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文本分析】《不懂就要问》是本套教材编排的第一篇略读课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明知可能挨打,还是向先生提问,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反映了他学习主动、喜欢刨根问底的求学精神,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离不开记事,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人物的语言和当时的环境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是课文突出的特点。教学时,要注意结合略读课文的特点,尽量放手,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提供默读、提问、交流、发表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交流,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教学目标】1.认识“诵、例”等生字。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要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教学重难点】1.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情的看法。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一、导入新课1.出示孙中山图片,同学们交流孙中山。2.出示简介。齐读简介。(孙中山出生于清朝末年,当时社会处在外国殖民统治和封建统治下,内忧外痪,人们的思想受封建社会的束缚,非常落后。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孙中山却提出了“不懂就要问”。)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期学习的故事!3.齐读课题。二、阅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要求1.本篇课文和前几篇课文有哪些不一样呢?①对比第二课《花的学校》和本课,同学自由发言,找到不同。聚焦课题中的“*”,引出略读课文。这一课是我们接触带的第一篇略读课文,除了这里不同,还有不同之处吗?②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前的学习提示,明确本课学习的两个要求: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③略读课文没有要求会写的生字。(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略读课文,了解略读课文的一般学习方法,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总的概括略读课文,学习的方法,出示学习提示和阅读要求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任务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1.默读课文,注意圈画出来的生字。。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完成表格。活动一:词语认读学习生字新词。(1)指名学生朗读词语,评价读得是否正确。(2)教师指导字词读音。提示:“糊涂”中“涂”读轻声,“糊涂”与“清楚”是反义词。活动二: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任务二:品读课文 分享新鲜再次默读课文,圈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们分享交流。活动一:新鲜感的词语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师:私塾与我们现在的学校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自由表达。戒尺:旧时私塾教师对学生施行惩罚时所用的板尺。精读问题设置: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预设:引导学生找到并理解重点句。?(1)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通过找反义词理解“糊里糊涂”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造句运用。)?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通过朗读体会“壮着胆子”问是怎么问的。联系实际,你壮着胆子问老师时心情是怎样的?)小结:是呀,老师会责怪我吗?会训斥我说这是与课本无关的内容吗?会责骂我上课没有认真听讲吗?会发现我听讲时偷偷开小差了吗?会因此而惩罚我吗?所以,我才要“壮着胆子”问。而孙中山呢,他也是怕被老师训斥,怕被老师打呀,况且这之前还没有一位同学敢向老师提问呢!这种明知道可能会挨打、但仍然勇敢提问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呀!(2)当孙中山提问以后,先生和同学们又是怎样做的呢?从第3~6自然段中找出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说一说。预设:引导学生找到并理解重点句。?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摇头晃脑”可以做动作进行理解。“鸦雀无声”可以利用描述或造句来领会。“霎时”表示时间很短,一瞬间、一刹那的工夫。)?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引导学生抓住“拿着戒尺”“厉声”来体会先生的严厉。“一字不漏”说明孙中山背诵得很流利,他十分聪颖善学。)方法拓展:写同学、先生前后反应的变化,这是一种侧面描写,更突出了孙中山对待学习认真、执着的态度。(3)孙中山是怎么回答同学们的问话的?从他的回答中你有哪些感悟?预设:引导学生找到并理解重点句。?“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引导学生感受孙中山勤学好问的学习精神。提出质疑:“不懂就问”是不是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马上问呢?学生自由表述。)(4)回归课本,观察课本插画,指导朗读。预设: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四、讨论交流,拓展延伸1.自由讨论:“不懂就问”,是不是平时的学习中一遇到不懂的就问呢?我觉得不是,我们应该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实在想不出来了,然后再问。思考很重要哦!2.自由讨论:你有不懂就问的经历吗?和大家交流交流。3.积累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名句:(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板书参考:【来源小红书】(共19张PPT)孙中山 (1866—1925)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不懂就要问*3.本篇课文和前几篇课文有哪些不一样呢?略读课文①②③本篇课文和前几篇课文有哪些不一样呢?略读课文没有要求会写的字略读课文学习提示学习提示:任务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任务二: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任务三: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阅读要求:1、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2、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任务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1.默读课文,注意圈画出来的生字。。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完成表格。起因经过结果⑤⑦⑧⑨④⑥①②③活动一:词语认读背诵照例戒尺厉声挨打糊涂详细lìhú tujièlìáixiángsòng活动三: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起因 先生让孙中山背诵课文,但孙中山不懂课文内容。经过 孙中山壮着胆子向先生询问课文意思。结果 先生详细地讲解了课文的意思。任务二:品读课文 分享新鲜再次默读课文,圈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们分享交流。私塾活动一:新鲜感的词语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活动一:新鲜感的词语戒尺旧时私塾教师对学生施行惩罚时所用的板尺。任务三:精读课文 交流看法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任务三:精读课文 交流看法说明孙中山是一个__________的孩子。乐于思考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说明孙中山是一个__________的孩子。有勇气当孙中山提问以后,先生和同学们又是怎样做的呢?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惊得目瞪口呆吓得用书挡住脸孙中山吃了豹子胆啦!孙中山这下可要挨打了!侧面描写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当孙中山提问以后,先生和同学们又是怎样做的呢?严厉对孙中山主动提问、敢于提问的学习精神的肯定。孙中山是怎么回答同学们的?从他的回答中你有哪些感悟?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孙中山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我觉得不是,我们应该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实在想不出来了,然后再问。思考很重要哦!课文题目“不懂就要问”,是不是平时的学习中一遇到不懂的就问呢?你有不懂就问的经历吗?和大家交流交流。思考与讨论自由讨论一自由讨论二积累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名句:(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不懂就要问 教学设计.docx 3.不懂就要问 课件.pptx 为什么古代读书时摇头晃脑.mp4 读书时咿咿呀呀.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