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6届高三第一学期 10月月考历史答案
选择题答案
1 B 2.C 3 D 4 C 5 D 6 D 7 D 8 B 9 B 10 B
C 12 D 13.C 14 B 15 A
二、非选择题答案
16.(20分)
(1)特点: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服务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维护政治统治;具有迷信色彩。(每点2分,任意三点即6分)
(2)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科学知识和思想文化的进一步传播。(6分)
目的:破除迷信,传播科学;维护共和体制;与世界接轨。(任意两点即4分)
(3)认识:民国的历法改革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促进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推动现代经济的发展;历法改革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服务于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任意两点即4分,言之有理即可)
17. (1)原因: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8分)
(2)变化:从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需要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从政治功能为主到兼具政治经济功能;从非法定节日到全国法定节日;范围从部分地区到举国欢庆。(6分)
意义:树立劳动者主人翁精神,培养劳动光荣意识;激发劳动群众建设热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进国家工业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6分)
18.(15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保障人民当家作主,1953—1957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经济改革和民主改革。(2分)
在经济改革中,发展生产力的“一五”计划和变革生产关系的三大改造同时进行。1957年底“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人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显著提高。1953年,中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至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出台。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保证了人民的当家作主地位,确立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以民主集中制原则为代表的人民大会制度。民主改革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地位,调动了人民建设的积极性,保障了“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10分)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改革奠定了民主改革的基础,而民主改革又保障了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3分)(
—————————

