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过秦论》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1《过秦论》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11.1《过秦论》(上)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设计
立足高二学生文言积累基础,以“探秦亡之因,悟治国之道”为线索,通过“字—词—句”精读与历史语境还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过秦论》的论证逻辑与情感主旨。注重“文”与“史”结合,让学生在文言学习中提升历史思辨能力与家国情怀。
二、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固、举、遗、亡”等实词,“因、以、之”等虚词用法,掌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等判断句、“为天下笑者”等被动句,提升文言文阅读与翻译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文章“叙史—对比—析因”的论证结构,学习“铺陈夸张、对比反衬”的论证手法,培养逻辑思维与辩证分析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贾谊“辞赋化议论文”的语言风格,感受其铺排有力、情感充沛的表达特色,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仁政爱民”的治国理念,结合历史与现实,思考“民心向背”的重要性,传承传统政治智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秦“兴—强—盛—亡”的历史脉络,掌握关键文言字词与句式;分析文章对比论证手法的作用。
难点:理解贾谊借“秦亡”讽喻汉初社会的写作意图;体会“辞赋化”语言与论证逻辑的融合。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链驱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史料印证法。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含战国至秦统一地图、秦暴政史料、文言知识点图谱);学生预习课文,标注疑难字词,查阅贾谊生平与汉初历史背景。
五、教学过程(2课时)
(一)情景导入
播放动画短片:以简笔画形式呈现“秦灭六国(公元前230-前221年)”的壮阔场景,配旁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合,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然而这个盛极一时的帝国,却在15年后(公元前207年)土崩瓦解”。
提问:“为何一个‘振长策而御宇内’的强大帝国,会迅速走向灭亡?2000多年前,西汉文学家贾谊写下《过秦论》,给出了他的答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千古雄文’,探寻秦亡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还原历史场景,引发学生对“秦兴亡反差”的好奇,自然导入课文主题,为后续分析铺垫。
(二)初读感知
诵读正音,梳理脉络
教师范读课文,强调重点字音与节奏:“崤(xiáo)函”“膏腴(yú)”“逡(qūn)巡”“隳(huī)名城”“销锋镝(dí)”,尤其注意“然陈涉/瓮牖(yǒu)绳枢之子”的断句,学生跟读,纠正读音与停顿。
学生分组朗读(每组读一个段落),读后完成“秦之兴衰时间轴”填空:
阶段 时间/时期 关键事件 秦国状态
兴起 秦孝公时期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强盛 惠文、武、昭襄时期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鼎盛 始皇时期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威振四海,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灭亡 秦二世时期 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各小组展示时间轴,教师补充:文章以“时间”为线,用“先叙后议”的结构,先铺陈秦的强盛,再写其速亡,形成强烈反差,为后文析因做铺垫。
字词积累,夯实基础
聚焦“字—词—句”,结合语境与旧知解析核心知识点:
文言实词:
“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名词,形作名);“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动词)(联系《孟子 得道多助》对比)。
“举”:“西举巴、蜀”(攻取,动词);“举天下之豪杰”(全、整个,形容词)(结合课文例句辨析)。
“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动词);“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使动用法)(分类归纳用法)。
文言虚词:
“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凭借,介词);“蒙故业,因遗策”(沿袭,动词)(结合语境区分词性)。
“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来,连词,表目的);“以为桂林、象郡”(把……作为,介词)(通过例句归纳用法)。
文言句式:
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译为“然而陈涉是用破瓮做窗户、用绳子系门轴的穷人家的孩子,是下层百姓,又是被征发的人”)。
被动句:“为天下笑者,何也”(“为……”表被动,译为“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完成随堂翻译练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教师巡视指导,强调“谁何(稽查盘问)”“攻守之势(进攻与防守的形势)”等关键词的翻译,落实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与时间轴梳理,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叙事脉络;聚焦“字—词—句”,结合旧知与语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契合高二学生深化文言文学习的学情需求。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
小组探究:分析论证手法
提出核心问题:“文章如何通过‘对比’凸显‘秦亡之因’?请从‘秦与六国’‘秦与陈涉’‘陈涉与六国’三个角度,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小组讨论(10分钟)后,派代表发言,教师引导补充:
