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发展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古代中国为何科技发展长期领先世界?中华文明具有怎样的科技文化基因?不妨从以下维度进行探究与阐释:一是实用性与经验性。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首要特质是经世致用的实用导向,遵循“实用需求驱动—实践经验积累—技术优化迭代”的路径。古人按月记载星象、气象与农事,将北斗斗柄指向与二十四节气对应,形成“斗柄东指,天下皆春”的物候体系和“观天知时,因时务农”的系统认知。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摒弃玄虚之论,聚焦生产实效,强调精耕细作对土壤的保护,设计交替种植的轮作制度,利用豆类固氮特性恢复土壤肥力,皆为提升作物产量、保障人民生计。二是继承性与连续性。中国古代建筑代代相传、推陈出新。宋代李诫编撰的《营造法式》,记载了木作、石作等13个工种的标准化做法,这些技术并非宋代独有,而是对秦汉以来经验的总结与提炼。以斗拱结构为例,汉代就已出现,经魏晋南北朝发展,至唐宋达到成熟。山西佛光寺东大殿的“五铺作双下昂”结构兼具承重与审美功效,斗拱从“单一承重”演化到“铺作体系”,在传承基础上不断精进。官方典籍系统保存技术规范之时,民间匠人还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工艺秘诀代代相传。三是本土性与多元性。中国古代水利文明在和而不同、多元一体中铸就辉煌,都江堰是中原筑坝技术与蜀地治水经验交融的代表。李冰率众修建时,继承中原“疏川导滞”理念,吸纳古蜀“竹笼装石筑堤分水”工艺以及当地工匠的“鱼嘴分水”技术,创造性采用“无坝引水”方式,实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奇迹。元代大运河开凿可谓“跨区域协作”的典型,会通河段落差大、水流急,朝廷征调各地工匠参与,采用女真人的“闸坝航运”技术,实现“南北漕运畅通,商货骈集”的景象。四是整体性与综合性。天人合一思想塑造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整体性思维。区别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中医将人体视为缩微宇宙,以阴阳五行构建天人相应模型。《黄帝内经》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一理念贯穿中医诊疗始终,并具象化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明确健康是外在环境与内在气血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局部病灶的孤立表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构建人体健康六经辨证治疗体系,提出因时制宜的诊疗原则,形成春季疏肝、夏季清热、秋季润燥、冬季温补的动态平衡健康管理模式。五是创新性与突破性。中国古代科技亦不乏突破性创新,包括本土技术改良和外来文明吸收转化。郭守敬编纂《授时历》,引入“岁差”概念,精度与现代公历仅差26秒。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传统数学侧重解决田亩计算等实际问题,“勾股定理”以“勾三股四弦五”的特例呈现,还未上升到普遍定理高度。徐光启、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时将西方“定义—公理—定理”逻辑体系与中国“实用算学”结合,推动“算术”向“代数”“几何”的转型,开启中国近代科学“理论先行”先河。(摘编自张晓普《古代中国科技发展何以千年领先世界》)材料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史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最古老而又最重要的中国文明对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贡献,还仍然为云翳所遮蔽,没有被人们认识。虽然从耶稣会士17世纪初来到北京以后,中国的科学就已经逐步融合在近代科学的整体之中,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问: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情确实是这样,那么,中国人又怎么能够在许多重要方面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前面,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近代科学,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和近代科学经过机械唯物论统治三个世纪之后被迫采纳的自然观非常相似。