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新世纪高级中学高复部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新世纪高级中学高复部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9月月考历史卷参考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7 9 10
A D D C B A C D C D
11 12 13 14 15 16
A A A C A A
17.
(1)从已有说法看,原来认为凤凰嘴为霸陵的说法已经被现代考古否定。从墓葬形制和外藏坑官署规模看,符合汉代帝王级别墓葬特点。从陵园特点看,符合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特点,与窦皇后墓同茔就应该是汉文帝墓。从陪葬品和封土看,符合史书关于文帝节俭的记载。
(2)大墓帝后级别独有的墓葬形制,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特点;大墓“皆以瓦器、不治坟”的特点,印证了西汉初年实行提倡节俭的休养生息政策;大墓出土的铜印表明汉代字体为隶书。
18.
(1)有利因素: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和意识逐步增强;孝文帝迁都洛阳,占据传统中国的政治中心,具有政治地理优势。
不利因素:北魏是少数民族政权;北魏在礼仪文化方面居于劣势地位;北魏政权中的守旧势力较强。
(2)特点:吸纳华夏礼仪的同时保留鲜卑旧俗。
积极影响:增强北魏各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汉化)进程;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19. 
(1)在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破坏,唐朝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并被后世沿用。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2)安史之乱后,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唐及后世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加深,户口分布上南北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南方逐步成为文化发展重地。逐渐形成了北方为政治中心,南方在经济文化上占据优势的局面。
(3)在安史之乱后,海上贸易活动得到新发展,交往地区扩大,东南的海上贸易成为中国对外经贸往来的主导,并得以长期延续。
(4)唐朝中后期以来,韩愈等提出复兴儒学,开启了儒学复兴运动,对后世宋明理学兴起产生重要影响。唐朝后期文学艺术出现新流派、新形式(如词、古文运动等)、新内容等,对后世文学艺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科技发展,如唐末火药开始运用于战争等,这些对后世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长沙市新世纪高级中学高复部第一学期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据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
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2.在河南郑州和偃师的商朝都城遗址,都发现了大规模的城墙,城内发现了宫殿建筑基址、军事防卫设施和祭祀场所,而生产活动的痕迹则非常少见。这说明商朝时
A.原始的农耕活动尚未形成 B.都城屡迁主要是在逃避战争
C.不同都城间存在分工合作 D.城市主要功能是军事和政治
3.《左传》记载:公元前605年郑国大夫子公参加国君的宴会,正值食用罕见的鼋(大甲鱼,楚人奉献)汤,郑灵公赐大夫食用,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当年夏天,子公“弑灵公”。在上述事件中(  )
A.楚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B.记载者冲破了传统价值观念
C.传统宗法制度失去了功能 D.君臣都存在一定的失礼行为
4.春秋战国时期,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的主张。诸子提出以上思想的目的在于(  )
A.推动旧的贵族等级体系进一步瓦解 B.创立新的学派以指导各国实行变法
C.希望自家主张成为统一天下的思想 D.为后世中华传统文化提供源头活水
5.“县官”一词源于《礼记·王制》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论。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中记载:秦国国君及其家室称为“公室”“王室”,秦始皇下令将“公室”“王室”的称号改为“县官”。秦始皇此举旨在(  )
A.继承先秦时期的天下观 B.彰显国家一统的丰功伟绩
C.恢复对王畿地区的统治 D.加强对地方基层官员管理
6.公元前214年,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这条人工运河,虽经历代修缮利用,但“皆循其故道,因时而损益之,终不能独出新意,易其开辟之成规”。这说明灵渠(  )
A.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保障了秦朝的长治久安
C.确立了中央对云贵地区管辖 D.推动了岭南的经济发展
7.汉初相继为相者都是追随刘邦的开国元勋,到了惠帝(高祖之子)时,所任丞相曹参、王陵、陈平既是勋旧又是皇帝的长辈。每遇大议,皇帝甚至亲自到相府议政。这一现象说明,汉初(  )
A.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趋于完备 B.君主至尊局面改变
C.丞相掌握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 D.臣僚弄权现象凸显
8.汉武帝时期的朝廷群臣中,儒家、黄老、法家等各色人等,应有尽有;与之不同的是,对诸侯国官员的选用则重用儒生,众多儒生如董仲舒、夏侯胜等被选派担任诸侯国的相、中尉、内史等要职。这一不同旨在(  )
A.完善地方治理体系提高效能 B.建构儒学为主流的价值体系
C.平衡各方势力维护政权稳定 D.强化皇权为核心的政治秩序
9.《三国志》记载,孙权封儿子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琊王,居虎林(今安徽省),而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孙权该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瓦解分化曹魏政权 B.阐明政权的合法性 C.表明统一南北的意志 D.制造统一全国的舆论
10.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司马懿卤城之战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司马懿)还保营。 《汉晋春秋》
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晋书》
辛巳,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首三千,懿还保营。 《资治通鉴》
