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无忧】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情境化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八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堂无忧】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情境化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八上

资源简介

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
教学目标
)
1.简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等基本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分析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家国情怀)
(
教学重点
)
国共合作的实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建立);北伐战争的概况与胜利进军
(
教学难点
)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北伐战争胜利与国民革命失败的辩证关系
(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导入:播放视频?
【教师活动】
播放短视频国民革命时期,提问:什么是国民大革命?
名词解析
国民革命,是指1924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其高潮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
提出问题:
(1)结合视频与所学,大家觉得 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与之前的辛亥革命、护国运动等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2)PPT中提到“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的高潮”,那北伐战争的直接目的是什么?当时国共两党的关系又出现了怎样的新变化?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结合八年级上册已学的辛亥革命、北洋政府黑暗统治等知识,独立思考问题。
同桌交流观点,尝试概括 “国民革命” 的特点,初步猜测国共关系的变化方向。
【设计意图】
通过PPT中的核心名词解析与历史人物名言,创设国民革命时期的历史情境,衔接旧知(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与新知(国共合作),激发学生对 “国共为何合作”“北伐如何进行” 的探究兴趣,为后续教学铺垫。
探究新知
模块一 国共合作的实现
教师过渡:展示PPT中的历史时间轴与材料:
时间轴:1913(二次革命)、1915(护国运动)、1917(护法运动)、1920-1922(二次护法)、1921(中共一大)、1922(中共二大、工人运动)、1922-1923(合作探索)
“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徒有民国之名,毫无民国之实,实在是一个假民国。” ——孙中山
教师提问:中国革命的出路在哪里?
1.国共合作的背景——“中国革命的出路在哪里”
【教师活动】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是首先考虑的对象。”
材料二:“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孙文
提出问题:
(1)从时间轴看,孙中山领导的多次反袁、护法运动均以失败告终,这让国民党意识到了什么?
(2)结合材料一,共产党为何选择与国民党合作?核心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分组分析时间轴与材料,每组推选 1 名代表记录讨论结果:
第一组聚焦 “国民党的困境”,从材料二与失败史中提炼国民党合作的必要性;
第二组聚焦 “共产党的考量”,从材料一中总结共产党合作的出发点。
两组代表发言后,其他同学补充,共同梳理国共合作的双向需求。
【教师总结】
共产党角度:吸取工人运动(如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教训,认识到 “单枪匹马不能胜利”,需团结革命同盟者,国民党是较革命的民主派,成为首要合作对象。
国民党角度:多次反封建斗争(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失败,孙中山意识到需改组国民党、注入 “新血液”,且需以俄国为榜样,因此接受合作。
【设计意图】
通过时间轴梳理历史脉络,结合 PPT 原始材料分析国共双方的合作动机,引导学生从 “双向需求” 角度理解合作背景,避免单一视角认知,培养史料实证与辩证思维能力。
2.国共合作的实现——从“会议决策”到“正式合作”
【教师活动】
布置 “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阅读 PPT 中 “国共合作的实现” 表格,结合课本内容,完成下表填空(PPT 表格如下):
中共三大
时间
主要内容
国民党一大
时间
主要内容
意义
待学生完成后,展示PPT中的正确答案:
中共三大:1923年6月,决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反帝国主义侵略、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在实际上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两党正式合作。
追问:国民党一大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增了“反帝”内容,这一变化与国共合作有何关联?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课本与PPT材料,独立完成表格填空,标记不理解的内容(如“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针对教师追问,小组讨论后发言: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部分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为两党正式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教师总结】
中共三大是“内部决策”:确定合作方式(个人身份入党),为合作奠定党内基础;
国民党一大是“正式标志”:通过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从政治纲领上确立合作,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新三民主义是合作的“政治基础”,其反帝反封建的核心与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一致。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填表+教师点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关键会议的时间、内容,再通过追问深化对“新三民主义”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提取信息与深度分析的能力,契合史料实证素养要求。
3.国共合作的成果——黄埔军校与革命力量储备
【教师活动】
展示 PPT 中 “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图片,布置 “图说历史”
任务:结合PPT表格,梳理黄埔军校的关键信息(PPT表格如下):
黄埔军校的建立
时间
地点
全称
领导人物(总理、校长、政治部主任)
