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第七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兰州市第七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甘肃省兰州市第七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练习卷
一、单选题
1.甲、乙、丙是三个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物体,它们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与丙的运动方向相反 B. 乙与丙的运动方向相反
C. 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 D. 丙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
2.一个无风晴朗的冬日,小明乘坐滑雪车从静止开始沿斜直雪道匀加速下滑,滑行一段距离后进入水平雪道(滑雪车在斜直雪道与水平雪道的交接点只改变速度的方向),此后滑雪车匀减速滑动到速度为零.整个滑行过程用时10.5 s,滑行总距离为94.5 m,根据以上数据可以求出的物理量是(  )
A. 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 B. 加速阶段的时间
C. 进入水平雪道的初速度大小 D. 减速阶段的时间
3.两质点a、b从同一地点开始运动,图中①、②分别为质点a、b的v-t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1 s时,质点b运动开始反向运动 B. 质点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C. t=3 s时,a、b相距最远 D. t=4 s时,b在前a在后
4.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为3 m/s,则物体在1 s内的位移一定为3 m
B. 物体在某1 s内的平均速度是3 m/s,则物体在这1 s内的位移一定是3 m
C. 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3 m/s,则物体在某1 s内的位移一定是3 m
D. 物体在发生某段位移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3 m/s,则物体在这段位移的一半时的速度一定是3 m/s
5.加速度是人类认识史上最难建立的概念之一,也是每个初学物理的人最不易真正掌握的概念…….所以对加速度的认识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加速度一定大
B. 速度变化得越快,加速度就变化得越快
C. 物体加速度变大,则速度也一定是在变大
D. 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6.甲、乙两质点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如图中a、b所示,不考虑二者碰撞,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做曲线运动,乙做直线运动
B. 乙质点在t2~t3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C. t1~t4时间内甲、乙两质点的位移相同
D. 甲质点在t2~t4时间内一直沿同一方向运动
7.物体在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运动方向不变),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越来越小 B. 加速度方向总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C. 位移随时间均匀减小 D. 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
二、多选题
8.一物体具有水平向右的初速度,初始加速度与初速度同向且不断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以后再反向逐渐增大较长一段时间,以下对物体可能的运动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减小的过程速度减小,加速度增大的过程速度减小甚至反向增大
B. 加速度减小的过程速度增大,加速度增大的过程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C. 加速度减小到零以前物体向右运动,加速度开始反向增大后物体向左运动
D. 速度减小到零以前物体向右运动,速度减小到零以后物体向左运动
9.以往公路上用单点测速仪测车速,个别司机由于熟知测速点的位置,在通过测速点时通过刹车以降低车速来逃避处罚,但这样很容易造成追尾事故,所以有些地方已开始采用区间测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单点测速测的是汽车的速率 B. 单点测速测的是汽车的平均速率
C. 区间测速测的是汽车的速率 D. 区间测速测的是汽车的平均速率
三、实验题
10.某同学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电源频率为50 Hz,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在纸带上确定出A、B、C、D、E、F、G共7个计数点.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每两个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
(1)在实验中,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先________再________.(均选填“拉动纸带”或“启动电源”)
(2)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________个计时点没有标出.
(3)试根据纸带上各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计算出打下B、C、D三个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并将各个速度值填入下表(计算结果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
(4)当t=0时质点位于A点,将B、C、D、E、F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标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小车的瞬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并说明小车速度变化的特点:_______________.
11.在做“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时,打点计时器接周期为T=0.02 s的交流电源。甲、乙两组同学各自得到一条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分别如图甲、乙所示。他们都在各自的纸带上取了A、B、C、D、E、F、G共7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计时点(图中没有画出)。
(1)甲组测量得:d1=3.62 cm、d2=8.00 cm、d3=13.20 cm、d4=19.18 cm、d5=25.99 cm、d6=33.60 cm。计算得:vB=0.400 m/s、vC=0.479 m/s、vD= m/s、vE=0.640 m/s、vF=0.721 m/s。
①经计算可得vD=    m/s。(本小问计算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②以打点计时器打A点时为t=0时刻,请你帮他们画出物体运动的速度 时间图像。
③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a=    m/s2。(本小问计算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2)乙组测量得:x1=7.05×10-2 m、x2=7.68×10-2 m、x3=8.31×10-2 m、x4=8.95×10-2 m、x5=9.57×10-2 m、x6=10.21×10-2 m。
①请写出利用所有数据运用逐差法求物体加速度的计算公式a=       。(用含x1、x2、x3、x4、x5、x6和T的表达式表示)
②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a=    m/s2。(本小问计算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四、计算题
12.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固定的光滑斜面,到达斜面最高点C时速度恰好为零,如图所示。已知物体运动到斜面长度处的B点,所用时间为t,求物体从B滑到C所用的时间。(至少用两种方法解答)
13.在雅加达亚运会中,我国选手苏炳添以9.92 s的成绩获得100 m冠军.在比赛过程中,他起跑后先加速,经过3.10 s跑过18.0 m时速度达到最大,此后保持该速度匀速运动直到终点.求苏炳添在100 m比赛中的平均速度大小和匀速运动时的速度大小.
14.“10米折返跑”的成绩反映了人体的灵敏程度,测试时,在平直跑道上,受试者以站立式起跑姿势站在起点-终点线前,当听到“跑”的口令后,全力跑向正前方10米处的折返线,测试员同时开始计时,受试者到达折返线处时,用手触摸折返线的物体(如木箱),再转身跑向起点-终点线,当胸部到达起点—终点线的竖直面时,测试员停止计时,所用时间即为“10米折返跑”的成绩.设受试者起跑时的加速度大小为4 m/s2,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4 m/s,快到达折返线处时需减速到零,减速的加速度大小为8 m/s,返回时达到最大速度后不需减速,保持最大速度冲线,求该受试者“10米折返跑”的成绩为多少秒?
