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这表明统治者( )A.轻徭薄赋 B.以法治国 C.提倡节俭 D.软弱无力2.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这反映了当时( )A.摒弃秦朝政治制度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3.下面为某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其中①应为( )A.战国时期社会转型 B.中央集权制度确立C.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D.汉武帝巩固大一统4.汉武帝即位以后,就有不少朝臣认为“诸侯连城数十,泰强”,并向武帝“数奏其过恶”,要求对他们“稍侵夺”。对此,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军机处 B.设置转运使 C.颁行推恩令 D.设立锦衣卫5.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A.嬴政 B.刘邦 C.刘秀 D.杨坚6.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7.《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这里的“凿空”指( )A.开辟海上交通 B.张骞通西域 C.设置西域都护 D.甘英出使大秦8.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指出,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最早开始于(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B.西域都护的正式设置C.丝绸之路全面开通D.西域物产大量传入内地9.西汉武帝时,司马迁任太史令,他本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宗旨,撰成( )A.《史记》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10.1933年编著的《陈氏高中本国史》中指出:“即以‘四大发明’而论,中国人不知道帮助了多少全人类的忙!”材料所指的“四大发明”中,东汉蔡伦改进(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 D.印刷术11.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对当时整个局势产生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郾城大战1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个政权积极发展各自的内政外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曹操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B.诸葛亮治理蜀汉,发展造船业C.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与台湾联系 D.孙吴致力改善民族关系,开发西南13.以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现象所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北方 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民族隔阂逐渐消解。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南方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A.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导致了南方政权的更迭C.推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D.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14.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某学生绘制了如下政权更迭图,图中“ ”处的朝代是( )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元朝15.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期,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这推动了( )A.八王之乱的爆发 B.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16.历史上民族交融的形式多样,主要有:①民族迁徙;②政策促进;③文化互鉴;④生产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属于( )A.① B.② C.③ D.④17.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典故相关的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涿鹿之战 D.桂陵之战18.北魏贾思勰总结了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强调要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下列能反映这一思想的作品是(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19.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介绍:永和九年,会稽山阴。众人曲水流觞,赋诗三十七首成集,并由他作序,挥墨写就“天下第一行书”,此帖连落款一共出现二十一个“之”,形态迥异,各具美态。材料中的“他”是( )A.锺繇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柳公权20.春秋时期,在孔子兴办的私学中,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体现的教育思想是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诲人不惓D.温故知新二、材料题2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时代的剧变及其历史演进本质上对华夏国家与民族发展方向起了定位作用。一是华夏民族文化圈进一步向四边疆域扩展,越来越多的夷狄之地被纳入华夏范围,许多过去的夷狄之民成为华夏民族的一分子;二是许多诸侯小国也在战争的进程中被大国兼并,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也随之加快。——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材料二 为了促进封建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发展,七国相继进行了实质上是封建化运动的变法。其中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历时最久,内容最全面彻底,因而取得的成果也最为辉煌……秦王嬴政继位后,“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以凌厉的攻势向东方六国进兵……前221年灭齐。至此,“六王毕,四海一”……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等举兵30万北伐,夺回被匈奴占领的河套地区……为中原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代的剧变对民族与国家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统一中国的条件,并指出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汉疆域相对于秦朝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说明变化的原因。(4)综上所述,你认为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三、综合题22.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强烈反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材料二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凿井、铸铁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良种马、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也纷纷传入中原。材料三 在博鳌论坛上,杨洁篪曾表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丝绸之路的起止点的名称。A(城市) E(地区)(2)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是什么?(3)为开通“丝绸之路”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谁?(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作用。(5)根据材料三,说说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价值。23.秦与西汉都是我国古代辉煌的大一统王朝。根据下表所示大事年表,回答下列问题。