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设计以“文本研读为核心,情感共鸣为纽带”,结合高二学生认知特点,通过“字—词—句”细品与背景补充,引导学生感受鲁迅“悲愤怒斥与理性思考交织”的文风。注重“读—思—议”结合,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传承“以笔为刃、坚守正义”的精神,实现语文学习与价值观培养的统一。二、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桀骜、喋血、浸渍”等词语,分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等关键句的表达效果,提升文本解读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梳理事件脉络,理解鲁迅“哀痛、愤怒、反思”的情感层次,培养辩证思考历史事件的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鲁迅“冷峻文字下的炽热情感”,感受散文“情理交融”的审美特质。文化传承与理解:铭记“三一八”惨案历史,传承刘和珍等青年的爱国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梳理文章围绕刘和珍展开的事件(请愿、遇害、追悼),理解关键句的含义;把握鲁迅“悲愤交加,呼唤猛士”的情感主线。难点:理解“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语句的深层逻辑;体会鲁迅“批判庸人、歌颂猛士”的复杂立场。四、教学方法及准备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兴趣,“问题引导法”推动研读,“小组讨论法”促进合作,“对比阅读法”深化理解。准备:教师制作PPT(含“三一八”惨案史料、鲁迅生平背景);学生提前预习,标注疑难词句,搜集刘和珍相关事迹。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30秒“三一八”惨案历史影像片段(无敏感画面,侧重群众请愿的庄重与事后的肃穆),提问:“画面中,一群青年为了理想走向街头,却遭遇了残酷的镇压。100多年后,我们为何还要纪念他们?今天,让我们跟随鲁迅的文字,走进《记念刘和珍君》,寻找答案。”补充背景:简要介绍1926年“三一八”惨案(段祺瑞执政府镇压请愿群众,刘和珍等47人遇害),明确鲁迅写作此文的直接动因——“为了忘却的记念”,为文本研读铺垫情感基调。(二)初读感知字词积累:重点字音:桀骜(jiéào)、喋血(diéxuè)、浸渍(jìnzì)、殒身不恤(yǔnshēnbùxù),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并标注易错点;重点词义:“桀骜”(倔强不驯)、“喋血”(血流满地)、“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结合语境理解——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中,“淋漓”既写血的状态,更暗含鲁迅对惨案的悲愤。梳理脉络:学生快速默读全文,以“刘和珍的事迹”为线索,用表格梳理内容:事件阶段 关键内容 鲁迅情感生前印象 预定《莽原》、始终微笑 温和的怀念请愿遇害 中弹仆倒、再被击伤 深切的悲痛与愤怒追悼反思 驳斥流言、呼唤猛士 理性的批判与呐喊小组代表分享,教师补充:明确文章“以记念刘和珍为核心,辐射对惨案的反思、对猛士的歌颂”的结构特点,避免学生陷入“仅记个人事迹”的局限。(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聚焦“字—词—句”,析情感与逻辑:句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提问:“‘直面’‘正视’为何不用‘面对’‘看见’?‘哀痛者’与‘幸福者’是否矛盾?”引导分析:“直面”“正视”强调主动、不逃避,凸显猛士的勇气;“哀痛”因见证苦难,“幸福”因坚守理想,二者统一于猛士“以苦难为己任”的精神,暗含鲁迅对“真猛士”的赞颂。句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字词品析:“惨象”指血腥镇压,“流言”指“受人利用”的污蔑,“尤”字突出流言比惨象更伤人,体现鲁迅对“庸人”“流言家”的批判;逻辑梳理:“默无声息”源于“惨象”的震慑与“流言”的窒息,而“沉默”的两种结局,是鲁迅对民众“不能再沉默”的呼唤,推动情感从“悲痛”转向“呐喊”。句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提问:“‘苟活者’指谁?鲁迅为何说他们‘会看见微茫的希望’?”明确:“苟活者”既指当时未敢行动的民众,也暗含鲁迅的自我审视;“淡红的血色”是烈士的牺牲,“微茫的希望”是鲁迅对“惨案唤醒民众”的期待,体现其“哀而不伤,怒而不馁”的理性。小组合作,析“细节中的人物”:要求:找出文中描写刘和珍的细节,分析其形象特点,完成“人物卡片”;示例:“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为了中国而死”点明其爱国情怀;“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温和外表下是坚定的理想,与“喋血”的惨烈形成对比,更显悲剧性;小组展示后,教师总结:刘和珍是“真猛士”的代表,鲁迅通过她的事迹,将“个体牺牲”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材料补充:分发李大钊《“三一八”殉难烈士追悼大会演说词》片段(“死者的血,是革命的血,是阶级斗争的血……我们要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对比分析:提问:“同样纪念‘三一八’烈士,鲁迅与李大钊的文字风格有何不同?为何不同?”引导思考:李大钊的文字更“激昂”,直接号召“前进”,符合其“革命先驱”的身份;鲁迅的文字更“冷峻”,在悲痛中夹杂反思(如批判“庸人”“流言家”),源于他“以笔为刃,解剖社会”的写作立场;总结:二者虽风格不同,但核心一致——都在“纪念烈士,唤醒民众”,让学生理解“同一事件,不同作者因身份、视角不同,表达会有差异”,培养多元解读能力。六、板书设计6.1记念刘和珍君(鲁迅)一、记念对象——刘和珍生前:预定《莽原》、始终微笑(温和坚定)牺牲:请愿遇害、殒身不恤(真猛士)二、鲁迅情感——三层递进悲痛:惨象与流言→目不忍视、耳不忍闻愤怒:批判庸人(忘却)、流言家(污蔑)呐喊:呼唤猛士→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三、核心主旨纪念烈士,传承精神反思现实,唤醒民众七、作业设计基础作业:摘抄文中3句关键句,结合语境写200字赏析(侧重“字词表达效果”);拓展作业:结合《记念刘和珍君》与课后“学习提示”,写300字短文《“真的猛士”在今天》,思考“当代青年如何传承‘猛士精神’”;选做作业:搜集“三一八”惨案中其他烈士(如杨德群)的事迹,制作1页“烈士小传”(图文结合)。八、教学评价及反思(1)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如关键句赏析)、小组展示(人物卡片、对比分析),判断学生是否掌握“字词理解、情感梳理、主旨把握”目标;作业中“短文写作”“烈士小传”,评价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达成度。(2)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字词细品”避免了“泛泛而谈”,但对比阅读环节时间较紧,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表达;后续可提前让学生预习对比材料,或缩短“情景导入”时间,给研讨留更多空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