这些问题是本书想讨论的问题的一部分。不管怎样,事情是已铸定了的:世界只有一个。我们生活在一种新的大同世界的黎明时期,假使人类能战胜那些掌握着空前未有的强权而不负责任的人们所带来的危机,那么,大同世界的观念便能把一切国家的劳动人民团结成一个共同的、合作的社会。各个民族的成就,应该由全世界人民携起手来共同赏识,纵情歌颂。(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人研究星象、气象,最初或许有玄虚成分,但主旨是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继而形成了独特的物候体系和系统认知。B. 中医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和六经辨证的治疗体系,均体现了整体性思维,但在诊疗过程中缺乏对局部病灶的针对性分析。C. 中国古代科技强调继承与实用,也不乏突破性创新,包括对西方文明吸收转化,传统数学就由侧重实例向理论先行转型。D. 中国科学并非一直领先世界,而是长期停留在经验阶段,在理论方面存在弱点,没能在亚洲创造与欧洲相似近代科学。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科技将经世致用实用价值摆在首位,应需而生,应求而变,因而忽略发展工艺的审美功效。B. 天人合一思想塑造的整体性思维,使中国产生有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是近代科学主动选择的归宿。C. 郭守敬编纂的《授时历》精度极高,为现代公历制定提供参考,说明中国文明对科技的贡献享誉世界。D. 中国文明自古讲求兼容并蓄、合作共赢,在人类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今天,能为世界文明进步指明方向。3. 下列教材中的内容,最适合作为材料一中某维度观点论据的一项是( )A.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研究团队参考了《肘后备急方》,符合“创新性与突破性”维度中技术改良的特点。B. 《活板》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记载,契合“继承性与连续性”维度中技术传承且精进的特点。C. 《六国论》中齐国“与嬴而不助五国”最终灭亡的故事,能佐证“本土性与多元性”维度中文明交融发展的观点。D. 《阿房宫赋》中“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描绘,巧妙地呈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4. 李约瑟花费近50年心血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1954年出版第一卷即轰动世界。请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5. 学界热议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科学传统曾如此发达的中国没有发展出可与西方分庭抗礼的近代科学,包含两个层面:中国科技因何在古代领先?又为何在近代停滞?请结合材料谈谈“李约瑟难题”在百年变局的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意义。(二)阅读Ⅱ(共4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渡口鲁彦周那是前年春天。你到过这水库的上游吗?那里山高路陡,一天只能看到几个小时的太阳,猴子成群结队,参天古木,绵延千里,无穷无尽的财富,正等待人们去开发。我去年是为了调查一种货源才到那里去的。那天傍晚,我来到了大山脚下的渡口。水库还没修成,水流非常急,轰轰轰,哗哗哗,响得人头发晕。我在渡口一棵大树下坐了下来,因为翻了几天山,非常疲乏。忽然觉着有一个人朝我走来,睁眼一看,一个六十多岁老头,站在我面前。这老头满脸皱纹,头发胡子都是白的,个子又高又瘦,像个长颈鹤,他冲着我没头没脑地问:“同志,你不想渡河啦?怎么睡到这里,也不喊我一声!”“渡河?”我慢慢爬起来,一只起码有一百年历史的老渡船,正在水里晃荡着。老头不声不响替我提起包,又伸手拍拍我身上的灰,眼睛眯成一条缝,脸上泛起淡淡的极温和的笑意,说:“太累了吧?我在河对岸就看见你了,怕你有急事,急急忙忙赶过来,谁知你倒睡着了!唉,年轻人啦,身体怎么样?还好吧?”我和老头上了船,他荡起了桨,不时用眼睛盯着我,似乎想打听什么,可是我阴沉着脸,把他的话头拦住了。我注视着河面,河面上不断涌起浪花,哗啦啦,河底下全是狰狞可怕的怪石头,跟水顽强地搏斗着,至于一些黑色的水草,早被冲得乱摆乱动,直不起腰来。