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莆田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莆田第五中学(初中部)20252026学年上学期
【乙】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②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第一次阶段质量监测七年级语文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命题人: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审核人:八年级语文备课组(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①沅溪:沅江,湖南境内的大河之一,源出贵州,流经黔阳,北上注入洞庭湖。②足:充足。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24分)
4.下列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A.【甲】诗中“左迁和【乙】诗中的“谪都有降职贬官的意思。
(1)《观沧海》一诗中
”两句描写了荡漾的海水与耸立的山岛,两者一动一静,
B.【甲】诗首句中“杨花子规两种景物的描写,既点明节令是暮春,又含飘零之感和羁旅之苦。
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
C.【甲】诗中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把愁心与明月”一同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体现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2)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D.【乙】诗中“相携就二词表现了这种竹林聚会纵情畅饮的放松举止,给人一种随夏夜凉风自在飘荡之感
的名句是:
5.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李白和王昌龄所“愁内容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3)次北固山下》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未来必定更加美好的哲理句是
(4)《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10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7分)
艺术到了最后拼的不是技术,拼的是文化。作为国粹的书法也是这样。古人云:“书如心画,境在意外。”技术
[材料一】
是辅,文化是hú①A.魄B.魂)。很多家或法爱好青没有一个不缺少内功夫,缺的是书外功夫。“书外功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旦:“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
夫”是什么?其表现的是一个人的才情,甲(A呈现B.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文气、书卷气、涵养、积淀②A.zhn
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dian)、修行、品格、胸襟等。笔者以为,可以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抒万般情、
(节选自刘义庆编《世说新语》
来形象乙(A.概括B.总结)。
【材料二】
(1)根据拼音为文中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给②处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拼音。(只填序号)(2分)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②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③矣;独下帷④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通。或在马上或史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
(2)结合语境给文中甲乙两处选择适当的词语。(只填序号)(2分)
义所得多矣


(节选自朱熹编《三朝名臣言行录》)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分)
注】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②患:担忧,忧虑。③息:休息。④下帷:指专心读书。
6.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④)下面3个短语填入文中横线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一)3分)
A.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①师万人长
②经万般事③拓万丈胸
B.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A.①③②B.②③①C.②①③D.③②①
C.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3.捧读一本心爱的书,我们常有走进书中的感觉:书里的故事好像就是自己的故事,书里的情感似乎就是自
D.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己的情感,书里的思考也仿佛就是自己的思考你读了《朝花夕拾》应该也有这样的感觉。请仿照示例,
7.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字词。(3分)
写出你自己的感受。(6分)
加点字词
方法提示
释义(填写文字)
【示例】我读到《伍猖会》中,小鲁迅被父亲命令背完《鉴略》后才能去看戏的情节,不禁联想到我的父母也
总是在我看喜欢的电视节目时检查功课,功课检查完了,电视节目也结束了。小鲁迅背完书后兴味索然的心
患记问不若人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
情,我感同身受。
未若柳絮因风起。
(1)若:
独下帷绝编
联系成语解释词义。
韦编三绝
2)绝:
迨能倍诵乃止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迨:①及;②等到;③趁,乘。(《汉语大词典》
3)迨:
第二部分阅读(共66分)
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45题。(7分)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3分)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3分)
李白
9.同是写古代儿童的特点,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是否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莆田第五中学(初中部)2025-2026学年上学期
第一次阶段质量监测 七年级语文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24分)
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观沧海》一诗中“ , ”两句描写了荡漾的海水与耸立的山岛,两者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
(2)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 。
(3)《次北固山下》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未来必定更加美好的哲理句是: 。
(4)《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10分)
