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安徽省名校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所有答案均要答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学景观指经过文人书写的景观,包括山水名胜等自然景观和楼台寺观等人造景观。文学景观研究有多个层面,历史层面主要考察文学景观的形成与变迁过程,文学层面着重揭示文学对形塑景观和传播景观的意义,文化层面侧重研究影响文学景观变迁的文化因素。而历史研究是基础,探讨景观的历史变迁离不开具体时空,历史时空除了流动的时间外,还包括文学景观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形貌两个空间要素。文学景观的地理位置可从点、线、面、群四个层面来考察。点指景观所在具体地点。如古黄鹤楼一直位于蛇山之西黄鹄矶头,上世纪80年代重建时后移至蛇山中腰。地点信息越详细,空间定位越准确。线指景观所处交通路线,景观处在僻陋之地还是交通要道,既关系着景观与文人相遇的频率,也影响着作家书写的内容甚至主题风格。例如鹳雀楼属于黄河景观,瓜洲古渡既属于长江景观也属于运河景观,玉门关和阳关属于丝路景观,剑门关属于蜀道景观。关注景观的交通信息,便于针对某些特殊路线开展文学景观的书写研究。面指景观所属古今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历时而变,记录景观所属的古今区划,便于共时性分析景观的地域分布、历时性考察景观的时代变迁。群指景观所处的景观群落,文学景观常与周边景观形成关系复杂的景群,例如岳阳楼、洞庭湖和君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黄鹤楼与蛇山景观,与鹦鹉洲、晴川阁等形成景观群落等。标记景观所属景群和景观之间的层级关系,便于分析景观群落中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文学景观的空间形貌,既包含景观的自身形象,又涉及景观的周边环境。自然景观的地形地貌、形状姿态,人造景观的选址造型、规模结构,都属于景观的自身形象。如安徽天门山的山形水势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洞庭湖中的君山形象是“白银盘里一青螺”,宋代黄鹤楼的造型是高两层、十字脊歇山顶的群体建筑,清末黄鹤楼变为高三层、攒尖顶的单体直楼。景观并非孤立的观赏对象,而是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所以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是景观形貌不可分割的部分。如“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是金陵凤凰台所见之景,“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是宣城北楼所观之容,独特的周边环境也是文学景观的鲜明标志。时间是历史考察的基本线索,按照时间脉络梳理文学景观的形成、演变历程,方能清晰呈现景观变迁过程中的各类文化信息。文学景观的形成,须关注景观本身存在之始和景观文名形成之时这两个时间点。自然景观,形之天然,主要考察文人最早对景观的发现和书写,以及命名或改名,比如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八景”,李白笔下的九华山、郎官湖。人文景观的始建与出名,有时相隔甚久,有时同步形成,前者如岳阳楼、黄鹤楼,后者如沧浪亭、醉翁亭。文学景观的演变,需要梳理两条线索,一是景观的历代沿革,侧重景观的物象延续,自然景观主要考察景观地理位置或空间形貌的变化,如黄州赤壁的远离江岸,长江三峡的猿啼不再;人造景观主要按时序考察建筑的兴废、移址和环境变化等。二是景观的历代书写,侧重景观的文脉传承,主要按时序梳理景观的书写史,以及文人书写景观的地点、年龄、身份、经历和作品的形式、内容等信息。文学景观的书写活动,并非都发生在景观现场,有的甚至是在景观毁圮之后。考察文学景观的演变,须综合考察景观的兴废沿革与书写历史,了解景观书写的背景,考量其沿革变化的频与偶、书写活动的密与疏,揭示景观变化的规律。(节选自邵大为《文学景观历史时空的可视化呈现》)材料二:以诗词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价值,以旅游弘扬诗词文化、推动诗词传播。今天的诗词旅游既是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有着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唐诗宋词里的江山胜迹,至今依然是中国人寄托情感、凝聚认同的精神依凭。近年来,与诗词相关的文旅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跟着诗词游历山水,寻访诗人足迹,体味诗心诗情,正日益受到人们欢迎。诗旅融合成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亮点,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实践。