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6.2《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设计
以“文本研读为核心,情感共情为纽带”,立足高二学生对鲁迅文风的初步认知,通过“字—词—句”精读与历史背景勾连,引导学生体会鲁迅“以文字为刃,既悼逝者又醒世人”的情感。注重“读—思—议”结合,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传承“坚守正义、铭记精神”的品格,实现语文素养与价值观培养的融合。
二、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挈妇将雏、延口残喘、吮血、涅槃”等词语,分析“忘却”与“记念”的辩证关系,赏析“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等诗句的表达效果,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鲁迅与白莽、柔石等烈士的交往片段,理解“悲愤—隐忍—呐喊”的情感脉络,培养辩证思考“记念”与“前行”关系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鲁迅“冷峻文字下的炽热悲愤”,感受散文“叙事与抒情交织、现实与回忆交融”的审美特质。
文化传承与理解:铭记左联五烈士的牺牲精神,理解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深层用意,树立“铭记历史、坚守理想”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鲁迅与白莽、柔石的交往细节,理解“忘却”是为“摆脱悲痛、更好前行”的深层含义;把握“记念烈士、批判黑暗、唤醒民众”的主旨。
难点:理解“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的情感重量;体会“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文中的呼应与升华。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唤醒情感,“问题链引导法”推动深读,“小组合作探究法”促进交流,“跨文本对比法”深化理解。
准备:教师制作PPT(含左联五烈士生平、1931年社会背景、鲁迅与烈士交往史料);学生提前预习,标注疑难字词,搜集左联相关历史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1930年代上海街头的老照片(普通市民生活场景),一组是左联五烈士就义前的肖像(无敏感画面,侧重坚毅神情),提问:“在看似平静的年代,有一群青年为了理想献出生命,鲁迅为何要为他们写下‘为了忘却的记念’?‘忘却’与‘记念’为何能并存?今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
补充背景:简要介绍1931年“左联五烈士遇害事件”(柔石、白莽等五位左翼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明确鲁迅写作此文的背景——“在白色恐怖下,用文字为烈士立传,既悼逝者,更励生者”,为文本研读奠定情感基调。
(二)初读感知
字词积累与辨析:
重点字音:挈(qiè)妇将雏、延口残喘(chuǎn)、吮(shǔn)血、涅槃(nièpán),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并标注易错音;
重点词义:“挈妇将雏”(带着妻子和孩子,体现鲁迅当时的处境)、“延口残喘”(勉强维持生命,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愤懑)、“涅槃”(借指烈士精神不朽,体现鲁迅对烈士的赞颂),结合语境理解——如“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延口残喘”既写自身困境,更反衬现实的残酷。
梳理叙事脉络:
学生速读全文,以 “鲁迅与烈士的交往” 为线索,用时间轴梳理关键事件:
时间节点 关键事件 鲁迅情感
初次交往 白莽送译诗、 柔石代送文稿 温和的欣赏与信任
交往加深 柔石帮忙校稿、讨论翻译,白莽再访 朋友间的亲切与期许
烈士遇害 得知噩耗、无法收殓遗体 深切的悲痛与愤怒
写作记念 回忆往事、赋诗抒怀 隐忍的悼念与坚定的呐喊
小组代表展示时间轴,教师补充:明确文章 “以回忆为线,串联交往细节,在叙事中融入抒情与议论” 的特点,避免学生陷入 “碎片化记忆事件” 的误区。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
聚焦“字—词—句”,析情感与深意:
句1:“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提问:“‘忘却’真的是‘忘记’吗?结合‘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说说‘忘却’的真正含义。”
引导分析:“忘却”不是“遗忘烈士”,而是“摆脱悲痛的缠绕,以更清醒的姿态继续战斗”,“记念”是为了铭记精神,“忘却”是为了更好前行,二者辩证统一,体现鲁迅“哀而不伤、怒而不馁”的理性。
句2:“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字词品析:“忍看”(不忍看却不得不看,暗含悲痛)、“刀丛”(将黑暗现实比作刀丛,凸显危险与残酷)、“无写处”(白色恐怖下言论受限,体现无奈与愤懑);
情感解读:诗句既写对烈士牺牲的悲痛,更写在黑暗中坚守发声的勇气,是鲁迅“以笔为刃,直面黑暗”的精神写照,将全文情感推向高潮。
句3:“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提问:“‘青年的血层层淤积’为何让鲁迅‘不能呼吸’?‘挖一个小孔’的‘笔墨’有何意义?”
