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楚天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楚天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二10月月考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商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着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所到之处,当地部族向其纳贡,获得赏赐,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这种巡行( )
A.强化了君权神授的统治观念 B.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凝聚了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 D.彰显了商王统治的合法性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礼崩乐坏。秦国力行变法,国富兵强,最终倾邻国而雄诸侯,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法令出一”的局面,这实现了( )
A.分封和宗法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形成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3.“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1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①开创了文书行政的治理模式 ②形成了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邮驿制度有利于加强边疆治理 ④边疆和内地实行一体化的管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些使节既在外交中维护国家荣誉,又成为了南北文学、学术和经济交流的媒介。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民族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B.鲜卑族失去对政权的控制
C.南方政权的整体实力占优势 D.门阀士族垄断了国家政权
5.明嘉靖中期,陕西蒲城要求在乡儿童于望日在社庙集合,参加圣谕宣讲,从而了解长幼尊卑,避免违法失礼。雍正十年(1732年)以后,清朝在湖南永绥、粤东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开设义学,宣讲《圣谕广训》,使苗、黎儿童渐知礼义,然后课以经书。这可以反映出明清时期( )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C.边疆局势日趋稳固 D.突破传统的治理范式
6.1903年清末新政期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据此可知,当时( )
A.科举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 B.迈开教育近代化第一步
C.旧制度制约着社会的转型 D.清末新政取得显著功效
7.图2为1934年1月《红星画报》上的一幅漫画,其所示红军数量的变化( )
A.突出了三三制政权的巨大凝聚力 B.彰显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成就
C.展现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 D.反映党中央纠正了“左”倾错误
8.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选举议员219名,除共产党员外,地方绅士
和其他人士占2/5,其中党外人士6人。到解放战争后期,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这种变化是由于( )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
C.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D.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从重视启蒙和教育、个性和自我,走向重视娱乐和盈利。2025年全
年上映新片501部,其中国产电影425部,进口影片76部,其中娱乐片票房产值占全年大
盘近50%。这反映了( )
A.西方电影的引进冲击了国产片市场 B.政府注重引导电影行业的发展方向
C.社会经济的发展助推电影市场活跃 D.技术革新助推服务业取代传统经济
10.表1记录了我国1978年至1985年间农民在不同年度的收入来源、收入结构以及收入变化趋势等的信息。通过对该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得出合理的解释的是( )
年份(年) 生产性收入 (元) 农业生产收入 (元) 比重 (%) 非农业生产收入(元) 比重 (%)
1978 123.9 113.5 91.6 10.4 8.4
1980 169.4 149.6 88.3 19.8 11.7
1983 62.9 211.8 80.6 51.1 19.4
1985 318.1 253.4 79.6 64.7 20.4
表1
A.经济体制改革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效显著
C.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D.农业始终主导国民经济发展
11.表2中的历史文献介绍了古希腊的政治传统,这种政治传统( )
出处 史料
【古希腊】普鲁塔克 《希腊罗马名人传》 一个人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
【英】哈蒙德《希腊史》 他把国家置于党派或氏族之上,他要求一切公民都参与国家事务……他的法律经宗教仪式而赋有神圣之意:每一个公民都宣誓遵从。
表2
A.维护了民主政治长期稳定 B.凝聚了城邦公民意志
C.推动城邦经济的繁荣发展 D.有利于形成多神崇拜
12.公元前29年,屋大维获得元首称号。两年后,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制度建构说明罗马( )
A.共和制传统仍具有一定影响力 B.公民政治参与实现了实质扩容
C.君主专制取代了直接民主制度 D.实质上是隐藏的君主专制制度
13.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人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481年—843年),查理大帝时期达到全盛。法兰克王国统治之下( )
①君主建立了高度的中央集权 ②实行封君封臣制度来维系治理
③庄园法庭审判沿用日耳曼法 ④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下
A.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13世纪以来,欧洲“某个”国家议会的角色不断变化。在封建时代,议会是国家的议事场所。在专制时代,议会是专制王权的统治工具。在斯图亚特时期,议会反抗王朝的统治,那个时候,议会是革命的领导核心。以此为历史积淀,最终该国确立了( )
A.民主共和制 B.等级君主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立宪制
