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吴忠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 一 语 文 试 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路标茹志鹃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证明这世界活着,自己活着。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他正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找到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踩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这如豆的一小点光。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接着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小如绿豆似的光。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掀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的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船形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闪烁,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1984年10月2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伍原是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把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送到部队,始终以坚定的信念、乐观无畏的心态前行。B.“老乡”虽是个哑巴,但内心明亮,在与伍原扭打后摸到他的军帽,知道了伍原的身份,并最终帮助了伍原。C.小说以绿豆比喻荒野中的光,这光虽然微弱,但是它具有路标的作用,给了伍原力量、勇气和希望。D.出乎伍原的意料,老乡又聋又哑,使本来看到希望的伍原感到绝望。一路上的疲惫、辛苦涌上心头,使他放声痛哭。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叠词的使用,既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又舒缓了紧张的氛围,表明伍原要顽强活下去的决心。B.小说笔调简单朴实,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没有精细优美的语言,却刻画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形象。C.茹志鹃的小说很有特点,本文与《百合花》一样情节曲折且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D.小说以《路标》为题,既关联着小说的故事情节,又有象征意味,蕴含了小说的主题,引发读者思考。3.请分析文本画横线处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4.小说多次写到伍原流泪,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5分)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节选(乙)劝学秦观于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精骑集》节选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C.以为轮,其曲中规 中:符合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拒绝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吾尝终日而思矣 蟹六跪而二螯B.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使之然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7.对下列加点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虽有槁暴 有:通“又”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C.吾尝终日而思矣 尝:通“曾”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8.秦观《劝学》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顿是( )(3分)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时十一二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其它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B.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暂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农历每月三十叫“晦”。C.经: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对《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10.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顿是( )(3分)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后来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分)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②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4分)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采桑子·重阳①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注】①1925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其主张不为大部分同志接受,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9月在永定金风养病。9月病中的毛泽东坚持坐担架赴上杭参会,病中恰逢重阳节,见黄菊开放,遂成此文。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人生易老天难老”将人与天对比,将有限的生命与无穷无尽的宇宙比较,揭示了自然界是从不因为人而改变运行规律的道理。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生命投身无线壮丽的革命事业,生命才会更加充实更加宝贵。B.“秋风劲”除了写景,还具有象征意味。暗指阻碍革命的力量非常强大,如秋风一样扫荡天地一般。