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Qin Yuan Chun ChangSha
毛泽东
激情澎湃的青春宣言
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反对党八股》等。
毛泽东(1893-1976)
大声朗读,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整体感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那么,在毛泽东的眼中,秋天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呢?朗读这首词,边读边思考:这首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 上阕——描写湘江深秋美丽壮观的图景(看湘江秋景)
下阕——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生活(忆峥嵘岁月)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词牌名
题目
品读上阙:分析开篇 进入诗境
  请同学们试着将词的开篇恢复成现代汉语的语序。
比较诗歌的表述与现代汉语语序的表述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好?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沁园春是常见词牌名。创始于初唐。调名源于汉朝窦宪倚势变相强夺沁水公主田园之典故。《万氏词律》云:“《沁园春》是古调,作者极盛,其名最显。”
沁园春以苏轼词为正格,双调114字。亦名《寿星明》。据万树《词律》卷十九所录,还有另一体,即115字者。另有《花发沁园春》与此调无涉。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深秋时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奔腾不息的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品读上阙:析开篇 入诗境
百舸争流(  )  怅寥廓(    )
峥嵘(      ) 浪遏飞舟(  )
挥斥方遒(  ) 沁园春(  ) 万户侯(  )
hóu
qiú

chàng liáo kuò
zhēng róng
è
qìn
不寻常的日子
「峥嵘岁月」
风采才华正盛
「风华正茂」
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挥斥方遒」
评论国家大事
「指点江山」
字词积累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前三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诗人所处的环境。因为韵律的限制,句子有倒装。而正是因为这个倒装,诗人的形象卓然而立,就像有同学说的,是一幅“独立寒秋图”。这个“独立”的意味更加凸显。
“独立”二字凭空而下,突出了诗人巍然屹立的形象。
品读上阙:分析开篇 进入诗境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时间
独立寒秋图
地点
环境
作者状态
释义: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独立”:用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物中凸显出来,进一步展现词人站立在橘子洲头凝望湘江奔流的英姿,为全诗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独立
寒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品读上阙:分析开篇 进入诗境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字起领,俗称领字
“看”字统领的意象
画面:群山中重重叠叠的树林遍染红色,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的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在天空展翅高飞,鱼儿在江水中欢快地畅游。
湘江秋景图
品读上阕:品味语言 分析意象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作者站在橘子洲头,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山、林、江、舸、鹰、鱼
湘江秋景图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作者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品读上阕:品味语言 分析意象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湘江秋景图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鹰击长空
品读上阕:品语言 析意象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遍”写出了红叶的范围广;
“尽”表明了数量多;
“透”说明了江水清澈见底;
“争”表现了船主动、昂扬、奋发的状态;“击”体现了雄鹰的矫健有力;
“翔”展示了鱼的轻灵自在。
“竞”突出了大自然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湘江秋景图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远眺——山上——远景
近观——江中——近景
俯瞰——水底——低景
仰视——天空——高景







静景
动景

(领字)








写作视角:由远到近、由上到下 表现手法:静动结合
品读上阕:品味语言 分析意象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作者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自由
比如,作者用“击”这个字形容鹰,击是搏击的意思,雄鹰搏击长空,表现其矫健有力,正因为矫健有力,所以才能自由地飞翔,进而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正因为诗人心中向往自由,所以看到的景物也都是自由的,你心中有什么,你眼睛就会看到什么,你眼前的风景折射了你心中的世界。我们说,这种带有主观情绪或情感的景物,我们称之为意象。
湘江秋景图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绚丽多彩,生机盎然。而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如“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刹人”等。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景物的赞美和欣赏,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鉴赏景物描写角度
1、朗读写景的句子,思考:诗人是怎样来描绘这些景物的?
(1)视角变换:
“远近结合,高低变化”
(2)色彩对照:
(3)动静结合:
(4) 铺陈渲染:
“红”、“碧”——色彩之艳丽;“尽染”、“碧透“——色彩浓度之深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表现山红水绿的静态的优美;“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表现千帆竞发的动态的壮美
用排比、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了湘江秋景广博、宏伟的特点。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这一怅一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 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1
2
品读下阙:分析形象 感悟主题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请同学们概括同学少年的形象。
  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形象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来形容山势高峻。
江山:指代国家。
这群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积极进取,斗志昂扬。
品读下阙:分析形象 感悟主题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
  明确:表达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立志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
你是否找到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答案?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化自《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中流击楫”比喻立志奋发图强,词人用此典故,表达了革新旧社会、复兴民族的远大志向。将“击楫”化为“击水”,这种极具夸张效果的炼词更显词人的豪气。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品读下阙:分析形象 感悟主题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我们——青春
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王一知、何叔衡
……
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
昂扬奋发的青春活力
继往开来的英雄斗志
中流击水图
谁主沉浮? 同学少年!
下阕回答了上阕末句的问题
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热血青年主宰。一代革命青年具有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在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充满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诗眼嘹亮了东方
——《诗人 领袖》
拓展延伸
总结
下阕给我们塑造了一群怎样的革命青年形象?
词的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毛泽东和青年时代的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奋斗、无所畏惧的革命斗争精神,形象而又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年轻、有朝气、有才华
有抱负、有热情、有力量
关心评论国家大事,写激浊扬清的文章
视军阀如粪士,蔑视反动统治者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カ奋斗中变为现实。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拓展延伸
《沁园春 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文章主旨
中华复兴,我辈担当;逐梦强国,舍我其谁?今天,做一等学问,修一等美德!明日,我们必将肩负起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担当民族大任,成为社会栋梁!
拓展延伸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文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沁园春雪》 中的‘风流人物”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挥斥方道,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革命的“中流砥柱”。
艺术特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