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联合测试八年级历史考试时间50分钟,总分50分第I卷(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从英雄人物身上可以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下面两副对联评价了一位历史人物,这位历史人物是( )对联一:广开言路,举行士子观风势;功用民心,创办民间禁毒局。 对联二:放眼世界,首译洋文洋法;亡羊补牢,严惩鸦片走私。A.林则徐 B.魏源 C.关天培 D.陈化成2.同学们讨论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原因,哪位同学发言较为恰当( )A.清政府首次被西方列强打败B.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C.长期闭关的状况被打破,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D.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尼布楚条约》签订时,清政府第一次把满文“中国”一词作为正式国名与俄罗斯对应。此后,在对外交往文件中,却再未称自己为“中国”。一直到《南京条约》签订时,汉文“中国”才正式被写进外交文书,此后清朝多以“中国”名义与外国签订条约。该变化反映了清政府( )A.天下观的缓慢转型 B.弥合了满汉之间的界限C.注重捍卫国家主权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4.如图是近代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年代尺;其中某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阶段是( )A.① B.② C.③ D.④5.史料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如图史料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B.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C.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6.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时期妇女的部分史料。由此可以判断,太平天国时期( )史料一 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洪秀全《幼学诗》史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 ——《天朝田亩制度》史料三 当我们走在(南京)街上时,沿途可以看到不少女子……许多人骑着马,其余人则步行,大多数人是天足。——《宾威廉牧师的一封信》A.废除了封建“三纲五常” B.妇女享有分田优待权C.已经实现了人人平等 D.妇女得到了一定解放7.“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 )A.原因 B.目的 C.过程 D.意义8.如图刊于1866年的法国《世界画报》,该图表明清政府( )A. 彻底抛弃传统文化B.探寻国家富强之术C.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D.被欧洲国家平等对待清朝使团参观巴黎邮政局的境外业务9.中国近代电讯事业在“自强”“求富”中起步。1880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同时在上海、苏州等七处设电报分局,开设电报学堂。1884年,上海至汉口的电报线路铺设完成。这得益于( )A.洋务运动的开展 B.戊戌变法的实行C.实业救国的推动 D.中华民国的创建10.某同学制作了一张卡片(如表)进行成果展示。该卡片中横线处应填写( )观点:洋务运动____________ 论据:①轮船招商局开办后,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使外轮公司损失了1300多万两白银,五年后又收购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 ②开平煤矿投产十年后产量逐年增加,因此天津市场上的洋煤进口从原来的将近20万吨降至120余吨。A.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B.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C.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D.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11.制作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思维导图中最恰当的主题是( )A.追求民主政治 B.外交政策演变 C.近代边疆危机 D.思想解放运动12.有学者认为,近代史上,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十特权”,战后则是“投资十特权”。这里的战争是指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3.十九世纪末,在清政府被迫签订某一不平等条约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材料中“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4.下列文物共同见证的时代主题是( )A.崇洋逐新 B.抗击侵略 C.实业救国 D.武装反清15.下面两张图片史料可用于学习中国近代( )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 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A.民族工业的发展 B.新式学堂的出现C.社会生活的变化 D.航天科技的进步第II卷(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20分。16.前人将历史载于书信,后人用书信打开历史。仔细阅读以下与某历史事件相关的几封书信,解读其中的历史信息。(8分)【书信一】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我们两国共享之荣耀。——摘编自1861年法国巴特勒上尉给雨果的书信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这个地方……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摘编自1861年雨果给法国巴特勒上尉的回信【书信二】中国同意打开门户,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添加几个新港口那么简单……而是绝对和彻底地打开了她辽阔版图的每一个角落。她要同意我们的汽船可以在她中部的大河沿河而上。她还同意,如果我们愿意,可以在北京开设使馆。——摘编自美国驻华公使威廉给友人的书信【书信三】经过和这么大一个国家开放贸易10年之久……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摘编自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给家人的信(1)以上书信作为文献史料,可以用来研究哪一历史事件? 有位同学想要论证书信一中“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的说法,请你告诉他可以去哪里寻找实物史料作为证据?(4分)(2)据这些书信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历史事件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4分)17.民族危机·探寻新路。近代中国经历了屈辱、艰辛的历程。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12分)【器具·影响战局】(1)阅读下面材料,概括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战舰(船)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些不同对战争结果产生的影响。(3分)中国战船用杉木制,吃水浅,排水量为250—350吨;火炮既小又少且陈旧,每艘战船一般仅配置火炮2—4门,最多不过10余门,射程为350米左右。 英国战舰舰体用铜皮包裹,排水量为1809吨;舰上装备74门各型火炮,射程为1000—2000米;此外,英军还有“复仇女神号”等蒸汽动力战舰。【楷模·谱写篇章】(2)从下面图片中任选两幅,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华民族的英雄们是如何谱写壮丽篇章的。(4分) 图一 左宗棠纪念像 图二 冯子材纪念馆 图三 张謇纪念馆 图四 邓世昌纪念像【历程·勿忘国耻】(3)请从下面大事记中选择两例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5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中国近代史大事记(部分)时间 事件1840—1842年 鸦片战争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历史参考答案】1-5 A D A B D6-10 D D B A B11-15 C C C B A16.(1)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2分)。地点:圆明园大水法遗址或北京圆明园遗址(2分)。(2)说明:战争的根本原因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4分,任意两点即可)17.(1) (3分)不同(2分):中国战船材质为杉木,吃水浅、排水量小,火炮少而陈旧、射程近;英国战舰铜皮包裹舰体,排水量大,火炮多、射程远,还有蒸汽动力战舰。影响(1分):英国战舰优势明显,助力英国在鸦片战争中获胜。(2) 英雄人物事迹+评述(4分)图一:左宗棠抬棺西征,收复新疆,消灭了阿古柏政权,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2分)图二:冯子材在镇南关战役中大败法军,保卫了西南边疆,振奋了民族精神( 2分)图三: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道路,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图四:邓世昌作为北洋海军将领,在甲午黄海海战中指挥 “致远” 舰英勇作战,弹尽后试图冲撞日舰,壮烈殉国。其英勇行为体现勇于抗争、保家卫国的精神,激励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是开近代风气之先在军事抗争方面的表现。(2分)(5分)参考答案1: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1分)观点: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推动了先进中国人探索救亡道路(2分)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开展了洋务运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些事件表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推动了救亡图存的探索。(2分)参考答案2: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1分)观点:列强的不断侵略导致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分)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更多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这些事件表明,列强的不断侵略导致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