公元年 事件 前221年 秦朝建立前 220年 厉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 前 219年 开凿灵渠 前 215年 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前 207年 秦朝灭亡 前 202年 西汉建立 前 180年 开启了“文景之治”前 138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前134年 察举制确立前 127年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前 119年 漠北战役大破匈奴 前 118年 统一铸造五铢钱前 113年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前106年 设刺史制度前 60年 设西域都护 9年 王莽篡汉,西汉灭亡 (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开创东西方交往交流新局面的标志性事件。(2)选择材料中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四、材料题24.中国古代取得了丰富的科技文化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蔡伦生活的时代,社会经济出现了恢复和繁荣的景象,思想和文化方面也得到了发展。作为尚方令的蔡伦,掌管宫廷各种日用品的制造和供应,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各行各业的工匠,又“有才学”,很有条件将工匠们的生产加以总结,进行推广,同时因为上奏皇帝而被载入史册。所以他只是这一发明的总结者和推广者。当然,植物纤维纸的大规模生产是从蔡伦上奏后开始的,同时也因为蔡伦的上奏才使植物纤维纸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被各阶层逐步地广泛应用起来,这就促进了我国造纸业的发展。——摘编自贾忠匀《造纸术的发明问题》材料二“(佗)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魏有华佗,设立疮科,剔骨疗疾,神效良多。”“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华佗学生吴普长期坚持“五禽之戏”,“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材料三 “且元常(锺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王羲之)兼之。”——孙过庭“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王献之不如王羲之,就好像王羲之不如锺繇)”“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萧衍(1)根据材料一,指出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条件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的史料可以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什么?归纳华佗的主要医学成就。(3)根据材料三,指出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他的代表作品。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D C C D B B A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C D B C B B A B A1.A【详解】依据材料“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分析可知,这表明统治者都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以法治国”,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提倡节俭”,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软弱无力”,排除D项。故选A项。2.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采取的治国思想是“黄老的无为而治”,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因此根据材料“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可知B项正确;汉朝对秦朝的政治制度是继承和发展,排除A项;汉武帝统治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C项;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B。3.D【详解】根据题干思维导图中的“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盐铁官营”“北击匈奴”等内容和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均是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主要措施,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排除A项;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排除B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是轻徭薄赋、鼓励生育等措施,最终形成了文景之治,排除C项;故选D项。4.C【详解】依据题干材料“诸侯连城数十,泰强”“数奏其过恶”结合所学可知,,针对王国问题,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了削弱王国实力的建议,汉武帝接收其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允许诸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大一统,C项正确;设立军机处是清朝雍正时期的措施,排除A项;设置转运使是宋朝时期收地方财赋的机构,排除B项;设立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监视官民的特务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5.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空白处的朝代是东汉,刘秀是东汉的建立者,C项正确;嬴政建立秦朝,排除A项;刘邦建立西汉,排除B项;杨坚是隋朝的建立者,排除D项。故选C项。6.D【详解】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朝政就由皇帝的母亲皇太后主持。皇太后要掌控朝政,往往依靠自己的父兄,使得皇太后的亲族进入朝廷,形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操控,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限制乃至除掉外戚。宦官帮助皇帝限制和铲除外戚的势力,得到皇帝的宠信,把持朝政,又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反复出现,与图示信息相符,D项正确;诸侯强大威胁中央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且与外戚等无关,排除A项;东汉末期社会动荡,外戚宦官专权时期社会并不安定,排除B项;材料不仅涉及母后主政,还涉及宦官专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7.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经西域,今新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古罗马帝国),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司马迁把张骞开通西域称为“凿空”,B项正确;开辟海上交通张骞无关,排除A项;设置西域都护在公元前60年,与张骞无关,排除C项;甘英出使大秦在东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8.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今天的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开始,B项正确;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排除A项;丝绸之路全面开通,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物产大量传入内地,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最早开始于西域都护的正式设置,排除CD项。故选B项。9.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太史公司马迁撰写出的历史巨著是《史记》,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A项正确;《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著作,作者是李时珍,《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作者是宋应星,《农政全书》是一部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徐光启,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10.A【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西汉时期出现了纸,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得纸原料易得、造价低廉,人称“蔡侯纸”,A项正确;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排除B项;宋朝时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排除C项;隋唐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术,排除D项。