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无忧】第9课 辛亥革命(情境化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八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堂无忧】第9课 辛亥革命(情境化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八上

资源简介

第9课 辛亥革命
(
教学目标
)
1.能够运用史料分析武昌起义爆发的过程,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了解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的主要史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立足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历史地位。(家国情怀)
(
教学重点
)
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二次革命
(
教学难点
)
难点:如何辩证的看待辛亥革命的意义
(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导入:辛亥革命是意外吗?
【教师活动】
播放《辛亥革命》视频片段
展示张鸣语录:“辛亥年武昌的事是意外中的意外……把中国扳到另一轨道上。”
提问:作者为什么说武昌起义是“意外”?这个“意外”如何改变中国?
【学生活动】
快速阅读课件引言,用1句话概括观点
【教师总结】
“意外”指起义爆发的偶然性,但革命能量已积累多年(呼应金冲及观点)。
过渡语:“这场‘意外’的火种如何点燃?我们回到1911年的武昌城。”
【设计意图】
通过名言和视频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清王朝统治的危机和革命的必要性。以矛盾性观点激发兴趣,引出唯物史观核心问题:偶然事件与历史必然性的关系。
探究新知
一、武昌起义
【教师活动】
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
展示四川保路运动资料:四川保路运动(1911.5)→湖北防务空虚,引用金冲及观点:“1894-1911年聚集能量,武昌起义是能量释放。”
【学生活动】
自主讨论:为什么革命在武昌爆发?(提示:新军力量+防务空虚),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填写知识点:
角色扮演:假如你是起义新军士兵,描述当晚最惊险的瞬间
【教师活动】展示独立省份地图(1911年11月)
提问:为什么叫“辛亥革命”?广义和狭义有何区别?
【教师总结】狭义指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年),广义指革命全过程。
过渡语:“起义星火燎原,革命者如何建设新国家?”
【设计意图】
通过时空定位和史料实证,让学生理解武昌起义爆发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这一事件通过地图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起义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民国建立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展示武昌起义各省独立示意图
“假设你是1912年南京的记者,请为《民国日报》撰写一则头条新闻,报道中华民国成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将中华民国的资料补充完整。
【教师活动】
展示五色旗图片和南京就职礼老照片
讲解民国纪年法:公式:公元年=民国年+1911(例:民国11年=1922年)
【学生活动】
计算练习:毛岸英生于民国11年,1949年时27岁(需写出计算过程)
2.《临时约法》突破
【教师活动】
分组对比《临时约法》条文:
总纲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二章 人民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原则 条文内容(简写)
主权在民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三权分立 参议院、总统、法院分权
自由平等 人民一律平等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核心提问: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学生活动】
条文分析:每组用1个关键词概括条文意义(如“反专制”“争民权”)
【教师总结】
以宪法形式确立民主共和政体,是革命两大成果之一(另一成果是民国成立)。
过渡语:“如此进步的宪法,为何没能守住革命果实?”
【设计意图】
通过宪法条文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制度变革的进步性,强化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使学生能够从法律文献的角度理解辛亥革命的成果。
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袁世凯窃权(PPT第24-27页)
【教师活动】
展示漫画对话(孙袁谈判清帝退位)引入话题
【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说一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背景?
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与袁世凯交涉,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早日实现共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阅读课本,归纳袁世凯夺权三步曲
梳理过程:
强调:袁世凯本质是北洋军阀领袖
2.二次革命
【教师活动】
展示时间轴:
1912年 国民党成立 → 1913年 宋教仁遇刺 → 二次革命
提问:为什么叫“二次革命”?为何迅速失败?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孙中山称其为“辛亥革命的继续”
【教师总结】
二次革命是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的最后抗争,失败标志袁世凯独裁确立。
【学生活动】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了吗?还有什么遗憾?
成功的一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 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 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 潮流的闸门。
遗憾: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 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革命成果,理解近代民主革命的曲折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情境设定:假设你是1912年的一名中学生,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任务:
1.用3-5句话描述你家门前街道上发生的一个变化(如服饰、称呼、旗帜等)。
2.写出你听到邻居们讨论的一个与革命相关的话题(如“共和”“剪辫子”等)。
3.作为学生,你认为辛亥革命给你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作为《时代周刊》记者,绘制孙中山 1894 - 1911 年主要革命活动路线图(标注檀香山、伦敦、东京等地)。
答案示例
1.街道上不再有挂着龙旗的轿子,不少人剪掉了辫子,穿着新式短衣的学生越来越多。
2.邻居张大爷说:“现在是民国了,咱们也成‘国民’了,皇帝管不了咱们啦!”
3.学校里开始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老师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这让我对未来更有期待。
(
板书设计
)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窃权→二次革命
(
教学反思
)
成功点:情境任务的设置实现了“历史生活化”,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历史情境,理解历史事件。
调整点:在讲解袁世凯部分时,需要补充其在近代化改革中的两面性,避免对历史人物进行脸谱化解读,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历史人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