艺术到了最后拼的不是技术,拼的是文化。作为国粹的书法也是这样。古人云:“书如心画,境在意外。”技术是辅,文化是hún①(A.魄B.魂)。很多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没有一个不缺少书内功夫,缺的是书外功夫。“书外功夫”是什么 其表现的是一个人的才情, 甲 (A.呈现B.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文气、书卷气、涵养、积淀②(A.zhàn B.diàn)、修行、品格、胸襟等。笔者以为,可以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抒万般情、 ”来形象 乙 (A.概括B.总结)。
(1)根据拼音为文中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给②处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拼音。(只填序号)(2分)
① ②
(2)结合语境给文中甲乙两处选择适当的词语。(只填序号)(2分)
甲 乙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分)
很多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没有一个缺少书内功夫
下面3个短语填入文中横线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师万人长 ②经万般事 ③拓万丈胸
①③②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②①
捧读一本心爱的书,我们常有走进书中的感觉:书里的故事好像就是自己的故事,书里的情感似乎就是自己的情感,书里的思考也仿佛就是自己的思考……你读了《朝花夕拾》应该也有这样的感觉。请仿照示例,写出你自己的感受。(6分)
【示例】我读到《五猖会》中,小鲁迅被父亲命令背完《鉴略》后才能去看戏的情节,不禁联想到我的父母也总是在我看喜欢的电视节目时检查功课,功课检查完了,电视节目也结束了。小鲁迅背完书后兴味索然的心情,我感同身受。
我读到《范爱农》中,鲁迅和好友范爱农一起喝酒谈心的情节,不禁联想到自己小学时也有一位知心好友,后来,我们进入了不同的中学中,彼此之间的联系也减少了。鲁迅先生对于范爱农离去的伤心和郁闷的心情,我感同身受。
我读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小鲁迅在百草园拔何首乌弄环墙的情节,不禁联想到我小时也是充满好奇拔母亲栽的南瓜而弄坏墙的事,被父母呵斥、批评。小鲁迅对世界的好奇,我也感同身受。
第二部分 阅读(共66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4-5题。(7分)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①夏晚足②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①沅溪:沅江,湖南境内的大河之一,源出贵州,流经黔阳,北上注入洞庭湖。②足:充足。
4.下列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中“左迁”和【乙】诗中的“谪”都有降职贬官的意思。
B.【甲】诗首句中“杨花”“子规”两种景物的描写,既点明节令是暮春,又含飘零之感和羁旅之苦。
C.【甲】诗中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把“愁心与明月”一同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体现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D.【乙】诗中“相携”“就”二词表现了这种竹林聚会纵情畅饮的放松举止,给人一种随夏夜凉风自在飘荡之感。
5.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李白和王昌龄所“愁”内容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7分)
【材料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节选自刘义庆编《世说新语》)
【材料二】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②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③矣;独下帷④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节选自朱熹编《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②患:担忧,忧虑。③息:休息。④下帷:指专心读书。
6.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B.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C.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D.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7.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字词。(3分)
加点字词 方法提示 释义(填写文字)
患记问不若人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 未若柳絮因风起。 (1)若:
独下帷绝编 联系成语解释词义。 韦编三绝 (2)绝:
迨能倍诵乃止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迨:①及;②等到;③趁,乘。(《汉语大词典》) (3)迨:
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3分) ”
(2)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3分) ”
9.同是写古代儿童的特点,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是否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摸瓜
①傍晚,在百般困顿中看到以前的同事在圈里发的一张图,文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图中是一把刚摘的豇豆,一根粗茁淡绿的黄瓜。我那恹恹欲睡的眼顿时被它们点亮,精力又复苏了。
②同事告诉我,那叫水果黄瓜,可以送我几根。我的精神头顿时暴涨。
③也许,对这瓜们菜们,我从小就有一份特殊的情愫。此时眼见,心又生出许多往事的影像来。
④物质匮乏的童年,找吃的,就是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多少的苦乐都系于舌尖,多少期待都填在肚腹。
⑤秋冬季节,于我们这些“馋嘴”来说,是最美好的。溪尾里的野栗子,宗祠旁的野橄榄,还有那漫山遍野的野果子,都可以喂饱我们童年的肠胃,爽歪我们的嘴巴,甜蜜我们的舌尖。
⑥但是,夏日里,野果类极少,而那些“正果”是我们这些“馋嘴”所不敢企及的。因为房前屋后的桃梨之类的,各家都看管甚紧,想下手极其不易。
⑦还好,乡村的田园里,庄稼人都会种些豆瓜之类的,其中,黄瓜填补了我们这个季节的“嘴荒”。
⑧黄瓜,种于三月,长于五月,熟于六月。
⑨三月细雨,茁开瓜苗的两片嫩叶,如美丽的符号,点缀在田园黑土间。四月,农夫便插竹枝在瓜苗旁。没几天,细嫩的藤蔓攀枝而上,不久,竹枝间便被绿蔓缠绕着,到处都是藤蔓在伸长、呐喊,在阳光下绿得招人眼目。
⑩我们这帮人的眼珠子开始盯上了竹枝间绽放的小黄花。我们其实不爱花,爱的是花蒂带给我们的无限希望。
我们的目光滋润了花蒂。在无限的牵挂和期待中,花落了,蒂头的瓜脑露出来了,迎着朝阳,我感到它们的亲切与可爱。
阳光助力嫩瓜成长。几日不见,蒂头的嫩瓜已脱去“胎衣”,水精灵、嫩生生地挂在绿叶间,甚是招人喜爱。
我们一群人,眼盯着藤蔓间嫩瓜的长势,心里急切地盼望着它们长大,长大,长大!但是,它们却不遂我的心愿,你越是盯着它们,它们越是杵着,长势极其缓慢。
天天看,日日盼,终于看到那些黄瓜们伸长了身子,长粗了个头,在藤蔓间如可爱的睡蚕,安然恬静。“蚕”不动,可是我们的心躁动。
终究是按捺不住。
一个月明之夜,蛙声和虫鸣交织响应此起彼伏。我们趁着月光,摸进一片田园,那里的黄瓜已在我们心头晃荡了好久。
阿尖说:“不出声,咳嗽憋住!”