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让安徽泾县的桃花潭景区引来无数游客;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甘肃敦煌的阳关遗址走红网络;河南巩义打造的“宋词园”,已成为宋词爱好者的打卡地,人们在移步换景间,感受着诗情画意……这些例证都体现出,诗词正在成为旅游业发展中的活跃因子。创造性地利用诗词资源,有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形象。在旅游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背景下,诗词旅游展现独特吸引力,受到市场追逐和游客欢迎。旅游催生诗词创作,诗词丰富旅游资源;旅游可成为学习诗词的途径,诗词亦可成为推介景点的招牌。将诗词旅游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打造,需要进一步梳理诗词文化脉络,深挖诗词文化内涵,因地制宜推出诗词主题的旅游路线及产品;需要推动诗词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诗词融入景区建设及其品质提升,加快培育新体验、新业态;需要赋予诗词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组织引导当代诗人创作更多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的诗篇。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强调,旅游发展一定要以文化为魂,深入挖掘文化特色,引领旅游提升品位、丰富内涵。在祖国大地丰厚的文化资源中找灵感、找源泉,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找支撑、找动能,相信诗旅融合将会释放更大活力,将会有更多优质诗旅产品涌现出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节选自周文彰《让诗旅融合释放更大活力》)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景观的地理位置可从“点”“线”“面”“群”四个层面来考察,其中“点”是景观所在地点,是其他三个层面研究的基础。B. 景观并非孤立的观赏对象,其自身形象和周边的自然环境一起构成了文学景观的完整空间形貌,是文学景观历史研究的重要要素。C. 黄鹤楼自晚清火毁之后百年未能重建,但关于黄鹤楼的诗词文赋、楹联书画仍源源不断,它们也可以进入关于文学景观的历代书写的研究之列。D. 诗旅融合以优秀的中华诗词文化为灵魂内核,以诗词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价值,也有助于推动传统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结构,以历史研究的时空要素为核心,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展开分层论述。B. 材料一在对时空两维度的具体解说过程中,各段都将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进行对举,更有学术严谨性。C. 材料二列举多个现实案例,通过“诗词活化景区”的实证,论证了诗旅融合的现实可行性。D. 材料二以辩证性思维审视“诗旅融合”的价值,突出诗词赋能旅游、旅游反哺诗词文化的双向互动关系。3. 下列选项中的古诗词句,不能体现括号内文学景观“自身形象”的一项是( )A.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B.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C.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洞庭湖)D.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快阁)4. 材料一主要从“历史时空”的角度论述文学景观,请简要说明其中“时”“空”的关系。5.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再次掀起“哪吒”热潮,天津陈塘庄的地名演变历史与哪吒出生地陈塘关的记载相吻合,且当地有许多与哪吒相关的民俗文化活动,加上有“天弧射海海生烟,海光天色上下连”、被老天津卫们称为哪吒“闹海潮”的美丽景色,陈塘庄迎来一波旅游热潮。当地中学生计划开展以“陈塘庄文旅资源梳理与利用”为主题的调研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从文学景观的形成与演变角度对调查的主要内容给出建议。(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铁木前传①(节选)孙犁铁匠炉在新的场所生起来。“这回,我要当掌作的。”九儿对青年们说,“我们是青年钻井队么!”“拥护你。”青年们说,“我们轮流抡大锤、拉风箱,叫大伯站在一边指点着就行。”青年们捐献来的钢铁是零碎的、破旧的,它们曾经多年埋没在角落里、泥土里,现在要经过锻炼,铸接在一起,形成一杆尖利的,能钻探地下,引出泉水来的铁钻钢锥。