15.2011年8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行政令,要求采取措施以促进联邦政府雇员结构更多地体现美国种族和民族的多样性。相关民调显示,任用更多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担任低级文官,可以使他们在公共服务中更多地关注社会公正。由此可见,美国文官任用标准的这一调整( )
A.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治理水平 B.推动了美国文官制度的确立
C.致力于解决种族歧视的问题 D.实现了政治与管理有效结合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文书行政与国家治理】(14分)
材料一:秦汉重视文书驿传的安全性,为此采用了多种手段加以管理。秦汉时期要求要详细注明文书传递的性质、封数、发文者的封泥及印章、收文的单位和人员、传受的驿站及吏卒姓名、驿站收发时刻、规定的时程与传送的方法等。在文书的封缄上,秦朝要求在写有公文的简牍上盖一块被称为“检”的木板,在“检”上放封泥,再在封泥上盖负责官员的印章,最后在检上写文书所要传递的机构。秦汉时还有使用“符信”(符信是邮差的身份证明和通行许可证)的凭证制度,并且制定了行书等相关的法律以保障文书驿传的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摘编自王云庆《秦汉与罗马帝国文书驿传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二:对文书和档案的利用程度,代表了官僚制度的发展水平,行政的书面化可以大大提高精密性、规范性和可靠性。皇帝的专用文书,在秦代“命为制,令为诏”;汉代则有策、制、诏、戒之别。上行于君主的文书,有用于陈事谢恩的“章”,用于陈事的“奏”,用于陈情的“表”,以及表达政见的“议”等。一般官府往来文书,则有记、教、举书、传、奏记等。上达于皇帝的文书,须有“昧死再拜”“顿首死罪”“诚惶诚恐”等语词,自称“愚憨”“粪土”“草莽”等;送达上司的文书,也要有“敢言之”“头死罪”之类。文书程式上还形成了避讳、抬头等制度。而“如诏书”“如律令”等词语在文书中大量出现,则是有意通过这种反复重申,以强化法令的权威性。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帝国为保障文书驿传的安全采取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文书制度的特点。并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文书行政与
国家治理的关系。(8分)
17.【民间歌谣与中国革命】(15分)
材料一:“一路征程一路歌”,革命歌谣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路走来的有声记忆。源自民间的歌谣一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这些革命歌谣抒发的真挚情感,使人产生强烈共鸣,迅速被传唱接受。
歌谣名称 歌谣内容
《插秧曲》 一,二,三,……绿映映,绿映映,插得整齐又好看。同志哥伴着同志嫂,唱着歌儿插着秧。……我们是苏维埃公民,都得参加革命战争。
《大青山来了八路军》 阳婆婆出来满山山红,大青山来了八路军。黑漆漆的夜晚亮晶晶的星,共产党点燃那指路的灯。八路军是人民子弟兵,一普真心打敌人。八路军纪律真严明,从不遭害咱老百姓。八路军打仗真英勇,又能守来又能攻。伏击战来麻雀战,出奇制胜立新功。打得鬼子漫山滚,打得顽军丢了魂。一杆杆红旗头上插,八路军为咱们打天下。
《西柏坡拥军小唱》 在解放区流行一首民歌: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
表3部分革命歌谣(节选)
材料二:秧歌是我国北方农村分布很广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全国抗战爆发后,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对秧歌进行改造,新编排了许多秧歌剧,加入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主角多是普通的工农群众,如《兄妹开荒》《减租》等。
——摘编自《延安文艺丛书·秧歌剧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间文艺在中国近代革命中的作用。
(9分)
(2)抗日根据地秧歌剧又被称为“新秧歌”。根据材料二,对其“新”加以解释。(6分)
18.【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14分)
材料一:文官制度从源头上讲来自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种选官制度。科举,即分科举士。它是用公开考试方式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其实质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
——1896年出版丁韪良《中国环行记》
材料二: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以枢密院名义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序幕。首先,确立了文官考选制度。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采取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方式选拔文官;其次,文官作为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及法令实施工作的人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并规定高级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两种;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语言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政治、数学和自然科学等11门,任选6门。
——范文超《英国文官制度变迁初探》
材料三:据统计,在1721—1979年的49位首相中就有38位毕业于公学。在这49位首相中除麦克唐纳出自工人家庭外,其余的首相都是出身于贵族或富豪巨贾之家。英国的高级文官为行政级,中级文官为执行级,初级文官为事务级和助理事务级。只有极少数中级文官经严格考试后晋升高级文官,低级文官不能升入高级文官。英国政府把公学办成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旨在培养能在教会、司法、外交和军界担任要职的人。相反,现代中学的培养目标是把劳动人民子弟培养成温顺的劳动者。
——摘编自吴木生《试论英国文官制度对国内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的负面效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中英国的文官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的发展趋向,并简析其负面效应。(8分)
19.【文物中的国家治理】(12分)
材料:文物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下表4为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部分文献以及相关史料。
史料 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将和氏壁雕琢为玉玺,命丞相李斯在其上篆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作为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所以叫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