“猫着身,阿肥!”
“眼睛呢?不要踩到别人的菜苗!”
整个过程,阿尖是我们的“领袖”,是我们的“舵主”,是我一切行动的指南。
月行在鳞浪般的白云中,田园披着轻纱,如美丽的神话。
我们分散在瓜园里,在朦胧的月色中开始摸瓜。黄瓜在指掌之间滑动,那光滑冰凉的感觉令人欣悦。大地此时都醉在月光里,园沟里的水发出汩汩的声音,虫鸣与蛙唱渐渐稀零,偶有一声,让大地跌入更深的静。
一条黄瓜在我手中,如一条快活的鱼,并不知道自己要落入渔翁的手里。它尽情地呼吸着月光。朦胧中,它的样子极其可爱。我的手从“瓜屁”摸到“瓜眼”,慢慢地停留在瓜蒂。这条瓜就要落在我手中,但我不能急,摸瓜也要讲“德”,不能摘瓜毁藤,不能伤害了其它幼瓜的成长。
瓜蒂与瓜藤,是生命的连接处,也是生命的断裂带。我的拇指和食指就在此处摸索,寻找生命的缝隙。我的食指和拇指就如铁钳,迅速扼住命运的咽喉。一条带着月色和露水的黄瓜就握在我的手里。
用手一掰,一声脆响,瓜断两截,瓜香如朦胧的月色,在田园上漂浮。我忍不住嘴馋,咬一口,脆,汁液多,满口生津。
我又摸了一条瓜,便以瓜叶藤蔓为掩体,向着“舵主”方向溜去。
那夜,我们聚在阿龙家里。因为他父母都外出打工,因此,他家成了我们的“窝点”。盐拌黄瓜,加少许白醋,那就是我们的绝佳美味了。闹了很久,以致惊醒阿龙的奶奶,于是,我们夺门而去,做鸟兽散。
往事如影像,它们在某个时候,就会一遍一遍地播放在眼前。
如今,再也无需摸瓜,市面上一年四季都有鲜嫩的黄瓜。但那夜的瓜绝对是舌尖上的美味。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开篇写朋友圈晒图片,引出下文对摸瓜往事的回忆。
B.“正果”“嘴荒”“舵主”等词使文章语言富有幽默感。
C.本文第 段的表述可以看出来“我”是一个善良质朴的人。
D.本文第 段可以看出作者对这段往事无比后悔的心情。
11.简要分析第 段画横线句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5分)
1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6分)
(1)我们一群人,眼盯着藤蔓间嫩瓜的长势。(从人物描写角度)
(2)竹枝间便被绿蔓缠绕着,到处都是藤蔓在伸长、呐喊,在阳光下绿得招人眼目。(从修辞角度)
13.读完全文,你认为以“摸瓜”为题,有何妙处?(6分)
(四)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2分)
筷子为何会产生在中国
①筷子是世界上所有进食器具中较难掌握的,也是少见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使用的工具。为什么中国人要使用如此复杂的工具吃饭 目前,这一问题还没有一个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解释。
②筷子古代称为“箸”,除了“箸”外,古代的食具中还有一种叫“梜”。但这个“梜”并非筷子,而是有一端相连、用以夹取物品的“竹夹”。这种“竹夹”曾在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过,放置在同出的食具箱中。
③“竹夹”是筷子的早期形态。这类“竹夹”既可以握持,也可以采取使用筷子的方式,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配合使用。但随着先民们采用这种方式进食,手指间的配合日趋熟练,最终去掉了“竹夹”间的连接,筷子由此诞生。在很长的时间里,筷子和“竹夹”同时被人们使用着。
④那么,筷子是如何击败其他进食器具,最终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餐具的呢 中国早期的饮食器具使用的主要是青铜器和陶器,到了战国时期、漆器进入到了饮食器具当中,并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在使用漆器承载食物时,如果使用刀、叉来进食,会在漆器表面造成大量的划痕和损伤,影响到漆器的美观。
⑤“竹夹”又为何会被淘汰呢 首先,使用“竹夹”虽然不用学习,但它确实不如筷子那般方便、灵活,而一旦学会了使用筷子,再使用“竹夹”就成为多余。其次,“竹夹”只能使用弹性良好的竹子来制作,而筷子除了可以使用竹、木制作外,还可以使用象牙、金、银、玉石等多种材质制作,在筷子上镂刻出精美的花纹。最后,在所有的进食器具中,筷子的制造成本最低廉,“竹夹”需要选合适的竹材,刀、叉、勺等更是如此。
⑥印度、东南亚等地都有茂密的竹林,为何这些地区的人们没有使用筷子呢 其原因是: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很长时间里人们都是用手直接吃东西,直到今天,许多印度人还是不用餐具吃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印度出产多种独特香料,将这些香料与米饭等食物混合时,用手指拌和制作出的饭团比用勺子制成的饭团更具风味。除了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外,影响餐具使用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气候。与热带、亚热带国家不同,欧洲、中国都有着较为寒冷的冬季,在寒冷的气候里,人们对热食的需求很大,由于较热的食物人们无法用手直接触碰,从而逐渐形成了使用筷子、刀叉等餐具的习俗,并发展出了与之相关的饮食文化。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箸”“梜”都是古代食具,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中,“竹夹”就放置在出土的食具箱中。
B.“竹夹”是筷子的早期形态,手指配合日趋熟练后,去掉“竹夹”间的连接,筷子就诞生了。
C.青铜器和陶器是中国早期的主要饮食器具,到了战国时期,青铜器逐渐被美观的漆器取代。
D.印度人都不用餐具吃饭的原因只是觉得用手指拌和制作出香料与米饭等食物混合的饭团有风味。
15.根据选文内容,概括“竹夹”被筷子淘汰的原因。(3分)
16.根据选文内容,概括中国筷子发展的来龙去脉。(6分)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10分)
