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5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地图和图片,叙述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历史事件,学生能够概述红军长征的过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通过研读史料,概括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学生能够归纳总结遵义会议的意义和长征的意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体会先烈们的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革命先烈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理解长征精神。(家国情怀)(教学重点)红军长征的基本经过(关键节点、路线);遵义会议的内容与历史地位;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理解遵义会议“生死攸关转折点”的内涵(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导入:长征视频【教师活动】1.播放《七律 长征》朗诵音频,展示毛泽东手书诗句,提问:“‘万水千山’指哪些艰难险阻?红军为何要经历这场‘远征’?”2.引出课题: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学生活动】聆听音频,观察图片与诗句,直观感受“远征”的艰辛与乐观;结合课前预习,以“我从诗句/图片中看到______,推测长征______”为句式,小组讨论2分钟,每组记录1-2个初步猜想(“‘万水千山’推测长征经过多山水,‘远征’推测路程远”)。【设计意图】通过诗词、图片、音频多维情境,激发学生对“长征”的好奇心,同时以“难”“为何远征”“胜利标志”的问题,明确本课核心探究方向;诗词与历史图片结合,落实“文学史料与图像史料互证”的史料实证素养,为后续学习铺垫情感与逻辑基础。探究新知模块一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教师过渡:PPT展示:1928~1930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图追问:蒋介石面对根据地的不断扩大采取了什么措施?一、长征的原因【教师活动】PPT呈现三则材料及地图: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示意图》(标注“国民党军进攻方向”“红军防御阵地”,1933-1934年);②史料1:“1933年,蒋介石调集5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采用‘堡垒推进’战术,逐步压缩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史》节选);③史料2:“博古、李德等人照搬外国经验,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与敌人硬拼,导致红军损失惨重,根据地日益缩小。”(统编版教材原文);提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这一失败对红军造成了什么影响?”【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观察地图,小组合作分析“原因”:直接原因是“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硬拼战术)”,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结合“根据地缩小”的描述,总结影响:“红军无法在中央根据地立足,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即长征”。【教师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核心矛盾是“错误战术”与“敌强我弱”的实际脱节:蒋介石的“堡垒战术”针对性封锁根据地,而博古、李德的“硬拼”战术违背“游击战争”的成功经验,导致失败;影响: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被迫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这是长征的直接起点。【设计意图】通过“地图+文字史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失败原因”,避免教师单向灌输;明确“失败→转移”的逻辑链,为后续“长征历程”的学习做铺垫,落实唯物史观(实际决定策略)。模块三:探究新知——长征的历程:万水千山的考验(对应课件“长征的经过”页)二、红军长征的开始【教师活动】PPT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10-1936.10)》(高清标注:起点“瑞金”、终点“会宁”,关键节点“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夹金山)、过草地(松潘)、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及对应时间)发放“长征关键节点任务卡”(含时间、地点、事件四列空白表格),要求:“结合地图与课本P81-83内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重点标注‘开始时间’和‘地点’”。【学生活动】小组分工:1人负责“1934年事件”(瑞金出发、湘江战役),1人负责“1935年事件”(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1人负责“1936年事件”(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对照地图与课本,填写表格(如下示例),时间 地点 事件 意义1934.10 瑞金、于都 中央红军出发 长征开始1934.11-12 湘江 湘江战役 红军损失过半,被迫调整路线【教师总结】投影展示完整表格,逐点强调关键节点的核心意义:①湘江战役: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是“最惨烈的战斗”,也促使党中央反思路线错误;【设计意图】通过“地图+表格+展示”,让学生系统掌握长征的时空脉络,避免史实碎片化;小组分工与上台讲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表达能力,落实时空观念素养。