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艺术史的分析中发现:寻找图文的对应关系,一直是其研究的关键所在。但是,有时图似乎是从属于文(文本)了。这是否无形之中有可能忽略了图本身的一些特殊性质?或者说,我们是不是还应该进一步寻找和关注图文不相对应的关联呢?
通常,人们习惯地以为,视觉是直观的、具体的和感性的,它就缺乏深刻而又复杂的意义蕴含。这样想当然,却是大有问题的。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看,人是在使用和理解文字之前就在创造和接触图像了,也就是说,人与图像的关系史在时间的长度上远远超过了人与文字的关系史。为什么语言这一人的特殊能力在表达美的时候却有可能见绌于人的视觉的可能?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看,视觉系统的进化要比语言系统的进化长久得多,可能是超出了多少万年!在谈论人类文明的时候,人们却往往看重语言,尤其是作为文本的语言。可是,在文字还没有出现的史前时代,制作图像的历史早已经开始了,而且,这种对图像的执著及其体现出来的简约特点等,完全可能令今人赞叹不绝。野兽派大师马蒂斯曾庆幸自己的画与原始人的洞穴画有点像!图像的表现与传达不仅由来已久,一直没有中断地持续到了今天,而且,人们时常发现,用语言来描述视觉艺术的魅力就像诗人艾略特所形容的那样,“是对说不清的东西的搜罗/用的又是使不上劲的工具”。因而,没有理由认定,人对可视图像的把握就一定可以胜于对文字的读解,或者说,对于视觉图像的体会与读解的难度会亚于对文字构成的文本所进行的苦读细品。恰恰相反,有时,有关图像的言语进入和阐释可能显得更为复杂和艰难,人们不仅在面对人类先民运用文字之前的绘画(例如原始洞穴中的壁画)时还显得有点似懂非懂,而且,即使是对人类社会比较晚近的具象艺术的理悟与阐释也有相当的困难,或者说,把握起来总是有一定的限度,而不可能完全达到一种透明无碍的程度。
视觉图像超语言的特点(图文不对应)所导致的不确定的、多义性的特点恰是艺术的一种令人“识之愈真,乘之愈往”的迷人力量所在。那种可以一目了然,无须任何探究或回味的图像世界绝非艺术家的最高追求目标。图像世界变成一个富有挑战意味的体验与释义的空间,正是创造性心智与想象的一种结果。应该看到,恰恰是在创造性的图像维度里,蕴藏着特殊的文化能量和历史讯息。这就是说,图像所对应的是一个远比人们想当然的情景要丰富得多的阐释与鉴赏的文化空间。所以,德国文人库特·图霍尔斯基由衷地产生过“一帧图像胜过一千个语词”的感叹。一八八四年,英国著名美术批评家罗斯金也意味深长地强调过,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以这样三种方式撰写其自传书稿的:功绩卷、语词卷和艺术卷。我们要理解其中的一卷,就非得读过其他两卷才行;但是,在这三卷中,唯有最后一卷才是相当可信的。换一句话说,艺术有可能透过图像并在参照“功绩”和“语词”时,为人们认识自身提供最为深切而又独特的例证。从某种意义上说,由图像构成的艺术史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而且是文字组成的百科全书所无法替代的。
(摘编自丁宁《关联性:艺术史思考的一大纽结点》)
材料二:
作为百科全书式长卷的画师,张择端不可能是一位仅有画艺而无思想之人。《清》卷[注]是写实性绘画,但却非实地录像。画什么不画什么,是由画师的思想决定的。那么,《清》卷表达了张择端的什么思想倾向呢?这同样可以通过他作画时所处的政治环境来考察。画师创作此画时,北宋社会已进入经济繁荣而军事贫弱的时代。针砭时弊,关注国民民生,成为北宋文人讨论的核心问题,文学史上表现忧患意识的名篇佳作大都出现在宋朝,愤懑的诗文布满朝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轼“人生识字忧患始”名句的出现,绝非偶然。他们将忧国忧民的思想,在朝中常常通过北宋特有的台谏制度表达出来。这使得关注社会现实和朝廷政治,不但成为一般朝官的重要特点,也成为当时艺术家较为普遍的创作倾向。《清》卷中不绘清明时节开封常见的蹴鞠、射箭、荡秋千、杯盏互酬等欢娱场面,反而描绘了诸多带有不祥之兆的景象,如飞奔闯市的惊马、争道的文武官员、缺失的消防、懈怠的军曹、占街的商贾等等,这些都是张择端有意识的选择。他在受命绘制汴京风俗画时,通过绘画,以曲谏的方式向徽宗谏言,希望挽回败政。徽宗是一个排斥平铺直叙绘画构思,强调立意与笔韵的艺术家皇帝,完全会读懂张择端的隐忧之心与曲谏之意。遗憾的是,他已深陷蔡京、童贯给他设计的“丰亨豫大”的物质享受中,对《清》卷绝不会接受,赏给向后的弟弟向宗回,几乎成为此画的必然结果。此图在编纂《宣和画谱》之前就已被遣送出宫,《画谱》不载,顺理成章。