作用
展示PPT中“黄埔军校创建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这句话,追问:“除了黄埔军校,国共合作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什么?”(引导学生联想到后续的北伐战争)
补充史料:“黄埔军校的学生,不仅学习军事技能,还接受政治教育,明白‘为国民革命而战’的目标,这与以往军阀部队‘为个人卖命’完全不同。”——《中国近代军事史》,让学生分析黄埔军校的特点。
【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与表格,小组合作完成填空,明确:1924 年 5 月、广州黄埔、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作用是 “培养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建立和北伐战争做准备”。
结合补充史料,讨论黄埔军校的特点:军事与政治教育结合,具有明确的革命目标,体现国共合作(共产党参与政治部工作)。
【教师总结】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 “军事成果”:国共共同办学,共产党负责政治教育,为革命培养了叶挺等骨干力量;
黄埔军校的 “政治教育” 是核心特点:打破了传统军阀部队 “只懂打仗、不知为何而战” 的局限,为北伐战争提供了有信仰、有纪律的军队基础。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与表格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掌握黄埔军校的基本信息,再通过史料补充与追问,深化对其历史作用的理解,同时自然过渡到下一模块 “北伐战争”,实现知识的衔接。
模块二 北伐胜利进军
1.北伐战争的概况——“从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
【教师活动】
展示PPT中的“北伐战争形势图”(标注军阀盘踞地区、北伐军进军路线、叶挺独立团作战区域等),播放简短的北伐战争纪录片片段(聚焦汀泗桥、贺胜桥战役)。
布置“小组合作任务”:结合图片、视频与 PPT 表格,完成北伐战争概况梳理(PPT 表格如下):
合作成果 2—— 北伐战争
时间
目的
对象(军阀)
总司令
初期战场
重要战役
英雄部队
结果
影响
补充兵力对比数据(PPT中呈现):国民革命军10万、吴佩孚20万、孙传芳20万、张作霖35万,让学生思考“北伐军以少胜多的初步原因”(为后续“胜利原因”分析铺垫)。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与地图,小组分工完成表格填空,明确:1926-1927 年、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总司令蒋介石,初期战场湖南、湖北,重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英雄部队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铁军”),结果 “消灭吴佩孚和孙传芳主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影响 “北伐胜利进军,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结合兵力数据,初步讨论:北伐军兵力少但目标集中(先打吴佩孚、孙传芳,暂不打张作霖),可能是初期胜利的原因之一。
【教师总结】
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的“军事行动高潮”:目标明确(反帝反封建、统一全国),战略清晰(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叶挺独立团是“北伐先锋”:在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击溃吴佩孚主力,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成为北伐胜利的标志性力量。
【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视频+表格”的多维呈现,让学生全面掌握北伐战争的概况,兵力数据的补充为后续“胜利原因” 分析埋下伏笔,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与信息整合能力。
2.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多力合聚的结果”
【教师活动】
展示PPT中的四则材料:
材料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这是两党结成了统一战线的结果。”——《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根据敌我双方军力情况,北伐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作战方针。”——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这支军队的军官在以实现国民革命为目标的思想教育的浸染下,具有高昂的战斗意志和对党的忠诚心,这与以往的军阀势力完全不同。”——菊池秀明《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
材料四:“组织起来的农民…… 为北伐军递送情报和充当向导支援北伐军。…… 上海市内的共产党领导人在争取群众的支持下…… 起义导致数十万工人进行政治性斗争。”——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提出问题:“结合四则材料,从‘合作基础’‘战术’‘军队素质’‘群众支持’四个角度,分析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原因。”
【学生活动】
分组分析材料,每组负责一个角度:
第一组:从材料一提取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根本原因);
第二组:从材料二提取 “战术方针正确(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第三组:从材料三提取 “军队有革命思想(政治教育)、战斗意志高昂”;
第四组:从材料四提取 “工农群众支持(农民送情报、工人起义)”。
各组代表发言,共同汇总北伐胜利的四大原因,教师补充 “广东革命根据地提供后方支持” 这一因素。
【教师总结】
根本原因: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合力;
直接原因:战术正确(先打弱敌、集中兵力)、军队素质高(黄埔军校培养的骨干、政治教育到位)、工农群众支援(革命的群众基础);
客观条件: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北伐提供了稳定的后方。
【设计意图】
通过多则史料分组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维度梳理胜利原因,培养 “论从史出” 的史料实证能力,同时理解 “革命胜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 的唯物史观,突破教学难点。
3.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 ——“北伐与工农的相互促进”
【教师活动】
展示 PPT 中的材料:“随着北伐胜利进军,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给了北伐军极大支持。湖南农民协会会员到1927年1月发展到200万人,全省约有一半的农民组织起来。湖北农民协会会员到1926年11月发展到20万人,江西农民协会会员到1927年2月发展到30万人。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也得到很大发展。”——《中国近代现代史》
提出核心问题:“北伐战争与工农革命运动之间是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又带来了什么影响?”
