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罗平县腊山第一中学2025-2026學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人教版)第3章物态变化测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罗平县腊山第一中学2025-2026學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人教版)第3章物态变化测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罗平县腊山一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物理第3章 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
(全卷五个大题,共23个小题,满分9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30分。1~7题为单选题,8~10题为多选题,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选错项得0分)
1、下列估计的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
A.加冰的橙汁饮料温度为 B.人体的正常体温是42℃
C.洗澡水的温度是60℃ D.人体感到舒适的环境温度是25℃
2/所示的自然现象中,由凝华形成的是(  )
A.网上的白霜 B.檐下的冰凌 C.冰冻的衣服晾干 D.草叶上的露珠
3、两盆水里面都有没熔化的冰块,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荫凉处,在盆内冰块均未熔化完前,两盆的水温相比 ( )
A.在阳光下的那盆水的温度高 B.两盆一样高
C.在荫凉处的那盆水的温度高 D.无法判断
4、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酒精在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态酒精是非晶体
B.在-117℃时,酒精处于液态
C.酒精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沸水的温度
D.酒精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5、图所示,在大烧杯中盛有水,小试管中装水后放入大烧杯中,在对大烧杯加热的过程中小试管中的水 (  )
A.能达到沸点   
B.够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C.够沸腾 
D.否沸腾取决于当时的气压
6、用电烙铁对断开的线路用焊锡进行焊接,在此过程中焊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先熔化后凝固 C.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7、中想想做做的小实验﹣﹣纸锅烧水,把盛有水的纸锅放在火焰上烧,水烧开了纸锅仍不会燃烧,这是因为(  )
A.的比热容大于水的比热容,所以纸锅不会燃烧
B.焰的温度较低,低于纸的着火点
C.烧开后温度保持不变且低于纸的着火点
D.不吸收热量,所以纸锅不会燃烧
8、小明在家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壶嘴冒出大量“白气”,“白气”接触到装有冰块的金属盘后,金属盘底部外侧出现小水珠、金属盘中的冰块逐渐变小。关于该探究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壶中的水发生了汽化现象
B.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C.“白气”接触金属盘后出现小水珠,是因为“白气”发生了液化现象
D.金属盘内冰块变小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处处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吸热
B.“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冰的形成是凝固吸热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放热
D.“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雾的形成是液化放热
10、云南是旅游胜地,关于图中的自然景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元阳梯田的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图乙中梅里雪山的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图丙中腾冲温泉上方的“白气”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图丁中西双版纳雨林的露珠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共6小题,满分14分。11-15题,每题2分;16题4分)
11、据古文献记载,轩辕帝发明了甑(烹饪用的器皿)。1976年,考古学家首次发现青铜汽柱甑形器。如图所示,下方锅内的水已沸腾,水蒸气从空心气柱上方的小孔喷出接触食物,水蒸气 (物态变化名)成水;持续加热,沸水越来越少,此过程中沸水的温度 。
12、我国古代著作《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古代劳动者“煮海水制盐”的方法,制盐过程中水逐渐减少的原因是水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要 热。
13、如图所示,用镊子取几块干冰放入瓶中,将气球套在瓶口。干冰因
变为气态,使气球逐渐变大,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在瓶底形成白霜。(填物态变化名称)
14、按照规划,我国将在2026年发射嫦娥七号月球探测器,前往月球南极寻找水冰。如果能找到冰,可以让冰 热量,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将有利于人类在月球上建立活动基地并进行深空探索。
15、下列热现象:①雪糕周围的“白气”;②草叶上的露珠;③树枝上的雾凇;④燃烧蜡烛流的“泪”;⑤瓦房房顶的霜;⑥冶炼用的“铁水”。形成过程属于液化的有 ;属于吸热过程的有 。(两空均选填序号)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奔跑的水滴
水滴入温度比沸点略高的热锅中,很快就汽化了。当把锅加热到温度很高时,水滴入锅中后会不停滚动,到处乱跑,这个过程能持续几十秒甚至几分钟,这种现象就是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也叫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莱氏效应)。
