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天津市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红桥区天津市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答案】1. C 2. A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考察”,是指实地观察调查或审察考核,主要是观察、了解情况;“考查”,是指测试检验,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或评定的行为,目的在于检查,以发现问题。语境和“实地”搭配,强调了解情况,应选用“考察”。
“动力”推动机械做功的各种作用力,是一种力量;“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是一种能量。语境指壮游的作用,而壮游与运动有关系,指为实现自我提供能量,故选用“动能”。
“江河日下”比喻情况或国事、事物、景象等一天比一天差,语义上更为严重和具体,强调是时间上的连续性和渐进性;“每况愈下”通常用来形容形式或情况的发展趋势,比如一个人或事物的情况越来越坏。语境为国家,应选用“江河日下”。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是对壮游的比喻性解读,应在①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对自己史学著作的自述和定位,是壮游的结果,照应“最终”应在②处;
“达人之所未达,探人之所未知”符合徐霞客游历山川的目的,他访问了中国境内重要的自然美景、风景奇观,《徐霞客游记》记录了他30多年游历历险,献身科学的历程,应在③处。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与人文社会互动深、行程挑战性高、旅游时间长”语序不当,根据递进逻辑改为“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
二是“以高度意志、经过规划”不合逻辑,应“规划”在先,行程中体现“意志”,改为“经过规划、以高度意志”;
三是“实现……目的”搭配不当,改为“达成……目的”。
另“达成”尤指有意识的努力,比“达到”更符合语境。
只有A项修改正确。
故选A。
【答案】4. D 5. C 6. B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此,保护非遗与确保国家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错,因果关系错误,根据“保护非遗是国家维护自身合法性的重要方式,与确保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殊途同归”,可知二者不成因果关系。
B.“要‘文化自觉’,就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错,改变范围,根据“他指出,‘文化自觉’要求‘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可知不能省略“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这一修饰语。
C.“使得非遗的大众生活参与度不知不觉地获得了提高,形成一种让人沉浸其中的文化磁场”错,曲解文意,根据“非遗的生产和消费能够有效地激发群体创造力,激励社群活力,形成一种让人沉浸其中的文化磁场”,可知不能省略“有效地激发群体创造力,激励社群活力”这一条件。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才能提升其非遗保护意识和文化自信”错,曲解文意,根据“新媒体赋能非遗保护就是让受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形成政府、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创体系,从而不断提升大众的非遗认知、保护意识和文化自信”,可知不能省略“形成……多元主体共创体系”这一重要环节。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手游《王者荣耀》虽然将绝世名琴以及名曲《高山流水》融入动画,属于虚拟的数字画面,不属于真实的“场景空间的文化活动”。
故选B。
【答案】7. D 8. B 9. C 10. B 11. B
12. (1)因而有人以至于惊恐而言辞失当,被夷狄耻笑。哎!这是多么严重的思虑不周呀!
(2)今天我前往匈奴,只看见了老弱病残,这一定是匈奴要显示短处,埋伏精兵强将来夺取胜利。
13. 例1:匈奴藏匿壮士与肥畜,以老弱赢畜示人,诱刘邦出兵使其被围七日,诡诈之处在于以强示弱,出奇制胜。
例2:契丹(夷狄)夜驰数万骑兵,刀剑有声,在地上留下行军的痕迹;诡诈之处在于以弱示强,恐吓中原使者。苏洵认为契丹国力并不强大,昌言须藐视敌人,不要为其气焰吓到。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树立大旌旗。
B.句意:这时该炫耀显示自己的长处才是。
C.句意:我所希望的,是古代的礼乐制度。
D 劳:使……疲劳。句意:敌人安逸就设法骚扰他,使他疲劳不堪。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因为/用。句意:两家住得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所以彼此十分亲昵。/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怎么敢用这件事来麻烦您呢。
B.都是“用来……的”。句意:大凡契丹用来向中国炫耀武力的手段,多为这类事情。/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
C.代词,他/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句意: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如今他们的智慧反而比不上这些工匠,难道不值得奇怪吗?