【材料一】
①“汉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总的来说就是指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关于汉服的最早起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黄帝时期。如《史记》曰:“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但是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兴起,考古学家认为汉服起源于商周时期。
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汉服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基本的遮羞、取暖、审美的意涵外,最重要的还是其所代表的文化、政治含义。我们知道中国古称“华夏”,华夏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文明的含义。如《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而《左传正义·定公十年》则疏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这里提到两个概念,即中国和华夏,它们都是一个文化概念,即代表了一种文明的发达程度。基于此,中国便有了“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称。
【材料二】
①孔子是春秋时代的礼仪大师,在他的言论当中,有一句可以引申到着装且最具概括性的话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从服装的角度进行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质是本质,文是打扮,一个人的本质好但不会打扮,就显得粗糙了;如果本质差但打扮过头,就显得虚假了。只有本质和打扮配合恰当,才能算是君子。
②有一次,子路穿得非常华丽地来见孔子。孔子说:“子路啊,你为什么要穿得这样华丽呢 你今天穿得这么华丽,脸上还得意洋洋的,天下还有谁愿意跟你接近,对你说真话啊 ”子路恍然大悟,赶紧回家换了一身普通的衣服。
③这件事中,孔子好像是反对学生穿着华丽的,不喜欢“文胜质”;而在另一个故事中,孔子表达了对“质胜文”的态度。据记载,孔子曾经带着弟子去访问子桑伯子。子桑伯子是一位德行和才能很高的隐士,对穿着打扮、待人接物就少了些讲究。所以,他那天既没戴冠也没穿待客的衣服。孔子的弟子看见有人对自己的老师不礼貌,很不高兴,在回来的路上就说:“老师啊,你为什么要来见这样一个人呢 ”孔子说:“这个人‘质’很美但没有‘文’,我要说服他,让他‘文’一点,这样就完美了。”
④孔子提倡的“文质彬彬”是一种中庸态度,这样的穿着打扮、为人处世,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所以后来成为中国社会最普遍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不是单纯讲究美感,也不是单纯讲究实用,而是强调从内到外的综合修炼,对后世影响巨大。
(选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①屈原的作品《涉江》中有这样一句话,“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他所说的“奇服”,第一奇是帽子很高,有一种巍峨之态;第二奇是用红花绿叶来制作衣裳,看上去清新雅丽;第三奇是用香草作为披肩和配饰,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屈原做了这样的点评: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志洁”和“物芳”一起成就了屈原卓尔不群的美感。这种和谐统一,从根本上看依旧是“文质彬彬”的,只是更强调视觉美感。
【材料四】
①齐腰襦裙、琵琶飞袖……中秋与国庆期间,在城市游园、热门景区以及大学校园,越来越多身着汉服出行的年轻人闪亮登场,让喜庆的节日多了几分传统文化的古色古香。近年来,汉服文化在中国城市年轻人中形成一种新的风潮。据初步估算,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人,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
(选自《贵阳日报》)
17.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反对穿着华丽,喜欢“质胜文”,不喜欢“文胜质”。
B.“文质彬彬”是一种中庸态度,强调从内到外的综合修炼。
C.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着装是“志洁”和“物芳”和谐统一,一起成就了屈原卓尔不群的美感。
D.据估算,目前全国汉服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
18.孔子和屈原对着装的审美观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4分)
19.屈原所好“奇服”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3分)
写作(共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朱自清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史铁生看着北海的花,深深怀念逝去的母亲;莫怀戚在田野散步,带着母亲妻儿共同体会生命的美好意义……生活中,一定有那么一片风景,走进你的心灵,让你感动,带给你启迪。
请以《触动》为题,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中不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②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莆田第五中学(初中部)2025-2026学年上学期