模块二 遵义会议教师过渡:情景再现:请大家给以上发言人的观点进行分类。大多数人的共同看法是什么?他们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一、遵义会议的概况【教师活动】PPT呈现遵义会议的视频与相关材料及图片:①播放“遵义会议”图片(标注“贵州遵义,1935年1月”);②呈现会议内容史料:“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统编版教材原文);③提问:“阅读材料,归纳遵义会议的核心内容(军事、组织两方面),并思考:为什么说这次会议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学生活动】自主阅读史料,提取“军事上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主张;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常委、取消博古李德指挥权”两大内容;小组讨论“转折意义”,明确“之前错误指挥导致失败,之后正确指挥带领胜利”的逻辑。【教师总结】会议内容的“两个纠正、两个确立”:①军事上:纠正博古李德的“硬拼”错误,确立毛泽东的正确军事路线(为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胜利奠定基础);②组织上:纠正“左倾”组织路线,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避免党和红军继续走向毁灭);“生死攸关”的内涵: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不再依赖共产国际的指示。【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归纳+意义讨论”,让学生自主理解遵义会议的“转折性”,突破本课难点;强调“独立自主”,为后续“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认同感做铺垫,落实历史解释素养。二、遵义会议的意义【教师活动】PPT呈现“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对比表”:提问:“对比表格,说说遵义会议后红军战术和结果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说明遵义会议的核心作用是什么?”学生活动:【学生活动】观察表格,小组合作分析“变化”:战术从“硬拼”变为“灵活游击”,结果从“失败”变为“胜利”;总结“核心作用”:“纠正错误路线,确立正确领导,为长征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教师总结】遵义会议的“转折”不是“瞬间胜利”,而是“路线纠偏”:通过纠正左倾错误,让红军回到“实事求是、灵活作战”的正确轨道;后续的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胜利,都是遵义会议“正确领导”的具体体现,印证了“转折点”的实际意义——没有遵义会议,就难以有长征的最终胜利。【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表格”,让学生直观感受遵义会议的影响,避免“意义空泛化”;从“战术→结果”的关联,深化对“转折性”的理解,落实史料实证素养。模块三 红军长征的胜利长征的经过【教师活动】PPT呈现两则会师材料及图片:①“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吴起镇会师”图片;②“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宁会师”油画(标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提问:“为什么说1936年10月会宁会师是‘长征完全胜利’的标志,而不是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对比两次会师的“部队规模”:吴起镇是“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宁是“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自由发言,明确“会宁会师标志着所有参加长征的红军部队都完成转移,实现了红军力量的统一,因此是‘完全胜利’”。【教师总结】吴起镇会师是“局部胜利”:仅中央红军完成北上,其他红军(红二、四方面军)仍在转移中;会宁会师是“全局胜利”: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红军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实现了战略转移的目标,长征正式结束。【设计意图】区分“局部胜利”与“全局胜利”,帮助学生准确掌握长征胜利的标志,避免史实混淆;结合图片增强历史现场感,落实时空观念素养。二、长征的意义【教师活动】PPT呈现三则意义史料:①史料1:“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②史料2:“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统编版教材原文);③史料3:“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简史》节选);布置“史料解码”任务:“从三则史料中提取长征胜利的三大意义(国内、国内、国际/长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学生活动】阅读史料,小组合作提取意义:①直接意义:保存党和红军基干力量,转危为安;②宣传意义:宣传革命思想,播下革命种子;③长远意义:打开革命新局面,为后续胜利奠定基础;全班交流,补充完善意义要点。【教师总结】长征胜利的意义可从“三个维度”理解:①生存维度:在敌人围追堵截下保存了革命“火种”(党和红军基干),避免了革命的中断;②思想维度:通过长征,向沿途群众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扩大了党的影响;③发展维度: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展敌后抗战奠定了基础,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关键过渡。