(摘编自余辉《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
[注]:《清》卷,即《清明上河图》。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与图像的关系史在时间的长度上远远超过了人与文字的关系史,因而图像的意义蕴含要比文本深刻而又复杂。
B. 史前壁画虽然简约,但有时具有不确定的、多义性的特点,人们理悟与阐释这些图像时,往往有相当的困难。
C. 图像世界变成了体验与释义空间,是创造性心智和想象的结果,图像维度里蕴藏着特殊的文化力量和历史讯息。
D. 由图像构成的艺术史这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比文字组成的百科全书更为重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蒂斯认为自己的画作与原始人洞穴画相似,体现他对洞穴画简约特点的认可。
B. 库特 图霍尔斯基认为“一帧图像胜过一千个语词”,是因为图像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空间。
C. 《清明上河图》中避开清明常见欢娱场景,凸显社会隐患,是为了实现“画谏”的目的。
D. 徽宗不接受《清明上河图》,是因为写实性画风不符合他对立意与笔韵的要求。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中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 立断斜阳吟不透,一声牧笛满林秋。 B.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C.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 D.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 材料一的首段前,原文配有一幅画《换信》。该画取材于威廉 莫里斯《人间天堂》中“塞西莉公主与女仆调换信件,从而将处死送信人改为成全姻缘”的故事。请结合材料,谈谈作者在此处配该图,旨在反映什么状况。
5.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阐述《清明上河图》的创作与解读体现了怎样的图文关系。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节选)
曹雪芹
凤姐吃毕饭,就有宁国府中的一个媳妇来领牌,为支取香灯事。一时登记交牌。秦钟因笑道:“你们两府里都是这牌,倘或别人私弄一个,支了银子跑了,怎样?”凤姐笑道:“依你说,都没王法了。”宝玉道:“怎么咱们家没人来领牌子做东西?”凤姐道:“人家来领的时候,你还做梦呢。我且问你,你们这夜书多早晚才念呢?”【补前文之未到】宝玉道:“巴不得这如今就念才好,他们只是不快收拾出书房来,这也没法。”凤姐笑道:“你请我一请,包管就快了。”宝玉道:“你要快也不中用。他们该作到那里的,自然就有了。”凤姐笑道:“便是他们作,也得要东西去,搁不住我不给对牌是难的。”宝玉听说,便猴【诗中知有炼字一法,不期于《石头记》中多得其妙】向凤姐身上立刻要牌,说:“好姐姐,给出牌子来,叫他们要东西去。”凤姐道:“我乏的身上生疼,还搁的住你揉搓。你放心罢,今儿才领了纸裱糊去了。他们该要的,还等叫去呢,可不傻了?”宝玉不信,凤姐便叫彩明查册子与宝玉看了。
正闹着,人回:“苏州去的人昭儿来了。”【接得好】凤姐急命唤进来。昭儿打千请安。凤姐儿便问:“回来做什么?”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颦儿方可长居荣府之文】二爷带了林姑娘【暗写黛玉】同送林姑老爷的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了。二爷打发小的来报个信请安,讨老太太示下,还瞧瞧奶奶家里好,叫把大毛衣服带几件去。”凤姐道:“你见过别人了没有?”昭儿道:“都见过了。”说毕,连忙退出。凤姐向宝玉笑道:“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此系无意中之有意,妙】宝玉道:“了不得!想来这几日他不知哭的怎么样呢!”说着蹙眉长叹。