太阳早已不见了,天空碧蓝,金色的阳光在山峰顶上闪动,水声和竹林里的风声喧哗竞赛地响着!“同志……”老头喊我,可在这同时,我却该死地冒出一句话来,我说:“真倒霉,跑到这个鬼地方,才四点钟就看不见太阳,唉!”一口气才叹完,只见老头的手微微抖了一下,笑容不见了,脸色阴暗下来。我不知道老头脸色为什么变得这样快,还在嘟嘟哝哝抱怨,最后我说:“这回回去,得要求调动工作了,同志们多得很,干么非要我干这个!”老头再不说话了,我也抑郁地望着对岸。很快船就靠岸了,我跳下了船,回头看看老头,他正低着头,用湿布仔细抹着船沿,虽然它并没有半点灰尘。我在对岸合作社设立的小客店坐下来,一个中年妇女问我吃些什么。在等菜的当儿,两边路上来了十几个年轻人,背着背包,穿着草鞋,连衣服都是破的。他们有男有女,嘻嘻哈哈,快乐得像群麻雀,有个扎辫子的姑娘,边走边吹口琴。客店里的中年妇女见他们来了,放下炒菜勺子跑了出去,抹船的老头也直起腰来。“杜老爷爷,你好呀!”吹口琴的姑娘清脆地喊。“你们好,工作完成啦?”“快啦,老爷爷!”客店里那位妇女满面笑容地走回来,她对我说:“你看这些勘察队的年轻人,山风把他们吹得比铁还硬!咳,不容易呀,才来时,都是白面书生和娇嫩的小姐哩。”不知究竟是什么缘故,当我疲乏地躺在铺上时,杜老头的形象总在我眼前。店里妇女说杜老头祖居渡口,父亲是摆渡的。他成年的时候,赌咒不干摆渡的活,任父母怎么说,他也不干,他坚决要到山外去;谁知这时候他家里忽然来了一个人,这人是干什么的,别人不清楚。不久,这人和杜老头交上了朋友,杜老头不闹着要走了,他忘记了自己赌的咒,干起摆渡的活。别人问他为什么,他不说,问急了,便笑笑说:“山和水都要我干,我怎能不干?”说得叫人莫名其妙。后来山里闹起革命,他不声不响地摆渡;红军走了,日本人来了,他还是不声不响地摆渡。不久,他的大儿子——游击队的一个分队长给反动派杀害了;小儿子,一个勇敢的游击队员在山里牺牲了;他的老伴给反动派逮去了,临死还喊:“共产党万岁!”老头身边只剩下一个女儿,他老了,头发白了,人瘦了,他离开了渡口躲到山里。可是每天夜里,人们还能看到他悄悄地走回来,悄悄跳上船,迎接或是送走我们的同志。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家才晓得他是个二十多年的老交通员,二十多年的老党员。他到过北京、合肥,县里给他盖了休养的地方,可他又回到渡口,摆起渡来,这回不是不声不响,而是大声大响大笑大唱了!大家又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又是怪得很。他说,我这渡船将来是一个见证人,我还能不陪它到底?等它进了博物馆,我还要做讲解员陪着它……这便是那中年妇女跟我说的情况,至于杜老头到底有什么心事,她不知道。她跟我谈完,忙自己的事去了。我想睡,可是一点睡意也没有,我披上衣,爬起来,走到外面。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已经爬到顶中了,山峰、竹林、河面,都被一层朦朦胧胧的薄雾笼罩着,天空没有一片云,黑郁郁的山影把星星衬托得更亮。我从这里向南边看过去,南边的最高峰上亮着无数灯光,闪闪烁烁,像是镶在山顶上的一个宝石珠冠。灯光下篝火隐约,忽明忽暗,那里好像人很多,不时有爆炸声响起。再看看东北两面群山,原来以为是荒无人迹的地方一下子变成了神话世界,数不清的灯火像珍珠一样挂在林间!我仿佛听见人们在欢笑,看见建设者们的红黑的面孔。“山里的建设开始了!”我心里想。这时河上来了一个船队,竹筏上点点灯火,许多人正在和水流搏斗着,招呼声、喊声使幽静的渡口喧哗起来了。1959年(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起初抱怨环境艰苦,想调动工作,是当时部分年轻人对自身所担负使命漠视的真实写照。B. 当“我”听闻杜老头往事后,“一点睡意都没有”暗示受到触动,最后看到“数不清的灯火”则暗示“我”的醒悟。C. 杜老头从成年时赌咒不干摆渡到“山和水都要我干,我怎能不干”,说明他最初是被动服从了组织的安排。D. 杜老头“到过北京、合肥”,却选择回归渡口,体现了“超越个人得失,回归精神原点”的崇高境界。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语言口语化、乡土气息浓厚,“被山风吹得比铁还硬”等表达,又为其增加了“意在言外”的独特魅力。B. “太阳早已不见”“山峰顶上闪动”的残阳,与“我”抱怨“看不见太阳”形成了心理层面的隐喻。C. 勘探队年轻人的活力与“我”的颓丧形成对比,客店妇女对他们“不容易呀”的赞许实为对“我”的委婉批评。D. 文章节奏张弛有度,从“我”的抱怨到杜老头的沉默,再到灯火场景的爆发,情感层层递进。8. 《百合花》中的“被子”,《党费》当中的“咸菜”都成为了革命英雄主义小说中“平凡物象崇高化”的典型意象。请找到这篇小说中的核心意象,并分析其内涵。9. 有人认为“我”是线索人物,有人认为“我”是主要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藉其先赀,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其生民之所欲为,人意之所欲玩者,无不为也,无不玩也。