补充说明:“工农运动的高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为后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埋下了伏笔。”
【学生活动】
分析材料中的数据(湖南 200 万农会会员、湖北 20 万等),概括工农运动的 “蓬勃发展” 态势。
小组讨论 “相互关系”:北伐战争胜利推动工农运动(北伐军打倒军阀,为工农组织提供条件),工农运动又支援北伐战争(送情报、当向导、工人起义),形成 “相互促进” 的良性循环。
思考 “影响”:工农运动触动反动势力利益,成为国民党右派叛变的诱因之一。
【教师总结】
关系:北伐战争是工农运动发展的 “推动力”(打破军阀对工农的压制),工农运动是北伐战争胜利的 “支撑力”(提供人力、物力支持);
潜在危机:工农运动的高涨威胁到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右派开始勾结,国民革命面临失败风险。
【设计意图】
通过数据化史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工农运动的规模,再通过 “关系分析” 培养辩证思维,同时自然过渡到下一模块 “国民党叛变革命”,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复杂性。
模块三 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教师过渡:高涨的工农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先后背叛革命。“我只知道我是革命的,倘使有人要妨碍我的革命,反对我的革命,那我就要革他的命!---1927年2月,《蒋介石言论集》
先进行 “名词解析”(PPT 内容):
国民党左派:主张与共产党合作,打倒军阀列强,争取民族独立;
国民党右派: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同列强合作,以达到反革命、反共目的。
1.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合作的破裂”
【教师活动】
展示PPT图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相关历史照片
布置“时间线梳理”任务:让学生结合PPT内容,梳理国民党右派叛变的两个关键事件(时间、人物、地点、影响)。
【学生活动】
记录 “国民党左派与右派” 的区别,明确叛变革命的是 “右派” 势力。
结合材料与图片,独立梳理时间线: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国共合作开始破裂;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分析材料中蒋介石的言论,认识其“假革命、真独裁”的本质。
【教师总结】
叛变过程:从“局部破裂”(四一二政变)到 “全面破裂”(七一五政变),国民党右派与帝国主义、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勾结,背叛了国民革命的反帝反封建目标;
后果:大量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屠杀,国民革命陷入失败。
【设计意图】
通过 “名词解析” 扫清概念障碍,再通过 “时间线梳理” 让学生掌握关键事件,最后通过蒋介石言论分析其本质,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批判性认知能力,契合唯物史观素养。
2.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反动政权的建立”
【教师活动】
展示PPT中 “南京国民政府”图片,布置“信息提取”任务:结合课本与PPT内容,从“时间、人物、地点、性质”四个角度梳理南京国民政府的信息(PPT提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外依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
补充“宁汉合流”史实(PPT内容:1927年9月,武汉政府迁往南京,史称“宁汉合流”),提问:“宁汉合流” 意味着什么?(引导学生理解 “国民党右派政权的统一”)
展示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布‘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疯狂屠杀。”——《中国国民党史》,让学生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学生活动】
独立提取信息:1927 年 4 月、蒋介石、南京,性质是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外依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
结合 “宁汉合流” 史实,讨论得出:武汉与南京的国民党右派政权合并,标志着国民党右派完全掌控政权,反革命力量进一步集中。
分析材料,明确南京国民政府的 “反动性”:通过屠杀革命群众维护自身利益,违背了国民革命的初衷。
【教师总结】
南京国民政府是 “反革命政权”:其阶级本质决定了它必然背叛革命,成为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宁汉合流” 巩固了右派政权:消除了国民党右派内部的分裂,为后续 “形式统一全国” 奠定基础,但并未改变其反动本质。
【设计意图】
通过 “信息提取 + 材料分析” 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南京国民政府的基本信息与性质,理解 “宁汉合流” 的意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能力。
3.东北易帜——“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教师活动】
展示PPT中的史实材料:
1928年6月,日本关东军制造皇姑屯事件,张作霖专列被炸;
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 “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提出问题:
(1)张学良为何选择“改易旗帜”?(提示:父丧、日本压迫、国家统一需求)
(2)“形式上统一”意味着什么?(引导学生理解 “地方军阀仍存在,统一不彻底”)
【学生活动】
结合材料与所学,小组讨论张学良“改易旗帜”的原因:为父报仇(反对日本侵略)、维护国家统一、避免军阀混战。