C.写这首词的时候,毛泽东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但词中洋溢的革命激情,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大好的秋光。D.“万里霜”就是万里秋,作者用“寥廓”和“万里”来描绘秋景之壮,用“胜似春光”来描绘秋景之丽。13.这首诗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请结合诗句任选两种意象分析特点。(6分)四、名篇名句默写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沁园春·长沙》中化用王实甫《西厢记》“晓来谁染霜林醉”的意境,描绘远望之景,展现枫林如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苤苢》诗末表现人们采摘车前草,掖起衣襟兜回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乡村民宿“爱陶居”开业了,房屋周围按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的句意,栽种了多种树木,受到游客喜爱。(4)汪国真曾言“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荀子在《劝学》中也有类似的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胡老师发现班上有的人读书不够专心,便在班会课上引用荀子《劝学》中的话告诫学生,他说螃蟹虽然长了有力的脚和螯,却“_______,_______”。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意外的惊喜,没有给人带来持久的快乐;意外的灾难,也没有永久打击人们体验快乐的能力。这个研究结果有点 A ,为什么?原因在于“适应”,当你反复感受同一种快乐刺激时,主观体验到的快乐就会逐渐减少:反之,当你不断感受一种痛苦的刺激时,主观体验到的痛苦,同样也会逐渐减少。心理学家将适应快乐的现象称为“享乐跑步机”。就是说,我们生活中会不断遇到各种幸福或不幸的事,我们要不断适应环境中的各种变化,最终都会返回一个相对稳定的中立状态。所以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个人中了彩票之后幸福感没能持续很久,因为他很快就适应了,并且期望与欲望可能同时增加,最初的快乐,很快就降低了。如果没有适应,可以长久地体验快乐,就是一件好事吗?答案是否定的。适应的作用,在于保护我们免受外界的刺激,而长期的快乐与痛苦,都会让人分心,进而丧失对环境的敏感,这不利于生存。长期的痛苦不利于生存很好理解,那长期的快乐呢?你品位一下 B 、得意妄形这类成语,是不是就容易理解了?所以,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的常态。但是,也不必担心,适应并不会永久改变我们体验特定快乐的能力。想想,你每一次观看日出、看到孩子的笑脸、读到温柔的诗歌,是不是都会感觉愉快?心理学家告诉你,把不同种类的快乐分散到不同的时间,可以扩大快乐的感受;但把它们聚在一起,却不一定能让你感受到多倍的快乐。许多快乐的体验,本质上就是快乐的,不管体验多少次,体验的那一刻就是快乐的。适应的过程会影响我们对快乐的体验,但不必太在意它。15.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享乐跑步机”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3分)A.时间机器 B.温室效应 C.自鸣钟 D.弹簧床16.文中第三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4分)17.请在文中横线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1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没有适应,可以长久地体验快乐,就是一件好事吗?”改为陈述句,并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6分)19.你的朋友小林沉迷网络游戏,虽然一开始从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但长时间沉迷后,又感到空虚,甚至因过度沉迷而影响学习。他向你倾诉:“为什么一开始那么快乐,现在却觉得没意思了?”请结合以上材料内容,为他分析原因,并给出两条具体建议。(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① ,同样也活不成。② ;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③ ,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6分)《2025-2026学年度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卷》参考答案1.A 2.C 3.①写出环境灰蒙蒙的特点,渲染空旷、荒寂、凄清的氛围;②为故事开展提供了背景,为下文伍原寻找路标的情节做铺垫;③烘托出伍原迷茫无助的心情。 4.伍原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但是因为聋哑“老乡”的误解,他又流下了委屈而无奈的泪;最后“老乡”认出他是八路军战士,还是止不住他委屈的泪。眼泪展现了伍原心境的变化,也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导语】茹志鹃的小说《路标》通过描写伍原在孤寂无援中寻找和确认方向的艰难旅程,展示了他内心的坚定与勇气。文章开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压抑而无人的氛围,加强了伍原处境的孤独感。在关键时刻,那微弱的光点成为指引,象征希望与目标。哑巴老乡的误会和最终的帮助,为故事增添了戏剧化冲突与人性温暖。整体以朴实的笔调展现了人类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蕴含着对信念和未来的思考。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A.“始终以坚定的信念、乐观无畏的心态前行”理解错误,由“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窒息了”“泪水便像决了的堤”“伍原绝望了”可知,在行军路上落单的伍原,曾经有过恐惧和绝望;由“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闪烁,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可知,最终他战胜了恐惧。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本文与《百合花》一样情节曲折”错误。本文与《百合花》一样,都是散文化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本文情节很简单:迷路——遇见老乡——与老乡扭打——得到老乡的帮助——找到方向。