D.顺承关系,就/转折关系,却。句意:敌人贪心就用小利来引诱他上当。/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明明能征善战,却向敌人装作软弱无能;本来准备用兵,却伪装不准备打仗;要攻打近处的目标,却给敌人造成攻击远处的假象;要攻打远处的目标,相反却伪装作要在近处攻击。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排除AB;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排除D。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府君”,指苏洵的父亲。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意在告诫昌言要依礼乐之古制行事,不图享乐”错,“依礼乐之古制行事,不图享乐”为《孟子 尽心下》的意思,非苏洵劝诫昌言之义。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至于”,以至于;“失辞”,言辞失当;“为”,被;“何其”,多么。
(2)“徒”,只;“见”,通“现”;“伏”,埋伏;“争利”,夺取胜利。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兵者,诡道也”意思是用兵打仗是一种千变万化、出其不意之术。具体表现有: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例1:材料二中“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以此来迷惑刘邦,只有娄敬看穿了敌人的把戏,可惜刘邦没有听从,导致“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其诡诈之处在于以强示弱,出奇制胜。
例2:材料一中使者出境,“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苏洵说“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契丹(夷狄)夜驰数万骑兵,刀剑有声,在地上留下行军的痕迹;诡诈之处在于以弱示强,恐吓中原使者。苏洵认为契丹国力并不强大,昌言须藐视敌人,不要为其气焰吓到。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昌言考进士科目的时候,我才只有几岁,还没开始学习。回忆当年我跟一群孩子在父亲身边嬉戏玩耍,昌言也在旁边,还曾拿来枣儿栗子给我吃;两家住得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所以彼此十分亲昵。到现在又十多年过去了,再次来到了京城,而昌言已经身居两制,他作为朝廷使者,要出使到万里以外的那些强悍不屈服的契丹朝廷,要树立大旌旗,跟随的骑士多达几百骑,送行的车辆有上千辆,走出京城大门情绪慷慨激昂。我自思忖,孩童时代见到昌言在先父身旁,那时怎么会料想他会走到这一步了?一个人富贵起来并不奇怪,而我对昌言的富贵特别有所感触啊!大丈夫活着不去当将军,能当名使臣,用口舌辞令在外交上战胜敌人就足够了。
前些年彭任跟随富弼公出使契丹,曾对我说:“出了国境之后,住宿在驿亭。听到披甲战马几万骑驰聘而过,宝剑和长矛互相撞击,整夜不绝于耳,跟随之使臣惊慌失色。等到天亮了,只见道路上的马蹄印了,心中的余悸还难平息,好像心要跳出来似的。”大凡契丹用来向中国炫耀武力的手段,多为这类事情。中国去的使者,没有识透他们这类手段,因之而有的人甚至震惊害怕到哑口无言,让外族人嗤笑。唉!这是多么的没有思考力啊!古代奉春君刘敬出使到冒顿去,壮士大马都藏起来不让看见,因此才有平城的战役。现在的匈奴(契丹),我是深知他们没有什么能力与作为的。孟子说:“面对诸侯国君的谈话,就得藐视他。”更何况对待外族呢!请把上述的话权作临别赠言吧。
材料二:
赐娄敬改姓刘,授给他郎中官职,称号叫奉春君。汉高帝七年(前200),韩王信叛汉,汉高帝亲自讨伐他。到达晋阳时,得知韩王信与匈奴勾结要共同进攻汉朝的消息,皇帝大为震怒,就派使臣出使匈奴。匈奴把他们强壮能战的士兵和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只显露出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去的使臣十余批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击。皇帝派刘敬再去出使匈奴,他回来报告说:“两国交兵,这时该炫耀显示自己的长处才是。现在我去那里,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我以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皇帝听了刘敬的话非常恼怒,用镣铐把刘敬拘禁起来押在广武县,于是高帝率军前往,到了平城,匈奴果然出奇兵将高帝围困在白登山上,被围困了七天后才得以解围。高帝回到广武县,便赦免了刘敬,对刘敬说:“我不听您的意见,因而在平城遭到围困。
材料三:
孟子说:“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哪怕他殿堂高两三丈,屋檐好几尺宽,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佳肴满桌,侍奉的姬妾好几百,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饮酒作乐,驰驱打猎,随从车辆成百上千,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他所拥有的,都是我不屑于有的;我所希望的,是古代的礼乐制度。我为什么要怕他呢?”
材料四:
用兵打仗是一种千变万化、出其不意之术。所以,明明能征善战,却向敌人装作软弱无能;本来准备用兵,却伪装不准备打仗;要攻打近处的目标,却给敌人造成攻击远处的假象;要攻打远处的目标,相反却伪装作要在近处攻击;敌人贪心就用小利来引诱他上当;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实力雄厚就要谨慎防备;敌人强大就暂时避开其锋芒;敌人容易冲动发怒,就设法挑逗他,使其失去理智;对于小心谨慎的敌人,要千方百计骄纵他,使其丧失警惕;敌人安逸就设法骚扰他,搞得他疲劳不堪;内部团结的敌人,要设法离间他,让他分裂。在敌人没有准备时,突然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凡此种种,是军事家用兵取胜的奥妙,是无法事先规定刻板传授。
14【答案】(1)B (2)水面飘荡的菱角和荇菜,在微波荡漾中摇曳生姿,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描绘了一幅澄清恬静的青溪风光画。