在青年们看来,这就像要把他们各人的高涨的热情,铸炼成一股共同建设国家的力量一样。九儿的脸,被炉火烘照着,手里的小锤,叮当地响在铁砧上。这声音,听来是熟悉的。因为,她已经不是初次接触这种沉重的劳动了。在她的幼年,她就曾经帮助父亲,为无数的战士们的马匹,打制过铁掌和嚼环。现在,当这清脆的锤声,又在她的耳边响起的时候,她可以联想:在她的童年,在战争的岁月里,在平原纵横的道路上,响起的大队战马的铿锵的蹄声里,也曾经包含着一个少女最初向国家献出的金石一般的忠贞的心意!当然,她可以想到更早一些的日子,她可以用今天的工作来纪念她那贫苦终身、中年丧命的母亲。母亲一生下她,把她放在炉边的一条小炕上,她就昼夜听到这种劳动的声响了,母亲站在风箱前面,给她哼着催眠歌曲。或者说,当她还同母亲是一个躯体的时候,母亲就带着她从事这种沉重的工作了。现在这种同自己的伙伴们在一起,按照集体讨论的计划来工作,对她来说,还是第一次。这些青年伙伴们,在工作面前是争着做,抢着做的,是互相关怀和协同动作的。因此,九儿感到特别振奋和新鲜。据她看来,父亲也是振奋的,在他那漫长的劳苦和跋涉的一生里,现在的工作场景是做梦也不曾梦见过的啊!当青年们在田野里工作的时候,平原上已经降过了初雪。中午,雪在附近的沙岗上闪烁着,慢慢融化着。在普遍秋耕过的土地上,泛起一层潮湿的松土。但是天气已经大冷了,大地在早上和晚上都要封冻。青年钻井队的高大的滑车,在平原上接二连三地竖立起来了。它们给漠漠的平原,添上了一种新的使人向往并能诱发幻想的景色。它们使人想起飘扬的旗帜,使人想起外国故事里的风车,使人想起车站的水塔,矿山的竖井,都市里高大建筑的木架。青年人为开发水源,勤奋地工作着,他们的歌声和空中的滑车一同旋转飞扬着。四儿、锅灶和九儿是一个小组,他们带来些干粮、小米,中午从坟地里砍些蒿草,捡些树枝,在井边烧起饭来。“你是知道的,”四儿对九儿说,“我们这里是平原,可是村子的三面,都叫沙岗包围起来了。西边这条沙岗,从山地流过来,它的流沙比河水泛滥还厉害。每到春天,整天刮着遮天盖地的黄风,黄沙会滚滚地跳过墙头篱笆,灌到地里来,灌到菜园子里来。黄沙盖住刚出土的蒜苗、韭菜芽,封住麦垄,埋住小树。”“我们那里是山地,”九儿说,“也是荒旱连年。从我记事起,每年春天,干热的风沙就从西北山谷里吹过来,拼命吹打我们的小屋。我们门前有一条小河,冬天,水还在冰下哗哗地叫,到春天就干得没有了。我们那里,到春天靠糠皮、树叶过日子。”他们交谈着,向往着,如果能从他们这一代,改变了自然环境,改变了人们长久走过的苦难的路程,使庄稼丰收,树木成林,泉水涌注,水渠纵横,那对他们是太幸福了。这时,在南面沙岗上出现了一幅和他们的谈话非常不相称的景象。六儿右胳膊上架着一只秃鹰,第一个走上沙岗来。随后而来的是黎大傻和他的老婆,夫妇两个每人手里提着一只死兔子,像侍卫一样,一左一右,站在了六儿的身旁,向远处张望着指点着。而在沙岗背后,像隐约的桃枝一样,出现了小满儿的光耀的头面。“老四,你弟弟越发的不简单了,都玩起鹰来了。”锅灶说。“这些人的事,咱弄不清。”四儿说,“和杨卯儿为鸽子吵了架,仇大得不得了。经黎七儿把三个人拉到城里吃了一顿饭,两个人又成了好朋友,把鹰借给六儿了。”“怎么是三个人呢?”锅灶问。“小满儿也去了。”四儿说,“那是他们的主心骨,组织中心,行动的指南。离了她是不行的。我还听到一个故事,杨卯儿现在成了黎大傻包子房的老主顾,每天晚上都要吃饱的。黎大傻的老婆对他说:‘卯儿哥,你只吃得好、穿得好,还不能算是完全翻了身,我要给你介绍一个对象,可是你得请请我。’这样,杨卯儿就在城里请了她一次。”“你能把他叫过来帮我们钻井吗?”锅灶撺掇着。四儿正在犹豫的时候,那一队人马,早已经从沙岗上退回,折向相反方向,望不见了。人们惯于把偶然的见闻当作笑谈,并不注意,在当事人的心里,正像千斤石一样沉重。九儿坐在那里,继续回忆着幼年时的家乡的影子。在母亲去世以后,她常常一个人坐在小窗的前面。窗外有一棵枣树,因为避风向阳,常常有些小鸟儿在枝头来聚会。鸟儿们玩起来,显得非常亲密。那站在一起,唧唧喳喳的也许就是最亲密的吧。不久,有一只跳到了别的枝头。遇到一阵风,它们竟各自飞散了。门前还有一片小小的苇塘,河水小的时候,那些小鱼儿们聚在一起,环绕着一枝水草,到了夏天河水涨满,谁也不知道它们各自的前程如何!(有删改)文本二:关于《铁木前传》的通信(节选)孙犁这本书,从表面看,是我一九五三年下乡的产物。其实不然,它是我有关童年的回忆,也是我当时思想感情的体现。我下乡的地方,村庄叫作长仕。我住了半年之久,写了几篇散文,其中有两篇,和《铁木前传》有关。但是,我应该声明,小说里所写的,绝不是真人真事,所以无论褒贬,都希望那里的老乡们,不要认真见怪。创作是作家体验过的生活的综合再现。即使一个短篇,也很难说就是写的一时一地。这里面也不会有个人的恩怨的,它是通过创作,表现了对作为社会现象的人与事的爱憎。读者可以看到,《铁木前传》所写的,绝不局限在这个村庄。许多人物,许多场景,是在我的家乡那里。在这个村庄,我也没有遇到木匠和铁匠,当我来到这个村庄之前,我还在安国城北的一个村庄住过一个时期,在那里,我住在一位木匠家里。我的写作习惯,写作之前,常常是只有一个朦胧的念头。这个念头,可能是人物,也可能是故事,有时也可能是思想。事先是没有什么计划和安排的。《铁木前传》的写作也是如此。它的起因,好像是由于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是我进城以后产生的,过去是从来没有的。这就是:进城以后,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地位,或因为别的,发生了在艰难环境中意想不到的变化。我很为这种变化所苦恼。