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以下是秦朝行政区域划表。该表反映了秦朝( )
郡名 建置时代 郡治
陇西郡 昭襄王二十八年置,始皇因之 今甘肃临洮
辽东郡 古燕置,始皇因之 今辽宁辽阳
南海郡 始皇置 今广东广州
A.设置中央政权机构 B.在地方实行分封制
C.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D.在地方实行行省制
2.依赖武力实现的政治统一并不能长久,只有文化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护政治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 )
A.北击匈奴 B.统一文字 C.南征越族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资治通鉴》的记载
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电视剧《大秦帝国》
4.“坐堂行医”一词源于我国古代一位名医,他写成《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这位“坐堂医生”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5.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6.新皇帝(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据此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抵御了外来侵略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拓宽了国家版图
7.下图反映的是秦朝建立后采取的一项措施。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经济的交流 B.巩固国家的统一
C.促使书写更加简便 D.推动书法艺术发展
8.2021 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A.勤俭治国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虚怀纳谏
9.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下列可以作为研究汉武帝巩固统一措施的一手史料是( )
A. B. C. D.
10.经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传到了英国,同时也使英语中增加了silk一词。在此基础上,通过派生、转化等方式,英语中又产生了silky,silki-ness,silked,silken等词。这表明( )
A.贸易交往促进文化发展 B.文明交流互鉴推动社会进步
C.中文国际地位受到挑战 D.英语语言传播促进教育发展
11.“他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从此以后,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他”指的是( )
A.汉武帝 B.张骞 C.班超 D.甘英
12.下图是1953年在新疆出土的一枚铜印,印面阴刻篆文“汉归义羌长”5字,“归义” 是汉中央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与此件文物能够形成互证的史事是( )
A.设置伊犁将军 B.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C.设置西域都护 D.设置安西都护府
13.由于简重帛贵,早期书籍多言语精炼,学习时需老师讲解。纸出现后,老师便可将自己对经书的理解注释出来,使得没有条件入学接受老师面授的学生亦可自主学习。这强调了纸的发明( )
A.促进了经济发展 B.消除了贫富差距 C.提高了教学水平 D.便捷了知识传播
1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历时两三年,行程万余里,收集到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以后编写《史记》作了充分的准备。由此可见司马迁( )
A.秉承前人撰写方法 B.注重史料考证
C.虚心学习他人经验 D.侧重史书记载
15.汉代体育项目众多,包括蹴鞠、骑射、步射、击剑、格斗等,深受民众喜爱,甚至帝王也参与“斗虎”“格熊”活动。这反映出,汉代社会风尚的一个侧面是( )
A.崇尚勇武 B.含蓄内敛 C.悠然清闲 D.宁静纯朴
16.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选项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是
A. B.
C. D.
17.下图是北魏时期的陶笼冠俑,该陶俑头戴纱织笼冠,身穿大袖上衣,下穿长裙,腰间系带,是当时着汉装的侍女形象,这种“胡人汉服”的现象主要是因为( )
A.商鞅变法 B.前秦的统一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18.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战火纷飞,对当时政治局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阪泉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
19.根据下图演示的内容,最恰当的解释是( )
A.政治重心出现南移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政权并立走向统一 D.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20.小历围绕某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梳理了以下内容。他研究的主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
时间 史实
三国时期 孙吴开发江东
东晋 “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宋(南朝)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
A.局部统一的实现 B.朝代更替的频繁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方民族大交融
21.有学者认为,“鲜卑族在走向历史的更高层次的必然趋势中失去的只是它内在的落后格局和外在的族类名称,迎来的则是它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而在隋唐的新生和大放异彩。”材料意在说明,鲜卑族的改革( )
A.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B.为后世的发展注入活力
C.促进北魏经济发展 D.促进黄河流域民族交融
22.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这项成果所属领域是
A.数学 B.历法 C.医学 D.文学
23.曹魏时期锺繇的楷书《宣示表》,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全篇324字,一气呵成,凡重复的字,每个写法都不相同;北魏碑刻书体苍劲厚重。这体现了( )
A.统一文字的出现 B.书法艺术的多彩 C.不同字体的演变 D.石碑艺术的发展
24.《齐民要术》一书综合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记录了当时农艺的实践经验,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这部书
A.图文并茂,艺术水平高 B.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C.家喻户晓,传播范围广 D.内容丰富,综合性强
25.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体现了先民( )
A.强调不误农时 B.主张种植水稻 C.关注农具革新 D.重视因地制宜
二、材料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县、郡长官由国君任免,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度既是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依据材料并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分析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度的原因。