第一次阶段质量监测 七年级语文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24分)
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观沧海》一诗中“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两句描写了荡漾的海水与耸立的山岛,两者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
(2)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未来必定更加美好的哲理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10分)
艺术到了最后拼的不是技术,拼的是文化。作为国粹的书法也是这样。古人云:“书如心画,境在意外。”技术是辅,文化是hún①(A.魄B.魂)。很多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没有一个不缺少书内功夫,缺的是书外功夫。“书外功夫”是什么 其表现的是一个人的才情, 甲 (A.呈现B.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文气、书卷气、涵养、积淀②(A.zhàn B.diàn)、修行、品格、胸襟等。笔者以为,可以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抒万般情、 ”来形象 乙 (A.概括B.总结)。
(1)根据拼音为文中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给②处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拼音。(只填序号)(2分)
① B ② B
(2)结合语境给文中甲乙两处选择适当的词语。(只填序号)(2分)
甲 B 乙 A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分)
很多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没有一个缺少书内功夫
下面3个短语填入文中横线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C )(3分)
①师万人长 ②经万般事 ③拓万丈胸
①③②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②①
捧读一本心爱的书,我们常有走进书中的感觉:书里的故事好像就是自己的故事,书里的情感似乎就是自己的情感,书里的思考也仿佛就是自己的思考……你读了《朝花夕拾》应该也有这样的感觉。请仿照示例,写出你自己的感受。(6分)
【示例】我读到《五猖会》中,小鲁迅被父亲命令背完《鉴略》后才能去看戏的情节,不禁联想到我的父母也总是在我看喜欢的电视节目时检查功课,功课检查完了,电视节目也结束了。小鲁迅背完书后兴味索然的心情,我感同身受。
我读到《范爱农》中,鲁迅和好友范爱农一起喝酒谈心的情节,不禁联想到自己小学时也有一位知心好友,后来,我们进入了不同的中学中,彼此之间的联系也减少了。鲁迅先生对于范爱农离去的伤心和郁闷的心情,我感同身受。
我读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小鲁迅在百草园拔何首乌弄环墙的情节,不禁联想到我小时也是充满好奇拔母亲栽的南瓜而弄坏墙的事,被父母呵斥、批评。小鲁迅对世界的好奇,我也感同身受。
第二部分 阅读(共66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4-5题。(7分)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①夏晚足②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①沅溪:沅江,湖南境内的大河之一,源出贵州,流经黔阳,北上注入洞庭湖。②足:充足。
4.下列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A.【甲】诗中“左迁”和【乙】诗中的“谪”都有降职贬官的意思。
B.【甲】诗首句中“杨花”“子规”两种景物的描写,既点明节令是暮春,又含飘零之感和羁旅之苦。
C.【甲】诗中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把“愁心与明月”一同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体现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D.【乙】诗中“相携”“就”二词表现了这种竹林聚会纵情畅饮的放松举止,给人一种随夏夜凉风自在飘荡之感。
5.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李白和王昌龄所“愁”内容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7分)
【材料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节选自刘义庆编《世说新语》)
【材料二】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②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③矣;独下帷④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节选自朱熹编《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②患:担忧,忧虑。③息:休息。④下帷:指专心读书。
6.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3分)