墙屋台榭,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拟齐楚之君焉。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口所欲尝,虽殊方偏国非齐土之所产育者无不必致之犹藩墙之物也。及其游也,虽山川阻险,涂径修远,无不必之,犹人之行咫步也。宾客在庭者日百住,庖厨之下不绝烟火,堂庑之上不绝声乐。奉养之余,先散之宗族:宗族之余,次散之邑里;邑里之余,乃散之一国。行年六十,气干将衰,弃其家事,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一年之中尽焉,不为子孙留财。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瘗埋之资。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段干木闻之,曰:“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为也,众意所惊,而诚理所取。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杨子曰:“既生,则废①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无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于其间乎?”(节选自《列子·杨朱》,有删改)材料二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②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君子不咎也。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有删改)【注】①废:搁置,此处可理解为“听任”。②谗慝:为奸作恶。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虽殊A方B偏国C非齐D土之所产E育者F无不必G致之H犹藩墙之物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藉其先赀,家累万金”的“藉”,与《鸿门宴》中“藉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的“藉”用法不同。B. 文中“涂径修远”“涂”,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的“涂”词义相同。C. 文中“无药石之储”的“之”,与《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之”用法相同。D. 文中“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的“操行”,与《赤壁赋》中“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渔樵”用法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端木叔是子贡的后代,家财殷实,作者从居住环境、音乐、饮食、外出游玩、宾客等方面渲染其富贵气象,与其临终前的生活状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B. 端木叔后来遣散宾客和宗族,并在一年之内散尽家财,最终没有买药求医和安葬之资。后来是一国之中受过他恩惠的人,一齐出钱把他埋葬了。C. 段干木高度评价端木叔的德行,认为其行为虽然惊世骇俗,但是符合情理,而卫国君子多以礼教自持,自然难以理解其放诞行为背后的深意。D. 乱世中,许多名臣贤士苟且求生却遭受侮辱,而吴郡太守张嵊和世子谢夫人却不一样,颜之推借两者鲜明的对比阐明了生死观。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君子不咎也。(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14. 两则材料表达了对待生死的不同态度,请简要概括。(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云来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云杜牧东西那有碍,出处岂虚心。晓入洞庭阔,暮归巫峡深。渡江随鸟影,拥树隔猿吟。莫隐高唐去,枯苗待作霖。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诗通过“洞庭”“巫峡”“渡江”“拥树”等场景变换,展现云行天下的动态美。B. 来诗中“竟还空”写云只变化却终不下雨,人们的希望落空,这是事与愿违的失望。