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①由“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可知,写出环境灰蒙蒙的特点,再结合“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可知,渲染空旷、荒寂、凄清的氛围;②文章开头是写景的部分,后文故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的;景物描写为故事开展提供了背景,为下文“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找到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伍原寻找路标的情节做铺垫; ③同时,伍原正在寻找大部队,但“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没有人,没有一个人”,伍原不知道路线对不对,也不知是否到了铁道边,“灰蒙蒙”的环境又烘托出伍原此时迷茫无助的心情。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及人物形象的能力。第一次流泪:“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伍原狠狠地踩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伍原因为迷路,处于绝望无助甚至窒息的状态,他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是人物绝望无助的心境的直接表露。第二次流泪: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这次的眼泪是他绝处逢生的激动心情的表露,他发现了灯光,就有了希望和方向。第三次流泪:是因为聋哑“老乡”的误解,“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写出了人物刚看到希望却遭到误解,因委屈而无奈而着急的心境。三次流泪场景的描写,使伍原从绝望到希望到委屈的心理非常好地得到了展现,也让伍原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D 6.C 7.C 8.D 9.B 10.D11.(1)君子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擅长借助利用外物罢了。(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3)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分析】5.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D项,“绝:拒绝”错误,“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根据后面“江河”可知,在这里可译为“横渡”。故选D。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B项,第一个“于”是介词,从;第二个“于”是介词,比。C项,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在那里”。D项,第一个“之”是代词,它;第二个是结构助词,的。故选C。7.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C项,没有通假字,“尝”是曾经的意思。句意为: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故选C。【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来”,时间词词缀,与“数年”不能分开,排除AB;“殆”,根据语境可解释为“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正好搭配后面的约数“十一二”,排除C。故选D。联系初中知识要点 虚词 “而” 的用法:初中阶段已学习 “而” 作为连词的基本用法,如表转折、表承接、表并列等。本句中 “而聪明衰耗” 的 “而” 表转折,可理解为 “但是”,前后内容分别为 “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 和 “聪明衰耗”,存在语义转折,因此 “而” 前可断句,这与初中 “而” 字断句思路一致(例:初中课文《论语》“人不知而不愠” 中 “而” 表转折,可辅助理解此处断句逻辑)。 古今异义词与语义停顿:“比数年来” 中 “比” 是古今异义词,初中阶段学过 “比” 有 “近来” 之意(如《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比数年来” 整体表示 “近几年来”,语义完整,其后应断句;“颇发愤自惩艾” 中 “惩艾” 意为 “惩戒、改正”,初中虽未直接学该词,但 “悔前所为”(后悔之前的行为)与 “发愤自惩艾” 语义连贯,可通过初中 “语义连贯处可停顿” 的断句原则,判断 “颇发愤自惩艾” 后需断句。 断句逻辑梳理 句子先交代时间背景 “比数年来”(近几年来),接着叙述行为 “颇发愤自惩艾”(很努力地自我惩戒改正)、“悔前所为”(后悔之前的所作所为),最后转折说明结果 “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但是记忆力衰退,大概不如过去的十分之一二)。按照 “时间状语 / 行为描述 / 结果转折” 的语义层次,结合初中所学虚词用法和语义停顿原则,即可完成断句。9.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农历每月三十叫‘晦’”错,应为“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叫晦”。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有文采的句子”错。原文说“可为文用者”,意思是“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1)“生”通假字,天性;善,擅长;假,借助利用。(2)“爪牙之利”,定语后置句,“利”作“爪牙”的定语后置了,正确语序是“利爪牙”,锐利的爪子和牙齿;“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强”作“筋骨”的定语后置了,正常语序是“强筋骨”,强健的筋骨;“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地下的泉水;“一”,专一。(3)“负”,依仗;“自放”,“放自”,宾语前置句;“滑稽饮酒者”,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旬朔”,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较长的时日。参考译文:(甲)劝学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也可以走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荀子》节选(乙)劝学秦观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搴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精骑集》节选B13.作者选取“黄花”“秋风”“江天”“霜”等意象,“黄花”象征着当时的工农红军,经过战火洗礼,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异常芬芳美丽。“秋风”象征着革命力量,“劲”字写出了其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江天”写江面和天空,壮丽开阔,正如作者豪迈旷达的胸襟。“霜”,就是红色根据地万里霜天后的秋色,万里极言纵横广阔,写出秋天的宏阔绚丽。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意象、句子和情感的能力。B.