角度一:秦与六国对比——“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六国“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却“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突出秦的“强”,为后文“速亡”的反差做铺垫。
角度二:秦与陈涉对比——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但秦却被陈涉“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推翻,凸显“秦之强”与“亡之速”的矛盾,引出“何也”的追问。
角度三:陈涉与六国对比——六国“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陈涉“无谋士、无精兵、无财富”,却能“天下云集响应”,进一步强调“秦亡非因实力不足,而因政策失当”。
教师总结:全文以“对比”为核心论证手法,通过多层对比,层层递进,最终指向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论证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赏析“辞赋化”语言风格
提问:“贾谊作为辞赋家,其议论文也带有辞赋特色。请从‘铺排夸张’‘句式变化’两个角度,赏析文中的语言美。”
学生圈画语句,分析发言:
铺排夸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四个结构相似的短语,同义反复,铺陈秦的雄心壮志,语言气势磅礴;“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四个动宾短语构成排比,节奏感强,凸显秦始皇的威势,夸张中见力量。
句式变化:文中交替使用长短句,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长句,铺陈细节);“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短句,简洁有力),长短结合,避免单调,增强语言表现力。
拓展:对比《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简约风格,让学生体会《过秦论》“辞赋化议论文”“文辞华丽、气势充沛”的特色,理解其“以文载道”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论证手法与语言风格,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节,既理解文章逻辑,又感受文学魅力,实现“思维发展”与“审美鉴赏”的双重目标。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
史料拓展,印证观点
分发拓展材料:
材料一:《史记 秦始皇本纪》(节选)“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材料二:《汉书 贾谊传》(节选)“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提出问题:
材料一中秦始皇“急法,久者不赦”的做法,与《过秦论》中哪一观点相印证?这说明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中贾谊“悉更秦之法”的主张,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理念?结合现实,谈谈“仁政”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小组合作探究(10分钟),代表发言:
问题1:材料一中秦始皇“重法轻仁”的做法,印证了《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秦亡的根本原因不是“实力不足”,而是“失去民心”——严刑峻法压迫百姓,导致百姓“天下苦秦久矣”,最终爆发起义。
问题2:贾谊“更秦之法”主张“行仁政”,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当代社会,“仁政”思想体现为“关注民生”(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如推进法治建设的同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重视民心,才能实现社会稳定与发展。
教师补充:贾谊写《过秦论》,并非单纯“论秦”,而是借“秦亡”讽喻汉初——汉初统治者仍沿用部分秦的苛政,贾谊希望汉文帝“以秦为鉴”,推行仁政,这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以史为鉴、忧国忧民”的担当精神。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过秦论》,不仅积累了文言知识,更跟随贾谊的笔触,看清了秦“兴于力,亡于仁”的历史逻辑。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更是一面“以史为鉴”的镜子——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民心向背”始终是国家兴衰的关键。希望同学们能从这份历史智慧中,汲取“关注民生、坚守正义”的力量。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对比与现实联系,让学生跳出文本,理解贾谊的写作意图与“仁政”思想的当代价值,实现“文化传承”与“思维深化”的目标。
六、板书设计
11.1《过秦论》(上)——贾谊
一、叙事脉络:秦之兴衰
兴(孝公):据崤函,行变法→强(惠文等):取汉中,割膏腴→盛(始皇):吞二周,制六合→亡(二世):陈涉起,秦族灭
二、论证手法:对比递进
秦vs六国:强(秦)→弱(六国)
秦vs陈涉:强(秦)→弱(陈涉)
陈涉vs六国:弱(陈涉)→强(六国)
→核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语言风格:辞赋化特色
铺排夸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排比)
句式变化:长短结合,气势充沛
四、写作意图:以史讽今
秦亡鉴戒→汉初行仁政→忧国忧民的担当
七、作业设计
整理文中“使动用法”(如“亡诸侯”“愚黔首”)和“名词作状语”(如“席卷”“包举”)的词语,各举3个例子并翻译。
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短文:《从“秦亡”看“民心”》,要求结合课文与拓展史料,谈自己的思考。
预习《过秦论》(中、下),找出文中分析秦亡其他原因的语句,下节课分享。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与小组展示,评估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与论证手法的理解;通过作业,检测学生知识巩固与历史思辨能力;关注学生是否能联系现实理解“仁政”思想,判断核心素养目标达成度。
教学反思:需加强对“辞赋化语言与论证关系”的讲解,避免学生只关注语言美而忽略逻辑;下次教学可增加“小组辩论(秦亡是否因‘仁义不施’)”,激发学生辩证思维,避免单向解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