的阶段特征和边疆危机的时空分布有了清晰认知。通过史料对比,学生能辩证分析洋务运动的利弊;借助地图定位,时空观念得到强化。
但存在改进空间:一是部分学生对 “官督商办” 的企业性质理解模糊,需结合具体案例(如轮船招商局)深入解析;二是对洋务运动与边疆危机的关联性探讨不足,可增加 “洋务企业与边防建设” 的小组讨论;三是个别学生对 “边疆危机中清政府的双重态度”(抗争与妥协)理解片面,需补充更多史料引导辩证思考。此外,课堂时间分配稍显紧张,后续可精简部分企业案例,为讨论环节预留更充分时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