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下图是一组在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物品图片。据此可知( )A.北京人过上了定居生活B.北京人的食物来源十分丰富C.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D.北京人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2.下图是位于山西襄汾的陶寺都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实物(复原物)。据考证,该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这些考古实物(复原物)共同佐证( )A.中华早期的文明起源多元B.黄河流域出现早期国家形态C.手工业生产出现社会分工D.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已经建立3.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期的一些文字都含“贝”字(下表)。据此判断,贝在商朝应该是( )甲骨文对应汉字 贝 买 贯 宝A.礼器 B.食物 C.酒具 D.货币4.为了保证利国利民的政治措施得以实施,某一学派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据此判断,该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5.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下令收缴民间兵器,运到都城咸阳集中销毁:拆毁原六国地区的城池壁垒,强制将富豪、强宗迁徙到咸阳、巴蜀等地区。这些举措( )A.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巩固了统一局面C.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D.清除了割据势力6.《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这种现状,汉高祖( )A.轻徭薄赋 B.勤俭治国 C.盐铁官营 D.以德化民7.西汉初年,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上各种学说流行。为加强思想统一,汉武帝( )A.清除了道家思想的影响B.废除了郡国并行制度C.改变了汉初的和亲政策D.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8.钱穆比喻秦汉文化“犹如此室的四周遍悬万盏明灯,打碎一盏,其余犹亮”。下列关于秦汉文化成就搭配正确的是( )A.扁鹊发明了切脉诊法——奠定中医理论基础B.司马迁撰写《史记》——首创纪传体断代史体例C.蔡伦改进造纸术——便利了典籍的流传D.祖冲之精确计算出圆周率——推动了古代数学的发展9.城市名片能够代表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下列城市名片属于河南洛阳的是( )A.千年帝都,佛教圣地B.秦俑故乡,丝路源头C.天府之国,蜀中江南D.六朝古都,金陵风韵10.下表是历史学家翦伯赞撰写的《中国史纲要》的部分内容。该历史阶段的学习主题是( )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一节 三国鼎立和西音的短暂统一 第二节 十六国北朝的民族千争和民族融合 第三节 东晋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A.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1.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农林品种原本主要种植在北方,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这表明( )A.南方地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B.人口迁徙促进作物品种迁移C.东晋政府鼓励发展果蔬种植D.少数民族生活习俗发生改变12.“川”字原本的释义只有“水道、河流”之意。北朝民歌《敕勒歌》中,“敕勒川”的“川”字则是鲜卑语“荒野、荒滩草原”的意思。于是,南北朝以后“川”字有了新的释义,并沿用至今。这表明,民族交融( )A.缩小了南北方经济差距B.促进了田园诗的发展C.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D.助推中西方文化交流二、材料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严酷的生存环境和频繁的战争,使得秦人养成了勇猛好胜的性格,这一性格往往会产生民间的私斗,商鞅称这种“勇”为“私勇”。他采取扬长避短的原则,充分利用秦人勇猛好胜的性格,并以法律规范为保障把这种个人力量转化为国家之战斗力。——摘编自邱忠来《商鞅变法与秦文化革新》材料二: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之上。——摘编于《简明中国史读本》(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人养成“勇猛好胜”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把“这种个人力量转化为国家之战斗力”的具体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汉化先行者”的主要代表人物,并概括他推动“汉化”的直接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两次改革对推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共同作用。三、综合题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件青铜尊的铸造者是贵族何,故名何尊。何尊内部有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依照其父周武王的遗愿,在洛邑营建东都成周的事迹。铭文中“宅兹中国”,是目前发现的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材料二:——《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该织锦发现于古代西域精绝国遗址,五彩织出的图案中间,用汉隶织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字样,是新疆出土的文物中,迄今为止最早的“中国”二字。精绝国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曾接受汉朝西域都护统辖,此锦通过色彩、图案和文字把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天文运行知识等巧妙地融合为一体,是汉代织锦艺术的最高代表,还反映了以精绝国为代表的西域民众对中央王朝的认同。——摘编自郑茜《何以中华》等材料三: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传承着伟大的文明 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国家主席习近平二0二四年《新年贺词》(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所处的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项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该文物蕴含的历史信息。(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历代政府均把粮食安全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地位。西周时期五官中的司徒就是掌管土地和农业的官员……为应对频繁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粮荒,汉代贾谊积极主张发展粮食生产,重视粮食储备,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汉宣帝元康年间,在一些地方设立常平仓调剂丰歉,避免谷贱伤农和饥荒的发生。