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无忧】第8课 中国同盟会(情境化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八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堂无忧】第8课 中国同盟会(情境化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八上

资源简介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
教学目标
)
1.知道兴中会、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口号和影响,了解三民主义的内涵,培养历史时空观念。(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运用史料分析三民主义的内涵和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学习,自觉发扬早期革命先辈的革命斗争精神。(家国情怀)
(
教学重点
)
重点:同盟会成立、三民主义
(
教学难点
)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
(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一)情境导入(5 分钟)
视频导入:播放《孙中山逝世 100 周年》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对孙中山的评价。
问题引导:“2025 年是孙中山逝世 100 周年,作为伟大的民族英雄和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哪些事迹让你印象深刻?他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怎样的开创性贡献?”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营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对孙中山及中国同盟会的探究兴趣,利用周年纪念的时间节点增强历史的现实连接感,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快速聚焦本课主题,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探究新知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环节一:引出孙中山革命活动
【教师活动】
个人名片展示:
呈现孙中山的名、号、化名及兴趣爱好,如 “名文,号逸仙,化名中山樵,兴趣爱好是听太平天国故事并称赞洪秀全为‘反清英雄第一人’”。
活动轨迹梳理:
结合时间轴,梳理孙中山从 1880 年留学檀香山到 1905 年成立同盟会期间的主要活动,包括香港广州学医、广州澳门行医、1894 年初上书李鸿章、1894 年 11 月成立兴中会、1895 年广州起义及此后流亡海外等。
【学生活动】
找一找,孙中山去了哪些地方?他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设计意图】
通过个人名片和时间轴直观呈现孙中山早年经历,帮助学生构建时空观念;引出
环节二:思想的转变
【教师活动】
出示材料1: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1894年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 年《上李鸿章书》)
材料2: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孙中山思想从“希望清政府变法维新”到“主张推翻清政府统治”的转变。
归纳两次转变:从“医人”到“医国”、从“改革”到“革命”。
【设计意图】
史料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明确思想转变的内在逻辑;兴中会相关内容的学习为同盟会的成立做铺垫;
环节三:成立组织
【教师活动】
出示材料3:
“同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找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宗旨、口号以及地位?
【设计意图】
兴中会相关内容的学习为同盟会的成立做铺垫;
环节四:广州首义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说一说广州起义的概况?
教师讲述 1895 年广州起义概况,强调陆皓东牺牲意义,布置 “流亡前的告别信” 角色扮演任务。
【学生活动】
学生角色扮演:假设你是孙中山,写一封“流亡前的告别信”,表达你对失败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决心。
【设计意图】
广州起义的讲述及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感受革命志士的精神,增强情感体验。
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15分钟)
环节一:引出同盟会成立
【教师活动】
教师讲述:广州起义后,
史坚如被捕牺牲。
张云被清政府刺客刺杀。
郑士良暴毙,疑被清政府下毒杀害。
孙中山等人被通缉,流亡海外。
接着创设情境,面对战友们的陆续牺牲,如果你是当时的孙中山,你将如何选择?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述,回答自己的设想?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梳理广州起义后孙中山的活动轨迹,自然引出同盟会成立的背景。
环节二:同盟会成立的背景
【教师活动】
展示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分析其宣传的 “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 思想及对革命力量壮大的作用。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问题:这些著作主要宣传了哪些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教师过渡:教师展示:分布各地的革命团体,讲述呈现各地革命团体分布图及华兴会会员合影,说明革命团体成立为同盟会奠定组织基础,孙中山成为革命领袖。
【设计意图】
从思想和组织两个维度分析同盟会成立背景,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必然性;
环节三:政党的成立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下表: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本,归纳同盟会成立的概况,完成下表内容。
【设计意图】
表格归纳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同盟会的核心知识;
环节四:指导思想
【教师活动】
展示同盟会会徽、纲领及《民报》,介绍孙中山将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学生活动】
合作探究:三民主义与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有什么关系?学生总结:三民主义是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述和概括,是政治纲领的另一种表述。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没有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
【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三民主义与政治纲领的关系,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历史理论的局限性。
三、革命志士的奋斗
起义地图展示:结合地图,引导学生指出萍浏醴起义、安徽安庆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的位置和时间。
典型事例分析:
萍浏醴起义:1906 年冬,刘道一、蔡绍南领导,是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武装起义,提升了同盟会声望。
广西起义:1907 年,孙中山、黄兴领导镇南关起义,目标为袭取镇南关,最终失败。
安庆绍兴起义:1907 年夏,徐锡麟、秋瑾领导,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秋瑾从容就义。
黄花岗起义:1911 年 4 月,黄兴领导,讲述进攻两广总督衙门过程及七十二烈士意义,朗读孙中山评价。
精神感悟:组织讨论革命党人精神品质,如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等。
【设计意图】
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结合具体起义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历程;通过具体人物和事迹的讲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感悟革命精神的内涵,实现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情境设定】作为《时代周刊》记者,绘制孙中山 1894 - 1911 年主要革命活动路线图(标注檀香山、伦敦、东京等地)。
【设计意图】
通过绘制路线图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梳理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轨迹,深化对历史时空的认知,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历史表达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
板书设计
)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一、孙中山早年活动
1. 思想转变:改革→革命
2. 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3. 广州起义:1895年,首次武装尝试
二、中国同盟会
1. 成立:1905年东京,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革命指导思想
三、革命志士奋斗
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
(精神:不屈不挠、视死如归)
(
教学反思
)
(一)成功之处
情境化教学贯穿始终,通过视频导入、角色扮演、绘制路线图等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历史。
注重史料实证和问题探究,如对孙中山思想转变史料的分析、三民主义与政治纲领关系的探究等,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通过讲述革命志士的奋斗事迹,让学生深刻体会革命先辈的精神,实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二)不足之处
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部分学生主导话语权,其他学生参与度不足,教师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调控不够充分,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到问题探究中。
对三民主义局限性的分析,虽然有所涉及,但结合具体历史背景的深入探讨不够,学生对其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刻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课堂时间分配上,革命志士奋斗部分的讲述稍显仓促,对黄花岗起义等重要事件的细节挖掘不够,影响学生对革命精神的深入感悟。
(三)改进措施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采用多样化的小组评价方式,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合理规划课堂时间,对重点内容如黄花岗起义进行更详细的讲述,可引入烈士的具体事迹和遗言,增强情感渲染,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革命志士的精神品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