材料二 (汉高祖五年)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田租十五税一。”
——摘自班固《汉书·高帝纪》
材料三 减田租,复(恢复)十五税一。
(汉惠帝四年)春正月,举民孝弟力田者(努力耕种田地的人),复其身(免除其徭役)。
——摘自班固《汉书·惠帝纪》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汉初统治者的治国策略。
三、综合题
27.丝绸之路。
材料一
材料二 秦汉、魏晋时期,凭借波斯和中亚商人的转运,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形成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贸易通道。唐朝时,丝绸、瓷器、珠宝、香料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宋代,由于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隔,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贸易的主要对象除了阿拉伯帝国,还有一些东南亚国家。对外出口以五金、丝绸和瓷器等手工业品为主,尤其是瓷器贸易大量兴起。进口商品则以香料、珊瑚、玛瑙、象牙等奢侈品为主。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中,法国学者认为,来自阿拉伯的商队要比来自中国的多,因为他们需要中国商品,而中国则可以离得开他们。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和图2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将图2中丝绸之路的路线用示意图画出来。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丝绸之路在唐宋时期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不断发展的原因。
(4)丝绸之路既是商贸之路,又是文化之路,任选其中一个观点。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的小短文。(10分。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语句通顺,逻辑清晰)
28.某校学生开展了主题为“长城·民族交融”的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
【长城内外风光异】
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tián)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
——摘编自《辽史·营卫志》
(1)长城南北的地理环境,使南北民族间的生产生活出现了哪些不同?
【长城脚下战与和】
秦始皇派蒙恬修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汉元帝遣昭君出塞和亲。“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2)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昭君出塞为什么能够成为千古美谈?
【农牧交融促一统】
西汉大力构筑河西长城,在丝路经过的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当时,匈奴等少数民族往往“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商人)交易”,获取大量生活、生产资料。中原地区则“骡、驴、骆驼,衔尾入塞”,投入农耕、交通运输。
明代后期,长城沿线的蒙古族不但畜牧兴旺,而且逐渐使用铁犁牛耕发展农业,麦、豆、瓜、菜,“种种俱全”,塞外古丰州兴起一座“垦田万顷,连村数百”的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3)有人说,“长城是农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见证”。请结合上述材料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29.人口迁移,影响深远。某校学生开展了主题为,中国古代人口大迁移,的项目化学习。
【绘制路线,构建时空】
学习小组根据收集到的资料,选择其中三次人口大迁移,绘制了示意图。

(1)根据示意图,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空间特点,并推断引发第二次和第三次人口迁移的共同原因。
【筛选资料,分析影响】
学习小组又对人口大迁移的影响产生了兴趣,筛选出以下资料。
资料1:五胡内迁指匈奴、鲜卑、羯、氏羌等生活在边疆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民族界限日益模糊。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
资料2:(江南)无积聚而多贫。(东晋建立后)百许年...地广野半,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史记》《宋书》
资料3: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渭南文集》
(2)结合材料,从民族关系和经济格局角度阐述人口大迁移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A B D A B A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D B A A C D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A B D A
1.C
【详解】根据题干“秦朝行政区域划表”可知从秦国时设立了陇西郡,到秦始皇时设立了南海郡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是郡县制,C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到中央机构的设立情况,排除A项;秦朝废分封,立郡县,排除B项;元朝时设行省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只有文化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护政治统一”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统一文字是秦始皇在文化层面巩固统一的措施,与材料主张一致,B项正确;北击匈奴和南征越族都是军事措施,排除AC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汉代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朝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与材料中“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标准相吻合,属于原始史料,故选A;《资治通鉴》是宋代司马光的史学研究著作,孟姜女哭长城是传说,《大秦帝国》属于艺术作品,三者均与“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不相符合,故排除BCD。
