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下图是古人类遗址分布图。通过观察此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古人类会制作工具 B.古人类当时手工业发达C.古人类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 D.古人类过着群居生活2.如表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南北方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概况。据此可知,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流域 谷物 交通工具 建筑材料长江 稻 舟 木黄河 粟 车 土A.生活习惯相似 B.经济条件差异 C.思想观念分歧 D.自然环境不同3.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宣布,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考古证明距今5000年左右已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材料表明中国( )A.早期国家形态已出现 B.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C.五千年文明史获认可 D.新石器时代生产水平高4.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陶器,还制作乐器琴瑟,黄帝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制造船只,而考古学者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骨笛、蚕茧和丝织品等。这些发现说明远古传说A.都是真实的 B.蕴含着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C.完全不可信 D.可以印证考古发现的真实性5.“他一心治水,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 ”他是( )A.尧 B.舜 C.鲧 D.禹6.“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那就是中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及其建立者分别是( )A.西周、周武王 B.夏朝、禹 C.商朝、汤 D.夏朝、桀7.七年级某同学在历史教材上绘制了如下的示意图①和②两处应该填写的依次是( )A.世袭制、禅让制 B.世袭制、分封制 C.禅让制、世袭制 D.世袭制、郡县制8.《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征是A.由周天子亲自实施 B.为了兼治天下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奖励有功之臣9.周顷王继位时,王室财政拮据,竟无法办理周襄王的丧事。顷王只得派人去鲁国讨钱。鲁国国君派使者送钱到都城,才安葬了襄王,这时襄王已去世一年多。这一史实说明了( )A.鲁国比较尊重周天子 B.周天子注重节俭C.诸侯定期向周天子朝贡 D.周王室势力衰微10.下列不属于春秋时期霸主的是A.管仲 B.齐桓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11.下表所示大事记可佐证我国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孔子年谱(局部)年份 年龄 大事记前548年 4岁 在鲁,齐国大臣崔杨弑齐庄公前517年 35岁 离鲁去齐,鲁昭公被权臣驱逐逃至齐国前493年 59岁 离开卫国西行,卫国内乱父子夺位A.社会动荡不安 B.诸侯争霸不断C.经济快速发展 D.竞相推行改革12.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A.奴隶制度开始形成 B.封建制度正式确立 C.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D.生产力飞速发展13.岷江出山口弯道处的分水堤将岷江分为两条江;内江直接通向成都平原,主要用于航运和灌溉;外江通往长江,主要用于泄洪和排沙。都江堰结合弯道环流原理,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材料强调了都江堰的修建( )A.不违农时,尊重规律 B.乘势利导,因地制宜C.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D.听天由命,逆天无功14.秦朝政府的一位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监察百官,对违法乱纪的官员还要进行调查。这位政府高官是(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御史大夫15.“官吏作为秦朝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赋役的催征者,被百姓看作国家的化身和反抗的对象,再加上秦朝法律本就细密严酷,吏治逐渐败坏,使得官吏可以借法欺民,加重了官吏与人民的对立。”由此可知,秦朝速亡的原因之一是( )A.赋税沉重 B.徭役繁重 C.吏治败坏 D.刑法残酷16.《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 )A.起因于官吏的贪腐 B.反对实施郡县制C.以六国贵族为主力 D.得到了广泛响应17.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18.理清线索有利于把握历史知识。下面线索的主题是( )A.东汉的兴衰 B.三国鼎立C.西晋的政治黑暗 D.北魏的建立和灭亡19.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壮志,张骞“凿空”西域的勇气,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这反映出两汉时期( )A.儒学尊崇地位确立 B.中外的交流日益密切C.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D.责任与担当意识凸显20.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和敦煌等地多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但这种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这说明A.我国造纸技术臻于成熟 B.西汉早期已经发明了纸C.当时使用的是“蔡侯纸” D.纸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21.人们常常以“华佗再世”称有杰出医术的医生。华佗,字元化,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神医”。他的医学创造有( )①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②创编出“五禽戏”③提出“望闻问切”四诊法④发明“麻沸散”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22.东汉末年,孙权、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诸葛亮的计谋 B.周瑜的水军C.孙、刘的联盟 D.地理上的优势23.传统的表格列举法对整理知识点是很有效的,下表相关信息补充完整的是(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意义官渡之战 200年 ① 以少胜多 ② 基本统一北方赤壁之战 208年 孙刘联军和曹操 ③ 孙刘联军战胜曹操 ④A.①曹操和袁绍②曹操战胜袁绍③以少胜多④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B.①孙权和袁绍②袁绍战胜孙权③以多胜少④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C.①曹操和袁绍②曹操战胜孙权③以少胜多④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D.①周瑜和曹操②曹操战胜周瑜③以多胜少④曹军大胜,周瑜率军北撤24.前秦统治者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其根本目的是( )A.巩固封建统治 B.发展农业生产C.践行儒家思想 D.促进民族交融25.南京旧称:冶城、越城、石头城、白下、江宁、丹阳、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秦淮、升州(异州)蒋州、上元、集庆、应天、京师、南都等。其中从420—589年定都建康的有: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这一现象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特征是( )A.南京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B.当时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C.南京是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 D.汉民族都选择南京休养生息26.《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图文材料说明(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文学艺术繁荣发展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政治中心开始南移27.《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句话:“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一观点的核心是( )A.