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无忧】第6课 戊戌变法(情境化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八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堂无忧】第6课 戊戌变法(情境化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八上

资源简介

第6课 戊戌变法
(
教学目标
)
1.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时间、代表人物及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等关键史实;梳理维新运动的发展脉络,构建清晰的历史时空框架。(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结合“明定国是”诏书、维新派奏章等史料,分析变法内容及主张;理解阶级局限对改革的影响;阐释变法的革新意义,说明其对近代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感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志士的爱国精神,理解改革的艰难,增强为国家发展而探索的责任感。(家国情怀)
(
教学重点
)
“公车上书” 的背景及意义;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
(
教学难点
)
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深层原因;认识变法在思想启蒙方面的深远意义。
(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一)导入新课
展示内容:展示《少年中国说》节选朗诵视频(“少年强则国强……”)。
教师提问:同学们,视频中这篇激情澎湃的文章作者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它创作于 19 世纪末的中国,当时的中国正面临怎样的危机?
提示:引导学生从视频中的 “梁启超” 署名明确作者;从 “少年强则国强” 中提炼 “改革图强、挽救民族危亡” 的理想;结合上节课所学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归纳当时中国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的背景。
过渡语:19 世纪末,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以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挺身而出,掀起了一场旨在变法救国的运动 —— 戊戌变法。这场运动为何会爆发?它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又留下了怎样的历史启示?让我们一同走进本课的学习。
探究新知
新课讲授
1.公车上书 —— 维新运动的序幕
展示内容:展示《马关条约》签订场景图片、吴玉章回忆录片段(“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
教师提问:(1)“公车上书” 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当时中国面临怎样的民族危机?(2)“公车上书” 的主要发起者是谁?他们提出了哪些核心诉求?(3)这次上书的结果如何?它产生了怎样的重要意义?
提示:(1)直接原因从 “《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剧” 回答;结合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补充背景。(2)发起者为 “康有为、梁启超”;诉求从 “拒和、迁都、变法” 三个方面归纳。(3)结果是 “未上达光绪帝,以失败告终”;意义从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推动变法思想传播”分析。
过渡语: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但维新派并没有放弃。他们通过更广泛的宣传活动,让变法思想深入人心,为后续的改革奠定了舆论基础。
2.维新运动的开展 —— 思想传播与组织动员
展示内容:展示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图片(《时务报》《国闻报》封面)、各地学会列表(强学会、南学会等)、梁启超《变法通议》节选(“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教师提问:(1)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通过哪些方式继续宣传变法思想?请举例说明。(2)这些宣传活动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与洋务派的主张相比,有何本质不同?(3)这些活动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提示:(1)从 “创办报刊(如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组织学会(如北京强学会)、讲学培养人才” 归纳方式。(2)核心观点是 “变法图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与洋务派对比:洋务派主张 “学习西方技术,维护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 “改革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3)效果从 “使‘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推动变法思想广泛传播” 总结。
过渡语:在维新派的不懈努力下,变法思想逐渐影响到统治阶层。1898 年,在民族危机的刺激和维新派的推动下,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3.百日维新 —— 变法的高潮与夭折
展示内容:展示光绪帝颁布 “明定国是” 诏书文字资料、百日维新主要内容表格(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史料记载。
教师提问:(1)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发生在哪一年?(2)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何进步意义?(3)变法为何会遭到顽固派的强烈反对?最终结果如何?
提示:(1)标志是 “1898 年 6 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年份为 “1898 年(农历戊戌年)”。(2)政治:裁撤冗官,允许上书言事(有利于参政);经济:鼓励私人办厂,改革财政(促进资本主义);教育:废除八股文,创办京师大学堂(思想启蒙);军事:训练新式军队(增强国防)。(3)反对原因从 “变法触动顽固派利益(如裁冗官威胁旧官僚饭碗)” 回答;结果是 “1898 年 9 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软禁光绪帝,废除变法诏令,变法失败”。
过渡语:变法的失败让维新派付出了沉重代价,谭嗣同等六位志士为变法流血牺牲,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铭记。
4.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与影响
展示内容:展示谭嗣同殉难图片及名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有之请自嗣同始!”)、三则提及失败原因史料、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片段(“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运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教师提问:(1)谭嗣同为何选择为变法流血牺牲?他的言行体现了怎样的精神?(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尽管变法失败了,但它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提示:(1)精神从 “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勇于改革的探索精神” 提炼。(2)失败原因: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缺乏实权;脱离群众;变法措施操之过急等。(3)影响: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觉醒;推动了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发展。
过渡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但它点燃的思想火种,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戊戌变法的全过程:从《马关条约》签订后的 “公车上书” 揭开序幕,到维新派通过报刊、学会传播变法思想,再到 1898 年百日维新的短暂高潮,最终因顽固派阻挠而失败。尽管变法只持续了 103 天,但它在思想启蒙、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意义深远。谭嗣同 “为变法流血” 的壮举,更让我们看到了近代中国志士的爱国担当。这场运动告诉我们:救国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唯有不屈不挠的探索,才能推动国家的进步。
布置作业
情境任务:公车上书情愿书
情境设定:1895 年,你是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听闻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十分愤慨,于是与康有为、梁启超一起联名上书光绪帝。请写 2 句请愿书中的核心诉求。
任务要求:诉求要体现变法的必要性,并结合甲午战争失败的教训。
参考示例:“割台湾、赔巨款,国将不国!请皇上拒绝签约,迁都再战,更要变法图强,学习西方先进制度!”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本课教学基本达成预设目标,学生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有了清晰认知。通过《少年中国说》的情境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结合史料分析 “公车上书” 与百日维新内容,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得到锻炼。
但存在三方面改进空间:一是部分学生对 “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差异” 的理解仍不到位,需增加对比表格(如 “学习内容”“根本目的” 对比)强化认知;二是对 “变法失败的阶级局限性” 分析不够深入,可补充 “维新派不敢依靠群众” 的具体案例(如未触及农民土地问题);三是课堂讨论环节中,学生对 “谭嗣同牺牲价值” 的争议较少,可设计 “是否应该牺牲” 的辩论题,深化情感体验。此外,个别学生对 “京师大学堂” 与近代教育发展的关联认识不足,需补充其与北京大学的渊源,增强历史延续性感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