一、单选题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C
【解析】t=1 s时,质点b的加速度反向,而t=2 s时质点b的速度为零,之后反向运动,故A错误;质点b在1 s前后的加速度方向相反,则质点b在全程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质点a一直沿正方向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后做匀速直线运动,质点b先沿负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再沿负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沿正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t=3 s时两质点速度相等,则此时a、b相距最远,故C正确;两质点a、b从同一地点开始运动,t=4 s时,a的位移为
xa=×1×1 m+1×3 m=3.5 m
xb=-×1 m+ m=1 m
4.【答案】B
【解析】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为3 m/s,由于物体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在1 s内的位移不一定为3 m,故A错误.物体在某1 s内的平均速度是3 m/s,根据x=vt知,物体在这1 s内的位移一定是3 m,故B正确.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3 m/s,则某1 s内的平均速度不一定为3 m/s,位移不一定是3 m,故C错误.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瞬时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相等,故D错误.
5.【答案】D
【解析】加速度是反映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的大小取决于速度的变化率,与速度的大小无关,故A错误;加速度是反映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变化得越快,加速度就越大,但加速度的变化不一定大,故B错误;物体加速度变大,但如果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反,则速度在减小,故C错误;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可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故D正确.
6.【答案】C
【解析】位移-时间图像只能描述直线运动的规律,因此甲、乙都做直线运动,故A错误;乙质点在t2~t3时间内位置不变,表示处于静止状态,故B错误;由题图知t1~t4时间内两质点的初位置、末位置均相同,故位移相同,故C正确;由图像可知,甲质点在t2~t4时间内先向负方向运动后向正方向运动,故D错误.
7.【答案】D
【解析】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表明它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加速度大小不变,加速度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A、B项错误,D项正确;由于物体运动方向不变,位移逐渐增大,故C项错误.
二、多选题
8.【答案】BD
【解析】物体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是根据速度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关系进行判断的,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速度增大,加速度减小,只表示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变少;加速度与速度反向时,速度减小,加速度增大,只表示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减小量变多,故A错误,B正确.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加速度能够发生突变,而速度不能发生突变,加速度开始反向后,物体开始做减速运动,直至速度为零,然后做反向的加速运动,当速度开始反向时,运动方向相反,故C错误,D正确.
9.【答案】AD
【解析】单点测速测出的是汽车经过测速仪时的速率,选项A正确,B错误;区间测速测出的是汽车在某段路程内的平均速率,选项C错误,D正确.
三、实验题
10.【答案】(1)启动电源 拉动纸带 (2)4 (3)0.400 0.479 0.560 (4)见解析
【解析】(1)在实验中,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先启动电源,再拉动纸带.
(2)每两个计数点间还有n=-1=4个计时点没有标出.
(3)vB= m/s=0.400 m/s;
vC= m/s=0.479 m/s;
vD= m/s≈0.560 m/s.
(4)图线如图所示,由图像知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大.
11.【答案】(1)①0.559 ②图见解析③0.800(0.795~0.805范围内均可)
(2)① ②0.632
【解析】(1)①依题意,可得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5T=0.1 s,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得vD= m/s=0.559 m/s;
②根据题中提供的各点速度数值,描点连线如图所示:
③根据v-t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求得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a=k= m/s2=0.800 m/s2。
(2)①利用所有数据运用逐差法求物体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
②根据上式,代入题中已知相关数据求得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a≈0.632 m/s2。
四、计算题
12.【答案】t
【解析】方法1 逆向思维法
物体向上匀减速冲上斜面,相当于向下匀加速滑下斜面
故xBC=,xAC=
又xBC=,解得tBC=t。
方法2 比例法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位移之比为x1∶x2∶x3∶…∶xn=1∶3∶5∶…∶(2n-1)
现有xBC∶xAB=∶=1∶3
通过xAB的时间为t,故通过xBC的时间
tBC=t。
方法3 中间时刻速度法
利用推论:某段位移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设物体初速度为v0,则AC==
又v=2axAC,v=2axBC,xBC=
由以上各式解得vB=
可以看出vB正好等于AC段的平均速度,因此B点是AC段中间时刻的位置,
因此有tBC=t。
方法4 图像法
利用相似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对应边平方比的方法,作出v-t图像如图所示,=
且S△AOC=4S△BDC,OD=t
OC=t+tBC
所以=,得tBC=t。
13.【答案】10.08 m/s 12.02 m/s
【解析】100 m比赛的位移大小x=100 m,时间t=9.92 s,
则苏炳添在比赛中的平均速度大小为v=≈10.08 m/s,
苏炳添匀速运动的位移为x1=100 m-18 m=82 m,
匀速运动的时间为t1=9.92 s-3.10 s=6.82 s,
则匀速运动时的速度大小为v1=≈12.02 m/s.
14.【答案】6.25 s
【解析】对受试者,由起点-终点线向折返线运动的过程中,加速阶段根据运动学公式得t1==1 s,s1=vmt1=2 m,减速阶段根据运动学公式得t3==0.5 s,s3=vmt3=1 m,匀速阶段用时t2==1.75 s.受试者由折返线向起点-终点线运动的过程中,加速阶段根据运动学公式得t4==1 s,s4=vmt4=2 m,匀速阶段用时t5==2 s,受试者“10米折返跑”的成绩为t=t1+t2+t3+t4+t5=1 s+1.75 s+0.5 s+1 s+2 s=6.25 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