遵循自然规律 B.勤劳致富 C.听天由命 D.人定胜天28.下图银币主要是纪念祖冲之( )A.精确计算圆周率 B.撰写天下第一行书C.开启山水画创作 D.传承精湛雕塑技艺29.下面是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摘要一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摘要二 各国变法 摘要三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摘要四 百家争鸣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D.民族关系的发展30.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下图所示文物与蚕从形象吻合。由此可见( )A.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二、综合题31.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知所从来,文明所往。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以“建立·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完成活动任务。任务一 以史·启迪未来任务二 阐释·兴起灭亡材料一 秦朝(秦始皇)搭好了大一统的框架,创立的大一统是个全面的大一统,包括政治大一统、经济大一统、社会大一统、交通大一统、文字大一统。 ——摘编自《中华文化要义:大一统》 材料二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秦人之亡,非在外力,而在于自身。 ——摘编自《过秦论》(1)历史人物影响历史的发展和走向。简述任务一中人物的共同点,并谈谈对你的启示。(2)请从任务二的材料一“大一统的框架”中任选两个,指出其具体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共同作用?(3)公元前209年哪一重大事件的发生预示着秦王朝“短命而亡”?根据任务二中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三、材料题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造丝绸、制作陶瓷器、种植茶叶的国家。可以说,具有中国特色的交换货品由于大宗的中国陶瓷制品后来都经海道外销到亚、非、欧,因此,丝绸、瓷器、茶叶是中国文明的符号。各色的丝绸织品、瓷器、茶叶成为了丝绸之路上最具特色的交换货品……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中国的瓷器备受西方贵族的青睐,被认为是奢侈品。材料三 丝绸之路是一条多种宗教、思想、文化、艺术传播之路。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中国对侨居民族、外来宗教宽容以待,对各种文化兼容并蓄,使中华文明因海纳百川而博大精深。(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A的名称,并指出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关。(2)据材料二,指出丝绸之路上最具中国特色的商品包括哪些?(3)据材料三,指出在“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中融入了哪种外来宗教文化。(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作用。四、综合题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材料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他提出“以德治国”、“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主张。——改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家人才。——改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他将什么思想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这一史实产生了怎样的恶劣影响?(3)材料三反映的史实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相同的目的是什么?(4)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A B D B C C D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C B D C D B A D B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A C A A B C A A C C1.C【详解】依据图片分析可知,中国境内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但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带和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带,C项正确;材料是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不能体现古人类会制作工具,排除A项;材料是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不能体现出“古人类当时手工业发达”,排除B项;材料是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不能体现“古人类群居生活”,排除D项。故选C项。2.D【详解】据题干“新石器时代中国南北方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概况”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因为长江流域河流密布,降雨充沛。非常适合种植水稻和使用舟作为交通工具。而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这里的降雨较长江流域少,气候干燥。受制于当时人类生产力水平所限,故而种植抗旱性比较强的粟及使用车作为交通工具。因此,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环境不同,D项正确;生活习惯相似与交通工具、建筑材料不符,排除A项;经济条件差异不能体现题干主旨自然环境不同,排除B项;思想观念分歧材料没有提及,排除C项。故选D项。3.A【详解】根据材料“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考古证明其距今5000年前已存在明确的社会阶级分化”可知,良渚古城证明中国早期已经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而这些都是早期国家形态的表现,A项正确;古代文明领先世界和水平高,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五千年文明史获认可,排除C项;生产水平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4.B【详解】据题意可知,炎帝和黄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陶器和乐器,建造宫室,制作衣裳和船只等,而考古发现又发现了独木舟、骨笛等能够佐证这些神话传说的史料,说明远古传说是蕴含了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的,B项正确;AC项说法都过于绝对,排除;是考古发现印证了远古传说,而不是相反,排除D项。故选B项。5.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他一心治水,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人,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D项正确;尧是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开创禅让制,与题干信息“他一心治水,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 ”没有联系,排除A项;舜,是汉族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与题干信息“他一心治水,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 ”没有联系,排除B项;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他用了9年时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与题干信息“他一心治水,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 ”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6.B【详解】约公元前 2070 年, 禹 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B项正确;西周、商都晚于夏朝,排除A和C项;桀是夏朝最后一王,排除D项。故选B项。7.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前,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这种推举贤德之人的让位方式,历史上称为“禅让”,即禅让制。