(3)①直抒胸臆,抒发作者闲适的心境;②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青川的淡泊,表达了诗人淡泊的情志;③用典抒情,表达诗人甘于隐逸、寄情山水的志趣。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动静结合,表现了环境的生机、热闹”,“喧”和“静”一动一静,以声衬静,表现了环境的清幽宁静。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景物形象的能力。
意思是水草在溪水中轻轻摇荡,芦苇清晰地倒映在碧水之中。
菱荇在青溪水中浮动,芦苇的倒影映照于清澈的流水。溪中菱藕荇菜随波荡漾,在微波荡漾中摇曳生姿,岸边浅水中的芦花随波浮动,苇叶倒映如画。“漾漾”展现动态美,“澄澄”表现静态美,一动一静,展现了青溪的澄澈、深秀和生机勃勃。描绘了一幅澄清恬静的青溪风光画。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我心素已闲”,我的心平素已习惯闲静。本句直抒胸臆,抒发作者闲适的心境;
“清川澹如此”,淡泊的青溪更使我忘忧,我心淡泊如清川。此句托物言志,借青川的淡泊,表达了诗人淡泊的情志;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让我留在这磐石上好了,终日垂钓一直终老到头!诗人此处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表达诗人甘于隐逸、寄情山水的志趣。
15(1)【答案】 ①. 渌水荡漾清猿啼 ②. 引以为流觞曲水 ③. 列坐其次 ④. 弃脂水也 ⑤. 到中流击水 ⑥. 浪遏飞舟
【答案】 (2) ①. 文质彬彬 ②.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③.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④.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⑤.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⑥. 齐彭殇为妄作
【答案】(3) ①. 映阶碧草自春色 ②. 隔叶黄鹂空好音
(4)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答案】16. C 17. AD
18. ①开篇即点明主题,总领下文,为下文进一步阐述胡杨林与弱水河的关系做了铺垫,奠定全文赞美与敬畏的情感基调。
②采用比喻、拟人手法,文章从弱水河的起源开始,将她比作孤独旅者,把祁连山比作是她的父亲,把冰川雪线比作是她的母亲,用“傲世而出”、“跋涉千里”、“孤独为伴”等词语又赋予她以人性的情感和意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她的孤独和坚韧;写弱水河与胡杨的关系,用人格化的“心手相牵,相濡以沫”,描绘了弱水河与胡杨之间的亲密关系,表达了对这种自然生态的敬畏和赞美。
③文字典雅,充满诗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9. ①胡杨生活在弱水河畔,与之相濡以沫,共同孕育感天动地的自然奇观。
②胡杨成为一种精神被人膜拜,同时也是阻止沙漠扩散的重要屏障,是中国西部生态的天然宝库,而培育她的是弱水河,描写胡杨更能凸显弱水河“孕生灵,育人烟,为荒漠戈壁播撒生机与希望”的作用。
③胡杨和弱水河都是具有苦难的特质,又都有抗争的活力,都代表了同一种地域特色,胡杨极具典型性。
20. 我觉得这样安排合理。
①第 段前面写弱水河的历史,有一种厚重感与沧桑感;而后面写到如今的弱水河畔航天塔架耸立,充盈着现代科技的华光,彰显着这个千年戈壁有着与时俱进的气象。
②弱水河见证了中国的巨大发展。
③这样的安排也能说明“弱水河守望”的意义,它让顽强的、富于抗争活力的基因世代传承,让那里因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发展壮大。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慰籍”的“籍”书写错误,应写为“藉”;“倔强”的“倔”读音错误,应读为“(jué)”。
B.“摩拜”的“摩”书写错误,应写为“膜”;“恒久变换”的“换”书写错误,应写为“幻”。
D.“蜇伏”的“蜇”书写错误,应写为“蛰”;“哺育”的“哺”读音错误,应读为“(bǔ)”。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更为撼动人心”错误。根据文章内容可知,胡杨是弱水河畔的植物,它与弱水河不是对立、比较的关系,它是弱水河的一部分,写胡杨是为了更好地写弱水河。
D.“不加粉饰,直白易懂”错误,文章中用了很多充满诗意的句子,如“两岸胡杨黑瘦,芦苇昏黄,河道一半冰,一半沙”“大唐的玄奘打马来到弱水边,遗失在弱水边的经卷,入水化成胡杨三千,云霞里,胡杨傲然挺立天宇,像极霍大将军三千勇士,披坚执锐,猎猎西风”。
故选A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一条河,从高耸入云的冰川世纪傲世而出”,一条河指的是“弱水河”,开篇即点明主题,总领下文,“在弱水河畔和胡杨心手相牵,相濡以沫,孕育出感天动地的自然奇观”为下文进一步阐述胡杨林与弱水河的关系做了铺垫,弱水河“用大爱和深情滋养着浩瀚的戈壁沙漠”“孕育出感天动地的自然奇观”,奠定全文赞美与敬畏的情感基调。
采用比喻、拟人手法,文章从弱水河的起源开始,将她比作孤独旅者,“巍峨祁连是她的父,冰川雪线是她的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祁连山比作是她的父亲,把冰川雪线比作是她的母亲,“从高耸入云的冰川世纪傲世而出,一路北向,跋涉千里之遥”“她以孤独为伴”中的“傲世”“跋涉”“孤独为伴”等词语,赋予弱水河以人性的情感和意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她的孤独和坚韧;“弱水河畔和胡杨心手相牵,相濡以沫,孕育出感天动地的自然奇观”写弱水河与胡杨的关系,用人格化的“心手相牵,相濡以沫”描绘了弱水河与胡杨之间的亲密关系,两个人在人生道路上始终彼此关爱,共同经历困难和幸福,相互扶持,无怨无悔,表达了对这种自然生态的敬畏和赞美。
“用大爱和深情滋养着浩瀚的戈壁沙漠”“巍峨祁连是她的父,冰川雪线是她的母”文字典雅,充满诗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作用的能力。
