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新田一中2025年下期高一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陶寺古城遗址距今4300—4000年,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和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随葬陶鼓、玉钺等器物,小型墓葬却没有随葬品,还发现了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这表明当时(  )
A.社会分工日益细化 B.已出现了早期国家
C.部落之间联系紧密 D.不同地区交流频繁
2盉(hé),古代酒器,用陶或青铜制成,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的浓淡。如图为不同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盉,这一系列考古发现可以用于印证(  )
A.社会等级分明有序的国家出现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C.农业大发展进步推动社会分工 D.中国古代制陶业发达技术先进
3.如表所示为有关原始社会时期河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部分考古发现。这些发现可集中说明(  )
领域 考古发现
种植业 9000年前的漯河贾湖遗址中已有人工培植的水稻 8000年前的郑州沙窝李遗址中存在大量粟的窖藏
制陶业 10000年前,郑州李家沟人就已创造出陶器 6000年前的庙底沟彩陶影响范围覆盖大江南北
丝织业 8000年前,郑州裴李岗遗址和漯河贾湖遗址中已经出现纺轮 7300年前,郑州莪沟遗址已经出现陶制蚕蛹
建筑业 30000年前,郑州赵庄垒筑的原始祭坛,成为中国营造之源 8000年前,郑州唐户建造半地穴式住房,开中国北方土木建筑架构之先河
A河南地区的先民率先建立早期国家B中华民族分布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
C中原地区对中华文明起源贡献突出D彩陶文化的推广引领南北经济交流
4.甲骨文记录了许多王室职官名称,如“尹”“作册”“小臣”“牧”“犬”“司工”等。其中,“尹”为官名者在卜辞中多见,大抵相当于后世辅助君主的“相”。这体现出商代(  )
A.官僚之间相互牵制 B.专制王权确立
C.国家机构较为完善 D.行政机构臃肿
5.周武王去世后,其子姬诵年幼,尚不能亲自执政,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成为了摄政王,负责辅佐周成王执政,却不能取而代之。这体现了(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6.西周时期周天子在分封、册命、赏赐等政治场合对臣下的称名方式主要有私名和官名两类;春秋时期周天子王命中的称谓却以亲属称谓如“伯父”“叔父”“伯舅”等为主。下列选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逐渐强化 B.旧有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
C.周天子借亲缘关系维系分封秩序 D.统治者重视维护儒家伦理道德
7.战国时期,“夷夏之防”不再被强调,华夏(“中国”)与周边“戎夷”共同构成“天下”的观念也见于当时文献。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
A.诸侯争霸战争的减少 B.变法运动的开展
C.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 D.百家争鸣的推动
8.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广,新开垦的土地面积增加,各国开始用尺来说明面积单位,并通过统一度量衡来保障税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统一度量衡促进土地私有化 B.争夺土地是统一度量衡的主要目的
C.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制度变革 D.铁器牛耕的推广直接引起各国变法
9.下表所示的内容是百家争鸣期间部分先秦思想家的主张。这反映了他们(  )
人物 主张
老子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孔子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荀子 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
A.代表了下层百姓的利益 B.提出不同的治国方略
C.都提倡“仁政”学说 D.都强调实现富国强兵
10.一石谷物的价格在秦始皇三十一年上升至一千六百钱,楚汉战争时攀升至一万钱,至文帝时又落到数十钱。为抑制谷价波动,汉武帝推行(  )
A.币制改革 B.盐铁官营 C.均输平准 D.独尊儒术
11.自汉武用弘羊计,置均输官,笼天下之货,贵卖贱买。又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仕宦为吏,重赋税以困辱之。乃用卜式,下缗钱令,用张汤、杜周腹诽法,以税民深者为明吏,自是商贾中人之家大率破产入官,不事畜藏,而贾人亦大困矣。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A.铸币权力收归中央 B.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C.政府加强干预经济 D.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12.《晋书》记载:公元404年,建康发生了一次大风灾,导致“贡使商旅,方舟万计,漂败流断,骸胔相望”,《南齐书》记载:“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也”,两则记录(  )
A.表明商税成为主要税源 B.脱离了历史客观事实
C.意在控诉社会政治腐败 D.反映出当时商业繁荣
13.梁朝琅琊王氏出身的建康令王复,性情儒雅,从未骑过马。他一见马嘶鸣跳跃,便惊慌失措道:“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该故事折射出(  )
A.察举制度的缺陷 B.民族隔阂的加深
C.南北经济的差异 D.门阀士族的衰落
14.马球运动源于唐朝。考古发现,唐长安城西市遗址出土“渤海靺鞨”铭文马球纹铜镜,吉林和龙渤海国墓葬出土唐王朝的马球纹锦。这可以用于说明(  
A.唐朝对边疆实行羁縻政策 B.丝绸之路推动文化交流
C.唐朝与渤海国的文化互动 D.民族交融推动文化创新
15.唐朝时,在少数民族朝贡之后,统治者往往会回赐大量财物,还册封官职。凉州都督李大亮认为“以中国之租赋,供积恶之凶虏,其众益多,非中国之利也”,进言减少对少数民族的赐予,太宗不纳。唐太宗的做法(  )
A.说明边疆少数民族威胁唐朝的统治 B.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C.旨在以和平手段来维护边疆的稳定D.给中央政府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16.图1所示为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任命的部分藩镇节度使身份情况统计。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安史之乱后唐朝(  )