凤姐见昭儿回来,因当着人未及细问贾琏,心中自是记挂。待要回去,争奈事情繁杂,一时去了恐有延迟失误,惹人笑话。少不得耐到晚上回来,复命昭儿进来,细问一路平安信息。连夜打点大毛衣服,和平儿亲自检点包裹,再细细追想所需【“追想所需”四字,写尽能事者之所以[为]能事者之底蕴】何物,一并包藏交付。又细细吩咐昭儿“在外好生小心伏侍,不要惹你二爷生气;时时劝他少吃酒,别勾引他认得混账女人,【切心事耶】回来打折你的腿!”【此一句最要紧】等语。赶乱完了,天已四更将尽,总算睡下,又走了困,【此为病源伏线。后文方不突然】不觉又是天明鸡唱,忙梳洗过宁府中来。
里面凤姐见日期有限,也预先逐细分派料理。目今正值缮国公诰命亡故,王、邢二夫人又去打祭送殡;西安郡王妃华诞,送寿礼;镇国公诰命生了长男,预备贺礼;又有胞兄王仁连家眷回南,一面写家信禀叩父母并带往之物;又有迎春染病,每日请医服药,看医生启帖、症源、药案等事,亦难尽述。又兼发引在迩,因此忙的凤姐茶饭也没工夫吃得,坐卧不能清净。【总得好】刚到了荣府,宁府的人又跟到荣府;既回到宁府,荣府的人又找到宁府。凤姐见如此,心中倒十分欢喜,并不偷安推托,恐落人褒贬,因此日夜不暇,筹画得十分的整肃。于是合族上下无不称赞者。
这日伴宿之夕,里面两班小戏并耍百戏的与亲朋堂客伴宿,尤氏犹卧于内寝,一应张罗款待,都是凤姐一人周全承应。合族中虽有许多妯娌,但或有羞口的,或有羞脚的,或有不惯见人的,或有惧贵怯官的,种种之类,都不及凤姐举止舒徐,言语慷慨,珍贵宽大;因此也不把众人放在眼内,挥霍指示,任其所为,目若无人。【写秦氏之丧,却只为凤姐一人】一夜中灯明火彩,客送官迎,那百般热闹自不用说的。至天明,吉时已到,一班六十四名青衣请灵,前面铭旌上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兆年不易之朝,永治太平之国”,奇甚妙甚】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一应执事陈设,皆系现赶着新做出来的,一色光艳夺目。宝珠自行未嫁女之礼外,摔丧驾灵,十分哀苦。
……
一时,只见宁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数字道尽声势】早有宁府开路传事人看见,连忙回去报与贾珍。贾珍急命前面驻扎,同贾赦、贾政三人连忙迎来,以国礼相见。水溶在轿内欠身含笑答礼,仍以世交称呼接待,并不妄自尊大。贾珍道:“犬妇之丧,累蒙郡驾下临,荫生辈何以克当?”水溶笑道:“世交之谊,何出此言。”遂回头命长府官主祭代奠。贾赦等一旁还礼毕,复身又来谢恩。
水溶十分谦逊,因问贾政道:“那一位是衔玉而诞者?【忙中闲笔,点缀玉兄,方不失正文中之正人。作者良苦!】几次要见一见,都为杂冗所阻,想今日是来的,何不请来一会?”贾政听说,忙回去,急命宝玉脱去孝服,领他前来。那宝玉素日就曾听得父兄亲友人等说闲话时,常赞水溶是个贤王,【宝玉见北静王水溶,是为后文之伏线】且生得才貌双全,风流潇洒,每不以官俗国体所缚。每思相会,只是父亲拘束严密,无由得会,今见反来叫他,自是欢喜。一面走,一面早瞥见那水溶坐在轿内,好个仪表人才。不知近看时又是怎样,下回便知。
【此回将大家丧事详细剔尽,如见其气概,如闻其音声,丝毫不错,作者不负大家后裔。写秦死之盛,贾珍之奢,实是却写得一个凤姐。】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宝玉以府中无人来领牌子,又想早些念书,便向王熙凤撒娇要牌子,当被告知早已被人领去,他却不信王熙凤所言。
B. 昭儿报林如海死讯时,特意提及“带了林姑娘同送灵到苏州”,既交代了黛玉的行踪,也为她日后长居荣府埋下伏笔。
C. 文中写秦氏出殡时“压地银山一般”声势,以及铭旌上的冗长头衔,主要是为了突出秦氏在贾府中尊贵无比的地位。
D. 本文善以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情,如宝玉“猴”向凤姐,水溶“欠身含笑答礼”等,表现了宝玉的活泼和水溶的有礼。
7. 关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水溶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静王水溶主动询问“衔玉而诞者”,说明他对宝玉出生早有耳闻且好奇。
B. 宝玉对北静王水溶的形象有所了解,今日远远瞥见果然是个仪表堂堂之人。
C. 贾政知水溶欲见宝玉,便让宝玉脱孝服前去相见,表现出他对北静王的敬畏。
D. 水溶不以官俗国体所缚的特点,与宝玉的性情有相通之处,故二人皆思相会。