确实是这样,因为这种思想,使我想到了朋友,因为朋友,使我想到了铁匠和木匠,因为二匠使我回忆了童年,这就是《铁木前传》的开始。(有删改)【注】①《铁木前传》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的中国农村,主要讲述铁匠傅老刚与木匠黎老东两家的两代人的命运及其关系的变迁。文本一中,九儿是傅老刚的独生女,六儿是黎老东的小儿子,二人小时候,身处战乱的年代,相依为命,在分别若干年,二人长大重逢后,却志趣迥异,关系疏远。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年们捐献来的钢铁是零碎的、破旧的”,这句话说明当时环境艰苦,但人们依然有着高涨的建设国家的热情。B. 文本一写青年们在田野里工作时,雪慢慢融化,但是早上和晚上大地都要封冻,这里雪和封冻都象征着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困难。C. 文本一中六儿、小满儿等人物的所作所为与九儿等青年们形成鲜明对比,也引出了下文九儿的回忆与感怀。D. 文本二指出,创作《铁木前传》与1953年作者下乡没有必然的联系,孙犁创作这部小说的起因是他在城市生活中产生了苦恼。7. 关于文本一中九儿这个人物,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铁匠炉在新的场所搭建好,九儿说“这回,我要当掌作的”,表现出她追求进步但是却有些高调、爱出风头的性格特点。B. 九儿对小锤在铁砧上叮当响的声音熟悉,因为童年时,她的父亲就已经是军队的一员,为许多战马打制铁掌和嚼环。C. 为开发水源,青年钻井队的伙伴们按照集体讨论的计划来工作,大家互相关怀,协同动作,这些都使九儿感到振奋和新鲜。D. 九儿是那个时代有为女青年的典型,文本一描绘了她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刻画出她勤劳上进的特点。8. 文本一画横线部分写枣树上小鸟聚散,意蕴丰富,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9. 文本二声明《铁木前传》“绝不是真人真事”,这是否表明《铁木前传》缺乏真实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疏懈。超谓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匈奴使来。”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侍胡惶恐具服。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众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伏虏舍后,余人持兵弩夹门而伏。超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告以汉威德,“自今以后,勿复与北虏通!”广叩头:“愿属汉,无二心。”(节选自《后汉书·班超传》)材料二:或曰:超以三十六人横行西域诛虏使而鄯善震怖然夷狄之性畏威而不怀德。虽一时慑服,终必复叛。且超之立功,不过激于功名,非有安边定国之远略。若使西域诸国知汉恃诈力,则威信愈损,后虽羁縻,其能久乎?昔张骞凿空,持节不失,终致乌孙内附;今超专行险事,虽得小利,实启大衅。使后世效之,竞为侥幸之计,岂非贻患无穷哉?(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超以三十六人A横行B西域C诛虏D使E而鄯善震怖F然夷狄之性G畏威H而不怀德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假:意为代理,与《苏武传》中“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的“假”意思相同。B. 裁:意为“仅仅”,与《促织》中“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的“裁”用法和意思均不同。C. 因:意为“趁机”,与《鸿门宴》中“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因”意思相同。D. 羁縻:喻笼络控制,与《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的统治方式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班超通过敏锐观察发现鄯善王态度变化,设计套取匈奴使者情报后,当机立断夜袭敌营,印证“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的果敢精神。B. 班超在突袭成功后特意向郭恂说明战况,并以“何心独擅”的谦辞打消了他的疑虑,表现出协调处理同僚关系的政治智慧。C. 王夫之认为班超诛杀匈奴使者的行为虽令鄯善臣服,但直接导致西域诸国集体反叛,证明武力威慑无法实现真正的边境安定。D. 材料二通过张骞与班超的对比,强调前者以持节守正赢得乌孙归附,后者以诡诈行险开启侥幸先例,隐含对治国方略的价值判断。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2)使后世效之,竞为侥幸之计,岂非贻患无穷哉?14. 