“在弱水河畔和胡杨心手相牵,相濡以沫,孕育出感天动地的自然奇观。弱水河畔的胡杨树,以充满神性的姿态慰藉沙漠,那经霜后的秋韵,激情勃发又华彩烂漫,总能让跋涉者的灵魂为之震颤”,在弱水河畔和胡杨心手相牵,胡杨生活在弱水河畔,相濡以沫,弱水河与胡杨之间关系亲密,孕育出感天动地的自然奇观。
“古往今来,胡杨已成为一种精神而被人们所摩拜,培养它的,是名叫弱水的母亲河……弱水河畔是胡杨的故乡,这里的胡杨林是当今世界仅存的三处天然河道胡杨林之一,是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向北扩散的重要屏障,是中国西部生态的天然宝库”,古往今来,胡杨已成为一种精神而被人们所摩拜,同时也是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向北扩散的重要屏障,是中国西部生态的天然宝库,而培育她的是名叫弱水的母亲河,弱水河畔是胡杨的故乡,描写胡杨更能凸显弱水河“孕生灵,育人烟,为荒漠戈壁播撒生机与希望”的作用。
“蓝天、戈壁、沙漠,这是一片雄性的旷野,而雄性历来总是与苦难纠缠在一起的,苦难激活了生命中最富于抗争活力的原始基因,经过世世代代的沉淀,就成了一种地域性格,胡杨和弱水就是这种性格的代表”,胡杨和弱水河都是具有苦难的特质,苦难激活了生命中最富于抗争活力的原始基因,经过世世代代的沉淀,就成了一种地域性格,胡杨极具典型性。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我觉得这样安排合理。
第 段前面“西汉的张骞走来了,那100多人的马队,带着大唐气象,弱水无声,驼铃阵阵,通往西域声声不绝。大唐的玄奘打马来到弱水边,……像极霍大将军三千勇士,披坚执锐,猎猎西风”写弱水河的历史,西汉的张骞走来了,大唐的玄奘打马来到弱水边,有一种厚重感与沧桑感;而后面“而今弱水河畔,航天塔架耸立,沉睡千年的弱水,伴着火箭腾飞的巨响,发出欢快的破冰之声”写到如今的弱水河畔航天塔架耸立,伴着火箭腾飞的巨响,充盈着现代科技的华光,彰显着这个千年戈壁有着与时俱进的气象。
从西汉的张骞通西域,大唐的玄奘西行求法,到现代的航天塔架耸立,弱水河见证了中国的巨大发展。
这样的安排也能说明“弱水河守望”的意义,弱水河孕生灵,育人烟,为荒漠戈壁播撒生机与希望,它让顽强的、富于抗争活力的基因世代传承,“弱水河静默地奔流着,朔北的风吹开历史的画幕,蒸腾出西天无尽的云霞”,让那里因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发展壮大。
21【答案】①杜甫七绝 ②情绪状态 ③兴致较高、心情轻松等 ④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图文转换能力。
由“综观杜甫的全部七绝,可以发现他创作七绝的情绪状态与其他诗体的明显差别”可知,杜甫的诗作可以分为“七绝”和“其他诗体”,故①填写“杜甫七绝”。
由②下面的“抒情基调”可知,此处填写的内容应是杜甫七绝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与其情绪状态相应,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数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分析可知,②应填写“情绪状态”。
由“可以发现他创作七绝的情绪状态与其他诗体的明显差别,在于大多数作于兴致较高、心情轻松甚至是欢愉的状态中”可知,③应填写“兴致较高、心情轻松等”。
由“与其情绪状态相应,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数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可知,④应填写“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等”。
22【答案】①“张老师”改为“尊敬的张老师”;②“教书”改为“从教”;③“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④“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⑤“快来了”改为“将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①“张老师”称呼语不得体,用于称呼老师,可改为“尊敬的张老师”。
②“教书”口语色彩较浓,改为书面语“从教”。
③“光临”是敬词,用在表述对对方的尊重,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前往”或“参加”。
④“先睹为快”只能用在表示自己希望能尽先之意,不能用于对方,可改为使用敬词“斧正”或“指正”。
⑤“快来了”口语色彩较浓,宜改为同全文书面语体一致的“将至”。(
—————————

——————————

——————————
线
——————————
)
天津市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试卷(2025.10)
语文
第I卷 选择题
单选题(共11题,每题3分,共33分)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与人文社会互动深、行程挑战性高、旅游时间长三个特质,所以特别强调以高度意志、经过规划彻底执行,以期实现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不局限于自然、更深入民间”的世界之大的目的。
中国的壮游传统久远。司马迁二十岁那年,父亲给他一辆马车,指导他有目标、有计划地到广阔社会中实地( ),接触壮丽河山和了解四方之民的生活习俗,并搜求历史传说与各种史料。司马迁 ① ,最终 ② ,完成了《史记》。后有高僧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徐霞客经30年游历, ③ ,撰成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连诗圣杜甫都曾在苏州准备好船,差点东游到日本,他在自传性的诗《壮游》中就写道:“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可惜的是,中国在郑和之后失掉了壮游的传统。
古今中外,有太多经历壮游而改变人生,甚至提升人类的文明水平的例子。有报告认为:“空档年”可提高外语能力,提升个人竞争力(包括独立精神、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约束力、沟通能力等)。更重要的是,许多人因此寻找到人生的方向,那是完成自我的最大( )。