图1
A.藩镇割据问题得以缓解 B.地方官员结构严重失衡
C.政治中心逐步发生转移 D.力图重建地方统治秩序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周公制礼作乐,将远古至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发展成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礼”强调“别贵贱,序尊卑”,以“尊尊”“亲亲”为基本原则,通过各种礼仪规范,使每个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乐”则是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营造和谐的氛围,以“和同”为目的,使不同等级的人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社会的和谐与统一。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商鞅在秦国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以法治国,废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新的军功爵制。韩非主张“以法为本”,“法不阿贵”,认为法律应该平等地约束所有人,不论贵贱。这些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礼乐制度的特点。(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思想变革的原因,并说明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从政治地理的角度来看,汉武帝之后,在政治地理格局上,不但汉初王朝直接领属郡县与王国独立领属郡县并立的格局被彻底改变,中央集权程度大大加深,王朝还通过积极有效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在北疆确立了对匈奴侵扰的有效辖制。
——摘编自郑帼《两汉之际的政治地理研究》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为治理边疆所采取的措施。(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边疆治理的特点。(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乾坤众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6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大一统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基因性要素,其萌发及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大一统思想滥觞于夏代的“王天下”观念,经孔夫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制政治体制的建立,逐渐形成为一种较完善的传统政治思想理念。这种大一统思想,有助于中国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过程的促成与深化,推动了中国各民族交融汇聚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培育并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
——摘编自郑信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秦汉与大一统”为主题,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新田一中2025年下期高一年级10月阶段性测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题题(共16题,每小题3分,总计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C C B C C C B C C D D C C D
1.【答案】B【解析】陶寺古城遗址有宫城,说明已出现政治中心,存在统治阶层;墓葬随葬品差异大,体现出明显的贫富分化,观象台遗迹表明有了公共服务活动,这些符合早期国家出现的特征,已具备国家的一些要素,故选B项;材料虽展示了不同遗迹,但没有提及各类工作具体的细化情况,排除A项;材料围绕陶寺古城遗址展开,未涉及与其他部落的联系情况,排除C项;材料仅针对这一遗址,并未提及与其他不同地区的交流,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不同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盉整体形状类似,但局部有所不同,表明此时各文化遗址发展存在相似性,同时又具有各遗址的特色,故选B项;材料强调不同文化遗址中出土陶或青铜制成的酒器,表明此时各遗址手工业有所发展,社会等级分明强调社会出现贫富阶层分化,两者主旨不符,排除A项;社会分工强调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材料强调各遗址出土酒器,表明其手工业有所发展,未涉及有专门的手工业人员,排除C项;材料强调各文化遗址出土手工业品,表明此时处于新石器时代,整体生产力较为落后,故制陶业技术不发达,排除D。
3【答案】C【解析】河南地区在原始社会时期,种植业有9000年前人工培植水稻、8000年前粟的窖藏等,制陶、丝织、建筑等领域也有诸多突出成就,原始祭坛开启营造之源、半地穴式住房开北方土木建筑架构先河,可见中原地区对中华文明起源贡献突出,故选C项;材料所述内容仅限于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如农业和手工业,但早期国家如夏朝形成于更晚时期,与材料中30000年前至6000年前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聚焦河南地区的发现,未提及其他区域文化,无法体现多元一体格局所需的多地区互动与融合,排除B项;庙底沟彩陶影响范围虽广,但材料未显示其直接推动南北经济交流,彩陶文化属于艺术传播而非经济引领,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甲骨文记载的商代职官如“尹”“作册”“小臣”“牧”“犬”“司工”等,涵盖了辅政、文书、侍从、畜牧、狩猎、工程等多个领域,其中“尹”相当于后世的宰相,表明商代已形成初步分工的国家管理机构,故选C项;材料仅列举职官,未提到官僚间牵制相关内容,排除A项;专制王权确立于秦代,商代王权受贵族和神权制约,并非绝对专制,排除B项;商代官职设置精简,适应早期国家规模,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略