《唐律疏议》是唐朝律法及其疏注的合编,亦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唐律法,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其中有规定如“骂父母者绞,殴父母者斩,殴父母至死者凌迟处死”等。
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宗主持所建。雁塔提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
按照格鲁派教规,达赖、班禅采用灵童转世的方法选择继承人。乾隆后期作出规定,转世灵童的人选必须通过马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来确认,报朝廷批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请选择至少两种文物,围绕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1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B D A A C B A C C B A B D A
16.(14分)(1)措施:①制定详细的、规范的文书驿传制度;②注重文书驿传的安全,采用了印章、通行证等检查措施;③有相应的法律保障等。(6分,任意一点2分)
(2)特点:①文书十分繁密;②文书种类多样:③文书程式化:④凸显皇权至上、中央权威。(4分,任意一点2分)
关系:①文书行政是国家治理的核心手段和制度载体,发达的文书制度能够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
②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离不开文书制度。
③文书传送系统保障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提高了行政效率。④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也推动文书制度不断完善。(4分,任意一点2分)
17.(15分)(1)作用:①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建立红色政权,武装反抗国民党,革命歌谣宣传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歌颂新生活,鼓舞人民的斗争热情,在革命和长征中发挥重要作用。
②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一时期革命歌谣主要反映了全民族抗战情况,激发了人民抗日热情,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一致抗日。
③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挑起内战,歌谣传递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支持和拥护,有利于解放战争的胜利。
④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歌谣作为宝贵的红色资源,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教育群众、唤醒革命意识、激发反抗精神、推动文艺发展,它的变化与时代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成为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革命年代的见证。(9分,每一个阶段3分,其中历史时期1分,作用2分,总括部分酌情给分)
(2)含义:①背景新:服务于抗日救亡与边区建设的时代需求。
②内容新:融入抗战救亡、生产运动与减租减息等革命主题,渗透新民主主义理论。
③对象新:以工农群众为创作主体与服务对象,体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导向。(6分,任意一点2分)
18.(1)借鉴:①考试录用原则:科举制倡导的“公开竞争”“多级考试”“择优录用”等原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倡导的“自由”“平等”等观念不谋而合,西方各国的文官制度几乎都规定了政府官员需经公开竞考,择优录用。
②考绩奖惩制度:科举制度实行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以此作为晋升的依据,现代西方各国普遍实行论功晋升制即借鉴了这一原则。
③考试科目与报考标准:西方各国的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一样基本都规定了统一的考试科目,有着严格的报考标准。(6分,任意一点2分)
(2)趋向:贵族化(阶层固化);等级化;文官通才原则。(4分,任意一点2分)
效应:①加剧社会分化,激化社会矛盾:②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③一定程度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④影响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4分,任意一点2分)
19.(12分)主题:传统中国通过多元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2分)
论述: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主线,通过地方治理,中央官制调整,法治道德教化、选官制度革新、民族区域管理等实现了多元共治、有效治理。
民族融合和华夷一家是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民族治理突出“因俗而治,大事集权,小事放权”的治理原则,在尊重少数民族习俗与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管理。清朝在西藏地区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按照格鲁派教规,达赖、班禅采用灵童转世的方法选择继承人。乾隆后期作出规定,转世灵童的人选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来确认,报朝廷批准。这一举措既保留了西藏地区的文化传统,又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
礼法结合是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主要思想和方针。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法律有数十条之多。这种礼与法、德与刑相结合的国家治理特征,对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大作用,对今天中国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参考价值。
人才选拔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前提。中国古代求贤若渴、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既体现在选官理念、选官标准的不断更新和日益多元,也体现在选官方法、选官制度的不断创新和日臻完善。隋唐时期创立了科举制度,士人投碟报考,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也为国家选拔真才实学的人,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8分,最少要选择两个的角度进行阐述)
总之,中国古代通过多元治理,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向前发展。(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