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无忧】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情境化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八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堂无忧】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情境化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八上

资源简介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
教学目标
)
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扶清灭洋” 口号及主要活动,掌握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主要过程及《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梳理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的关联史实,构建清晰的历史时空框架。(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分析义和团、列强侵华史料等理解运动爆发的必然性;结合《辛丑条约》条文与侵略史实,分析条约影响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表现。(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感悟义和团将士的反帝爱国精神,铭记历史教训,增强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责任感。(家国情怀)
(
教学重点
)
义和团运动的背景、“扶清灭洋” 口号;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过程;《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
教学难点
)
理解 “扶清灭洋” 口号的局限性;分析《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表现。
(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一)导入新课
展示内容:展示慈禧太后西逃的相关视频片段。
教师提问:同学们,视频中这位曾经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为何如此落魄地西逃?这一事件与近代中国哪场重大历史事件相关?
提示:引导学生结合视频信息和预习内容,从事件的时间、涉及的列强等角度思考;初步感知这一事件与列强侵华、民众抗争的关联。
过渡语:同学们的猜测有一定道理,这场让清政府统治者狼狈西逃的事件,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密切相关。当时的中国为何会爆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为何发动侵华战争?这些事件又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的学习。
探究新知
(二)新课讲授
1.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的兴起与背景
展示内容:展示《射猪斩羊图》图片、义和团歌谣 “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保国逞英雄”,以及《山东泰安县知县秦应逵禀》中关于传教士欺压民众的史料片段。
教师提问:结合图片、歌谣和史料,思考义和团是如何兴起的?它兴起的背景有哪些?
提示:引导学生从图片中 “洋”“猪(代指基督教)” 的符号,理解民族矛盾;从史料中提取传教士欺压民众的信息,结合课本总结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直接原因(外国传教士活动猖獗)和客观原因(自然灾害)。
过渡语: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和团从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组织发展起来,他们以独特的口号和方式展开了抗争。
(2)义和团的口号与斗争方式
展示内容:展示《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原文(“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教师提问:从揭帖中能看出义和团的斗争口号是什么?他们采取了哪些斗争方式?如何看待这一口号和斗争方式?
提示:引导学生找出 “扶清灭洋” 的口号;列举捣毁教堂、拆毁铁轨等方式;分析口号的积极性(反帝)与局限性(对清政府认识不清、盲目排外),以及斗争方式的盲目性。
过渡语:义和团的迅猛发展引起了清政府的关注,清政府对这一民间运动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
(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展示内容:展示《拳乱纪闻》中关于清政府对义和团 “剿杀” 与 “招抚” 的史料记载。
教师提问: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义和团的发展有何影响?
提示: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 “初期剿杀”“后来招抚” 的信息;分析态度变化客观上推动义和团深入京津地区,扩大了影响。
过渡语: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让外国侵略者感到了威胁,他们决定采取武力干涉。
2.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展示内容:展示八国联军合影图片,以及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 “实为一个千载难得之实行瓜分时机” 的奏议片段。
教师提问:外国侵略者为何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有人认为 “八国联军侵华完全是由义和团运动造成的”,你认同这一观点吗?
提示:引导学生区分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和根本原因(维护和扩大在华侵略权益);通过瓦德西的言论,理解列强侵华的本质目的,否定 “完全由义和团造成” 的观点。
过渡语:明确了战争的原因,我们再来看看八国联军侵华的具体过程。
(2)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与抗争
展示内容:展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标注廊坊、大沽炮台、天津、北京等关键地点),义和团廊坊大捷等记载、以及聂士成殉国的画像等。
教师提问: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关键事件?中国军民进行了哪些英勇抵抗?
提示: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廊坊阻击战、大沽炮台失守、天津保卫战、北京失陷等事件;讲述聂士成殉国、义和团廊坊大捷等抗争事迹。
过渡语:尽管中国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但义和团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
(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与影响
展示内容:展示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的图片,以及瓦德西 “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的评价。
教师提问: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场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引导学生从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和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如缺乏统一领导、盲目排外等)分析失败原因;从 “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瓜分野心”“显示民族力量” 等角度总结影响。
过渡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清政府彻底屈服于列强,随后签订了又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
3.《辛丑条约》的签订
(1)条约的签订与内容
展示内容:展示《辛丑条约》签订场景图片,以及条约内容表格(含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条款,如赔款 4.5 亿两、严禁反帝活动、划定使馆界等)。
教师提问:《辛丑条约》是在什么时候签订的?涉及哪些国家?其主要内容可分为哪几个方面?
提示:引导学生从图片和表格中提取时间(1901 年)、签订国(11 国);按经济(赔款)、政治(严禁反帝、惩办官员)、军事(拆毁炮台、驻兵)、外交(改外务部)等分类梳理内容。
过渡语:这些看似简单的条款,给中国带来了极其深重的危害。
(2)条约的影响
展示内容:展示陈天华《猛回头》中 “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 的节选、洋人控制清政府的漫画图。
教师提问:《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为什么说它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提示:引导学生从经济(加重负担、控制经济命脉)、政治(清政府沦为洋人的 “守土官长”)、军事(丧失军事自主权)、外交(外务部设立体现侵略需求)等方面分析;结合 “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的表述,理解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过渡语:从 1901 年的《辛丑条约》到 2021 年的中美对话,历史的对比让我们深刻体会到 “弱国无外交” 的道理。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从义和团 “扶清灭洋” 的抗争,到八国联军的野蛮侵略,再到《辛丑条约》的屈辱签订,这一系列事件让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义和团将士的爱国精神永远值得铭记,而 “落后就要挨打”“抗争需要理性” 的教训,更激励着我们为国家强大而努力。
布置作业
情境任务:历史课的“反思笔记”
情境设定:学习完第7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内容,老师要求大家结合课堂所学,在笔记本上写下学习感悟,从历史事件中总结对国家和个人有意义的教训。你翻开笔记本,开始梳理这节课的收获。
任务要求:结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观点明确(不少于2条)。
参考示例:
·“落后就要挨打,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屈辱,让我明白国家强大才能不受欺负!”
·“义和团的爱国精神可敬,但盲目排外、缺乏团结让运动失败,历史告诉我们:抗争需要理性与智慧。”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本课教学基本达成预设目标,学生对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核心知识有了清晰认知。通过图片、史料和形势图的展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了 “扶清灭洋” 口号的内涵、战争进程的时空关系及条约条款的危害;小组讨论义和团失败原因和条约影响时,学生能结合材料发表观点,提升了史料分析能力。
但教学中也存在不足:部分学生对 “农民阶级局限性” 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能结合具体史实深入分析;对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的概念,部分学生仍缺乏系统认知。后续教学需加强概念解析的层次性,结合前序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进行对比教学,同时优化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让思维探究更具深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