随后常平仓制度为后代所沿用,成为保证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材料二:时间 内容夏商西周 青铜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知道用粪尿对农田施肥;初步掌握了人工灌溉技术春秋战国: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中原地区进入连年耕作制;人们普遍注意对农作物施肥:修建了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制定历法,一年分出二十四节气秦汉 多种大型农具先后发明;修建了六辅渠、白渠等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汉代谷、麦复种的两年三熟制已在北方推行;西汉的农学家氾胜之编写《氾胜之书》魏晋南北朝 曹魏马钧改进翻车;江南地区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北朝郡守贾思勰编写《齐民要术》;地理学家郦道元完成了《水经注》;长江下游兴修了灌溉工程。(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政府为保障粮食安全有哪些做法。(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生产不断发展的原因。(3)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就当今中国保障粮食安全提出建议。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D B B A D C A D题号 11 12答案 B C1.C【详解】根据题干图片“烧骨、灰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了,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C项正确;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但从图片“灰烬”无法传递这一信息,排除A项;图片“灰烬”反映的是北京人会使用火,不能说明北京人食物来源十分丰富,排除B项;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排除D项。故选C项。2.B【详解】根据题干“宫殿遗址、复原后的观象台、象征军权、生书符号陶壶”和所学知识可知,1号宫殿基址体现了权力中心的存在;复原后的观象台反映了当时有一定的天文历法等文化知识;象征军权的玉钺表明存在军事权力的集中;生书符号的陶壶说明有一定的文化符号和信息记录方式。这些都说明黄河流域的陶寺都城遗址出现了早期国家形态的一些特征,B项正确;题干仅围绕山西襄汾的陶寺都城遗址展开,没有涉及其他地区文明情况,无法得出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中这些考古实物主要体现的是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情况,没有直接表明手工业生产出现社会分工,排除C项;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夏朝,仅从陶寺都城遗址的这些考古实物不能确凿证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已经建立,缺乏足够证据,排除D项。故选B项。3.D【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买”“贯”“宝”中都含有“贝”字,四字均与货物交易或流通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币, 起源于商朝,D项正确;商朝礼器以青铜器和玉器为主,排除A项;“贝”不适合用来作食物,排除B项;“贝”不是酒具,排除C项。故选D项。4.B【详解】根据材料中“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可知,该学派主张选贤任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主张“尚贤”,B项正确;儒家主张实行“仁政”,排除A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C项;法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5.B【详解】根据题干“秦始皇下令收缴民间兵器,运到都城咸阳集中销毁:拆毁原六国地区的城池壁垒,强制将富豪、强宗迁徙到咸阳、巴蜀等地区”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这些举措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大一统的局面,B项正确;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这些举措的出发点而不是目的,排除A项;这些举措与边远地区开发无关,起不到促进边疆地区开发的目的,排除C项;这些举措并没有清除割据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6.A【详解】根据题干“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以德化民”的政策,A项正确;勤俭治国是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的措施,排除B项;盐铁官营是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排除C项;以德化民是文景之治时期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7.D【详解】根据题干“为加强思想统一,汉武帝”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听从了董仲舒的建议,在思想上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D项正确;汉武帝并未清除道家思想的影响,排除A项;废除郡国并行制是政治上的措施,排除B项;改变汉初的和亲政策是军事上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8.C【详解】根据题干“关于秦汉文化成就搭配正确的是”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前期,我国人民就发明了纸,东汉时,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便利典籍流传,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C项正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排除A项;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排除B项;祖冲之是南朝科学家,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排除D项。故选C项。9.A【详解】根据题干“下列城市名片属于河南洛阳”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定都洛阳,后又有多个朝代定都洛阳,洛阳是是千年帝都,洛阳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因此洛阳市佛教圣地,A项正确;秦俑故乡,丝路源头是西安,排除B项;天府之国,蜀中江南指的是成都平原,排除C项;六朝古都,金陵风韵指的是南京,排除D项。故选A项。