1732年荷兰物理学家赫尔曼首先发现了莱顿弗罗斯特现象,因德国科学家莱顿弗罗斯特的深入研究而得名。1756年,莱顿弗罗斯特深入研究后发现:当水或其它液体接触炙热物体表面时,接触处的液体急剧汽化,形成一层蒸汽膜,蒸汽托住液滴,使液滴与物体表面分离,蒸汽的溢出会导致液滴的滚动。当物体温度达到莱顿弗罗斯特点时,液体便会产生莱顿弗罗斯特现象,粗略测量水在平底锅中的莱顿弗罗斯特点约为193℃,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也适用于固体。
莱氏效应主要应用于航天科学。生活中,厨师热锅时,会向锅里滴几滴水来判断锅是否够热。在传统的过火堆仪式中,表演者先沾湿双脚,光脚快速走过火堆,而不易被烫伤。2014年,旨在关注渐冻人症(ALS)的“冰桶挑战”活动风靡全球,但俄罗斯科学家安东科诺瓦洛夫似乎觉得还不够劲,他把一桶零下196℃的液氮倒在头上,人却安然无恙。(以上危险活动,非专业人士切不可尝试)
(1)莱氏效应表明,水蒸气的导热性能比水______(选填“好”或者“差”);
(2)发生莱氏效应时,水的沸点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者“降低”);
(3)挑战者将液氮浇在身上,人却安然无恙,是因为液氮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成氮蒸气对人体起到了保护作用;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只有液体才能发生莱氏效应
B.锅的温度越高,滴入锅中的水汽化就越快
C.只要锅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就能发生莱氏效应
D.发生莱氏效应时水的汽化速度减缓
三、作图题 (满分4分)
17、(1)如图左所示,是一只温度计的局部示意图,若温度为零下3℃,请用笔将细管内的水银部分涂黑。
(2)请在右图中作出大致表示出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四、实验探究题题(共4小题,满分24分。)
18、(8分)小刚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小刚在组装甲图装置的顺序是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2)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 。
(3)将温度计正确插入海波中,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正确读数是从 (A、B或C)视角去观察;以C视角去观察,与实际值相比温度计的示数 (偏大、偏小或不变)。
(4)图丙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熔化图象,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加热到第11min时,物质的状态为 (选填“液态”、“固态”或“固液共存”)。
(5)为了使海波均匀受热,还应该采取的一个措施是 。
(6)图丁是小刚绘制的蜂蜡熔化图象,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19、(4分)小明同学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用酒精灯加热水,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表格中记录的数据,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87 89 92 94 96 97 98 99 99 99
(1)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沸腾现象,探究水沸腾时   的变化规律;
(2)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
(3)本次实验得到水的沸点是   ℃;水的沸点不是100℃的可能原因是:   (写出一种即可)。
20、(8分)小明在厨房中发现: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白气”,如图甲所示。
(1)这“白气”实质上是些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滴”);
(2)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失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
①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 (选填“高”或“低”),仍然保持 (选填“固”“液”或“气”)态;
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形成“白气”;
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3)小明从日常生活中还发现:有时壶嘴上方的“白气”比较多,有时比较少。如图乙所示,可以判断出 (选填“A”或“B”)房间的气温比较高;
(4)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丙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原因是 。
21、(4分)网上传说,坦桑尼亚一个名叫姆佩巴的学生急于上课,将热牛奶放进了冰箱,令他惊奇的是,这怀热牛奶比同时放入冰箱内的冷牛奶先 结冰。由网友跟帖:热水比冷水结冰快。后来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姆佩巴效应”。小明想要 探究传说中的“姆佩巴效应”是真的吗?请你帮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这个说法是否正确 (温馨提示:注意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现有以下器材:两个相同的杯子、天平、热水、 冷水、冰柜、秒表;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 .
,若出现__ _现象,则传说中的说法是真的。
(

7
) (

7
)五、综合题(共2小题,满分18分)
22、(9分)小明有一只温度计,虽然它的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但刻度却不准确,它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的读数是。
(1)求这只温度计的分度值;
(2)当测某杯水的温度时,它的示数为,求这杯水的实际温度;
(3)它测量温度为多少℃的液体时读数正好等于液体的实际温度?
23、(9分)小婷同学和父母一起从云南乘车去深圳游玩,某时刻她所乘坐汽车的速度表如图甲所示,同时她看见路边一个交通标志牌如图乙所示.
(1)小婷乘坐的汽车此时的行驶速度是多少?该汽车是否超速?