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名医张仲景写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B项正确;扁鹊是春秋战国时的名医、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名医、李时珍是明朝的名医,写成了《本草纲目》,排除AC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并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王室衰微的表现是春秋时期,排除A项;商靹变法的背景是战国时期,排除B项;秦灭六国的过程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全国材料“新皇帝(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和所学知识可知,建立郡县制的目的是加强了中央集权。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对皇帝负责。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题干“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与抵御了外来侵略,促进了民族交融,拓宽了国家版图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反映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的史实。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如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因此,统一文字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统一文字与经济无关,排除A项;秦统一后的文字,笔画并不简便,排除C项;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是在东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依据材料中“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欲为省,毋烦民”可印证汉文帝勤俭治国的特点,A项正确;勤于政事、善于用人和 虚怀纳谏与材料中“勤俭治国”不符合,排除B、C和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据题干“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推行币制改革,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五铢钱是当时直接产生的实物,可直接反映其经济巩固措施,属于一手史料,A项正确;耧车是古代农具,但“模型”多为后人仿制,非当时原物,属二手史料,排除B项;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为后人绘制的历史场景再现,非汉武帝时期直接产生的史料,属二手史料,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纸尚未普及(纸的普及在东汉),且“纸本地图”多为后人制作,非当时产物,属二手史料,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的丝绸传到了英国,同时也使英语中增加了silk一词”“通过派生、转化等方式,英语中又产生了silky,silki-ness,silked,silken等词”可知,这种丝绸贸易促进英国词语发展,表明贸易交往促进文化发展,A项正确;题干内容没涉及文明交流互鉴,排除B项;题干没涉及中文的国际地位,排除C项;题干信息没有体现英语语言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他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从此以后,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可知,材料中提到的人物是一位出使西域的使者,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的是张骞,B项正确;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但他本人没有出使西域,排除A项;班超在东汉时出使西域,但丝绸之路在西汉就形成,排除C项;甘英,东汉人,主要贡献是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据题干“‘归义’是汉中央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和所学知识可知,与此件文物能够形成互证的史事是设置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域都护的职责包括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等,也涉及对西域少数民族首领的册封等管理举措,C项正确;伊犁将军是清朝设置的管理新疆的机构,与“汉”无关,排除A项;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主要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无关,排除B项;安西都护府是唐朝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机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由于简重帛贵,早期书籍多言语精炼,学习时需老师讲解。纸出现以后,老师便可将自己对经书的理解注释出来,使得没有条件入学接受面授的学生亦可自主学习”可知,纸出现以后,没有条件入学接受面授的学生亦可自主学习这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强调了纸的发明便捷了知识传播,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教育方面的内容,不能反映纸的发明促进了经济发展,排除A项;“消除了贫富差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没有条件入学接受面授的学生亦可自主学习,看不出整个教学水平的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考查史料实证。从“注重实地考察”“收集到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等关键词分析,说明司马迁编写《史记》注重实践和史料考证,B项正确;秉承前人撰写方法、虚心学习他人经验、侧重史书记载,题干未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蹴鞠、骑射、步射、击剑、格斗等”“斗虎”“格熊”等体现出汉代尚武的社会风气,A项正确;含蓄内敛、悠然清闲以及宁静纯朴都不符合材料中“崇尚勇武”的社会风尚,排除B、C和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行历史研究是最为可信的材料是原始材料,其中三国的吴简是由当时人写成的,具有可信性,A正确;《三国演义》属于文学作品,具有较大的艺术加工性,可信性不足,B错误;《资治通鉴》虽然属于史书,但是也有作者本身的价值取舍,C错误;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是东汉末年的战争,不属于三国时期,D错误。综上故选A。
17.C
【详解】根据材料“北魏时期、胡人汉服”可得出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他推行汉化措施,规定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C项正确;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排除A项;前秦的统一使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朝政的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
18.D
【详解】根据题干“其中,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和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因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D项正确;原始社会末期黄帝和炎帝在阪泉展开大战,黄帝打败炎帝,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排除A项;周武王与商纣王在牧野展开大战,打败商纣王,建立西周,排除B项;项羽与秦军在巨鹿展开战争,大败秦军主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详解】根据题干图示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政权分立,民族交融,到隋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体现出历史发展趋势是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的统一,C项正确;政治重心的南移与图示中政权并立到统一不符合,排除A项;题干中体现的政权并立到统一问题,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确民族交融方式多样,但是与题干所示政权分立到统一的过程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根据题干“孙吴开发江东、东晋荆扬晏安,宋(南朝)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和所学可知,三国时期,吴国开发江东,东晋时,荆州、扬州经济发展,到南朝时,由于大量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研究的主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题干所述内容都是关于江南地区的发展状况,体现不出局部统一,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是江南的发展,没有提到朝代的更替频繁,排除B项;题干所叙述的发生在江南地区,在南方,排除D项。故选C项。