【设计意图】通过“多史料提取意义”,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避免“死记硬背意义”;从“生存→思想→发展”的维度,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意义认知,落实历史解释素养。三、说说长征的故事——长征精神【教师活动】①故事1:“红军战士在雪山上相互搀扶,把棉衣让给伤员,自己冻死仍保持前进姿势”+精神关键词“团结互助、不怕牺牲”;②故事2:“毛泽东四渡赤水,灵活调动敌人,以3万红军牵制40万敌军”+精神关键词“实事求是、灵活机动”;③故事3:“红军过草地时,炊事员每天背着锅灶行军,牺牲前还说‘锅不能丢,还要给大家做饭’”+精神关键词“艰苦奋斗、忠诚使命”;④故事4:“遵义会议上,党中央主动纠正错误,选举毛泽东为领导,不固执己见”+精神关键词“自我革新、坚定信念”;习近平主席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问:“结合故事和材料,归纳长征精神的核心内涵,说说哪些精神在今天仍有意义?”【学生活动】阅读故事,小组讨论“精神内涵”,总结“坚定信念、不怕牺牲、团结互助、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自我革新”六大核心;联系现实,举例说明“实事求是”(学习中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方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浪费)等精神的当代意义。【教师总结】长征精神的核心是“信念与行动的统一”:坚定的革命信念是“为什么能坚持”的动力,不怕牺牲、团结互助等行动是“如何坚持”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表明,长征精神不是“历史遗产”,而是“当代动力”——今天的“长征路”是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我们继承“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走好自己的路。【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具象精神”,避免精神内涵“抽象化”,让学生直观理解“精神源于史实”;联系当代论述,将历史精神与现实使命结合,落实家国情怀素养,激发学生的责任感课堂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脉络,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克服困难、走向胜利的过程”:从“被迫转移”到“主动转折”,从“艰难跋涉”到“胜利会师”,每一步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智慧和“坚定信念”的支撑;记住长征,不仅是记住一段历史,更是记住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面对困难、勇往直前。通过“框架图”梳理,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避免史实碎片化;最后“精神升华”,将知识学习与情感培养结合,落实家国情怀素养。布置作业情境设定: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透迤腾细浪,乌蒙磅磷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氓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思考:红军长征遇到哪些困难?答案示例自然环境恶劣;物资的匮乏;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板书设计)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从挫折到胜利的转折之路——┌───────────────────────────┐│原因││根本:“左”倾错误││直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遵义会议││时间:1935.1贵州遵义││内容:①纠“左”;②肯定毛主张;③取消博古李德指挥权││意义:①党成熟;②生死攸关转折点;③保存基干力量│└───────────────────────────┘│长征胜利││路线:瑞金→遵义→陕北→会宁││精神:不畏艰险、信念坚定│└───────────────────────────┘(教学反思)优点严格依托课件内容:所有教学活动均基于课件常见的“情境导入-背景-历程-转折-意义-精神-练习-作业”结构,材料(诗句、图片、史料、路线图)均为统编版课件核心内容,未额外拓展,确保与PPT高度契合。模块细分与素养落地:将“探究新知”分为5个大模块、12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均包含“教师活动(材料呈现)-学生活动(任务执行)-教师总结(核心提炼)-设计意图(素养关联)”,明确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情境化与具象化:通过“长征艰辛分享会”“遵义会议论证”“我的‘长征路’作业”等活动,将抽象的“历程”“精神”转化为具体的情境任务,避免“单向灌输”,提升学生参与度。不足时间把控压力大:本课子模块较多(22个子模块),若“长征历程表格填写”“遵义会议论证”等活动讨论过细,易导致“长征精神”“练习”环节仓促,部分学生难以充分消化。个体差异关注不足:小组活动多以“集体完成”为主,未设计分层任务(如基础薄弱学生侧重“填表格记史实”,能力较强学生侧重“分析意义谈精神”),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低。史料深度不足:课件中的史料以“概括性史料”为主(如教材原文、领导人论述),缺乏“细节性史料”(如红军战士日记、回忆录片段),可能影响学生对“长征艰辛”的深度感知。改进方向优化时间分配:将“长征历程”“遵义会议”“长征意义”设为核心环节(各6分钟),“长征背景”“长征精神”压缩为4分钟/环节,“练习”预留5分钟,确保重点突出。设计分层任务:在“表格填写”“材料分析”环节,提供“基础版”(含部分提示)和“提升版”(无提示+拓展问题)任务单,让不同水平学生均能获得成就感。补充细节史料:课前发放“红军战士日记节选”(如“过草地时吃草根的记录”),课中穿插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如《长征》中飞夺泸定桥场景),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深度感知,深化家国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