A.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B.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C.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D.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7.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字词。(3分)
加点字词 方法提示 释义(填写文字)
患记问不若人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 未若柳絮因风起。 (1)若:如,及
独下帷绝编 联系成语解释词义。 韦编三绝 (2)绝: 断
迨能倍诵乃止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迨:①及;②等到;③趁,乘。(《汉语大词典》) (3)迨: 等到
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3分)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
(2)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3分)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可以不背诵。”
9.同是写古代儿童的特点,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是否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不同。材料一侧重表现谢家小辈的聪慧机敏、有才华;材料二侧重写儿时的司马光刻苦读书、勤于背诵。(再加上结合材料分析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摸瓜
①傍晚,在百般困顿中看到以前的同事在圈里发的一张图,文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图中是一把刚摘的豇豆,一根粗茁淡绿的黄瓜。我那恹恹欲睡的眼顿时被它们点亮,精力又复苏了。
②同事告诉我,那叫水果黄瓜,可以送我几根。我的精神头顿时暴涨。
③也许,对这瓜们菜们,我从小就有一份特殊的情愫。此时眼见,心又生出许多往事的影像来。
④物质匮乏的童年,找吃的,就是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多少的苦乐都系于舌尖,多少期待都填在肚腹。
⑤秋冬季节,于我们这些“馋嘴”来说,是最美好的。溪尾里的野栗子,宗祠旁的野橄榄,还有那漫山遍野的野果子,都可以喂饱我们童年的肠胃,爽歪我们的嘴巴,甜蜜我们的舌尖。
⑥但是,夏日里,野果类极少,而那些“正果”是我们这些“馋嘴”所不敢企及的。因为房前屋后的桃梨之类的,各家都看管甚紧,想下手极其不易。
⑦还好,乡村的田园里,庄稼人都会种些豆瓜之类的,其中,黄瓜填补了我们这个季节的“嘴荒”。
⑧黄瓜,种于三月,长于五月,熟于六月。
⑨三月细雨,茁开瓜苗的两片嫩叶,如美丽的符号,点缀在田园黑土间。四月,农夫便插竹枝在瓜苗旁。没几天,细嫩的藤蔓攀枝而上,不久,竹枝间便被绿蔓缠绕着,到处都是藤蔓在伸长、呐喊,在阳光下绿得招人眼目。
⑩我们这帮人的眼珠子开始盯上了竹枝间绽放的小黄花。我们其实不爱花,爱的是花蒂带给我们的无限希望。
我们的目光滋润了花蒂。在无限的牵挂和期待中,花落了,蒂头的瓜脑露出来了,迎着朝阳,我感到它们的亲切与可爱。
阳光助力嫩瓜成长。几日不见,蒂头的嫩瓜已脱去“胎衣”,水精灵、嫩生生地挂在绿叶间,甚是招人喜爱。
我们一群人,眼盯着藤蔓间嫩瓜的长势,心里急切地盼望着它们长大,长大,长大!但是,它们却不遂我的心愿,你越是盯着它们,它们越是杵着,长势极其缓慢。
天天看,日日盼,终于看到那些黄瓜们伸长了身子,长粗了个头,在藤蔓间如可爱的睡蚕,安然恬静。“蚕”不动,可是我们的心躁动。
终究是按捺不住。
一个月明之夜,蛙声和虫鸣交织响应此起彼伏。我们趁着月光,摸进一片田园,那里的黄瓜已在我们心头晃荡了好久。
阿尖说:“不出声,咳嗽憋住!”
“猫着身,阿肥!”
“眼睛呢?不要踩到别人的菜苗!”
整个过程,阿尖是我们的“领袖”,是我们的“舵主”,是我一切行动的指南。
月行在鳞浪般的白云中,田园披着轻纱,如美丽的神话。
我们分散在瓜园里,在朦胧的月色中开始摸瓜。黄瓜在指掌之间滑动,那光滑冰凉的感觉令人欣悦。大地此时都醉在月光里,园沟里的水发出汩汩的声音,虫鸣与蛙唱渐渐稀零,偶有一声,让大地跌入更深的静。
一条黄瓜在我手中,如一条快活的鱼,并不知道自己要落入渔翁的手里。它尽情地呼吸着月光。朦胧中,它的样子极其可爱。我的手从“瓜屁”摸到“瓜眼”,慢慢地停留在瓜蒂。这条瓜就要落在我手中,但我不能急,摸瓜也要讲“德”,不能摘瓜毁藤,不能伤害了其它幼瓜的成长。
瓜蒂与瓜藤,是生命的连接处,也是生命的断裂带。我的拇指和食指就在此处摸索,寻找生命的缝隙。我的食指和拇指就如铁钳,迅速扼住命运的咽喉。一条带着月色和露水的黄瓜就握在我的手里。
用手一掰,一声脆响,瓜断两截,瓜香如朦胧的月色,在田园上漂浮。我忍不住嘴馋,咬一口,脆,汁液多,满口生津。
我又摸了一条瓜,便以瓜叶藤蔓为掩体,向着“舵主”方向溜去。
那夜,我们聚在阿龙家里。因为他父母都外出打工,因此,他家成了我们的“窝点”。盐拌黄瓜,加少许白醋,那就是我们的绝佳美味了。闹了很久,以致惊醒阿龙的奶奶,于是,我们夺门而去,做鸟兽散。
往事如影像,它们在某个时候,就会一遍一遍地播放在眼前。
如今,再也无需摸瓜,市面上一年四季都有鲜嫩的黄瓜。但那夜的瓜绝对是舌尖上的美味。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本文开篇写朋友圈晒图片,引出下文对摸瓜往事的回忆。
B.“正果”“嘴荒”“舵主”等词使文章语言富有幽默感。
C.本文第 段的表述可以看出来“我”是一个善良质朴的人。
D.本文第 段可以看出作者对这段往事无比后悔的心情。
11.简要分析第 段画横线句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5分)