21.B
【详解】根据材料“鲜卑族在走向历史的更高层次的必然趋势中失去的只是它内在的落后格局和外在的族类名称,迎来的则是它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而在隋唐的新生和大放异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而在隋唐时期获得新生和大放异彩。由此可知,材料意在说明鲜卑族的变革为后世的发展注入活力,B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促进北魏经济发展、促进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排除ACD项。故选B项。
22.A
【详解】根据材料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再结合所学可知,祖冲之 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圆周率是数学领域的,A项正确;其他三项不对,排除BCD项。故选A项。
23.B
【详解】分析题干材料可知,题干列举了曹魏楷书、东晋行书、北魏碑刻的不同特点,强调其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因此,B项“书法艺术的多彩”准确概括了不同时期、风格的书法成就,符合题意,B项正确;“统一文字”对应秦朝,与题干时期不符,排除A项;“字体演变”强调篆、隶、楷等字体的转变,而题干均为楷书或行书的不同表现,未涉及演变过程,排除C项;“石碑艺术”仅涵盖北魏碑刻,未包含王羲之的纸本作品,因此,D项表述片面,排除D项。故选B项。
24.D
【详解】根据材料“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表明范围广泛,各方面的内容都有,D项正确;其余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
25.A
【详解】根据材料“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可知,小满的时候就要赶紧锄麦种杂粮,如果过了小满,十天不种就不能收获了,所以这体现了先民强调不误农时,A项正确;材料给到的信息是锄麦种杂粮,没有提到主张种植水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具革新,排除C项;材料与因地制宜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6.(1)不同:分封诸侯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是由中央任免的。
原因: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也符合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趋势。
(2)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一“分封制与县郡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县、郡长官由国君任免”可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为分封诸侯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是由中央任免的。
原因:根据材料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度既是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可知,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度是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也符合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趋势。
(2)策略:根据材料二“……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田租十五税一”和材料三“减田租,复(恢复)十五税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下令 “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生产力。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27.(1)联系: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示意图:
(2)变化:商品贸易范围更广;贸易种类更加丰富;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主要贸易通道等。
影响: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3)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国家重视发展对外贸易;中外商人对丝绸之路贸易的推动;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
(4)题目:丝绸之路是文化之路。
论述:丝绸之路开辟以后,东西方往来更加方便,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中原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的发展。唐时期,玄奘西行到达印度,并携带回大量佛经,丰富了中国的文化,日本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
综上所述,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是一条文化之路。
【详解】(1)联系:根据材料一“图1、图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反映的是张骞出使西域,图2反映的是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后来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奠定了基础。正是因为张骞的探索和沟通,使得汉朝与西域及更远地区的贸易往来成为可能,丝绸之路得以形成和发展。
示意图:根据材料一“图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出发,分玉门关和阳关两条路线。玉门关路线通向大宛,再到中亚;阳关路线经过葱岭到达安息,最终都通往欧洲。如图:
(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形成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贸易通道”“贸易的主要对象除了阿拉伯帝国,还有一些东南亚国家”可知,商品贸易范围更广;根据材料“丝绸、瓷器、珠宝、香料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对外出口以五金、丝绸和瓷器等手工业品为主,尤其是瓷器贸易大量兴起。进口商品则以香料、珊瑚、玛瑙、象牙等奢侈品为主。”可知,贸易种类更加丰富;根据材料“宋代,由于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隔,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可知,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主要贸易通道。
