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沁园春·长沙》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一)本课时在单元中的位置 本课时是 “青春的思考与表达” 单元的开篇基础课,承担 “文本初读、基础奠基” 功能。单元后续将通过《百合花》《哦,香雪》的对比研读深化 “青春与时代” 关联,本课时聚焦《沁园春 长沙》的诵读感知、内容梳理与意象初析,为单元 “梳理青春形象特征”(单元知识目标 1)、“理解青春内涵时代性”(单元素养目标 1)提供首个文本样本与分析方法铺垫,是单元 “文本研读 — 专题探究 — 写作实践” 活动链的起点。 (二)核心内容对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品味词的韵律节奏,梳理关键词句(如 “独立寒秋”“指点江山”),积累古典诗词语言材料,提升文言词汇理解与诗词诵读能力; 2.审美鉴赏与创造:初步感知 “湘江秋景” 意象的豪迈风格,体会词中 “景与情” 的融合,为单元后续 “挖掘青春审美价值”(单元知识目标 2)奠定审美基础; 3.文化传承与理解:接触革命年代青年毛泽东的青春豪情,初步感受 “青春与时代责任” 的关联,为单元 “树立积极青春价值观”(单元素养目标 1)埋下文化认知伏笔。 (三)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 1.彰显 “以天下为己任” 的青年担当,传递 “个人青春与国家命运相连” 的价值取向; 2.体现 “在困境中昂扬、在观察中思考” 的青春态度,引导学生以积极视角看待青春成长。 (四)已学内容与本课内容的关联 已学内容与本课内容关联初中所学古典诗词(如《观沧海》《岳阳楼记》)已掌握 “意象传情”“情景交融” 的基本概念,为本课分析 “湘江秋景” 与情感的关联提供认知基础;具备诗词诵读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可直接迁移至本课诵读练习。高一上册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 单元已学习 “梳理文本脉络”“抓关键语句理解内容” 的方法,可用于本课梳理词的上下阕内容、提取核心信息。
2.学习者分析
(一)学习经验与知识储备 1.优势:高一学生已积累 10 首以上古典诗词阅读经验,能独立完成字词疏通(如 “橘子洲头”“百舸争流” 等常见意象可自主理解);通过初中历史学习,对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 有基本时代认知(如 1925 年前后中国社会背景)。 2.不足:对 “词牌名与内容的关联”(如 “沁园春” 的格律特点)认知模糊;对 “革命年代青年的精神世界” 缺乏深度共情,易将 “豪情壮志” 简单理解为 “夸张表达”。 (二)学科能力水平 1.诵读能力:能做到 “读准字音、基本停顿”,但缺乏 “依情感调整语速、重音” 的高阶技巧; 2.文本梳理能力:能概括单句含义,但对 “上下阕逻辑关联”(如 “景 — 情 — 理” 的递进)把握不清晰; 3.意象分析能力:能识别 “秋景、百舸” 等意象, but 无法精准关联 “意象特征与情感内涵”(如难以理解 “万类霜天竞自由” 背后的昂扬心态)。 (三)兴趣与需求 1.兴趣点:对 “视觉化、情境化” 学习形式感兴趣(如观看湘江秋景图、听名家朗诵);乐于参与 “小组分享式” 活动(如交流对 “青春抱负” 的初步看法); 2.需求点:需要 “适度的时代背景补充”(避免因背景陌生影响文本理解);需要 “阶梯式的分析支架”(如梳理表格、问题引导),避免直接陷入深度分析的困境。 (四)学习困难预测 1.难点 1:理解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的深层情感 —— 学生易忽略 “设问背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仅视为普通写景抒情; 2.难点 2:把握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的过渡作用 —— 学生可能混淆 “眼前景” 与 “往昔事” 的逻辑,难以察觉 “个人青春与时代记忆” 的关联; 3.难点 3:用个性化诵读传递情感 —— 学生易陷入 “机械念字”,无法将 “豪迈感” 通过语速、重音体现。
3.学习目标确定
1.能准确、流畅诵读《沁园春 长沙》,做到 “读准字音(如 “舸”“怅”“峥嵘”)、把握节奏(上下阕停顿差异)”,并能模仿名家朗诵调整重音(如 “争”“击”“竞” 需重读); 2.能通过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四要素梳理词的内容,用简洁语言概括上下阕核心:上阕描绘湘江秋景,下阕回忆往昔岁月,并用表格呈现梳理结果; 3.能识别 “湘江秋景” 中的核心意象(如 “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初步说出意象的 “动态 / 静态” 特征(如 “鹰击”“鱼翔” 为动态),并关联 “昂扬向上” 的情感基调; 4.能结合课上补充的时代背景(1925 年毛泽东革命活动),初步体会 “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 的青春态度,说出 1 点对 “革命年代青春” 的新认知。