而对于一个国家、民族而言,壮游代表的是一种开创精神,缺乏这种精神,富不过三代,国家也有可能出现政权更迭。台湾山河探险协会理事长徐海鹏曾惋惜地表示,明朝实行锁国政策后,( )。我国在1900年前后的半个世纪国力最弱时,不仅在探险的领域缺席,还成为其他国家探险的对象。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考察 动能 每况愈下 B. 考查 动力 江河日下
C. 考察 动能 江河日下 D. 考查 动力 每况愈下
2.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 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③“达人之所未达,探人之所未知”
B. 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②“达人之所未达,探人之所未知” ③“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
C. 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②“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 ③“达人之所未达,探人之所未知”
D. ①“达人之所未达,探人之所未知” ②“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 ③“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三个特质,所以特别强调经过规划、以高度意志彻底执行,以期达成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不局限于自然、更深入民间”的世界之大的目的。
B. 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与人文社会互动深、行程挑战性高、旅游时间长三个特质,所以特别强调以高度意志、经过规划彻底执行,以期达成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不局限于自然、更深入民间”的世界之大的目的。
C. 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三个特质,所以特别强调经过规划、以高度意志彻底执行,以期实现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不局限于自然、更深入民间”的世界之大的目的。
D. 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三个特质,所以特别强调以高度意志、经过规划彻底执行,以期达到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不局限于自然、更深入民间”的世界之大的目的。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代国家建设与文化遗产确认是一个并行同构的过程。非遗保护融入国家战略,既是非遗系统性保护的本质要求,又是实施国家战略的内在需求。非遗保护本质上是共同体建构与维护的体现,而国家正是由众多非遗共同体构成的文化、政治共同体所组成的,保护非遗是国家维护自身合法性的重要方式,与确保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殊途同归。
非遗保护是以激发社区的文化自觉自信为前提,以确保非遗尤其是民间非遗生命力为目的的。国家在主导非遗保护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国家和地方、政府与民间、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关系,不仅关系到非遗保护本身能否可持续的问题,而且关系到非遗能否真正服务或融入国家战略问题。
(取材于宋俊华、武静《国家战略视野下非遗保护研究的新趋势》〉
材料二:
世纪之末,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并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概括“文化自觉”的过程。他指出,“文化自觉”要求“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费孝通先生希望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找到自己的方向。进入新时代,“文化自觉”的内涵不断丰富,它的对象扩展到当代个人、群体、学术、文化、现代化与全球化路径及全球化时代不同文明相处方式等不同层面。
“各美其美”,即是文化的自我认同,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社会群体能清晰认知其生活的特定文化样态,并且能欣赏自己的文化。文化自知是文化认同的基础,更是文化自觉的前提。文化自知要求人认识自己文化的关键成分,了解自己文化的内在构造、演进变化及发展规律。“文化自觉”分为个体文化自觉和区域文化自觉。个体文化自觉是区域文化自觉的前提和基础,区域文化自觉是个体文化自觉的发展。传承主体从自发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出发,进行自主的学习行为,之后进一步深入到追求自觉的文化传承,最后才能到达地域乃至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
文化自觉与非遗保护相辅相成,非遗能够激活和增强传承群体的文化自觉,同时文化自觉能促进非遗认同和非遗保护。以多种非遗共享方式激发民众对非遗保护的热忱,进而发展到主动地学习和自发地传播,形成区域群体的文化自觉和非遗认同,才能真正做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取材于闫靖、郭永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自觉与地方实践》)
材料三:
在非遗新媒体保护的过程中,人们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非遗的活动中来,潜移默化地提高了非遗的大众生活参与度。非遗的生产和消费能够有效地激发群体创造力,激励社群活力,形成一种让人沉浸其中的文化磁场,即“蜂鸣效应(即主动参与场景空间的文化活动)”。这将会激发非遗主体积极参与相关文化活动,激发其对文化价值的吸纳与创新,使非遗走进人们的生活,从而推动非遗从传统走向现代。非遗关联的文化团体聚集在一起,他们对于非遗的感知将会对该地区的其他团体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促进当地群众共同参与到非遗的实践中来,使非遗的群众基础得到极大的拓展。新媒体赋能非遗保护就是让受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形成政府、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创体系,从而不断提升大众的非遗认知、保护意识和文化自信。