8. 请根据文本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参照原标题格式,重新拟写一个不超过12个字的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9. 脂砚斋评本节:“写秦死之盛,贾珍之奢,实是却写得一个凤姐。”请结合本文,谈谈脂砚斋如此评点的理由。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众多以未可卒制。彧乃劝操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操从之。
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九锡①备物,密以访彧。彧曰:“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事遂寝。操心不能平。会南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帝从之。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帝哀惜之,祖日②为之废乐。谥曰敬侯。
(节选自《后汉书》)
材料二: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遗骑迎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而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度袁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曹操)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袁绍从太祖。太祖大悦,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
(节选自《三国志》)
材料三:
董昭建九锡之议,文若不欲曹公心不能平以致其死君子惜之。或以为文若先知之未究,或以为文若欲终致节于汉氏。二者皆非文若之心也,文若始从曹公于东郡,致其算略,以摧灭群雄,固以帝王之业许之矣,岂其晚节复疑而不予哉!方是时,中原略定,中外之望属于曹公矣,虽不加九锡,天下不归曹氏而将安往?文若之意,以为劫而取之,则我有力争之嫌,人怀不忍之志;徐而俟之,我则无嫌而人亦无憾。要之,必得而免争夺之累,此文若之本心也。惜乎曹公志于速得,不忍数年之顷,以致文若之死。九锡虽至。而禅代之事,至于乃遂,此则曹公之陋,而非文若之过也。
(节选自苏辙《历代论》)
[注]①九锡: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②祖日:祭祀祖先神之日。
10. 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若A不欲B曹公C心不能D平E以致F其G死H君子I惜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卒,最终,与《赤壁赋》“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卒’意思相同。
B. 将,带领,与《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的“将”意思相同。
C. 去,离开,与《岳阳楼记》“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去”意思相同。
D. 致,献上,与《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致”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董昭等人提议曹操进爵国公、受九锡之礼,并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明确反对,曹操对此不满,借南征孙权之机让其到前线劳军。
B. 荀彧认为颍川是四战之地,在董卓之乱时很容易受到哉争的危害,恰好韩馥亲自前来迎接他们,但乡人多恋故土,不愿跟随他走。
C. 虽然袁绍对荀彧非常好,但荀彧预料袁绍最终不会成就大业,于是离开袁绍追随曹操,曹操非常高兴,任命荀彧为司马。
D. 曹操急于求成,并因此导致了荀彧的死亡,虽然得到了九锡之礼,最终自己也没能实现帝王之业。这是曹操短视之所在。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
(2)中原略定,中外之望属于曹公矣,虽不加九锡,天下不归曹氏而将安往?