(2)以速度表的速度行驶0.5 h,汽车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3)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汽车从标志牌处行驶到深圳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30分。1~7题为单选题,8~10题为多选题,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选错项得0分)
1、下列估计的数据符合实际的是(D  )
A.加冰的橙汁饮料温度为
B.人体的正常体温是42℃
C.洗澡水的温度是60℃
D.人体感到舒适的环境温度是25℃
2/所示的自然现象中,由凝华形成的是( A )
A.网上的白霜 B.檐下的冰凌 C.冰冻的衣服晾干 D.草叶上的露珠
3、两盆水里面都有没熔化的冰块,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荫凉处,在盆内冰块均未熔
化完前,两盆的水温相比 ( B )
A.在阳光下的那盆水的温度高
B.两盆一样高
C.在荫凉处的那盆水的温度高
4、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酒精在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
A.固态酒精是非晶体
B.在-117℃时,酒精处于液态
C.酒精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沸水的温度
D.酒精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5、图所示,在大烧杯中盛有水,小试管中装水后放入大烧杯中,在对大烧杯加热的过程
中小试管中的水         ( B )
A.能达到沸点   
B.够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C.够沸腾 
D.否沸腾取决于当时的气压
6、用电烙铁对断开的线路用焊锡进行焊接,在此过程中焊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B )。
A.熔化
B.先熔化后凝固
C.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7、中想想做做的小实验﹣﹣纸锅烧水,把盛有水的纸锅放在火焰上烧,水烧开了纸锅仍不会燃烧,这是因为( C )
A.的比热容大于水的比热容,所以纸锅不会燃烧
B.焰的温度较低,低于纸的着火点
C.烧开后温度保持不变且低于纸的着火点
D.不吸收热量,所以纸锅不会燃烧
8、小明在家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壶嘴冒出大量“白气”,“白气”接触到装有冰块的金属盘后,金属盘底部外侧出现小水珠、金属盘中的冰块逐渐变小。关于该探究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 )
A.水壶中的水发生了汽化现象
B.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C.“白气”接触金属盘后出现小水珠,是因为“白气”发生了液化现象
D.金属盘内冰块变小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处处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CD  )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吸热
B.“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冰的形成是凝固吸热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放热
D.“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雾的形成是液化放热
10、云南是旅游胜地,关于图中的自然景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
A.图甲中元阳梯田的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图乙中梅里雪山的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图丙中腾冲温泉上方的“白气”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图丁中西双版纳雨林的露珠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共6小题,满分14分。11-15题,每题2分;16题4分)
11、据古文献记载,轩辕帝发明了甑(烹饪用的器皿)。1976年,考古学家首次发现青铜汽柱甑形器。如图所示,下方锅内的水已沸腾,水蒸气从空心气柱上方的小孔喷出接触食物,水蒸气 液化 (物态变化名)成水;持续加热,沸水越来越少,此过程中沸水的温度 不变 。
12、我国古代著作《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古代劳动者“煮海水制盐”的方法,制盐过程中水逐渐减少的原因是水发生了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要 吸 热。
13、如图所示,用镊子取几块干冰放入瓶中,将气球套在瓶口。干冰因
升华 变为气态,使气球逐渐变大,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凝华 ,在瓶底形成白霜。(填物态变化名称)
14、按照规划,我国将在2026年发射嫦娥七号月球探测器,前往月球南极寻找水冰。如果能找到冰,可以让冰 吸收 热量,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将有利于人类在月球上建立活动基地并进行深空探索。
15、下列热现象:①雪糕周围的“白气”;②草叶上的露珠;③树枝上的雾凇;④燃烧蜡烛流的“泪”;⑤瓦房房顶的霜;⑥冶炼用的“铁水”。形成过程属于液化的有 ①② ;属于吸热过程的有 ④⑥ 。(两空均选填序号)
11. 液化 不变
12. 汽化 吸
13. 升华 凝华
14.吸收 熔化
15.①② ④⑥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奔跑的水滴
水滴入温度比沸点略高的热锅中,很快就汽化了。当把锅加热到温度很高时,水滴入锅中后会不停滚动,到处乱跑,这个过程能持续几十秒甚至几分钟,这种现象就是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也叫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莱氏效应)。
1732年荷兰物理学家赫尔曼首先发现了莱顿弗罗斯特现象,因德国科学家莱顿弗罗斯特的深入研究而得名。1756年,莱顿弗罗斯特深入研究后发现:当水或其它液体接触炙热物体表面时,接触处的液体急剧汽化,形成一层蒸汽膜,蒸汽托住液滴,使液滴与物体表面分离,蒸汽的溢出会导致液滴的滚动。当物体温度达到莱顿弗罗斯特点时,液体便会产生莱顿弗罗斯特现象,粗略测量水在平底锅中的莱顿弗罗斯特点约为193℃,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也适用于固体。
莱氏效应主要应用于航天科学。生活中,厨师热锅时,会向锅里滴几滴水来判断锅是否够热。在传统的过火堆仪式中,表演者先沾湿双脚,光脚快速走过火堆,而不易被烫伤。2014年,旨在关注渐冻人症(ALS)的“冰桶挑战”活动风靡全球,但俄罗斯科学家安东科诺瓦洛夫似乎觉得还不够劲,他把一桶零下196℃的液氮倒在头上,人却安然无恙。(以上危险活动,非专业人士切不可尝试)
(1)莱氏效应表明,水蒸气的导热性能比水___差___(选填“好”或者“差”);
(2)发生莱氏效应时,水的沸点__不变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者“降低”);