(取材于袁钺《场景理论视域下新媒体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四:
(取材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报告(2021~2022)》)
4. 下列关于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家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性,就要对非遗进行保护,因此,保护非遗与确保国家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
B. 费孝通先生认为,要“文化自觉”,就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进入新时代,文化自觉的内涵也不断丰富。
C. 新媒体赋能非遗保护,使得非遗的大众生活参与度不知不觉地获得了提高,形成一种让人沉浸其中的文化磁场。
D. 自2015年以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每年均有遭受人为破坏的情况。但涉及遗产地数量占比近几年呈下降趋势。
5. 下列对四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国家战略高度,探讨了非遗保护的重大意义,并论述了非遗保护的目的和国家在非遗保护中的主导作用。
B. 材料二对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进行了阐释,并指出了文化自觉和非遗保护的辩证关系。
C. 材料三着眼于新媒体赋能非遗保护,指出让受众主动参与非遗活动,才能提升其非遗保护意识和文化自信。
D. 材料四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受损变化的角度统计,反映出自然灾害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巨大,防灾抗灾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首要任务。
6. 根据材料内容,以下选项不能体现“蜂鸣效应”的一项是( )
A. 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融合了影视化表达和沉浸互动式演出形式,线下一票难求,线上一场直播吸引千万人次观看。
B. 手游《王者荣耀》推出与古琴传承人林晨、美术师刘波合作共创的限定皮肤“庄周·高山流水”,将绝世名琴以及名曲《高山流水》融入动画,深受玩家喜爱。
C. 今年春天,天津泰达航母主题公园发布了“花漾之春·约会航母”活动,邀请游客在春日的航母公园中感受别样的浪漫与军事魅力。
D. 《梦境光雾山》大型沉浸式山水夜游项目,在300米悬崖绝壁上再现了千年米仓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山背二歌》,让人流连忘返。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节选自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
材料二:
娄敬赐姓刘,拜为郎中,号奉春君。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上怒,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材料三: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选自《孟子·尽心下》)
材料四: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节选自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始计篇》)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大旆 建:竖起
B. 此宜夸矜见所长 矜:夸耀
C. 在我者,皆古之制也。 制:制度
D 佚而劳之 劳:疲劳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 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勿视其巍巍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 利而诱之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B.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C.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D.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10.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送石昌言使北引》是一篇赠序,因苏洵父亲名序,为避父讳,苏洵改“序”为“引”。
B. “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中“先”指祖先,“府君”是对郡相、太守的敬称。
C.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中“愚”是谦辞,此“匈奴”与苏洵文中“今之匈奴”所指不同。
D. 《孟子·尽心下》中,“榱题”指屋檐的前端,“食前方丈”中“方丈”指一丈见方的地方。
11.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描写了石昌言离京出使虏庭时的盛况,流露出苏洵对石昌言为国出使的钦慕。
B. 苏洵引用孟子“说大人,则藐之”之言,意在告诫昌言要依礼乐之古制行事,不图享乐,不畏强敌。
C. 刘敬识破匈奴故意示弱的诈术而刘邦贸然进攻被围的事例,从反面证明,敌人越是气势汹汹,越不足畏。
D. 《孙子兵法·始计篇》选文部分认为,战争胜负不可预设,军事指挥者往往要在战争中依具体情况做出决断。
第II卷 非选择题
(共11题,共67分)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4分)