6.【答案】C【解析】西周时期分封制下周天子称臣下私名或官名,体现等级秩序,而春秋时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周天子在王命中使用“伯父”“叔父”等亲属称谓,意在通过强调血缘亲疏来拉拢诸侯,维持分封体系,故选C项;春秋时血缘政治实际因诸侯争霸而弱化,分封制逐步瓦解,称谓的变化恰恰表明周天子想通过强调血缘关系来维系旧有秩序,故排除A项;题干仅体现称谓变化,无法直接表明贵族等级体系,西周春秋时儒家伦理道德尚未形成,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交流增加,各民族交往密切,许多戎狄蛮夷逐渐接受华夏文化,融入华夏族,推动“天下”观念形成,各族共同构成“天下”,故选C项;诸侯争霸战争在战国时期并未减少,反而更加频繁激烈,如长平之战等大规模冲突,战争加剧了民族交流而非减少,因此不能作为夷夏观念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变法运动如商鞅变法主要聚焦国内政治经济改革和军事强化,旨在富国强兵,虽间接增强国家实力,但未直接推动夷夏界限的模糊,排除B项;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活跃,儒家等学派虽有夷夏之辨,但观念转变主要源于实际民族融合进程,而非思想争论直接导致,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略
9.【答案】B【解析】略
10.【答案】C【解析】略
11.【答案】C【解析】汉武帝时期采用桑弘羊之计,设置均输官控制天下货物,实行贵卖贱买,同时限制商人社会地位和加重赋税,并运用卜式、缗钱令和腹诽法等手段,导致商人破产,这些措施体现了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经济运作,加强了对商业和市场的控制,故选C项;材料未提及货币制度,而是聚焦货物调控和商人政策,排除A项;材料主要围绕对商业及商人的管理措施,没有提及土地兼并问题,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政府管控商业手段,未体现经济实力增强的信息,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晋书》记载建康风灾导致大量商旅船只损失,表明商业活动频繁;《南齐书》记载广州刺史轻易获巨款,折射出商业财富丰厚,两者共同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繁荣,故选D项;材料未直接涉及商税作为主要税源,且当时农业税仍占主导,排除A项;两则记录出自正史,一般视为可信史料,并非脱离事实,排除B项;《晋书》记载自然灾害,《南齐书》虽暗示腐败但更侧重描述商业现象,而非刻意控诉政治腐败,排除C项。
13.【答案】D【解析】门阀士族长期生活优越,如材料中王复身为士族却连马都不认识,反映其脱离实际,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预示着门阀士族走向衰落,故选D项;察举制是汉朝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民族隔阂加深多见于胡汉冲突,王复的行为与民族矛盾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南北经济差异如农业类型或商业发展,但王复不识马是士族脱离生产的个人表现,而非经济差异的宏观反映,排除C项。
14.【答案】C【解析】唐长安城出土“渤海靺鞨”铭文马球纹铜镜,表明渤海国文化元素传入唐朝中心,同时渤海国墓葬出土唐朝马球纹锦,反映唐朝文化输出至渤海国,这直接体现了双方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故选C项;羁縻政策是唐朝对边疆民族的政治管理方式,但材料聚焦文化物品的交换而非政策实施,因此不能直接说明羁縻政策的实行,排除A项;唐朝与渤海国的互动位于东北亚,不属于丝绸之路主干道,且材料未涉及丝路作用,排除B项;民族交融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但材料仅展示马球文化的传播现象,并未体现文化创新,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唐太宗回赐财物、册封官职等做法,是想通过和平手段,以经济和政治手段安抚少数民族,维持边疆稳定和谐局面,符合唐朝利益,以保边疆长治久安,故选C项;材料中太宗主动回赐和册封,显示其视少数民族为可争取对象而非威胁,李大亮的言论反映潜在担忧但非现实威胁,唐朝前期如贞观之治边疆相对安宁,排除A项;册封官职仅为名义控制,唐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管理依靠都护府等机构,回赐财物是安抚手段而非强化中央集权,如对吐蕃的赐予并未加强直接统治,排除B项;李大亮指出经济负担风险,但太宗不纳表明其优先政治稳定,唐朝前期租庸调制保障财政,回赐未造成沉重负担,如对回纥的赏赐未影响经济,排除D项。
16.【答案】D【解析】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任命各地区的藩镇节度使时,文官比重高于武官,这是唐朝政府为了重建地方统治秩序,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对藩镇的管理,故选D项;藩镇割据并未缓解,后期反而加剧,与史实矛盾,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藩镇节度使这一群体,与官员结构(如文武比例或阶层分布)无关联,排除B项;唐朝政治中心始终在长安、洛阳,未因藩镇设置发生转移,此选项与题干逻辑无关,排除C项。
材料分析题(共4小题,总计52分)
17.答案】
(1)特点:以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礼”“乐”结合,相辅相成;注重礼仪规范和社会秩序。(6分,1点2分,任答3点)
(2)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发展;士阶层崛起,学术下移。(4分,1点2分,任答2点)
影响:推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促进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为后世治国思想提供多元选择。(4分,1点2分,任答2点)
【解析】
(1)据材料一“发展成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可得以宗法等级制为核心;据材料一“‘礼’强调‘别贵贱,序尊卑’,以‘尊尊’‘亲亲’为基本原则”、“‘乐’则是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和同’为目的”,可得“礼”“乐”结合,相辅相成;据材料一“通过各种礼仪规范,使每个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使不同等级的人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社会的和谐与统一”,可得注重礼仪规范和社会秩序。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并结合所学政治方面知识,可得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经济方面知识,可得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发展;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思想文化方面知识,可得士阶层崛起,学术下移。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了新的军功爵制”、“认为法律应该平等地约束所有人,不论贵贱”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推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促进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以及为后世治国思想提供多元选择等视角思考和作答,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18.【答案】