描写出月夜的宁静,渲染了月夜摸瓜的美好氛围,烘托了摸瓜时愉悦的心情。
1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6分)
(1)我们一群人,眼盯着藤蔓间嫩瓜的长势。(从人物描写角度)
这句话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盯”这个动词写出我们一群人渴盼黄瓜快点长大的急切心情。
(2)竹枝间便被绿蔓缠绕着,到处都是藤蔓在伸长、呐喊,在阳光下绿得招人眼目。(从修辞角度)
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黄瓜的藤蔓人格化,生动写出藤蔓长势旺盛,表达作者的喜悦心情。
13.读完全文,你认为以“摸瓜”为题,有何妙处?(6分)
题目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了童年一次摸瓜的经历;摸瓜不能摘瓜毁藤,不能伤害其它幼瓜的成长,看出孩童们的善良与纯真;摸瓜体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恋。
(四)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2分)
筷子为何会产生在中国
①筷子是世界上所有进食器具中较难掌握的,也是少见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使用的工具。为什么中国人要使用如此复杂的工具吃饭 目前,这一问题还没有一个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解释。
②筷子古代称为“箸”,除了“箸”外,古代的食具中还有一种叫“梜”。但这个“梜”并非筷子,而是有一端相连、用以夹取物品的“竹夹”。这种“竹夹”曾在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过,放置在同出的食具箱中。
③“竹夹”是筷子的早期形态。这类“竹夹”既可以握持,也可以采取使用筷子的方式,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配合使用。但随着先民们采用这种方式进食,手指间的配合日趋熟练,最终去掉了“竹夹”间的连接,筷子由此诞生。在很长的时间里,筷子和“竹夹”同时被人们使用着。
④那么,筷子是如何击败其他进食器具,最终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餐具的呢 中国早期的饮食器具使用的主要是青铜器和陶器,到了战国时期、漆器进入到了饮食器具当中,并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在使用漆器承载食物时,如果使用刀、叉来进食,会在漆器表面造成大量的划痕和损伤,影响到漆器的美观。
⑤“竹夹”又为何会被淘汰呢 首先,使用“竹夹”虽然不用学习,但它确实不如筷子那般方便、灵活,而一旦学会了使用筷子,再使用“竹夹”就成为多余。其次,“竹夹”只能使用弹性良好的竹子来制作,而筷子除了可以使用竹、木制作外,还可以使用象牙、金、银、玉石等多种材质制作,在筷子上镂刻出精美的花纹。最后,在所有的进食器具中,筷子的制造成本最低廉,“竹夹”需要选合适的竹材,刀、叉、勺等更是如此。
⑥印度、东南亚等地都有茂密的竹林,为何这些地区的人们没有使用筷子呢 其原因是: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很长时间里人们都是用手直接吃东西,直到今天,许多印度人还是不用餐具吃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印度出产多种独特香料,将这些香料与米饭等食物混合时,用手指拌和制作出的饭团比用勺子制成的饭团更具风味。除了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外,影响餐具使用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气候。与热带、亚热带国家不同,欧洲、中国都有着较为寒冷的冬季,在寒冷的气候里,人们对热食的需求很大,由于较热的食物人们无法用手直接触碰,从而逐渐形成了使用筷子、刀叉等餐具的习俗,并发展出了与之相关的饮食文化。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3分)
A.“箸”“梜”都是古代食具,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中,“竹夹”就放置在出土的食具箱中。
B.“竹夹”是筷子的早期形态,手指配合日趋熟练后,去掉“竹夹”间的连接,筷子就诞生了。
C.青铜器和陶器是中国早期的主要饮食器具,到了战国时期,青铜器逐渐被美观的漆器取代。
D.印度人都不用餐具吃饭的原因只是觉得用手指拌和制作出香料与米饭等食物混合的饭团有风味。
15.根据选文内容,概括“竹夹”被筷子淘汰的原因。(3分)
示例:①使用筷子比使用“竹夹”方便、灵活,②制作筷子可以使用多种材质,还可美化,③筷子的制造成本最为低廉。
16.根据选文内容,概括中国筷子发展的来龙去脉。(6分)
示例:中国特殊的气候环境(1分),使中国人形成了热食的习俗(1分)。因热食不能用手直接触碰,需要餐具帮助进餐(1分),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利用竹子良好的弹性,首先制造出了“竹夹”(1分),并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经验(1分),最终演化出了筷子(1分)(6分,每点1分,意近即可给分)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10分)
【材料一】
①“汉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总的来说就是指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关于汉服的最早起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黄帝时期。如《史记》曰:“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但是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兴起,考古学家认为汉服起源于商周时期。