4.学习重点难点
(一)学习重点 1.准确诵读词的韵律节奏,积累 “峥嵘”“寥廓”“挥斥方遒” 等文言词汇; 2.梳理上下阕内容脉络,明确 “景 — 忆 — 情” 的行文逻辑; 3.识别 “湘江秋景” 核心意象,感知意象的豪迈风格。 (二)学习难点 1.理解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的设问内涵,体会背后的责任感与青春抱负; 2.关联 “秋景意象” 与 “革命豪情”,初步理解 “以壮景抒壮志” 的写法。
5.学习评价设计
(一)评价原则 1.过程性评价为主,不中断学生学习活动,通过 “观察、小反馈、轻量化工具” 判断目标达成; 2.聚焦 “知识获得、能力提升、思维发展”,兼顾 “学习态度”,体现核心素养进阶(如从 “诵读准确” 到 “情感传递”)。 (二)具体评价设计 评价维度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工具评价意图知识获得1. 字音、词义掌握(如 “舸”“峥嵘”);2. 内容梳理准确性教师观察、个体抽查字词抽查清单(随机抽取 3-4 个关键词提问)诊断基础知识点掌握情况,及时补漏能力提升(诵读)1. 字音准确;2. 节奏合理;3. 情感初步传递个体展示、小组互评诵读评价量表(见下表)引导学生关注诵读细节,提升诗词诵读能力能力提升(梳理)1. 表格填写完整性;2. 内容概括简洁性小组展示、教师点评内容梳理表格(学生填写后展示)检验内容梳理能力,强化 “景 — 忆 — 情” 逻辑认知思维发展(意象)1. 意象识别准确性;2. 意象与情感关联合理性小组讨论分享、教师追问意象分析记录卡(学生简要记录观点)诊断意象分析初步能力,为后续深度探究铺垫学习态度1. 参与诵读积极性;2. 小组讨论贡献度教师观察、小组记录课堂参与度观察表(教师实时记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营造积极课堂氛围
附:诵读评价量表(学生互评 / 教师点评用) 评价指标优秀(3 分)良好(2 分)合格(1 分)字音准确无错读,多音字、生僻字(如 “怅”)读准仅 1 处错读,生僻字读准2 处及以上错读,生僻字误读节奏合理上下阕停顿清晰(如 “独立 / 寒秋,湘江北去”)主要停顿正确,个别句节奏稍乱停顿混乱,影响理解情感传递能通过重音(如 “争”“击”)传递昂扬感有重音意识,但情感传递不明显机械念字,无情感意识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诵读入境 —— 初品词的韵律(10 分钟)教师活动1 1.播放名家朗诵音频(如方明朗诵版),配以湘江秋景动态图片(PPT 展示),引导学生 “闭眼倾听,感受画面与情感”; 2.示范诵读,强调关键停顿(如 “独立 / 寒秋,湘江 / 北去,橘子洲头”)与重音(“争”“击”“竞”),讲解 “词的上下阕节奏差异”(上阕舒缓写景,下阕稍快忆事); 3.组织 “分层诵读”:先全班齐读,再小组内轮读,最后邀请 2-3 名学生个体展示。学生活动1 1.倾听音频与示范,标记停顿、重音; 2.参与齐读、小组轮读,调整自己的诵读节奏; 3.个体展示者分享诵读思路(如 “我重读‘竞’,因为觉得它能体现万物的活力”),其他学生用 “诵读评价量表” 互评。活动意图说明:通过 “听觉 + 视觉” 情境导入,降低诗词距离感;通过 “示范 — 练习 — 展示” 阶梯式诵读,达成 “准确诵读” 目标(学习目标 1),同时激发学习兴趣。环节二:文脉梳理 —— 读懂词的内容(15 分钟)教师活动2 1.发放 “内容梳理表格”(如下),提出引导问题:“上阕写了‘谁在何时何地做什么’?下阕又回忆了什么事?”; 2.给予 5 分钟自主阅读时间,后组织小组讨论(4 人一组),提醒 “结合课下注释,不懂的字词先标注”; 3.邀请 2 组展示表格,点评 “内容概括的简洁性” 与 “逻辑梳理的准确性”,补充 “1925 年毛泽东回到长沙开展革命活动” 的背景(1 分钟简要介绍,避免冲淡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关注 “忆往昔” 的过渡作用。学生活动2 1.自主阅读,填写表格,标注疑难字词(如 “寥廓”“峥嵘”); 2.小组讨论:交流表格内容,解决疑难字词(如通过 “课下注释” 理解 “峥嵘岁月” 指革命岁月); 3.小组展示,倾听点评,修正表格内容,明确 “上阕写景、下阕忆事” 的脉络。活动意图说明:通过 “表格支架 + 小组合作”,降低内容梳理难度,达成 “梳理内容、概括核心” 目标(学习目标 2),同时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附:内容梳理表格 维度上阕下阕时间寒秋往昔(革命岁月)地点橘子洲头(湘江边)长沙(与百侣同游之地)人物毛泽东(独立者)毛泽东与 “百侣”(革命同伴)核心内容描绘湘江秋景(如 “万山红遍”)回忆往昔革命活动(如 “挥斥方遒”)情感基调豪迈、昂扬坚定、振奋