明确:“青年的血”是无数烈士牺牲的象征,“不能呼吸”体现鲁迅对现实的绝望与痛心;“挖一个小孔”的“笔墨”是黑暗中的微光,既是对烈士的记念,更是对民众的唤醒,体现其“虽身处困境,仍坚守使命”的担当。
小组合作,析“细节中的人物形象”:
要求:找出文中描写白莽、柔石的细节,分析人物性格,完成“人物卡片”;
示例1(白莽):“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我谈一些时事和社会问题了,但在我面前,毕竟还是胆怯,态度很温和,笑容很凄苦。”——“胆怯”是对黑暗的本能警惕,“温和”与“凄苦”暗含对理想的执着,展现青年的纯真与坚韧。
示例2(柔石):“他想定了,便进来,慢慢地说:‘我想,我可以替先生校阅,也可以翻译,不要稿费。’”——“慢慢地说”显其憨厚,“不要稿费”体现对文学的热爱与对鲁迅的信任,展现青年的质朴与纯粹。
小组展示人物卡片后,教师总结:白莽、柔石是“进步青年”的代表,鲁迅通过细节描写,让烈士形象鲜活可感,也让“记念”更具情感温度。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
补充文本:分发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关键段落(“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对比探究:
提出问题链:①两篇文章纪念的对象都是“为理想牺牲的青年”,鲁迅的情感有何共通之处?②从《记念刘和珍君》的“直面鲜血”到《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想忘却悲痛”,情感表达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小组讨论后分享,教师引导总结:
共通情感:都有对烈士的深切悼念、对黑暗现实的愤怒批判、对民众的唤醒期待;
不同表达:《记念刘和珍君》情感更“激昂直接”,直面惨案的惨烈,呼唤“真的猛士”;《为了忘却的记念》情感更“隐忍深沉”,在白色恐怖下,以回忆往事的方式藏起锋芒,却更显坚守的力量;
差异原因:《记念刘和珍君》写于惨案发生后不久,悲愤更易外显;《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于烈士遇害两年后,鲁迅在长期压抑中,更注重“在隐忍中传递精神”,避免直接冲撞黑暗,体现其“灵活战斗”的智慧。
六、板书设计
6.2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
一、记念对象——左联青年
白莽:纯真坚韧(送译诗、谈时事)
柔石:质朴纯粹(代送文稿、帮忙校译)
核心:进步青年的理想与牺牲
二、核心辩证——忘却与记念
忘却:摆脱悲痛缠绕→为了更好前行
记念:铭记烈士精神→为了坚守战斗
关系:辩证统一,显理性与担当
三、情感脉络——三层递进
悲痛:朋辈遇害,悲愤难平(忍看朋辈成新鬼)
愤怒:批判黑暗,怒斥暴行(怒向刀丛觅小诗)
坚守:以笔为刃,唤醒民众(挖小孔,延口残喘)
四、主旨升华
悼烈士:记念青年的牺牲
醒世人:传递坚守的勇气
明初心:黑暗中不辍战斗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摘抄文中3处体现“忘却”与“记念”辩证关系的语句,每句附150字赏析(侧重情感与深意);
拓展作业:结合文本与历史背景,写400字短文《“忘却”背后的坚守》,分析鲁迅“既要忘却又要记念”的精神内核;
选做作业:搜集左联五烈士中除白莽、柔石外其他三人(冯铿、胡也频、李伟森)的事迹,写一段200字的人物简介,融入自己的敬意。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1)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字词理解、语句赏析)、小组展示(叙事脉络、人物卡片),判断学生是否掌握“文本解读、情感把握”目标;作业中的“短文写作”“人物简介”,评价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达成度。
(2)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字词细研”与“对比阅读”,避免了文本解读的空洞化,但“人物细节赏析”环节时间稍紧,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表达;后续可提前让学生标注人物细节,缩短梳理时间,给研讨留更多空间,同时增加“学生仿写抒情语句”环节,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