禹后来立建立了夏王朝,死后传位于其子启,此即王位世袭制,C项正确;经上分析,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郡县制是秦朝建立后全面实行开来的管理地方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8.C【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分封诸侯的七十一国中,姬姓的占了五十三国,故C项正确;题干信息并没有体现周天子亲自实施,排除A项;兼治天下是分封制的目的而不是特征,排除B项;题干信息并没有体现奖励有功之臣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9.D【详解】据材料可知,周顷王继位时,王室财政拮据,竟无法办理周襄王的丧事,顷王只得派人去鲁国讨钱,这说明了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周顷王继位时周王室财政拮据,未涉及鲁国对周天子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周天子节俭”,排除B项;据材料可以看到“鲁国并未按时朝贡天子”,因此“顷王只得派人去鲁国讨钱”,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D项。10.A【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在争霸过程中,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先后做过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因此春秋时期的霸主没有管仲,管仲是齐桓公时期的相国。故选A。11.A【详解】根据材料“齐国大臣崔杨弑齐庄公”“鲁昭公被权臣驱逐逃至齐国”“离开卫国西行,卫国内乱父子夺位”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争权夺利现象严重,社会动荡不安,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诸侯争霸,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春秋时期经济快速发展,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12.C【详解】题干中的成语“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均与诸侯间的战争和争霸相关。退避三舍源于晋楚争霸,卧薪尝胆反映吴越争雄,围魏救赵是战国时期诸侯军事策略的典型,纸上谈兵则关联长平之战。这些成语共同体现了诸侯兼并、争霸不断的时代特征,C项正确;奴隶制形成于夏商周,春秋战国时已逐渐瓦解,排除A项;“封建制度正式确立”在战国后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后才逐步形成,材料体现的是战争,排除B项;生产力飞速发展虽符合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的史实,但题干成语未直接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3.B【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分水堤的作用和“结合弯道环流原理”体现了都江堰的修建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乘势利导,因地制宜,B项正确;《齐民要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都江堰修筑充分利用当地地理条件,因势利导,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体现不出人定胜天,天顺人愿,排除C项;材料强调了都江堰的修建利用当地地理条件,因势利导,听天由命、逆天无功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4.D【详解】根据题干“监察百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政府高官是御史大夫。为了适应统一的需要,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揽全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御史大夫分管监察,D项正确;丞相分管行政,排除A项;太尉分管军事,排除B项;郡守是地方的长官,排除C项。故选D项。15.C【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官吏作为秦朝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吏治逐渐败坏,使得官吏可以借法欺民,加重了官吏与人民的对立”可知,秦朝速亡的原因之一是吏治败坏,C项正确;ABD都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但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16.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得到了广泛响应,D项正确;官吏的贪腐,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题干信息体现的是“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排除A项;反对实施郡县制,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内容反映的是“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排除B项;以六国贵族为主力,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7.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均与题干“刘秀”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18.A【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秀建立了东汉,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都是在东汉时期发生的事,黄巾起义是在东汉末,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所以图示中的线索反映的是东汉的兴衰,A项正确;图片描述的是东汉的历程,与三国无关,三国鼎立出现在东汉之后,排除B项;题干图片没有涉及西晋和北魏的内容,排除CD项。故选A项。19.D【详解】据材料可知,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壮志,张骞“凿空”西域的勇气,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这反映出两汉时期责任与担当意识突显,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学尊崇地位的确立”,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未涉及中外交流密切,排除B项;材料不仅体现了与匈奴的战争,而且体现了与西域各族的友好交流,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20.B【详解】依据题干“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但这种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我国已经发明了早起的纸,但是这种纸质量不好,B项符合题意;蔡伦是东汉桂阳郡人,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C项不符合题意;A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21.A【详解】华佗是东汉著名医学家。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这套体操叫做“五禽戏”,用以锻炼身体。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等,②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提出“治未病”理论的是李时珍,提出“望闻问切”四诊法的是扁鹊,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带有①③的选项,排除BCD项。故选A项。22.C【详解】题干中“决定性因素是关键词。 “决定性因素”就是在诸 多因素中,起核心和根本作用的因素。“孙、刘的联盟”才有较强实力,才能使诸葛亮的计谋付诸实施,因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C项正确;“诸葛亮的计谋”再好,没有军事实力也难以实现,排除A项;B项不是决定性因素,周瑜的力量不足以打败20余万曹军,排除B项;地理上的优势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23.A【详解】根据表格可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和结合所学可知,官渡之战交战的双方是曹操和袁绍,结果曹操战胜袁绍,赤壁之战的特点是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A项正确;官渡之战交战的双方是曹操和袁绍,排除B项;官渡之战中曹操战胜袁绍,排除C项;官渡之战交战的双方是曹操和袁绍,排除D项。故选A项。24.A【详解】根据题干“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并结合所学可知,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使得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有利于巩固前秦的统治,A项正确;“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提倡儒学”等与发展农业生产无关,排除B项;践行儒家思想是措施不是目的,排除C项;促进民族交融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25.