环节三:意象初探 —— 关联景与情(12 分钟)教师活动3 1.提出问题:“上阕的秋景有哪些具体画面?这些画面是静态还是动态的?”,发放 “意象分析记录卡”(含 “意象名称、静态 / 动态、给我的感受” 三列); 2.组织 “个体思考 + 同桌交流”(3 分钟),后邀请学生分享(如 “‘鹰击长空’是动态,感觉很有力量”); 3.追问:“这些秋景没有‘悲秋’的伤感,反而很昂扬,为什么?”,结合 “1925 年青年毛泽东的革命理想” 简要点拨,引导学生初步关联 “壮景” 与 “壮志”。 学生活动3 1.圈画词中写景句,识别意象(如 “万山红遍”“百舸争流”),填写记录卡; 2.同桌交流感受,修正记录卡内容; 3.参与班级分享,思考 “秋景昂扬的原因”,记录教师点拨要点(如 “秋景的活力对应青年的抱负”)。活动意图说明:通过 “问题引导 + 记录卡支架”,达成 “识别意象、初步关联情感” 目标(学习目标 3),突破 “意象与情感关联” 的初步难点,为后续单元对比探究打基础。
7.板书设计
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 一、诵读奠基 —— 韵律节奏 1.字音:舸(gě)、怅(chàng)、峥嵘(zhēng róng)、遒(qiú) 2.停顿:独立 / 寒秋,湘江 / 北去,橘子洲头 3.重音:争、击、竞、主沉浮 二、文脉梳理 —— 景 忆 情 上阕(眼前)下阕(往昔)时间:寒秋时间:往昔地点:橘子洲地点:长沙内容:湘江秋景(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内容:百侣同游(峥嵘岁月、挥斥方遒)情感:豪迈昂扬情感:坚定振奋关键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设问,显抱负)关键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渡,连今昔)
三、意象初析 —— 壮景抒壮志 动态意象: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活力) 静态意象: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绚烂) 情感关联:秋景的 “壮”→ 青年的 “志”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一)基础层作业(必做,面向所有学生) 1.准确背诵《沁园春 长沙》,录制 1 分钟诵读音频(可参考课上示范,注重节奏与重音),提交至班级群; 2.整理课上标注的疑难字词(如 “寥廓”“挥斥方遒”),结合课下注释与工具书,完成 “字词释义表”(至少 5 个关键词)。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知识点(诵读、字词),达成学习目标 1 的保底要求。 (二)提升层作业(选做,面向中等水平学生) 1.结合课上意象分析,写一段 150 字左右的文字,描述 “湘江秋景给你的印象”,并简要说明 “秋景如何体现青年毛泽东的豪情”; 2.对比初中所学《观沧海》(曹操),找出两首诗 “写景风格的 1 个共同点”,用关键词记录(如 “都用壮阔之景抒壮志”)。 设计意图:深化意象与情感关联的理解(学习目标 3),初步培养比较思维,为单元对比研读铺垫。 (三)拓展层作业(选做,面向学有余力学生) 1.查阅资料(如《毛泽东年谱》简本),了解 “1925 年毛泽东在长沙的具体革命活动”,用 3-5 个关键词概括当时的时代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如何影响这首词的情感”; 2.尝试用思维导图梳理 “《沁园春 长沙》的景、事、情、志” 关联,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拓展时代背景认知,深化 “青春与时代” 关联(单元素养目标 1),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一)特色学习资源分析 1.名家朗诵音频(方明版):该版本语速适中,重音与停顿精准,能传递词的豪迈情感,帮助学生建立 “正确诵读范本”,解决 “不会读、读不出情感” 的问题; 2.湘江秋景动态图片 / 短视频(30 秒):选取 “橘子洲头俯瞰湘江”“万山红遍的岳麓山” 等实景画面,配合季节特征(秋叶、江水),让学生直观感受 “词中景”,降低 “秋景意象” 的抽象感; 3.1925 年长沙革命背景简表:提炼 “时间、事件、毛泽东身份” 三个核心要素(如 “1925 年,毛泽东在长沙开展农民运动,筹备国民党湖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避免背景介绍冗长,精准支撑 “情感理解”。 (二)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PPT 课件:用于展示 “秋景图片、诵读音频、梳理表格模板、背景简表”,操作简单,能快速呈现视觉与听觉资源,提升课堂效率; 2.音频播放设备(音箱):确保名家朗诵音频清晰,让全体学生感受诵读细节(如重音、语气),避免因音量不足影响诵读示范效果; 3.班级群(微信 / QQ):用于提交背诵音频作业,方便教师集中点评与学生互相学习,延伸课堂学习场景。 应用原则:技术手段为教学服务,不追求复杂,以 “简洁、实用” 为核心,聚焦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达成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