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导入新课 独夫民贼OR治国能臣? 窃国大盗OR共和先锋? 丧权辱国OR曲线救国? 乱世曹操OR中国华盛顿? 总督朝鲜:表现出色,崭露头角 天津练兵:奠定基础,声名鹊起 戊戌政变:参与告密,获取信任 清末时期:军政一身,权倾朝野 民国初年:逼帝逊位,就任总统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学习目标 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认识到历史发展潮流的不可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了解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史实,感悟孙中山等革命派作出的革命精神,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法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家国情怀) 通过革命派与北洋军阀的斗争梳理,认识到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是复杂而艰巨的,要珍惜民主、捍卫共和。(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1 3 2 目录 CONTENTS 一、帝制复辟 二、护国战争 三、军阀割据 袁世凯(1859年—1916年) 帝制复辟 壹 袁世凯祭天仪式 一、帝制复辟 (二)背景 1.袁世凯的个人欲望膨胀; 2.民国初的动荡局势; 3.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二次革命被轻易地镇压下去,这使袁世凯得意忘形。私欲无限膨胀,他不再满足于临时大总统的头衔,而渴望担任终身的正式总统以为最终称帝的目标做准备。 一、帝制复辟 (二)概况 镇压二次革命之后,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又下令解散国民党 解散国会,废《临时约法》,颁《 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总统可指定继承人。 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 “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支持。 1915年末,袁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谋 正式总统 谋 终身总统 谋 日本支持 谋 复辟帝制 对内:专制独裁; 对外:出卖主权。 一、帝制复辟 影响: 为实现皇帝梦,袁世凯接受旨在灭亡中国,使中国成为日本独享的殖民地的“二十一条”,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二十一条”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承认并扩大日本在“南满”和内蒙古的特殊权利; 汉冶萍煤铁公司由中日合办; 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给他国; 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及财政顾问,警政及军械厂由中日合办等。 一、帝制复辟 ◎袁世凯走上天坛祭天 ◎祭天后袁世凯和各国使节的合影 ◎袁世凯身着龙袍坐龙椅 护国战争 贰 蔡锷 (1882—1916) 二、护国战争 (一)背景 蔡锷 (1882—1916) 蔡锷,湖南邵阳人。早年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 梁启超。曾赴日本学习军事,回国后负责编练、统领新军,声望很高。武昌起义爆发后在云南响应,任云南军政府都督。后被调入北京,委以虚职。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以看病为名,化装潜出北京,转道日本抵达昆明。随后组建护国军,出兵讨袁。 人物扫描 天祸中国,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與情,自为帝制……锷等身受国恩,义不从贼,今已严拒伪命,奠定滇、黔诸地方,为国婴守,并檄布四方,声罪致讨…… ——蔡锷《致各省将军巡按使等电》(1915年12月) 前往南方筹划讨袁事宜 蔡锷强烈谴责袁世凯的行为,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并进行抗争。 二、护国战争 (二)概况 1.准备 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两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立国于今世,自有今世所以生存之道,逆世界潮流以自封,其究必归于淘汰,愿大总统稍捐复古之念,力为作新之谋。 ——梁启超《上袁大总统书》 本来依附袁世凯的梁启超,毅然与之决裂。他与学生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袁事宜。 二、护国战争 (二)概况 2.爆发 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蔡锷 李烈钧 唐继尧 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以看病为名,化装潜出北京,转道日本抵达昆明。随后组建护国军,出兵讨袁。 天祸中国,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锷等身受国恩,义不从贼,今已严拒伪命,奠定滇、黔诸地方,为国婴守,并檄布四方,?声罪致讨?…… ——蔡锷《致各省将军巡按使等电》(1915年12月) 阅读材料,分析蔡锷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 反对。 认为其行为破坏民主共和制度,不得民心。 他誓死讨伐袁世凯,以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 二、护国战争 (二)概况 3.结果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胜利 4.意义:挫败了袁世凯的复辟阴谋,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袁世凯的葬礼 称帝83天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孙中山 二、护国战争 【合作探究】 思考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但是,他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连其北洋嫡系部属也阳奉阴违。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袁世凯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 (1)根本原因:复辟不得人心,违背历史潮流。 (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渐入人心 (3)袁世凯众叛亲离 (4)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焦点: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 实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 启示:封建帝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军阀割据 叁 三、军阀割据 (一)概念解析 {5DA37D80-6434-44D0-A028-1B22A696006F} 军 阀 北 洋 指拥有军队、武装、地盘、政权的军人(集团) 清末北方沿海各省的统称,袁世凯出任北洋大臣 北洋政府 由袁世凯和其他北洋军阀控制的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北洋军阀 以袁世凯为首,北洋军主要将领组成的军事统治集团 1912年 1916年 1928年 袁世凯统治时期 军阀割据时期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一)概念解析 三、军阀割据 袁世凯统治(1912.4-1916.6) 直系统治(1920.07-1924.10) 皖系统治(1916.06-1920.07) 奉系统治(1924.10-1928.10) 三、军阀割据 (二)原因 1912—1928年,中国的1400多个大小军阀发动了140余次地方性及省际战争。从袁世凯死去的1916年6月到1928年6月,有六个人成为国家元首,组成25个以上内阁。对此,李大钊的清算最是泼辣,他把当时的政治生活比作“宰猪场式的政治”,而军阀是吃人民“血肉骨头”的“文武豺狼”。 ——孙德鹏《疲劳的颜色》 直接原因:核心人物死亡 袁世凯死后,由于北洋军阀失去了中心人物,原来的大一统局面不复存在,各派军阀割据称雄。 重要原因: 帝国主义在华相互争夺,扶植各自代理人。 根本原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三、军阀割据 (三)表现 皖系段祺瑞 直系冯国璋曹锟 奉系张作霖 桂系陆荣廷 滇系唐继尧 {2D5ABB26-0587-4C30-8999-92F81FD0307C}派系 代表 依附列强 势力范围 直系 冯国璋 曹锟 英、美 直隶、湖北、江苏、江西等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北京、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奉天、黑龙江、吉林) 滇系 唐继尧 美、英 云南、贵州 桂系 陆荣廷 美、英 广西、广东 三、军阀割据 (四)危害 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的确比之清末时期负担加重而且痛苦程度加剧。 ——张鸣《共和中的帝制》 夫去满洲一专制,转生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 —— 孙中山《建国方略》 为了争夺地盘,军阀们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长期混战,使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战争频繁 人口减少 经济破坏 三、军阀割据 (五)斗争——护法运动 1.原因 2.目的 3.经过 4.结果 袁世凯死后,继任的北洋统治者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 为了维护共和制度。 1917年秋,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试图借助滇系、桂系等西南军阀的军事力量,开展护法运动。 (1)南北军阀最终达成了妥协,孙中山被排挤出军政府; (2)1918年,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回到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三、军阀割据 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共和的斗争 失败 辛亥革命 清帝溥仪退位 孙中山让总统 改同盟会为国民党 二次革命 袁世凯当选大总统 实行独裁 复辟帝制 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 军阀混战 1911 1912 1912 1915 1912 1912 1913 1915 1917 失败 专制与共和的博弈 成功 统一梦断 宋案 失败 三、军阀割据 民国初年民主共和制度为何如此脆弱? 民国初年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导,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缺乏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分散,无法支撑民主制度的运行。封建地主阶级、旧式官僚等传统势力仍掌握大量社会资源,对共和制度天然排斥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本质上是封建军事势力的延续。他们通过暴力手段(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政治欺骗(假意拥护共和)破坏民主制度,最终走向复辟帝制,直接摧毁了共和实践的基础。 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传统使“集权”“权威”观念根深蒂固,民众对“共和”“民主”的认知停留在表层(如剪掉辫子、改用阳历),缺乏对制度内涵的理解。同时,《临时约法》虽确立共和框架,但存在设计缺陷,政党政治沦为派系斗争工具,未能形成稳定的权力制衡机制。 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在华利益,倾向于支持保守势力(如袁世凯),而非脆弱的共和政府。他们通过经济控制、外交施压等方式削弱中央权威,加剧了国内分裂,使民主制度缺乏稳定的外部条件。 (1)经济与社会基础的薄弱 (2)政治传统的惯性与制度缺陷 (4)外部环境的冲击 (3)旧势力的直接破坏 知识拓展 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内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人们相继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回国创业。 2.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知识拓展 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荣敬宗 荣德生 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 卢作孚(1893-1952) 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被誉为“中国船王” 侯德榜(1899-1974) “侯氏制碱法”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世界制碱业权威 谋正式总统:逼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谋终身总统:总统制、无限期连任,指定继承人 谋日本支持:“二十一条” 谋正式总统: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导火线:袁世凯称帝“中华帝国” 发动: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 进程: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 原因:核心人物死亡、列强扶植代理人、双半社会性质 派系:奉系、皖系(控制北京政府)、 直系、滇系、桂系 影响: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北洋政府 的统治与 军阀割据 帝制复辟 军阀割据 护国战争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肆 C 1.清帝退位后不久,袁世凯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从此中国进入( ) A.清政府统治时期 B.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 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年2月清帝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一时期军阀混战,政治动荡,因此正确答案为C。 D 2.下列民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护国战争②二次革命③宋教仁遇刺④袁世凯称帝 A.④②①③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③②④① 解析:考查事件的时间顺序。正确顺序是:1913年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1915年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宋教仁案暴露袁世凯独裁野心,引发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导致护国战争爆发。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要求考生掌握民国初年的历史脉络和事件关联。 D 3.1915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但是他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连北洋嫡系部属也阳奉阴违,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据此可知,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护国运动迅速发展 B.帝国主义放弃支持袁世凯 C.北洋军阀内部分化 D.复辟不得人心,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解析:考查袁世凯复辟失败的原因。材料中“复辟行径不得人心”“北洋嫡系阳奉阴违”等描述准确揭示了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根本原因。1915年袁世凯称帝违背民主共和潮流,遭到全国各界反对,护国运动爆发,众叛亲离,最终被迫取消帝制,说明历史潮流不可逆转。护国运动是直接原因;帝国主义未放弃支持;北洋内部分化是表现。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D 4.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党改组问题》一文中提到“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朝政府的腐败统治 B.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C.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D.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解析:考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材料中孙中山“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的论述,深刻揭示了1912—1928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军阀割据混战,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民主共和徒有虚名,是近代中国最黑暗的时期之一。清朝腐败是之前;“二十一条”是1915年;袁世凯当选是1912年。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B 5.《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义和团运动时期 解析:考查北洋军阀时期的政局。材料生动描述了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中央政府权威扫地,南北对峙(直系与皖系),皖直争斗(皖系与直系),滇蜀不靖(滇系与蜀地军阀),活画出“政令不出中南海”的窘境。太平天国时期清廷尚能控制大部分地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与清廷对峙;义和团运动时期清廷尚能掌控局面。军阀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