影响:根据材料“丝绸、瓷器、珠宝、香料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对外出口以五金、丝绸和瓷器等手工业品为主,尤其是瓷器贸易大量兴起。进口商品则以香料、珊瑚、玛瑙、象牙等奢侈品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经济上,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外销,外国的香料等输入,推动了双方贸易发展;文化上,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技术、文化向外传播,同时外来文化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外文明,促进了不同文明的相互学习与发展。
(3)原因:根据材料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唐等统一王朝,有能力维护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畅通,为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保障,所以,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封建王朝通过政策鼓励等方式,推动与外国的经济文化往来,促进丝绸之路的发展,所以,国家重视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材料二提到阿拉伯商队等在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作用,中外商人积极参与,促进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推动丝绸之路不断发展,所以,中外商人对丝绸之路贸易的推动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唐代造船技术进步,宋代指南针用于航海,改善了海上交通;陆上交通也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为丝绸之路发展提供了便利。所以,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
(4)小短文:首先,确定观点:从“丝绸之路既是商贸之路,又是文化之路”中任选一个,比如选择“丝绸之路是文化之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筛选能体现文化交流的史实。如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各领域的影响;中国技术(开渠、凿井、铸铁等)外传西域;玄奘西行取经;日本遣唐使带回唐朝文化成果等。接着组织论述:开头明确观点,即丝绸之路是文化之路。分点阐述史实,说明史实如何体现文化交流与传播。结尾总结,强调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呼应观点。确保论述过程史实准确、语句通顺、逻辑清晰,且字数不少于 100 字。
28.(1)不同:南北民族间在生产方式、服饰、居住方式出现了不同。
(2)目的: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
原因:昭君和亲后,结束了长期战乱,让百姓免受战争之苦。
(3)论证:西汉时期,中原与匈奴通过长城沿线开展频繁交易,匈奴用牛马换取中原的生活生产资料,中原则引入骡、驴、骆驼等牲畜,用于农耕和运输。 中原还在河西长城附近屯田开垦,将农耕文明的生产模式扩展到长城沿线,实现了农牧经济的互补。促进了长城内外各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明代后期,蒙古族在长城沿线不仅发展畜牧,还学习中原的铁犁牛耕技术,种植麦、豆、瓜、菜等农作物,实现了从单一游牧向农牧结合的转变。 塞外古丰州形成 “垦田万顷,连村数百” 的归化新城,这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高度融合,标志着农牧文明交融达到新高度。综上所述,长城是农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见证。
【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中“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可知,长城以南多雨多暑,以农耕为主,种植庄稼获取食物,利用桑麻纺织布料制作衣物,并建造宫室、城郭定居,形成固定聚落。根据材料中“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可知,长城以北多寒多风,以畜牧、狩猎、捕鱼为主,依赖动物资源生存,用动物皮毛直接制作衣物,以适应寒冷气候,且以车马为家,随资源分布随时迁徙,过着游牧生活。由此可得,南北民族间在生产方式、服饰、居住方式三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2)目的:根据材料中“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
原因:根据材料中“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昭君和亲后,结束了长期战乱,让百姓免受战争之苦。
(3)论证:围绕观点,结合西汉时期和明代后期长城内外民族交往的具体史实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西汉时期,中原与匈奴通过长城沿线开展频繁交易,匈奴用牛马换取中原的生活生产资料,中原则引入骡、驴、骆驼等牲畜,用于农耕和运输。 中原还在河西长城附近屯田开垦,将农耕文明的生产模式扩展到长城沿线,实现了农牧经济的互补。促进了长城内外各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明代后期,蒙古族在长城沿线不仅发展畜牧,还学习中原的铁犁牛耕技术,种植麦、豆、瓜、菜等农作物,实现了从单一游牧向农牧结合的转变。 塞外古丰州形成 “垦田万顷,连村数百” 的归化新城,这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高度融合,标志着农牧文明交融达到新高度。综上所述,长城是农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见证。
29.(1)特点:都是从北方向南方迁移。
共同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2)影响:民族关系角度:人口迁移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的交融。济格局角度:人口迁移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南宋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详解】(1)特点: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东汉、魏、晋时期的五胡内迁是北方游牧民族迁往中原地区;第二次西晋“永嘉之乱”引发的人口迁移是从中原地区迁往江南地区;第三次金灭北宋“靖康之难”引发的人口迁移是从中原地区迁往江南的地区及更远的地区。由此可以概括出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特点是都是从北方向南方迁移。
共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发第二次人口迁移的原因是“永嘉之乱”和第三次人口迁移的原因是“靖康之难”,所以二者的共同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2)影响:根据材料“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民族界限日益模糊”可知,民族关系角度来说,人口迁移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的交融;根据材料“《江南》无积聚而多贫。(东晋建立后)百许年…….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从经济格局角度来说,江南从“无积聚而多贫”到“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的变化,反映人口迁移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富于中原……苏湖熟,天下足”可知,从经济格局角度来说,反映人口迁移促进了南宋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