10.D【详解】根据题干“目录(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导致了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因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特征为政权的分立与民族融合,D项正确;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11.B【详解】根据题干“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和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北方战乱,为躲避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促进作物品种迁移,B项正确;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本身说法正确,但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原本在北方种植的农林品种出现在南方,并非单纯强调南方自然条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而不是东晋政府鼓励发展果蔬种植,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与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2.C【详解】据题干“‘川’字原本的释义只有‘水道、河流’之意”“南北朝以后‘川’字有了新的释义,并沿用至今”和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使“川”字有了新的释义,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C项正确;题干中只涉及“川”字释义的变化,没有涉及南北方经济差距,排除A项;题干中只涉及“川”字释义的变化,没有涉及田园诗的发展,排除B项;题干中只涉及“川”字释义的变化,没有涉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13.(1)原因:严酷的生存环境和频繁的战争。措施:奖励军功。(2)人物:孝文帝。影响: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唐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共同作用:都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国家的统一;都通过变革增强了国家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后续朝代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严酷的生存环境和频繁的战争,使得秦人养成了勇猛好胜的性格”可知,秦人养成“勇猛好胜”的原因是严酷的生存环境和频繁的战争。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通过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了军队战队力。(2)人物:根据材料二“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是“汉化先行者”的主要代表人物。影响:根据材料二“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之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通过推行汉化政策,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经济文化发展,为隋唐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共同作用: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改革对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国家实力和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回答。商鞅变法和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都在不同时期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这两次变革都增强了国家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并为后续朝代的稳定统一与发展提供了条件。14.(1)时期:西周。制度:分封制。(2)历史信息:当时丝织技术高超;西域民众认同中央王朝。(3)认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挖掘文化价值等。【详解】(1)时期:根据材料一“记载了周成王依照其父周武王的遗愿,在洛邑营建东都成周的事迹”可知,当时的“中国”处于西周时期。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等。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同时需对周天子履行一定义务,如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等,这一制度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所以,举出一项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历史信息:根据材料二“此锦通过色彩、图案和文字把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天文运行知识等巧妙地融合为一体,是汉代织锦艺术的最高代表”可知,当时丝织技术高超;根据材料二“反映了以精绝国为代表的西域民众对中央王朝的认同”可知,西域民众认同中央王朝。(3)认识:根据材料三“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和材料一、材料二可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挖掘文化价值。15.(1)设置掌管土地和农业的官员;重视粮食储备;建立常平仓制度。(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制定指导农业生产的历法;一系列农学著作的指导等。(3)粮食政策的制定要重视农民利益;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粮食安全;坚持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力;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详解】(1)做法:根据材料一“西周时期五官中的司徒就是掌管土地和农业的官员”可得出设置掌管土地和农业的官员;根据材料一“汉代贾谊积极主张发展粮食生产,重视粮食储备”可得出重视粮食储备;根据材料一“在一些地方设立常平仓调剂丰歉,避免谷贱伤农和饥荒的发生”可得出建立常平仓制度。(2)原因:根据材料二“青铜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多种大型农具先后发明”“曹魏马钧改进翻车”可得出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根据材料二“知道用粪尿对农田施肥;初步掌握了人工灌溉技术”“中原地区进入连年耕作制”可得出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根据材料二“修建了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修建了六辅渠、白渠等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长江下游兴修了灌溉工程”可得出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根据材料二“制定历法,一年分出二十四节气”可得出制定指导农业生产的历法;根据材料二“西汉的农学家氾胜之编写《氾胜之书》”“北朝郡守贾思勰编写《齐民要术》;地理学家郦道元完成了《水经注》”可得出一系列农学著作的指导。(3)建议: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保护农民利益、科技创新、保证耕地等角度作答,如:粮食政策的制定要重视农民利益;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粮食安全;坚持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力;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