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假设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你和你的好朋友只有一件衣服,你会怎么做?
A、自己穿上,
不管他
B、给他穿上,
自己冻着
C、一起穿
大秦第一
战歌——
《诗经·秦风》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诗经》
《诗经》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 》《 》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 》《 》《 》(六义)。《风》是周代各地的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六义)。《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诗可以兴(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十二章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思考本文的作者是谁?诗歌反应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背景
东周初年,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的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王朝大半沦落。
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抵御外敌、保卫国家的正义之战
标题
最初的国家常备军只是负责宫禁宿卫的宿卫军,由王族亲信组成。
真正战争时出征的军队是必须战前临时征集的,由各公卿大夫诸侯王按天子要求在自己领地内按一定的行政单位征集。
个人需自备衣、粮、兵器,人们是居则为民,战则为兵。
为什么说无衣?
1、从课文字面来看,本诗歌有什么特点?
每一节都在重复,在重复的同时又有些微的变化。
2、请你从诗歌中寻找“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分析不同
袍 泽 裳
长袍,类似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
同“襗”,贴身穿的衣服
古人束在下半身、长至膝盖的一种衣服,类似于裙子
分析不同
戈 矛 戟 甲兵
常见的单兵长柄格斗兵器


功能更复杂的复合兵器
防御性装备+攻击性武器
分析不同
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
共同的敌人——统一思想
开始行动 ——统一行动
奔赴前线 ——统一征战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无衣
——《诗经·秦风》
各章结构基本相同,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词——“重章”
在不同章节中叠用相同的诗句——“叠唱”
3、这些变化部分表现了什么情感?
“同袍”、“同泽”、“同裳”
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1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
2
“同仇”、“偕作”、“偕行”,
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3
本文使用重章叠唱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1.内容上
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
深化诗歌主题,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团结一致、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2.形式上
便于记忆和咏唱。
增强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感。
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同泽 …… ……矛戟 …… 偕作
……同裳 …… ……甲兵 ……偕行
内容
形象
主题
(思想)
(准备)
(赴战)
团结友爱
不计困难
积极响应
齐心备战
同仇敌忾
勇赴战场
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
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全诗充满了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忾、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除了重章叠唱,本诗还有怎样的特色?
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
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孔子:“诗可以兴(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无衣》一诗,如何体现《诗经》“兴观群怨”的
1.诗可以兴:激发士兵的集体使命感,振奋赴战意志。
2.诗可以观:展现秦国尚武的民风与君民同心的社会面貌
3.诗可以群:凝聚士兵间的战友情,强化民众与国家的共同体认同。
诵读诗歌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反问语气升调
(降调) 肯定语气 (稍停)
(平调)
(升调)
(语速急促,感叹语气,)
(快连)
(稍停)
(降调) 肯定语气
(升调)
(语速急促,感叹语气,)
(平调)
(平调)
反问语气升调
反问语气升调
(快连)
(稍停)
(降调) 肯定语气 (稍停)
《无衣》表达的是一种敢于担当的英雄主义气概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千百年来,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代代相传。说说你想到哪些与《无衣》中战士们具有相同品格的人或事?
这是19岁的军人陈祥榕的遗作——他与另外三名战友在2020年印度军人侵袭我国边境的冲突中英勇牺牲了。
短短的8个字,可谓最短的爱国诗,让国人泪目,更让国人肃然起敬!面对印军的蓄意滋事,我国军人怀着对祖国母亲的深爱,不让外敌入侵半寸,表现出超强的战斗力和坚强的毅力,用血肉之躯筑起了祖国的界碑!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绣袈裟衣缘》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诗经》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