C. 两诗都是借“枯苗”体现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表现各自的思考与精神追求。D. 两首诗虽同为咏物诗,但杜诗咏物更多在于抒怀,而来诗则更多用于讽喻现实。16. 杜牧笔下的云“枯苗待作霖”,而来鹄笔下的云却“悠悠闲处作奇峰”。同样是咏云,两位诗人对云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妙用比喻描写琵琶在短暂停歇后突然迸发出铿锵激昂的声音,给人以强烈的视听震撼。(2)某同学写文章时想引用《劝学》中强调做事注重积累的句子,他找出了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无法行远路的“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3)与下图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文字寻常所用的不过一二千字。初看去似乎只要认识了这一二千字就可以看懂一般普通的文字了,其实不然。中国常用的文字数目虽有限,可是拼合起的词却很多。例如“轻”“重”两个字是小学生都认识的,但“轻”字和“重”字和别的单字拼合起来,可以造成许多词,如“轻率”“轻浮”“轻易”“轻蔑”都是用“轻”字拼成的词,“重要”“严重”“厚重”“沉重”“郑重”都是用“重”字拼成的词。这些词当然和原来的“轻”字和“重”字有关联,可是每个词的意思、情味并不一样。要体会这些词的意义和情味,词典不能帮什么忙。譬如“轻狂”和“轻薄”两个词明明是有区别的,可是如果去查词典,就会看见“不稳重”“不庄重”等类共同的解释。这并不是词典不好,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词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情味。词的情味完全要靠自己去体会、词典是无法帮忙的。犹如吃东西,甜酸苦辣是尝得出说不出的东西。而且文字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词由于长时间的运用,各有特别的味道,譬如“现代”和“摩登”意义是差不多的,可是情味大大不同,“现代青年”“现代女子”并不就是“摩登青年”“摩登女子”的意思。( )如“近代物理”不能说“摩登物理”,“中国近代史”也不能说“中国摩登史”。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两个词原是英语modern的意译和音译,但是渐渐分化,变成两个味道不同的词了B. 英语modern的音译和意译就是这两个词,但是渐渐分化,变成两个味道不同的词了C. 这两个词原是英语modern的意译和音译,但是渐渐分化,这两个词的味道就不同了D. 英语modern的音译和意译就是这两个词,但是渐渐分化,这两个词的味道就不同了19. 下列选项中所用手法和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所用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何况这是党八股,简直是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B.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C. 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D.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就像尼采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代书法家邓石如在谈及自己书法心得时说:“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句话意在说明蘸墨挥毫书写的时候,必须同等重视字里行间虚白之处的价值,从而精心构造笔画与留白的相对位置,使得黑白相互映衬,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中,黑与白的二元对立是永恒的话题,邓石如要求“计白当黑”,显然表明白与黑的同等价值,但是黑与白并非仅指普通意义上的黑色和白色,更在于通过线条与留白之间的调节和搭配衍生出二元对峙与融合,从而营造出别样的审美体验。从书法艺术上来说,“计白当黑”表明书法笔画疏密呼应的重要性。①疏与密自然指“黑”与“白”相互空间的变化,②一是在单字之中以笔画疏密表现空间布局的跳跃性与层次感,③二是在全幅布局时不求字字黑白均匀,④而是字与字之间在空间上的离合互动,⑤并且构成作品整体的和谐美。《隶书至仁山铭轴》是邓石如的代表作之一,邓氏在这幅作品中于隶书参入篆意,整体线条俊逸兼得。