故选A项。11.B【详解】根据题干“对当时整个局势产生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和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产生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A项;淝水之战是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战争,排除C项;郾城大战是南宋岳飞率领“岳家军”与金军之间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12.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实现了局部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与台湾联系,C项正确;曹丕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排除A项;孙吴发展造船业,排除B项;诸葛亮致力改善民族关系,开发西南,排除D项。故选C项。13.D【详解】根据材料“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民族交融有利于减少民族隔阂,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南方政权的更迭与材料“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不符合,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材料“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14.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空格处应该填的朝代名称是西晋,B项正确;秦朝结束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排除A项;隋朝结束的是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排除C项;元朝灭南宋,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15.C【详解】根据题干“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阴,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结合所学可知,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C项正确;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灭亡之前,因果倒置,不符合“推动了”题意,排除A项;三国鼎立局面发生在西晋之前,因果倒置,不符合“推动了”题意,排除B项;北方人南迁一定程度上不会推动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反而人口的流失,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C项。16.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故孝文帝改革属于政策促进,②符合题意,B项正确;民族迁徙、文化互鉴和生产交流与孝文帝改革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17.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混战状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等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B项正确;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与题干这些典故无关,排除A项;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桂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8.A【详解】根据题干“北魏贾思勰总结了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强调要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的思想,A项正确;《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排除B项;《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的医学著作,排除C项;《天工开物》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著作,排除D项。故选A项。19.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的王羲之,其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被后世誉为“书圣”。《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因此题干材料描述“他”是王羲之,B项正确;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排除A项;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C项;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0.A【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是孔子的主张,意思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论贫富、贵贱等,充分体现了“教育公平”,故A符合题意;因材施教是针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诲人不惓、温故知新与题干无关,故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21.(1)影响:各民族间的交流交融促使人们对华夏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在春秋争霸过程中,有一些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实现局部地区统一,为实现全国统一提供了条件。(2)条件: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秦王嬴政实行有力措施,增强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措施:北击匈奴,为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3)变化:增加了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变化原因:汉武帝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西汉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4)因素:合理的统治策略;根据现实需要进行改革(或变法);民族交往交融;行政制度创新等。【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一是华夏民族文化圈进一步向四边疆域扩展,越来越多的夷狄之地被纳入华夏范围”得出华夏民族文化圈进一步向四边疆域扩展;根据材料“二是许多诸侯小国也在战争的进程中被大国兼并,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也随之加快。”得出大国兼并小国,政治一体化的进程随之加快。(2)条件:根据材料“为了促进封建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发展......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历时最久,内容最全面彻底,因而取得的成果也最为辉煌”可知,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秦王嬴政继位后,“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可知,秦王嬴政采取有力措施,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措施:根据材料“前215 年,秦始皇派蒙恬等举兵30 万北伐,夺回被匈奴占领的河套地区……为中原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可知,秦始皇令人北击匈奴,为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变化:据材料三看出,西汉疆域相对于秦朝的变化是增加了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变化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时期,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后经多次战争,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张骞通西域后,西汉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4)因素:根据材料一春秋争霸战争得出战争因素、根据材料二得出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根据材料三西汉设置的西域都护得出国家机构的设置等,综上所述,推重中华民族多远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有根据现实需要进行改革(或变法);国家统一;民族交往交融;行政制度创新等(从多角度出发,由材料总结出、言之有理即可)。