“暗指阻碍革命的力量非常强大,如秋风一样扫荡天地一般”错误,这里的“秋风”暗指的是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革命的风暴席卷着旧中国。而不是阻碍革命的力量。我们从“胜似春光”可判断作者对秋风的情感态度是褒义。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上片,“战地黄花分外香”中选取了“黄花”的意象,黄花:指菊花。依五行之律秋属金,金之色黄,而菊花秋日开放,故曰黄花。这“黄花”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它们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这个意向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下片,“一年一度秋风劲”选取了“秋风”这一意象,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因此,这里的秋风象征着革命力量。“寥廓江天万里霜”选取了“江天”“霜”两个意象,诗句描写此时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极写景色之瑰丽。江面与天空的无边无际,浩渺空阔,正如作者豪迈旷达的胸襟;“万里霜”通过“万里”写秋色无边,呈现出秋天宏阔绚丽的特点。14.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采采苤苢 薄言襭之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B“位”改为“味”,“妄”改为“忘”。A.出人意料 B.乐极生悲18.陈述句:如果没有适应,长久地体验快乐未必是一件好事。表达效果:原句是设问句(或疑问句),通过提问,引发读者思考,增强互动性,同时自然引出下文“适应的保护作用”,逻辑衔接更自然。19.原因分析:①反复获得同类快乐刺激会导致快乐体验逐渐减弱;②人对快乐的感知不会持久,最终都会返回一个相对稳定的中立状态。所以,最终陷入“追求——短暂快乐——空虚”的循环。具体建议:建议(一)分散快乐来源,如培养运动、阅读等不同兴趣,避免单一刺激导致适应过快:建议(二)设定游戏时间,减少游戏次数,通过减少重复刺激频率,延缓适应过程,让快乐体验更持久。【知识点】字形、一般词语、变换句式、熟语(含成语)【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的构词方式的能力。文中“享乐跑步机”是通过比喻命名,将“人类对快乐的适应过程”比喻为“在跑步机上不断奔跑却无法停留”的状态,强调其循环性和动态性。A.“时间机器”是科幻概念,侧重功能描述。B.“温室效应”是科学术语,温室效应的命名是一个比喻。这一术语最早用于描述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类似于温室玻璃对阳光的吸收和反射作用。C.“自鸣钟”强调机械自动化的特性,也是侧重功能方向来命名。D.“弹簧床”是以制作床的部件来命名。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品位”的“位”应写作“味”。“品味”有“仔细体会”的意思。“得意妄形”的“妄”应写作“忘”。“得意忘形”,指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态。常用于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忘记了应持有的态度。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前面的“这个研究结果”,指的是上一句话,由“有点”和后面的“为什么”可推知这个研究结果与一般人的认知不同。可填“出人意料”。“出人意料”,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乎人们的意料。B.后面有“这类成语”,可见这个成语跟“得意忘形”的意思相近,都是指长期的快乐可能导致的问题。可填“乐极生悲”。“乐极生悲”,原指快乐到极点,就会转化为悲哀。后指正当快乐的时候,发生了令人悲哀的事情。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句式变换:原句为疑问句,改为陈述句需保留核心语义(“未必是好事”),去掉疑问语气。表达效果对比:原句是通过提问引发读者思考,增强互动性,同时为后文分析“适应的保护作用”埋下伏笔,使论述逻辑更连贯;陈述句是直接陈述观点,语气平淡,削弱了引发思考的功能。1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语意并写出观点的能力。原因分析:①参照“适应”原理,结合“当你反复感受同一种快乐刺激时,主观体验到的快乐就会逐渐减少”可知,同一种刺激会导致快乐体验逐渐减弱;②根据“享乐跑步机”理论,“我们生活中会不断遇到各种幸福或不幸的事……最终都会返回到一个相对稳定的中立状态”可知,人对快乐的感知不会持久,最终返回到相对稳定的中立状态。建议:①结合“把不同种类的快乐分散到不同的时间,可以扩大快乐的感受”可知,可以分散快乐来源,避免单一刺激导致适应过快。②结合“适应的作用……这不利于生存”可知,要减少刺激的程度,可以设定游戏时间,减少游戏次数。①没有精神食粮 ②道家精神趣旨是“想得开” ③道家好比是药店构成:把儒家比喻为粮食店和加油站,相似点是儒家对人、粮食对人、油对车的重要性。效果:突出了儒家对人们的重大意义与不可或缺。比喻修辞的使用使说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浅显易懂。【知识点】修辞手法、情境补写、语句(语段)表达效果【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首先根据分号确定对应关系,前语境“活不成”对应“同样也活不成”,横线处应该与“人没有饭吃”照应;再结合上文“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把“儒家”比作了“精神食粮加油站”,相对“饭”,此处应指精神食粮,于是得出答案:“没有精神食粮”。第二空,结合后文“无为”可知,这里是说道家;再结合前文“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可知这里是说“道家精神趣旨”;后文分别作了两个字和一个字的概括,所以这里应是用三个字来概括“道家精神趣旨”;再结合第二段“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可知,这里可填:道家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第三空,结合前文的“儒家好比是粮食店”和后文的“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可知,这里应填“道家是……店”;再结合“还需要吃药,上药店”可知,这里可填:道家好比是药店。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分析其构成,找出本体、喻体、比喻词和相似点。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本体是“儒家”,喻体是“粮食店和加油站”,相似点是儒家对人、粮食对人、油对车的重要性。分析表达效果,作者以“粮食店和加油站”对人们的意义和作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儒家对人们的重大意义与不可或缺。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宁夏吴忠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docx 月考语文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