分析“形式上统一”的含义:东北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但地方军阀(如阎锡山、冯玉祥等)仍有较强势力,全国并未实现真正的统一。
【教师总结】
东北易帜是“形式统一的标志”:结束了北洋军阀统治的最后残余,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成为全国性政权;
局限性:统一是“形式上”的,地方军阀割据的根源未消除,为后来的内战埋下隐患。
【设计意图】
通过关键史实的讲解与追问,让学生理解“东北易帜”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认识到国民革命后的中国仍面临 “统一不彻底”的问题,深化对近代中国国情的认知。
模块四 合作探究——“北伐胜利与国民革命失败的辩证关系”
【教师活动】
提出辩题:“北伐战争取得胜利,但国民革命却失败了!这种说法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展示PPT中的提示材料:
北伐胜利依据:基本消灭北洋军阀,名义上完成国家统一;
国民革命失败依据:旧军阀被打垮,出现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未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未改变。
追问:“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吸取了什么教训?”(PPT提示: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学生活动】
分为“矛盾派”与“不矛盾派”两组,结合提示材料展开辩论:
不矛盾派:北伐战争在军事上胜利(打垮吴佩孚、孙传芳),但国民革命的核心目标(反帝反封建、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国)未实现,因此革命失败,二者不矛盾。
辩论后,思考共产党的教训: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领导权”,为后续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埋下思想伏笔。
【教师总结】
辩证关系:北伐战争是“军事胜利”,国民革命是“整体失败”,二者不矛盾——军事胜利是局部成果,而革命目标(反帝反封建)未达成,社会性质未改变,因此整体失败;
中共教训:革命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必须建立自己的革命军队,必须开展武装斗争,这是国民革命失败留给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经验。
【设计意图】
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辩证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培养“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同时通过“教训总结”,为后续“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学习铺垫,体现历史发展的逻辑性。
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
独立或同桌合作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本课知识框架,强化时间线与事件关联。
观看优秀作品,对比自身不足,完善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
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理清 “国共合作从建立到破裂” 的完整脉络,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与逻辑思维能力。
布置作业
情境设定:假设你是1926年随北伐军出征的一名战地记者。你目睹了一支共产党人发挥重要作用、以英勇善战闻名的部队。请为你所在的报纸撰写一篇简短的战地快讯(50-100字),报道这支部队的一次关键战斗及其获得的荣誉,并点明它与本课核心内容(国共合作)的联系。
答案示例
报道正文(示例)
1926年8月,北伐军进攻湖北汀泗桥。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共产党员为骨干)担任先锋,冒着枪林弹雨发起猛攻,最终突破军阀吴佩孚坚固防线。此役后,独立团所在的第四军被誉为“铁军”。他们的英勇正是国共两党精诚合作、共同推进北伐**的生动体现!
(
板书设计
)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一、合作背景:中共需同盟|国民党需新生
二、合作成果:①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②黄埔军校(铁军)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三、失败根源:①国民党右派叛变(四一二、七一五)②未能掌握领导权与武装
(
教学反思
)
优点:本节课严格依据PPT内容设计,通过“情境导入→模块探究→合作辩论→思维导图小结”的流程,覆盖了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国民党叛变等核心知识点;采用“材料分析+小组讨论+辩论”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度,契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跨学科作业(路线图绘制)与情境写作(战地快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不足:在“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探究中,对“帝国主义态度变化”(初期观望、后期支持右派)的分析不足,可能导致学生对“外部因素影响革命”的理解不深入;部分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对“事件逻辑关联”(如黄埔军校与北伐的关系)梳理不够清晰,需加强引导。
改进方向:下次教学中,补充“帝国主义干涉国民革命”的史料,完善胜利原因的分析;在思维导图环节,先展示教师绘制的示范图,明确“事件关联”的标注方法,提升学生的知识整合效率;增加“角色扮演”活动(如模拟 “国民党一大代表讨论合作”),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历史情境代入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