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苏武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立足高二学生学情,结合统编版教材特点,通过“字—词—句”精读与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感受苏武爱国气节与人格魅力,实现文言知识积累与人文素养提升的统一,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经典文本焕发当代活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举、徙、降”等文言实词及“乃、以”等虚词用法,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等文言句式,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苏武言行,培养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理解人物精神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汉书》叙事艺术,感受苏武形象的审美价值,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苏武爱国忠贞的文化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文章脉络,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句式;分析苏武形象,理解其爱国忠贞精神。 难点:体会《汉书》“详略得当、寓褒贬于叙事”的写作特色;联系现实,理解苏武精神的当代价值。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含背景资料、文言知识点、拓展材料);学生预习课文,标注疑难字词,查阅汉武帝、匈奴相关历史背景。 五、教学过程(2课时) (一)情景导入播放短视频:以“大漠孤烟、寒风吹雪”为背景,配上旁白“公元前100年,一位使者手持汉节,在匈奴的草原上坚守19年,从青丝到白发,他始终未忘自己是大汉的使臣——他就是苏武”。 提问:“是什么支撑苏武在绝境中坚守19年?今天,我们走进《苏武传》,探寻这位英雄的精神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视听情境,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入课文主题。 (二)初读感知(1)诵读正音,梳理脉络 教师范读课文,强调重点字音:“厩(jiù)”“羝(dī)”“节旄(máo)”“雍(yōng)”等,学生跟读,纠正读音与节奏。 学生自主朗读,借助课下注释,梳理文章结构,完成表格: 时间 事件 苏武言行 出使匈奴初 虞常谋反,苏武受牵连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被囚北海前 卫律劝降 “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北海牧羊时 单于断绝供给,苏武自力更生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归汉时 须发尽白,手持汉节 “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小组展示表格,教师补充,明确文章以“苏武出使匈奴—坚守气节—终得归汉”为叙事主线,详写劝降与牧羊,略写其他事件。(2)字词积累,夯实基础 聚焦“字—词—句”,结合语境解析核心知识点: 文言实词: “举”:“举剑欲击之”(举起);“举以予人”(拿)(联系《六国论》对比)。 “徙”:“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迁移,流放);“迁徙之徒也”(被征发的人)(联系《过秦论》对比)。 “降”:“宜皆降之”(使……投降,使动用法);“降格以求”(降低)(拓展成语)。 文言虚词: “乃”:“乃幽武置大窖中”(于是,就,连词);“乃不知有汉”(竟然,副词)(结合课文例句辨析)。 “以”:“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在,介词,表时间);“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介词,表工具)(分类归纳用法)。 文言句式: 被动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留”表被动,译为“被扣留”)。 判断句:“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也”表判断,译为“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 学生完成随堂练习:解释加点词,翻译句子(如“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教师巡视指导,强化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与梳理,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聚焦“字—词—句”,结合旧知与语境,落实文言知识,符合高二学生夯实文言文基础的学情需求。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小组探究:分析苏武形象 提出问题:“文中哪些细节最能体现苏武的‘忠贞’?请结合具体语句,从语言、动作、环境描写等角度分析。” 小组讨论后展示: 语言角度:“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怒斥卫律的叛国行为,言辞激烈,彰显对大汉的忠诚,坚守“臣节”的底线。 动作角度:“引佩刀自刺”“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自刺”体现宁死不屈,“杖汉节”哪怕“节旄尽落”仍不离手,汉节成为其精神象征,动作细节凸显人格坚守。 环境角度:“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北海“天寒地冻、粮草断绝”的恶劣环境,与苏武“数日不死”“坚守十九年”形成对比,环境越艰苦,越能凸显其意志的坚定。 教师总结:苏武是“忠贞爱国、坚守气节、意志顽强”的使者形象,作者通过“言行+环境”的细节描写,让人物形象立体可感。 赏析《汉书》叙事艺术 提问:“文章为何详写卫律、李陵劝降,略写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日常?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后发言,教师点拨: 详写劝降:卫律“威逼利诱”(举剑威胁、许以富贵),李陵“情感打动”(述苏武家庭变故、言汉武帝刻薄),两人劝降方式不同,却从侧面多角度衬托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气节,让人物精神更突出。 略写牧羊日常:仅用“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节旄尽落”等关键细节,既展现环境艰苦,又避免叙事拖沓,体现《汉书》“详略得当、寓褒贬于叙事”的特色——无需直接评价,通过事件与细节,褒扬之情自现。 拓展:对比《史记》“荆轲刺秦”的详写场面(如“易水送别”),说明《汉书》更注重通过人物对话与行为展现精神,风格“典雅醇厚”。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探究与艺术赏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节,既理解人物形象,又体会史书写作特色,提升审美鉴赏与思维能力。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 拓展阅读,对比分析 分发拓展材料:《汉书 李陵传》(节选李陵劝降苏武片段)、文天祥《正气歌》(“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提出问题: 李陵劝降时提及“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苏武为何仍不投降?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价值观? 文天祥为何将“苏武节”与“张良椎”并列为“正气”的象征?结合现实,谈谈你眼中“苏武精神”的当代价值。 小组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问题1:苏武虽悲痛于家庭变故,但认为“臣事君,犹子事父也”,个人亲情需让位于国家大义,他坚守的是“忠君爱国”的信念,更是对“民族尊严”的捍卫。 问题2:“苏武节”代表“忠贞不屈、坚守气节”,与张良“抗秦报国”的精神一致,都是中华民族的“正气”。当代社会,苏武精神体现为“爱国情怀”(如边防战士坚守边疆)、“责任担当”(如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道德坚守”(如普通人坚守诚信底线)。 教师补充:苏武精神不是“愚忠”,而是在绝境中对“信仰与尊严”的坚守,这种精神跨越时空,仍是当代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苏武传》,不仅积累了文言知识,更认识了一位“手持汉节,心向大汉”的英雄。苏武的坚守,是对国家的忠诚,是对人格的捍卫。希望同学们能从苏武身上汲取力量,在未来的生活中,坚守自己的“精神汉节”。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与现实联系,让学生跳出文本,深化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实现文化传承与思维提升的目标。 六、板书设计 10《苏武传》(《汉书》 班固) 一、叙事脉络 出使匈奴→受牵连自刺→卫律劝降→北海牧羊→李陵劝降→终得归汉 (详:劝降、牧羊;略:其余) 二、苏武形象 忠贞爱国:“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坚守气节:斥卫律、拒李陵,杖汉节牧羊 意志顽强:啮雪咽旃、掘鼠食草,十九年坚守 三、艺术特色 详略得当→衬托人物 寓褒贬于叙事→典雅醇厚 四、精神价值 爱国忠贞→当代:家国情怀、责任担当、道德坚守 七、作业设计 完成文言知识点整理(实词“降、徙、举”,虚词“乃、以”,句式),并各举2个课文外的例句(可结合必修教材)。 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短文:《我眼中的苏武》,要求结合文本细节,联系现实谈感悟。 选读《汉书》中“张骞传”或“李广传”,对比苏武形象,下节课分享阅读体会。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1)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展示,观察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与人物分析的深度;通过作业,检测学生知识巩固与思维拓展情况;关注学生是否能联系现实理解苏武精神,评估核心素养目标达成度。 (2)教学反思:需关注学生对“汉代与当代价值观差异”的理解,下次教学可增加“汉代‘忠君’与当代‘爱国’对比”的讨论;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汉节”实物图片,让学生更直观感受象征意义,避免抽象讲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