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太湖部分学校联考2025-2026学年上学期10月月考七年级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下列选项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北京人 ②半坡原始居民 ③河姆渡原始居民 ④炎黄联盟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①④②③ D. ①③②④2.以下是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简表,据此得出的合理结论是()古人类化石200余件,分属40多个个体 5个灰烬层及大量动物烧骨动物化石100多种 石器10多万件A. 北京人遗址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遗址 B. 北京人遗址考古发掘丰富C. 北京人从事狩猎活动并开始饲养牲畜 D. 北京人过着定居生活3.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 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B. 尝试着培育野生稻、野生狗尾巴草,使之逐渐成为自己的主食——稻和粟C. 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D. 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4.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如图所示文物与蚕丛形象吻合。由此可见( )A. 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 B. 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C. 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D. 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5.《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该材料说明诸侯对周天子有什么义务( )A. 纳贡 B. 朝觐 C. 作战 D. 分封6.《封神榜》呈现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商朝灭亡和周武王兴起的那段历史,为西周的建立奠定基础的关键战役是( )A. 大禹治水 B. 打败商汤 C. 涿鹿之战 D. 牧野之战7.如图所示文物又称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被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该文物( )A. 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B. 由一位著名的工匠独立铸造C. 是商代铸造的一种青铜礼器D. 现在已被列入出国展览名单8.2021年,四川三星堆遗址再次因出土的青铜神树、纵目青铜面具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物而引起广泛关注。该遗址其实也发现了如青铜尊、青铜鼎、玉璋、玉琮、玉璧等与黄河流域一致的文物,而浙江良诸遗址也曾出土了与之造型相似的玉琮。以上现象说明( )A. 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 审美观念趋向统一 D. 南北文化渐趋一致9.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 城市的发展 B. 生产力进步 C. 商业的繁荣 D. 兼并战争不断10.据如图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 晋语》(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齐国、晋国等诸侯国的历史)战国时期的铁犁铧A. 商品经济繁荣 B. 社会生活丰富 C. 手工技艺高超 D. 农业技术革新11.在战国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国中,地理位置处于西部的是( )A. 楚 B. 魏 C. 齐 D. 秦12.史料记载,战国时期在秦国:“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这反映出秦国治国遵循的原则是( )A. 民贵君轻 B. 以德治国 C. 无为而治 D. 以法治国13.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学派关系图,从中可以看出( ) A. 各学派以血缘为联系组带 B. 各思想学派之间等级森严C. 各学派之间相互学习借鉴 D. 诸子百家均师出同一师门14.《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这说明老子( )A. 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B. 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C.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 D.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15.生产生活离不开工具的革新。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中,代表了春秋时期较高发展水平的是( )A. 打制石器 B. 骨耜C. 青铜铲 D. 铁农具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16.春秋时期,秦国在岷江流域修建了都江堰,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判断: 改正: 17.《道德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判断:______改正:______18.商朝时期铸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判断: ______改正: ______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0分,共2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 人民众多, 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 制耒耜, 教民农作。——《白虎通义》材料二 上古穴居而野处, 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上栋下宇, 以待风雨。——《周易》材料三 彩陶形制美, 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 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 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 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 独不见文书。——郭沫若(1)结合材料一, 分析说明神农氏为什么“教民农作”。“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说明神农氏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3分)(2)材料二说明人类的居住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你举例说明。(3分)(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状况的描述 请说出你判断的理由。材料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4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商鞅一派法家极重制度。商鞅变法后的秦制度,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一是什伍制,再是军功爵制,三是爰(辕)田制。“什伍”本是古时军旅基层编制单位,商鞅变法“令民为什伍”,即用军队编制形式组织民众,使之平时生产劳动其中,战时则以此建制进行作战。——摘编自黄留珠《重新认识秦文化》材料二:孔子强调文武一体的“六艺”教育,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知、仁、勇、艺”等优秀品质,其中的“艺”包含有武术内涵,“仁”则是对于武术品德修养的目标要求;孔门弟子有许多才兼文武的典型,如擅长剑术、义赴国难的子路,武勇慷慨、知错就改的冉求等都是孔子以身作则、授艺传德的成果。孟子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浩然之气”,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行不义必自毙”等道德格言,它们所代表的儒家伦理思想在武术史上产生了巨大作用。——摘编自申国卿、胡建平《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文化自信》(1) 根据材料一,简述商鞅变法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家思想对秦国产生的作用。(4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的积极影响。(4分)(3) 根据材料一、二,得出一个历史结论。(4分)四、活动与探究(12分)19.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看图片,学知识】材料一 如图 (1)结合材料一中三幅关于孔子的图片,请你谈谈对孔子的认识。(3分)(2)结合背景材料,请你谈谈儒家思想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3分)【看新闻,学历史】材料二 奠定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法家、道家等传统思想……诸子百家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形成的……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争鸣的过程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而决定学派命运的是看这些学派是否符合天下大势的走向。(3)这一时期除了“儒家、法家、道家”还有哪一重要学派?说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3分)(4)当时的“天下大势”是什么?哪家学派的主张符合这一大势?(3分)太湖部分学校联考2025-2026学年上学期10月月考七年级历史试卷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 D 2. B 3. A 4. C 5. B 6. D 7. C8. B 9. B 10. D 11. D 12. D 13. C 14. D15. D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16. (1)×;将“春秋”改为“战国”。(2) ×,将《道德经》改为《诗经》(3). 正确,正确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0分,共22分)19. (1)因为“人民众多, 禽兽不足”。说明他能够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条件。我国的原始农业出现了。(3分)(2)人类由居住在野外和洞穴变为盖房定居。例如半坡人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3分)(3)半坡原始居民。因为材料中提到了“彩陶”。原始居民耕作的是粟。(4分)20. (1)措施: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制”。作用:在战国列国纷争的历史背景下,秦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采用了法家的治国理念,推行确立县制、严明法度、奖励耕织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实现富国强兵,为实现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分)(2)积极影响:塑造人的优秀品质;提升武术品德修养;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民族性格。(4分)(3)结论:“百家争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家、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4分)四、活动与探究(12分)21. (1)孔子是思想家,四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是教育家,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与图片相关即可)(3分)(2)有利于社会稳定、人际关系的改善。(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3分)(3)墨家;墨子;“兼爱”“非攻”。(3分)(4)从分裂走向统一;法家。(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太湖部分学校联考2025-2026学年上学期10月月考七年级历史试卷.docx 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