14. 对于荀彧不同意曹操“加九锡”的本心,人们都抱有什么观点?苏辙又是什么看法?请依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洪内翰使虏二首(其一)
范成大
郊庙熙成霈①率滨,罪如猾夏②亦维新。
边烽已却来南虏,使节犹烦第一人。
遥想穹庐占汉月,便呼重译③布唐春。
单于若问公家世,说与麒麟画老臣④。
[注]①霈:大雨,喻帝王恩泽。②猾夏:指侵扰华夏地区。③重译:指通过多次转译的交流方式。④麒麟画老臣:汉宣帝甘露三年,匈奴降汉,帝令人在麒麟阁内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画像。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郊庙熙成霈率滨”写朝廷恩泽遍及四海,“罪如猾夏亦维新”既体现朝廷的包容,也暗含对边疆局势的审慎态度。
B. 颔联“边烽已却来南虏”点明双方关系缓和,“使节犹烦第一人”表面似有不满,实则凸显洪内翰的重要地位与使命。
C. 颈联以“遥想”开篇,勾勒出洪内翰出使北地后的场景,拓展了诗歌的空间维度,也充满对此次出使之能促进和平的信心。
D. 诗歌由朝廷气象到边境局势,再转至出使场景的想象,层层递进,既展现了诗歌的背景,又流露出诗人对国事的关切。
16. 在诗歌尾联中,诗人是如何巧妙表达对洪内翰此次出使的劝勉?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班会课上,班主任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指出高中时光转瞬即逝,如今已至高三,勉励大家惜时奋进。
(2)有评论者认为秦观《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写相会时的缱绻缠绵,令人沉醉其中,恍若置身如梦似幻之境。
(3)“蛟”,传说中的一种龙类,常隐于湖泊、深潭、江河支流、地洞之中,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它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要问外出旅游什么最累,也许就是趁着IP属地没变的时候,拖着疲惫的身体,从相册的几百张图中认真选出九宫格,使劲P完,最后还要找个“岁月静好”的文案,( 甲 )。有趣的是,朋友圈里是雪山唯美的风光图和山脚下虔诚的自己;现实中却是到高原当晚就因为缺氧而脑袋发晕,一边“瘫”着P图一边暗下决心:“再也不来了!”主打一个“宁可苦自己,也绝不苦了朋友圈”。
事实上,( 乙 ),无法投射生活最真实的那一面,他人看到的是发布者精心加工的“虚拟镜像”。对此,发布的人毫不掩饰,点赞的人也 。因为不完美才是人间真实,在状况百态的旅途中,选择最能出片的姿势、放大最具意境的景观、提炼最有生命能量的感悟——精装朋友圈,正是从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亮点,留下自己最美好、最感动、最特别的瞬间。
①不仅仅是朋友圈,千百年来,多少艺术作品,又何尝不是为毛坯现实精心打造的桃花源?②居住于瓦尔登湖畔的梭罗,生活很是清苦,赶牛人经过他的房子,都不明白他怎能忍受这种条件?③但梭罗乐在其中,他写道:“多美啊!这湖。”④作家在此处的生活,并非只有四野无人的轻松感,更多的是现实的苦难与蹉跎。⑤也许毛坯是现实,但精装是愿景,作为装饰的精装朋友圈,更多的是带来一种“心灵的按摩”,承载着人们对“另一种生活状态”的憧憬。
当然,要想实现从毛坯人生到精装人生的真正转变,单靠频繁地为朋友圈化妆还远远不够。朋友圈的初衷本是记录,要的是真诚的表达,而非畸形的攀比炫耀。尽管精装朋友圈能让自己在别人的艳羡声中获得一时的快感,但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从看似琐碎、庸常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精彩,把一成不变的日子写成五彩斑斓的诗。这正是:听风听雨都有味,健来即行倦来睡。
18. 下列各项,与第一段加点的“岁月静好”短语属性不同的一项是( )