材料二反对班超行为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其立论依据。(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望庐山瀑布李 白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①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潈②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注:①欻(xū):欻忽,火光一闪的样子。②潈(zōng):众水汇在一起。15.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登”“南见”“初惊”“仰观”等词语,非常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望庐山瀑布并为其雄壮所震慑的过程。B. “欻如飞电来”,“电”字一作“练”,均有道理,“飞练”喻瀑布更确切,“飞电”与“白虹”对仗更工整。C. “初惊”“半洒”两句,照应前文“挂流”“喷壑”句,以写实手法,从侧面写出瀑布飞流而下的雄壮气势。D. 本诗前部分描写瀑布的壮观奇姿,末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16.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余谓太白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注:“绝句”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赞成他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总括阿房宫楼阁依势而建、结构精巧复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登岳阳楼》抒发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自然纪录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在一处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一个泥水坑边聚集着不少饮水的野生动物,有些动物还在泥水里欢快地打滚儿。看到这一幕时,你的脑海中有没有闪过一个念头, A ?又或者当看到一群鬣狗、秃鹫正围着一只死去的角马大快朵颐,你是否有过疑惑,这肉能吃吗?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②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饮用不洁水源的腹泻,③超过2亿人因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或受污染的鲜食而患病,④那为什么野生动物这么干就不会有事呢?首先,野生动物并不是( ),见水就喝的,它们也是有选择性地进行取食。例如,在美国怀俄明州西南的红沙漠中生活的叉角羚从不会渴不择水,它们能够通过某种途径感知出不同水体之间水质的差异,而且非常敏感。所以野生动物饮用的看似糟糕的水, B 。在对老虎摄食行为的观察中人们也发现,它们对食物的气味非常敏感,通过简单嗅闻就可以轻松区分面前的肉是否新鲜。而在这方面,人类的嗅觉就相形见绌了。即使再强大的感受系统,也无法做到滴水不漏。相较于pH、气味等指标,隐藏在水和食物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往往更难被察觉,也更为致命。而这时,动物自身的免疫系统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野生动物世世代代栖居在相似的环境中,饮用同一地区的水源, C ,已经对该地区水体和食物中常见的致病微生物产生了基本的免疫力,而这种抗性又会通过母源免疫的形式遗传给后代,循环往复,最终使自身和群体的免疫力得以不断巩固。18. 下列句子中的“摄”和文中加点的“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摄取益生菌,可帮助身体排出毒素。 B. 把旅行途中看到的美景拍摄下来。C. 中医推拿有利于防治疾病、保健摄生 D. 摄政期间,他重视百姓疾苦,励精图治。19. 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A. 近水楼台先得月 B. 拾到篮里都是菜C. 一口吸尽西江水 D. 眉毛胡子一把抓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 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 原文最后一段写道:“循环往复,最终使自身和群体的免疫力得以不断巩固。”有人认为此处的“不断巩固”与前文的“循环往复”在逻辑上存在不严谨之处,请写出你的看法。三、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生不息”出自《周易·系辞上》,意为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永不停止。