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帝都,建康即今南京。因此题干描述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特征是当时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B项正确;题干强调当时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没涉及南京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南京是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排除AC项;题干不能说明汉民族都选择南京休养生息,排除D项。故选B项。26.C【详解】题干中《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反映南朝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图片“南朝青瓷莲花尊”体现制瓷业(手工业)的发展,这些均是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C项正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东汉末年,早于南朝时期,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文学艺术相关内容,材料是经济方面,排除B项;“政治中心开始南移”说法不准确,且材料侧重经济而非政治中心迁移,排除D项。故选C项。27.A【详解】根据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观点的核心是遵循自然规律。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勤劳致富,排除B项;听天由命,人定胜天不是材料的核心观点,排除CD项。故选A项。28.A【详解】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杰出科学家,他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A项正确;撰写天下第一行书的是王羲之,排除B项;祖冲之不是画家,开启山水画创作与祖冲之无关,排除C项;祖冲之是科学家,不是雕塑家,与传承精湛雕塑技艺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9.C【详解】据材料“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等可知,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表明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周王室权威衰微,政治格局从分裂走向局部统一;各国变法体现各国通过改革废除旧制度(如井田制、分封制),确立新制度(如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推动社会转型;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反映生产工具革新和生产方式变革,促进生产力提升和封建经济兴起;百家争鸣说明思想领域活跃,不同学派提出治国理念,反映社会变革需求。综合来看,这一时期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深刻变革,体现了社会大变革的时代,C项正确;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夏商周时期更相关,不符合春秋战国特征,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指秦汉时期,与春秋战国分裂局面不符,排除B项;民族关系的发展非这一时期主要特征,与题干信息关联性弱,排除D项。故选C项。30.C【详解】据题意可知,图示文物与传说中蚕丛的形象吻合,二者能够相互印证,说明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故选C;传说和神话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历史,排除A;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传说的价值不一定超过考古发现,排除D。31.(1)共同点:都是亡国之君,都是昏庸的暴君。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实行仁政等。(2)政治大一统: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郡县制);经济大一统: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交通大一统: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文字大一统:统一文字(小篆)。(列举两个即可)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秦朝的统治。(3)事件: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详解】(1)共同点:根据图示“夏桀”“周幽王”“商纣王”结合所学可知,夏朝历经 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西周到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因此相同点是三人都是亡国之君,都是昏庸的暴君。启示:根据上述可知民心和仁政的重要性,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实行仁政等。(2)措施:根据材料“政治大一统、经济大一统、社会大一统、交通大一统、文字大一统。”结合所学可从秦朝在政治、经济、文化采取的措施分析,政治大一统: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郡县制);经济大一统: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交通大一统: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文字大一统:统一文字(小篆)。(列举两个即可)作用:根据上述内容结合所学可知,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因此这些措施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秦朝的统治。(3)事件:根据材料“公元前209年”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的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沉重的打击了秦朝的统治。根本原因:根据材料“以暴虐为天下始”结合所学可得出秦的暴政。32.(1)起点A的名称:长安。历史事件:张骞通西域。(2)特色商品:丝绸、瓷器、茶叶。(3)外来宗教文化:佛教。(4)作用:古代“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推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丰富了各地区的文化内涵。【详解】(1)起点A的名称:根据材料一图示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图中A长安。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2)特色商品:根据材料二“丝绸、瓷器、茶叶是中国文明的符号”可得出丝绸之路上最具中国特色的商品包括丝绸、瓷器、茶叶。(3)外来宗教文化:根据材料三“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可得出“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中融入了佛教。(4)作用:根据材料二“各色的丝绸织品、瓷器、茶叶成为了丝绸之路上最具特色的交换货品”可得出古代“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三“中国对侨居民族、外来宗教宽容以待,对各种文化兼容并蓄”可得出推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丰富了各地区的文化内涵。33.(1)主张:以德治国;思想:“仁”(2)史实:焚书坑儒;恶劣影响: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3)影响: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迟,影响深远;目的:加强思想控制。(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他提出以德治国主张”可知,主张是以德治国;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可知,思想是“仁”。(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可知,史实是,焚书坑儒;恶劣影响是,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可知,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迟,影响深远;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三可知,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4)根据所学可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