(2)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3分)
13. 请在材料中找出一个能证明“兵者,诡道也”观点的例子,分析其诡诈之处;并指出苏洵对契丹的态度。(4分)
四、(22分)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青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①将已矣。
[注]①东汉高士严光(字子陵)拒绝光武帝刘秀之召,拒封“谏议大夫”之官位,隐居垂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的开头四句对青溪作了总体介绍,然后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青溪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
B.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著一“喧”字,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冲击,“静”字写出了松林的茂密、安谧。一动一静,动静结合,表现了环境的生机、热闹。
C. 本诗自然、素雅,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韵味隽永,醇厚清淡而有韵致。
D. 此诗借名不见经传的青溪,来印证自己的内心。从青溪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诗人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
(2)“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简要说明诗歌最后四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3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8分)
(1)中国众多名家的古典诗词中关于“水”的意象的描绘丰富多彩。在李白的笔下是“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①___”的“清澈之水”;在王羲之的笔下“曲水”则成了文人雅聚时的媒介“____②___,____③___”;在《阿房宫赋》中,用“渭流涨腻,___④____”写出了宫女之多、生活之奢;在《沁园春·长沙》中,毛主席化用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__⑤_____,___⑥____”写出了他和战友们改造旧世界的壮志豪情。
思想,是衡量生命的尺度;智者,更因其思想而不朽!“____①______,然后君子”是孔子对朴实与华美关系的思考;“___②______,___③___,有室之用”是老子对“有”与“无”关系的思考;“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寄托了苏轼“自然恒久而个体生命短暂”的感慨;贾谊思考秦朝灭亡的原因,得出了“_______⑥______”的最终结论;王羲之于兰亭纵情山水,写下“___⑦_____,___⑧____”,感慨死与生的不可等同。
《蜀相》中杜甫写“___①___,_②_____”描绘丞相祠堂的春景,抒发凭吊情怀。
《陈情表》里李密说自己“既没有血缘近亲,又没有守门的家仆”的句子是“___①____,____②__”,这是他向晋武帝陈述目前家庭困境,希望皇帝能理解体恤。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弱水河的守望
朱湘山
①一条河,从高耸入云的冰川世纪傲世而出,一路北向,跋涉千里之遥,用大爱和深情滋养着浩瀚的戈壁沙漠。巍峨祁连是她的父,冰川雪线是她的母,她以孤独为伴,在弱水河畔和胡杨心手相牵,相濡以沫,孕育出感天动地的自然奇观。弱水河畔的胡杨树,以充满神性的姿态慰籍沙漠,那经霜后的秋韵,激情勃发又华彩烂漫,总能让跋涉者的灵魂为之震颤。
②胡杨,一个神奇的树种,春夏为绿色,深秋为黄色,冬天为红色,像一曲恒久变换的生命之歌;这是一个坚强的树种,活着三千年不死、死后三千年不倒、倒后三千年不朽,只为在茫茫瀚海描绘一幅如痴如醉的奇瑰画卷。
③她那妩媚的风姿、倔强的性格、多舛的命运,每每激发人类无数的诗情与哲思。古往今来,胡杨已成为一种精神而被人们所摩拜,培养它的,是名叫弱水的母亲河……
④弱水河畔是胡杨的故乡,这里的胡杨林是当今世界仅存的三处天然河道胡杨林之一,是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向北扩散的重要屏障,是中国西部生态的天然宝库。
⑤漫步在浓郁的胡杨林中,仿佛进入神话般的仙境。茂密的胡杨千奇百怪,神态万般。粗壮的几人难以合抱,挺拔的七、八丈之高,怪异的似苍龙腾越,虬蟠狂舞,令人叹为观止。仅就密密匝匝的树叶,也是风采独有。幼小的胡杨,叶片狭长而细小,宛若少女妩媚的柳眉,人们常常把它误认为柳树;壮龄的胡杨,叶片又变成卵形、阔卵形或三角形,犹如兴安岭的白桦;进入老年期的胡杨,叶片才定型为椭圆形。更令人称奇者,在同一棵胡杨树冠的上下层次,还长着不同形状的叶片,因此,又称“异叶杨”。
⑥初春,额济纳绿意未显,来到弱水河,两岸胡杨黑瘦,芦苇昏黄,河道一半冰,一半沙。乌鸦知春早,成群栖息冰面,静听弱水河,祁连山有融冰暗流的声响,心底多了盼望。春意近了,再来弱水,凭栏远望,弱水变成了欢快的河流,河面顿宽,两岸红柳、芦苇、梭梭草争先的绿着,胡杨林里也多了不知名的鸟,啾啾唱在岸边。
⑦暮春初夏,弱水河变浅,两岸却悄然绿满,沙枣开花、胡杨吐绿,沙鸡、野兔栖息,绿草丛边那不知名的罗布麻花、羊萝泡却也花团锦簇。
⑧入秋再看弱水,秋意渐凉,豁然一场大水过后,弱水河两岸胡杨尽染黄,黄羊、骆驼悠然于野,额济纳城有了最美的秋色。当第一场秋霜降临,大片的胡杨树叶由绿变黄,一眼望去,阳光下金色的树叶衬着湛蓝的天空于风中婆娑起舞,那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影调,亮丽的色彩,足以令任何语言文字显得苍白无力。经过弱水河的滋润洗礼,当漠野吹过一丝清凉的秋风时,胡杨林便在不知不觉中由浓绿变浅黄,继而又变杏黄了。登高放眼,弱水似带,穿行在胡杨林中,金秋的胡杨林如潮如汐,高高低低,斑斑斓斓地漫及天涯,汇集成金色的海洋。落日苍茫,晚霞一抹,胡杨林由金黄变成金红,最后化为一片褐红,渐渐地融入朦胧的夜色之中,无边之际。一夜霜降,胡杨林如香山枫叶一样火红,像在熊熊燃烧。而每一棵高大的胡杨树冠枝头,间或又有浅绿、淡黄的叶片在闪现,错落有致,色彩缤纷。秋风乍起,胡杨金黄的叶片,飘飘洒洒落到地面,大地如铺金毯,辉煌而凝重。