A. 斗志昂扬 B. 悠久历史 C. 阳光明媚 D. 工作繁忙
19. 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处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心知肚明 B. 一清二楚 C. 心照不宣 D. 一览无余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语句有两处标点使用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先说明错因,再予以修改。
22. 本文的说理不显空洞乏味,修辞的作用不容忽视。请结合结尾一段进行分析。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把人带往远方。——狄金森《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说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B 2. D
3. C 4. ①有些绘画作品难以看懂。
②图像与文本存在对应关系。
③图像似乎从属于文本。
5. ①图像有超语言的特点,《清明上河图》通过描绘惊马、懈怠军曹等景象,揭示北宋隐忧,为清明节日
赋予新的释义空间。
②解读艺术图像需参考“语词”,结合北宋忧患诗文等历史背景解读《清明上河图》,能更准确把握其中隐
忧与曲谏之意。
③图像为文字提供例证,《清明上河图》用可信的直观场景记录社会图景,形成艺术卷,和功绩卷、语词
卷共同组成北宋的自传书稿。
【答案】6. C 7. C
8. 标题: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理由:文本核心围绕王熙凤受贾珍之托,全面主持秦可卿丧事展开,通过描写她调度事务、安排部署等情节, 凸显其才干,此标题精准概括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
9. ①文本以秦可卿丧事为背景,却将大量笔墨集中于王熙凤的行动:她昼夜筹画、调度有序,处理两府事
务游刃有余;②通过众人对王熙凤的称赞,侧面烘托其能力;③写贾珍的奢华(如赶制新执事陈设),实则 为王熙凤提供施展才干的舞台,最终突出王熙凤的精明强干。
【答案】10. BEH 11 A 12. B
13. (1)趁此时机奉迎天子以顺应万民心愿,秉持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招揽英才。
(2)中原大致平定,朝廷内外的期望都寄托在曹操身上,即使不加九锡,天下不归曹氏又能归谁呢?
14. ①有人认为,荀彧未能预见事情的发展。
②也有人认为荀彧想为汉室尽忠效节。
③苏辙则认为荀彧期望曹操应当慢慢等待有利时机,以避免强行夺取的嫌疑和众人的怨恨。
【答案】15. B 16. ①虚构单于问家世的对话情境,让洪内翰以“麒麟阁画功臣”回应,将劝勉融入想象的场景。
②化用麒麟阁画功臣的典故,暗示洪内翰当以国之栋梁自许,劝勉共建功立业。
③呼应额联“第一人”的重任,劝勉其言行需彰显国家尊严,暗含“不辱使命”的期许。
17.【答案】 ①. 譬如朝露 ②. 去日苦多 ③. 柔情似水 ④. 佳期如梦 ⑤. 积水成渊
⑥. 蛟龙生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答案】18. B 19. D
20. 甲:定位发到朋友圈
乙:朋友圈不是镜子
21. ②“?”错误,句子是陈述句,不是问句,可改为句号
③“!”错误,主谓倒装句,叹号在句末。改为“多美啊,这湖!”。
22. ①比喻:“毛坯人生”“精装人生”将生活比作房屋装修,形象说明现实与理想的反差。②对比:“真诚的表达”与“畸形的攀比”对比,突出正确态度。
③引用诗句:“听风听雨都有味”化用古诗,增强文采,强调平凡生活的诗意。
效果:通过具象化的比喻和对比,将抽象的说理转化为可感的画面,避免空洞;结尾诗句升华主题,引发共鸣。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