(1)措施:北击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大片地区;设河西四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6分,1点2分,任答3点)
(2)特点:政策开明;以和平方式为主(或以怀柔、招抚为主);实行羁縻府州制度,边疆民族具有较高自治性;治理方式灵活多样。(6分,1点2分,任答3点)
【解析】
(1)据材料一“通过积极有效的一系列军事行动”结合所学可知,北击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大片地区;设河西四郡;派张骞出使西域;据所学中国古代史可知,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2)据材料二“朕独爱之如一”可知,政策开明;据材料二“以怀柔、招抚为主”可知,以和平方式为主(或以怀柔、招抚为主);据材料二“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可知,实行羁縻府州制度,边疆民族具有较高自治性;据材料二“以怀柔、招抚为主......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可知,治理方式灵活多样。
19.【答案】
(1)特点: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迁徙涉及阶层多;民族成分繁杂。(6分,1点2分,任答3点)
(2)意义:推动了民族交流融合;为隋唐开放的民族观和文化观奠定基础;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和发展;为国家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明的丰富发展;有利于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8分,1点2分,任答4点)
【解析】
(1)据材料图片中的流民方向可知,由北向南迁徙;据材料“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可知,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据材料图片迁移范围可知,迁徙活动范围广;据材料“百官流亡者十八九”“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可知,迁徙涉及阶层多;据材料“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同样成为流动人口”可知,民族成分繁杂。
(2)据材料“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可知,推动了民族交流融合;据材料“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结合所学可知,为隋唐开放的民族观和文化观奠定基础;为国家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据材料“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结合所学可知,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和发展;据所学中国古代史可知,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明的丰富发展;有利于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
20.【答案】
示例
论题:秦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推动了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阐述:秦统一后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具体表现为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三位一体。该体制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官制为承上启下的中枢机构,为专制皇权服务;郡县制旨在加强对基层的管理,进而维护大一统。在郡县制推行过程中,乡亭组织、什伍组织以及户籍制度也得到发展,皇帝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条垂直统治体系。在秦的基础上,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来加强君权;地方上,郡县制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进一步推广,汉王朝大一统格局更加稳固。政治的大一统推动中华文化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以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来维护大一统政权,并将之贯穿到国家政治理念之中。从此,“大一统”开始成为中国政治鲜明的价值取向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12分)
【解析】
首先,据材料“大一统思想滥觞于夏代的‘王天下’观念……随着中央集权制政治体制的建立”、“逐渐形成为一种较完善的传统政治思想理念”等并结合所学,以“秦汉与大一统”为主题,可以拟定论题“秦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推动了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其次,据材料“到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制政治体制的建立,逐渐形成为一种较完善的传统政治思想理念”、“这种大一统思想,有助于中国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过程的促成与深化”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围绕以下方面进行阐述:秦统一后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汉承秦制”、政治的大一统推动中华文化的大一统,汉武帝以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来维护大一统政权等。最后,末尾要附上总结性的语言(小结),以升华所拟定的论题,如西汉汉武帝以后,“大一统”开始成为中国政治鲜明的价值取向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