——————————

——————————
线
——————————
)
天津市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试卷(2025.10)
历史
第I卷 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如表为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情况统计。这体现了(  )
城市/人次/年份 上海 汉口 天津 北京
1846—1860 14 3 0 0
1861—1875 120 19 0 0
1876—1890 193 10 2 0
1891—1905 353 20 67 14
A.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 B.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
C.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D.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
2.1863年,天津港所进口商品中以棉布、糖等为主的生活资料的进口值占整个进口总值的31.2%,到1883年又增长到80.7%。与此同时,棉纱、机器、木材和铁路材料等产品所占比重,却始终未超过1%。这反映了此期天津港腹地(  )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B. 市场开放程度较低
C. 工业基础异常薄弱 D. 民众消费理念滞后
3 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进攻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
A.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B.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D. 历史叙述和历史观点
4.竹枝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形成下面这首竹枝词中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 “政局纷纷类弈棋,本来约法尚临时。四番总理曾更替,内阁从新组短期。”
A.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称帝 B.总理人选的频繁更换
C.民族资本主义的力量薄弱 D.辛亥革命后政局动荡
5 维新运动虽然被清王朝所镇压,但镇压者依旧成了被镇压者遗嘱的执行者。清廷执行“被镇压者遗嘱”的结果( )
A 完成了维新运动时的政治追求 B.舒缓了内政外交所面临的困境
C.实现了晚清社会制度的大转型 D.推动了国内革命新形势的成熟
6.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断不可一昧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  )
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 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 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
7.1917年,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中认为: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所以应该以美育代替宗教。据此可知,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  )
A.反思新文化运动局限性 B.对传统旧思想进行彻底批判
C.深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 D.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8.就是否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规定要“彻底断绝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及其他类似党派的一切联系”。中共“二大”提出“民主联合战线”,同意与中国国民党进行“党外联合”。中共“三大”决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
A.找到了实现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B.基于国内外革命形势变化做出的调整
C.总结经验教训并在政治上走上了成熟
D.能依据国情独立自主地制定方针政策
9.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
开始时间 代议机关名称
1934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甘边区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6年3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北省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7年5月 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议会
1938年11月 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参议会
1945年10月 陕甘宁边区下辖县(乡)将参议会改为人民代表大会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
C. 国共两党阶级斗争的推动 D.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
10 1949年4月11日,刘少奇在与民族工商业家等各界人士座谈会后,写下《天津工作问题》调查提纲:“必须正确建立与改善以下各方面的关系:即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这四面八方的关系即全面关系都必须很好地照顾到。”这一思想(  )
A.推动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展开 B.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特征
C.贯彻了《论十大关系》的精神 D.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11. 下表为1949—1956年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及粮食产量变化情况。这反映出( )
时间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农林牧渔业产值(亿元) 326 384 420 461 498 506 501 500
粮食产量(百万吨) 113 132 143 163 166 169 183 192
A.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B. “一五”计划逐步开展
C. 生产关系变革成效显著 D. 农村土地改革的完成
12 如图是某博物馆馆藏的1957年山东工学院附属工农速成中学颁发的毕业证书。它为研究新中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  )
毕业证书 工速字第七十二号 学生王xx系山东省掖县人,现年廿六岁,在本校二级一班修业期满,准予毕业。此证。 校长 刘×× 1957年6月15日
A.历史解释 B.时空背景 C.历史线索 D.文献史料
13.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发出通知提倡在新闻宣传以“勤劳致富”代替“劳动致富”。至此中国社会的舆论宣传“致富”的途径和方式不再限于“体力劳动”,并扩展到“体力劳动以外的技能、经验、经营管理”等方面。这一变化表明(  )
A. 革命观念依然在束缚经济发展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思想解放
C. 改革实践不断对理论提出要求 D. 多样化的生产分配方式逐步确立
1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从探索道路角度看,与该理论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的是(  )
“三三制”原则 B. 新民主主义论
C. 过渡时期总路线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5 如果在1930﹣2000年出版的国际图书中,分别检索“联合国”和“危机”,可得到两词出现频率的统计示意图。对下图反映的相关国际政治内容(  )
A.全球治理体系有待完善 B.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存在混乱
C.原有国际机制失去作用 D.世界局势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加
第II卷 非选择题
(共3题,共55分)
16.历法是国家通过行政权力向全社会推行的基础性时间制度,近代以来传统历法的权威性不断遭遇挑战,从而出现新的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历中首详各省节气时刻及昼夜长短诸例,天之道也;次列八卦方位二十四山、九宫紫白诸局,地之道也;中列十二月七十二候等类,时之道也;内复备人事之趋避(包括“御用六十七事”及“民用三十七事”)、吉凶之向背,人之道也。……顺之者昌,违之者殃。
——据清代缪之晋《大清时宪书笺释》(雍正元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历法的特点。(6分)
材料二 民国历书以授时为主,旨破除一切迷信。凡旧历书中之所谓方位、临值、宜忌等项,悉数删除,而以天文图说代之。
吾国近数年来讲求新政,亦仿用七日休息之例,而每过七日谓之“星期”而休息一日,而星期以次各日则谓之星期一、星期二等日,夫所以遇七日休息者,盖欲与世界大同,……而与环球各国亦不至彼此参差。
——据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二年历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政府改旧历行新历的背景及目的。(10分)
材料三 采用阳历的好处:“可以增进人民国家观念。”“历本一日不统一,时间经济之进行,即有一日之妨碍。”
——据于长缨《阴阳历在经济上之价值》(1923年)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视角谈谈你对民国历法改革的认识。(4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1920年5月1日,《新青年》出版了“劳动节纪念号”,发表蔡元培“劳工神圣”的题词和陈独秀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同时刊登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劳动法典》。上海、北京、广州、长沙、汕头、天津等地都举行了纪念“五一”节活动。上海工人发表了《五一宣言》,宣言抗议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迫。1922年“五一”节,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中国第一次劳动大会,并通过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此后,每年“五一”节,中国共产党或共领导的解放区都会举行一定形式的纪念活动。
——摘编自倪天祚《五一节庆祝活动在中国》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全国放假一日。此后,每年“五一”节期间,北京和全国各地都举行群众性的集会游行活动。各种游艺场所、公园、礼堂在“五一”节免费开放,并举办各种文体娱乐活动。此外,还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人民日报》等媒体也集中宣传劳动模范事迹,报道各地开展生产竞赛、技能竞赛等活动。
——摘编自王云红《中国的五一:劳动节的由来与发展》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20年代“五一”节纪念活动在中国兴起的背景。(8分)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五一”节纪念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变化(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举行“五一”节活动的意义。(6分)
18.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以苏联帮助中国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围绕能源、原材料、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开展建设。在东北建成鞍钢等重工业企业,在上海重点发展机器制造业和轻工业,西北和西南地区成为国防工业建设要地。通过公私合营,用和平的方式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在这一时期,中国许多尖端科技项目,如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喷气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等开始起步。“一五”计划完成时,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在五年内提高了1/3。1955年8月,工资制代替供给制。1956年,职工工资有了大幅度提高。劳动保险、公费医疗等费用大幅度提高。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工业经济,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物质基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请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用唯物史观的原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改革和经济改革两者之间的关系。
高 年级 试卷 (

2
页 共
2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