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汉服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基本的遮羞、取暖、审美的意涵外,最重要的还是其所代表的文化、政治含义。我们知道中国古称“华夏”,华夏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文明的含义。如《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而《左传正义·定公十年》则疏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这里提到两个概念,即中国和华夏,它们都是一个文化概念,即代表了一种文明的发达程度。基于此,中国便有了“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称。
【材料二】
①孔子是春秋时代的礼仪大师,在他的言论当中,有一句可以引申到着装且最具概括性的话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从服装的角度进行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质是本质,文是打扮,一个人的本质好但不会打扮,就显得粗糙了;如果本质差但打扮过头,就显得虚假了。只有本质和打扮配合恰当,才能算是君子。
②有一次,子路穿得非常华丽地来见孔子。孔子说:“子路啊,你为什么要穿得这样华丽呢 你今天穿得这么华丽,脸上还得意洋洋的,天下还有谁愿意跟你接近,对你说真话啊 ”子路恍然大悟,赶紧回家换了一身普通的衣服。
③这件事中,孔子好像是反对学生穿着华丽的,不喜欢“文胜质”;而在另一个故事中,孔子表达了对“质胜文”的态度。据记载,孔子曾经带着弟子去访问子桑伯子。子桑伯子是一位德行和才能很高的隐士,对穿着打扮、待人接物就少了些讲究。所以,他那天既没戴冠也没穿待客的衣服。孔子的弟子看见有人对自己的老师不礼貌,很不高兴,在回来的路上就说:“老师啊,你为什么要来见这样一个人呢 ”孔子说:“这个人‘质’很美但没有‘文’,我要说服他,让他‘文’一点,这样就完美了。”
④孔子提倡的“文质彬彬”是一种中庸态度,这样的穿着打扮、为人处世,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所以后来成为中国社会最普遍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不是单纯讲究美感,也不是单纯讲究实用,而是强调从内到外的综合修炼,对后世影响巨大。
(选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①屈原的作品《涉江》中有这样一句话,“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他所说的“奇服”,第一奇是帽子很高,有一种巍峨之态;第二奇是用红花绿叶来制作衣裳,看上去清新雅丽;第三奇是用香草作为披肩和配饰,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屈原做了这样的点评: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志洁”和“物芳”一起成就了屈原卓尔不群的美感。这种和谐统一,从根本上看依旧是“文质彬彬”的,只是更强调视觉美感。
【材料四】
①齐腰襦裙、琵琶飞袖……中秋与国庆期间,在城市游园、热门景区以及大学校园,越来越多身着汉服出行的年轻人闪亮登场,让喜庆的节日多了几分传统文化的古色古香。近年来,汉服文化在中国城市年轻人中形成一种新的风潮。据初步估算,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人,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
(选自《贵阳日报》)
17.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孔子反对穿着华丽,喜欢“质胜文”,不喜欢“文胜质”。
B.“文质彬彬”是一种中庸态度,强调从内到外的综合修炼。
C.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着装是“志洁”和“物芳”和谐统一,一起成就了屈原卓尔不群的美感。
D.据估算,目前全国汉服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
18.孔子和屈原对着装的审美观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4分)
孔子的审美观不是单纯讲究美感,也不是单纯讲究实用,而是强调从内到外的综合修炼;屈原的审美观强调“志洁”和“物芳”的和谐统一,更强调视觉美感。
19.屈原所好“奇服”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3分)
①帽子很高,有巍峨之态;②用红花绿叶来制作衣裳,看上去清新雅丽;③用香草作为披肩和配饰,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写作(共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朱自清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史铁生看着北海的花,深深怀念逝去的母亲;莫怀戚在田野散步,带着母亲妻儿共同体会生命的美好意义……生活中,一定有那么一片风景,走进你的心灵,让你感动,带给你启迪。
请以《触动》为题,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中不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②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