⑨入冬,天寒地旷,弱水跟着蜇伏,黄沙裸露,萧疏凋零。
⑩蓝天、戈壁、沙漠,这是一片雄性的旷野,而雄性历来总是与苦难纠缠在一起的,苦难激活了生命中最富于抗争活力的原始基因,经过世世代代的沉淀,就成了一种地域性格,胡杨和弱水就是这种性格的代表。
弱水河没有黄河的阔大绵长,河水在这里最宽五十米,是不能容纳船只通行的国内第二大内陆河,没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远景,孤独是戈壁留给弱水的最深馈赠。
从航天城到额济纳,是弱水河整个生命中最艰涩的一段,它那亮丽青春大都消磨在这段流程中,阳光因风沙而呆滞,戈壁滩的黄沙层是一种松燥的质感,那是渴望被滋润被撕裂的神情,一切都在等待着滋养哺育,弱水母亲也因此变得清癯瘦弱。但这两岸连绵百里的胡杨树,却在和母亲的相濡以沫中顽强存活。
弱水河看似柔弱,带着令人怜惜的疼,西晋人郭璞在《大荒西经》处注“其水不胜鸿毛”。就是载不住鸿毛的柔弱之水。事实上,弱水河不是想象中弱不禁风,她是脚踏千里的戈壁母亲河,她有高贵的血统,出生4000米以上,飘然而下,寂寞的奔向方圆千里的戈壁荒漠,“其水不胜鸿毛”的弱水不追求形式上的翻滚激流,安静是对戈壁荒漠最深情的表达。在弱水河边,总会看到沿河行走的羊群,河到哪里,人和羊群就跟到哪里,弱水河滋养着戈壁干旱的土地,多民族的儿女在这里邻水而居。从黑河变成弱水河,变弱、变瘦,那最后一丝的力气留在安静的居延海,世世代代陪伴着沙漠和胡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片鸿毛足以承载最深情的厚重。
弱水河是传说中道家始祖老子成仙的圣地。祁连苍茫,一牛悠然,日暮苍山远,一鸟翔九天,老子李聃跃牛于祁连之巅,群山绵延千里,顺冰川而走,流水潺潺,李聃乐而忘返。沿河西行,河面无奔流之势,却行千里之远,无繁华息壤,却见牧羊自足而乐。青牛行千里,风沙袭扰,饮水于弱水,居延止,一片弱水流沙。李聃登海而望,鸟翔于水,烟波浩渺。叹“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如若此河,中土有解”。弱水虽被繁华遗忘,历史却一直惦记着她,老子骑着青牛成仙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弱水河静默地奔流着,朔北的风吹开历史的画幕,蒸腾出西天无尽的云霞。西汉的张骞走来了,那100多人的马队,带着大唐气象,弱水无声,驼铃阵阵,通往西域声声不绝。大唐的玄奘打马来到弱水边,遗失在弱水边的经卷,入水化成胡杨三千,云霞里,胡杨傲然挺立天宇,像极霍大将军三千勇士,披坚执锐,猎猎西风。而今弱水河畔,航天塔架耸立,沉睡千年的弱水,伴着火箭腾飞的巨响,发出欢快的破冰之声。
来到了戈壁,就喜欢上了弱水河,来到弱水,就爱上了胡杨。弱水是心里的一条铁马冰河,装着天地苍茫;胡杨,是生命的抛光,岁月为马,驰骋在千年戈壁。
(节选自《朱湘山的作品集》,有删改)
16. 下列文中词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巍峨 慰籍 倔强(juè) 相濡以沫
B. 松燥 摩拜 清癯(qú) 恒久变换
C. 震颤 宛若 多舛(chuǎn) 叹为观止
D. 虬蟠 蜇伏 哺育(fǔ) 婆娑起舞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弱水河的守望》这一标题聚焦于“弱水河”,但作者笔下的胡杨林却以其神性与大爱的形象,更为撼动人心。
B. 本文主要从四季变换的角度,全面展示了弱水河及其河畔的独特景色,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和魅力。
C. 作者巧妙地引用了老子在弱水河畔骑青牛成仙的传说,不仅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还为其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D. 本文的语言表达自由流畅,不加粉饰,直白易懂,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整句,使得文章节奏感强,引人入胜。
E. 作者引用《大荒西经》的内容,意在说明弱水河并非柔弱无力,它孕生灵,育人烟,播洒生机与希望。
18. 请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6分)
19. 本文题目是《弱水河的守望》,为何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胡杨林?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20. 文章第 段,作者主要写弱水河的历史,却又写了今天弱水河畔的现代化气息,你觉得这样安排是否合理?为什么?(5分)
六、(8分)
21. 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完成关于“杜甫七绝”的思维导图,每空不超过10个字。(4分)
盛唐七绝在传统题材里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长,使七绝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固然达到了艺术的巅峰。但七绝这种体式的表现潜能尚未充分得到开掘,杜甫发现了这种诗体还有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的潜力。综观杜甫的全部七绝,可以发现他创作七绝的情绪状态与其他诗体的明显差别,在于大多数作于兴致较高、心情轻松甚至是欢愉的状态中。这一特点目前尚未见研究者论及,却是考察杜甫七绝“别趣”的重要出发点。与其情绪状态相应,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数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
22.下面是一封信,其中有4处不得体,请指出并作修改。(4分)
张老师:
您好!
获悉母校下周隆重庆贺您教书4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奉上鲜花一束,以谢先生教导之恩。并托同学带给您近期拙著一本,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多保重。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李宏
2024年1月20日
①______改为______ ②______改为______
③______改为______ ④______改为______
高 年级 试卷 (

2
页 共
2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