(3)挑战者将液氮浇在身上,人却安然无恙,是因为液氮___汽化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成氮蒸气对人体起到了保护作用;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B____;
A.只有液体才能发生莱氏效应
B.锅的温度越高,滴入锅中的水汽化就越快
C.只要锅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就能发生莱氏效应
D.发生莱氏效应时水的汽化速度减缓
三、作图题 (满分4分)
17、(1)如图左所示,是一只温度计的局部示意图,若温度为零下3℃,请用笔将细管内的水银部分涂黑。
(2)请在右图中作出大致表示出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图略
四、实验探究题题(共4小题,满分24分。)
18、(8分)小刚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小刚在组装甲图装置的顺序是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2)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 受热均匀 。
(3)将温度计正确插入海波中,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正确读数是从 B (A、B或C)视角去观察;以C视角去观察,与实际值相比温度计的示数 偏小 (偏大、偏小或不变)。
(4)图丙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熔化图象,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加热到第11min时,物质的状态为 固液共存 (选填“液态”、“固态”或“固液共存”)。
(5)为了使海波均匀受热,还应该采取的一个措施是 。
(6)图丁是小刚绘制的蜂蜡熔化图象,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19、(4分)小明同学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用酒精灯加热水,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表格中记录的数据,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87 89 92 94 96 97 98 99 99 99
(1)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沸腾现象,探究水沸腾时 温度  的变化规律;
(2)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吸热温度不变  ;
(3)本次实验得到水的沸点是 99  ℃;水的沸点不是100℃的可能原因是:  当地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写出一种即可)。
20、(8分)小明在厨房中发现: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白气”,如图甲所示。
(1)这“白气”小水珠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滴”);
(2)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失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
①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 高 (选填“高”或“低”),仍然保持 气 (选填“固”“液”或“气”)态;
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发生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形成“白气”;
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3)小明从日常生活中还发现:有时壶嘴上方的“白气”比较多,有时比较少。如图乙所示,可以判断出 B (选填“A”或“B”)房间的气温比较高;
(4)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丙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 不会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原因是 碗中的水温度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 。
21、(4分)网上传说,坦桑尼亚一个名叫姆佩巴的学生急于上课,将热牛奶放进了冰箱,令他惊奇的是,这怀热牛奶比同时放入冰箱内的冷牛奶先结冰。由网友跟帖:热水比冷水结冰快。后来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姆佩巴效应”。小明想要 探究传说中的“姆佩巴效应”是真的吗?请你帮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这个说法是否正确 (温馨提示:注意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现有以下器材:两个相同的杯子、天平、热水、 冷水、冰柜、秒表;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 在两个相同的杯子中,分别装入适量的等质量的热水和冷水后同时放入冰柜静置,并通过秒表进行计时 ,若出现__ 热水先结冰_现象,则传说中的说法是真的。
(

7
) (

7
)五、综合题(共2小题,满分18分)
22、(9分)小明有一只温度计,虽然它的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但刻度却不准确,它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的读数是。
(1)求这只温度计的分度值;
(2)当测某杯水的温度时,它的示数为,求这杯水的实际温度;
(3)它测量温度为多少℃的液体时读数正好等于液体的实际温度?
(1)10/9℃(2)20℃(3)50℃
23、(9分)小婷同学和父母一起从云南乘车去深圳游玩,某时刻她所乘坐汽车的速度表如图甲所示,同时她看见路边一个交通标志牌如图乙所示.
(1)小婷乘坐的汽车此时的行驶速度是多少?该汽车是否超速?
(2)以速度表的速度行驶0.5 h,汽车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3)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汽车从标志牌处行驶到深圳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解:(1)由题图甲可知,小婷乘坐的汽车此时的行驶速度为110 km/h;由题图乙可知,汽车在此路段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为120 km/h,所以该汽车没有超速
(2)以速度表的速度行驶0.5 h,汽车通过的路程
s1=v1t1=110 km/h×0.5 h=55 km
(3)由题图乙可知,从标志牌处到深圳的路程s2=20 km,汽车从标志牌处行驶到深圳至少需要的时间t2=== h=10 min
答:(1)小婷乘坐的汽车此时的行驶速度是110 km/h,该汽车没有超速;(2)以速度表的速度行驶0.5 h,汽车通过的路程是55 km;(3)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汽车从标志牌处行驶到深圳至少需要10 min.
试卷第6页,共1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