22.(1) 长安 欧洲。(2)西域都护的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3)张骞。(4)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5)有利于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加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有利于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详解】(1)名称:根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字母代表的丝绸之路的起止点,A是长安;E是罗马。(2)范围:由题干信息“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和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3)人物:根据材料二“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也纷纷传入中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由此可知,开通“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历史人物是张骞。(4)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5)现实价值:根据材料三“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的信息可知,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加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有利于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23.(1)事件: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2)[示例1]选择事件:开凿灵渠、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漠北战役大破匈奴、设西域都护。观点:秦、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论述:秦统一六国以后,在南方,派兵征服越族地区,为解决中原与越族地区之间的运输困难问题,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加强了中原与越族地区的联系;在北方,秦始皇派蒙恬率军北击匈奴,维护了北方边疆的安定。到了西汉,为维护北部边疆地区的安定,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兵北击匈奴,在漠北战役中大破匈奴;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地区设置西域都护,维护了西北部边疆的安定。综上所述可知,秦、西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工程修建、军事打击及设置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等多种手段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示例2]选择事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统一铸造五铢钱、设刺史制度。观点:汉武帝通过多方面的举措来巩固大一统王朝。论述:西汉建立初期,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王势力强大,与朝廷分庭抗礼,使得社会秩序混乱。汉武帝即位后,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不费一兵一卒将诸侯王的封地与势力分化,诸侯们再也无力与朝廷相抗衡,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汉初,允许郡国铸钱,导致私人铸币现象严重,汉武帝开展币制改革,统一铸造五铢钱,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经济的管控,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加强对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的监管,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对其进行监视,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综上所述可知,汉武帝通过多方面的举措来巩固大一统王朝。【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事件分析,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物质和技术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开创东西方交往交流新局面。(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根据所学从材料中选择两个或以上历史事件,然后结合所学提取论点,最后进行论证,如选择:开凿灵渠、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漠北战役大破匈奴、设西域都护,结合所学可知,上述事件侧重于边疆治理,因此可以提取观点: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然后具体阐述上述史实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升华。或者还可以选择: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统一铸造五铢钱、设刺史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上述措施是汉武帝加强专制集权的举措,因此可以提取观点:汉武帝通过多方面的举措来巩固大一统王朝,然后阐述具体史实,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亦可。24.(1)条件:社会经济繁荣发展;蔡伦身居尚方令,有条件接触原料及工匠;蔡伦才学出众,能够将生产技术加以总结。影响:使蔡伦名留青史;推动了纸的普及;推动了造纸业的发展。(2)历史事实:华佗医术精湛。医学成就: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并实施外科手术;创编“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3)特点:兼采各家所长;气势雄阔,灵活多变。代表作品:《兰亭集序》【详解】(1)条件:根据材料一“ 蔡伦生活的时代,社会经济出现了恢复和繁荣的景象,思想和文化方面也得到了发展”克可知,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根据“作为尚方令的蔡伦,......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各行各业的工匠”可知,蔡伦通过尚书令的职位便利,可以接触各行各业的生产原料及工匠;根据“又“有才学”,很有条件将工匠们的生产加以总结......是这一发明的总结者和推广者”可知,蔡伦本人才学出众,有能力将接触的生产技术加以总结。综上可知,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条件有社会经济繁荣发展;蔡伦身居尚方令,有条件接触原料及工匠;蔡伦才学出众,能够将生产技术加以总结;影响:根据“因为上奏皇帝而被载入史册”可知,蔡伦因改进造纸术载入史册;根据“因为蔡伦的上奏才使植物纤维纸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被各阶层逐步地广泛应用起来,这就促进了我国造纸业的发展”可知,改进造纸术促进了纸的普及,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2)历史事实:根据材料二“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设立疮科,剔骨疗疾,神效良多“长期坚持“五禽之戏”,“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可知,华佗精通药理,开药简单,抓药精准,设立疮科,可以剔骨疗伤的外科手术,非常有效,还发明了五禽戏。综上可知,华佗医术精湛;医学成就:由上可知,华佗可以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可实施外科手术,创编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3)特点:根据材料三“彼之二美,而逸少(王羲之)兼之”可知,王羲之书法兼顾众家所长;根据“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可知,王羲之气势雄阔,灵活多变;代表作: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