从古老文明的薪火相传,到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从个体生命的成长蜕变,到社会发展的持续进步,“生生不息”的力量无处不在。它是一种传承,是一种突破,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无限期许。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答案】1. B 2. B3. D 4. ①“时”“空”是关于文学景观的历史研究的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时”是“时间维度”,“空”是“空间维度”。②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支撑,时间提供演变线索,空间提供定位和形态,二者结合才能全面分析文学景观的历史变迁。5. ①调查陈塘庄作为人造景观的历代沿革,包括始建时间、历代的兴废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等。②调查历代文人对陈塘关的书写历史,搜集文人书写陈塘关的诗文,探究作家的书写特点以及陈塘关文学景观的文脉传承。③调查陈塘关作为文学景观对弘扬传统文化、开发旅游业等的积极作用,探究陈塘关文化资源与人们旅游需求结合的新模式。【答案】6. B 7. C8. ①文中写鸟儿因环境的变化而或聚或散,喻指人与人的关系会因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②九儿想到自己与六儿的关系就如同鸟儿一般,在儿时战乱的环境中二人关系亲密,而在解放后,自己投身社会建设,六儿却耽于享乐,时代变迁和二人志趣不同导致二人关系疏远。9. 示例:不是。①《铁木前传》融合了作者的童年回忆、过往经历等,作者对这些素材进行艺术加工而写出了小说中的人与事,与现实中长仕村的人与事没有对应关系,所以说《铁木前传》“绝不是真人真事”。②《铁木前传》运用了各种艺术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九儿、四儿等人形象丰满,真实可感;小说写五十 年代农村青年建设国家的情节,合乎历史的真实性;小说体现出作者的真实的思想情感,在主题上具有真实性。【答案】10. CFG11. B 12. C13. (1)如果现在鄯善王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我们的尸骨就要永远被豺狼啃食了啊!(2)假使后世效仿他,争着使用侥幸之计,难道不是留下无穷的祸患吗?14. ①反对理由:班超以诈力威慑西域,违背“以德服人”的治国远略,虽得一时之利,却损害汉朝长远威信。②立论依据:列举事实:班超杀匈奴使者后,鄯善王“震怖”而暂时臣服,但未提及后续感怀恩德的情况,印证“畏威不怀德”;对比张骞:张骞持节守信使乌孙内附,与班超的权变形成反差;推测后果:班超的冒险行为可能引发效仿,最终会“贻害无穷”。【答案】15. C 16. 示例一:赞同。(1)“海风”两句,传神地写出了瀑布任海风劲吹也喷流不断的雄奇壮观,以及瀑布在江月映照下更显清澈明净的状态,磊落清壮,语简意丰。(2)古诗中的“海风吹”“江月照”之景,以风吹月照衬托瀑布,写得更细致、形象更丰富,这是绝句中所没有的。(3)绝句中,“飞流……”生动写出了瀑布的雄伟壮观,但却雄壮有余而清丽不足,不及古诗写出了瀑布的清秀之美。示例二:不赞同。(1)绝句中,飞流直下,既写出瀑布喷涌而出的气势,又写出山势高峻陡峭,瀑布高空直落,势不可挡,较之“海风”两句,更突出、更不同寻常。(2)“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比喻夸张,大胆奇特:香炉峰云雾缭绕,犹在云端,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诗歌形象雄奇瑰丽,活化出瀑布巨流倾泻而出的磅礴气势。(3)绝句虽形象不及古诗中的丰富,但语言更简练,形象更深刻。17.【答案】 ①.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②.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③. 各抱地势 ④.钩心斗角 ⑤. 戎马关山北 ⑥. 凭轩涕泗流【答案】18. A 19. B20. A 处:这水能喝吗。B 处: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堪。C 处:摄入相似的食物。21. 语句①,修改:删掉“根据”或者“显示”。语句②,修改:在“的腹泻”前加“导致”(引发、引起)。22. 示例一:反对。“循环往复”指母源免疫遗传给后代的过程代代重复,维持群体免疫力的稳定性。而“不断 巩固”则意味着免疫力持续增强。只有在循环往复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最终的不断巩固,在逻辑上并无矛盾之 处。示例二:同意。“循环往复”强调过程的周期性重复,而“不断巩固”强调结果的渐进强化。原文未清晰解释代际传递如何实现免疫力的累积性提升,若免疫力代际传承只是简单的周期性循环,并不一定能使免疫力“不断巩固”。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