A.诸葛亮技高一筹击败司马懿 B.蜀军魏军互有胜负最终魏军取胜
C.司马懿老谋深算且击败蜀军 D.诸葛亮与司马懿进行了正面作战
11.祝总斌在《试论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中谈道,中古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据此可知(  )
A.政治地位决定了士庶的差别 B.士族因免徭役而经济实力强大
C.婚姻关系固化了当时的阶级 D.门阀政治是当时政治的主流
1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故重武轻文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人还以卫青、霍去病为榜样,认为他们虽然不读书,却能成为公辅,故“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谁能端坐读书,作老博士也”,这反映出当时(  )
A.门阀政治影响社会阶层流动 B.唯才是举成为社会共识
C.佛道两家发展为时代主旋律 D.社会动荡激发爱国情怀
13.唐太宗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这反映了唐太宗(  )
A.以民为本的国家治理思想 B.君主应该接纳臣民的谏议
C.认为君主是国家治理根本 D.充分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14.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共同在政事堂开会商议军国大事。唐玄宗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兼任六部尚书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政事堂”也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办事的常设机构,有自己独立的印、公文和僚属。这表明(  )
A.君主试图逐步削弱相权 B.尚书省被剥夺执行诏令的权力
C.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 D.六部变成中书门下的隶属机构
15.杜牧诗作《江南春》中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但事实上北朝当时的寺庙远比南朝要多。杜牧的主要意图是(  )
A.倡导儒学复兴 B.揭示南朝灭亡教训 C.暗讽崇佛现象 D.描述南方别致景色
16.唐代实行铜钱与布帛谷粟并用的货币制度。但唐中后期,民间常用“除陌”交易,即可用不足百数的货币(通常为80钱),当做百钱行使。这反映了唐朝中后期(  )
A.商品经济发展 B.通货膨胀严重 C.封建剥削加重 D.抑商政策松动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18题3小问,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于未央宫,群臣遵其遗诏葬于霸陵,但霸陵的具体位置并不确定。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元代学者骆天骧在《类编长安志》认为:“(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这个说法一直被后世沿用。但是,2011年考古专家勘探确认凤凰嘴地点并无汉代墓葬遗存,排除了其为霸陵的可能。江村大墓在距离凤凰嘴2000米的地方,考古专家发现了该墓平面为“亞”字形大墓。“亞”字形在汉代是顶级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考古专家扩大勘探范围后,发现一道东西长1 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左右的夯土围墙把江村大墓和汉文帝的窦皇后墓合围在一个大陵园内,两座大墓同处于一陵园内称为“同茔”,一人一墓一坟头称为“异穴”,正好体现出汉代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的特点。如图:
江村大墓地表无封土,外藏坑出土了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 500余件,铜器和铁器数量较少、器较小,与史载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铜印章刻有“车府”“器府”“中司空印”等隶书文字,表明大墓周围外藏坑应为模仿现实官署、府库建造,这样的官署、府库大约有100多个,领导这些官署的一定是皇帝级别的墓主人。据此,江村大墓最终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西汉十一座帝陵名位问题全部解决。
——摘编自孙晓波《霸陵之谜 “江村大墓”发掘始末》
(1)阅读材料,概括指出江村大墓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的理由有哪些?(9分)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江村大墓印证了汉朝的哪些时代特点?(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在塑造华夏正统过程中,北魏政治文化具有特殊性,其礼仪仍保留有拓跋鲜卑旧俗,但北魏吸纳华夏礼仪、开创新局的态势不容小觑。虽偏安江南,东晋南朝在礼仪制度上居于优势地位,仍以华夏文化正统自居。道武帝开国以后,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潜滋暗长。延至孝文帝,自觉塑造华夏正统的意识更为突出。中书监高闾认为判别华夷的标准在于是否“地据中夏”,具有鲜明的政治地理的概念。同样在文化标准上,北魏虽然有限度地承认南朝作为华夏政权的合法性,但以“中夏”自居,视南齐为“南夏”。由此可见,北魏正统观念存在地域与文化两种不同的判别标准,但无论具体标准为何,均凸显出孝文帝积极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强烈意识。
——摘编自赵永磊《争膺天命:北魏华夏天神祭祀考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8分)
(2)据材料概括北魏政治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政权塑造华夏正统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安史之乱: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
材料 下图是《哈佛中国史·世界性帝国:唐朝》的思维导图。该书作者认为,以755年“安史之乱”为标志的历史断裂不仅对王朝命运而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轨迹来说,亦是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是真正的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
——摘编自陆威仪《哈佛中国史·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对安史之乱是“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的观点加以阐释。(1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