单个笔画较多的字注重密处取疏,如“鹤”“秋”等字密处笔画紧凑,却又在点画之间有意留出稀疏的地方;在全篇中还注意黑白空间的层次感,从而在形疏而神密、形密而神远之中寻求整体空间的平衡。20.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 请根据原文主要信息,拟三句鉴赏指南,方便普通观众能够更好的欣赏《隶书至仁山铭轴》书法艺术特色。22. 中国画也十分讲究“计白当黑”,“白”就是“无”,即画中没有笔墨着色处,衬托了画面主体的同时扩大了画面的意境,能诱发人们的想象,创造美妙的艺术境界。请从下面中国画中任选一幅,从“计白当黑”的角度对其构图美学进行简单鉴赏。三、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老山界》(1934)再看看东北两面群山,原来以为是荒无人迹的地方一下子变成了神话世界,数不清的灯火像珍珠一样挂在林间!我仿佛听见人们在欢笑,看见建设者们的红黑的面孔。——《渡口》(1959)4月14日起,绵延25千米的武汉“长江巨屏”,连续推出主题灯光秀。变幻多彩的光影画卷,表达着6000万荆楚儿女共同的心声:谢谢!——《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2020)从红军行军老山界的火把,到建设者们开发大山的工地灯火,再到武汉人民庆祝“解封”的灯光秀,这86年一路走来的“灯火里的中国”,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答案】1. B 2. D3. B 4. ①指出世人对中国科技文明的认识不够;②阐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大贡献和存在问题;③强调世界只有一个,表达了赞赏不同民族文明成就的鲜明态度。5. ①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优秀的科技文化基因,今天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②中国近代科技出现停滞,是因为我们曾经在科学理论方面比较落后,今天要加强理论建设。③在百年变局的今天,强权带来的危机依然存在,我们要建立一个共同的、合作的国际社会。【答案】6. C 7. C8. 核心意象:渡船。内涵:①革命历史的见证:渡船承载了杜老头从普通摆渡人到革命交通员的历程,见证了战争年代的牺牲与坚守。②奉献精神的象征:杜老头一生坚守渡口,渡船成为他“超越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的物化体现。③时代变迁的纽带:从支援革命到服务建设,渡船连接了过去与现在,寓意着革命传统在新时代的延续。9. 观点一:“我”是线索人物。理由:通过“我”的视角展开叙事,串联起杜老头的故事和山区建设的场景;“我”的抱怨与醒悟衬托出杜老头及勘探队员的崇高形象,自身并非主题核心。观点二:“我”是主要人物。理由:全文以“我”的心理变化为主线(从消极抱怨到受触动反思),最终通过“我”的观察展现建设热潮,完成青年一代精神成长的塑造;“我”的转变是小说的重要主题。【答案】10. CFH11. C 12. B 13. (1)干忠诚孝顺的事而被伤害(杀害),做仁爱正义的事而获罪,这些都是君子所不责备的。(2)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14. ①活着时应当纵情享受人生,对于死亡则应顺其自然。②强调生死与义之间的关系,认为应当不畏惧死,必要时舍生取义。【答案】15. C 16. ①杜牧的态度:期盼与期许。杜诗中云自在行游、无拘无碍,诗人借“莫隐高唐去,枯苗待作霖”直抒胸臆,期盼云能降雨滋润枯苗,体现对云济世功用的殷切期许,暗含诗人关怀民生的情怀。②来鹄的态度:讽刺与批判。来诗中云虽变化万千却“竟还空”,面对“旱苗枯欲尽”的危机,仍“悠悠闲处作奇峰”,诗人以云的悠闲反衬旱情急迫,讽刺其漠视民生、无实际功用,表达对不恤百姓现象的批判。17.【答案】 ①. 银瓶乍破水浆迸 ②. 铁骑突出刀枪鸣 ③. 故不积跬步 ④. 无以至千里 ⑤. 且放白鹿青崖间 ⑥. 须行即骑访名山(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答案】18. A 19. C【答案】20. ④,改为“而是通过字与字之间在空间上的离合互动”⑤,改为“进而构成作品整体的和谐美”21. (1)先看单个字的笔画取疏与密,领略“形疏而神密”的层次美感。(2)再观整幅中“黑”与“白”交织呼应,体会笔墨与留白相生相成的妙趣。(3)最后留意字与字之间的空间穿插,感受全篇空间布局的和谐与统一。22. 示例一:《寒江独钓图》:画面仅一舟一渔翁,四周大面积留白表现浩渺江水,突出“独钓”的孤寂感,被誉为“计白当黑”的典范。示例二:《蕉荫渡水将归村》:画面中竹叶用笔干脆,芭蕉、水牛形象生动具体,体现画面之实,河水、水波 运用“留白”,体现画面之“虚”,此空白之虚体现着“实”的无线延伸。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