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地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部分地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机密★启用前
2025年10月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考试范围: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2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载夏启继位后,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战前作《甘誓》,言“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故行天罚。学者考证,“五行”可能指自然法则或五种德行,“三正”或为历法、政事或天地人之道。此记载最能反映早期国家:
A.神权与王权结合 B.政治权威的构建
C.礼乐制度的成熟 D.血缘政治的强化
2.浙江井头山遗址(距今约8000年)出土了上百件用于加工食物的陶器,包括圜底釜、罐、钵等,器表残留稻谷壳印痕,并发现大量储藏坑,坑内堆积橡子、麻栎果等。该遗存可佐证当时:
A.稻作农业占据主导 B.食物来源的多样性
C.社会贫富分化显现 D.定居生活已经形成
3.《左传》载,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将刑法条文铸于鼎上公布,晋国叔向致信批评,认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将弃礼而征于书”。子产回信表示“吾以救世也”。此事可说明春秋时期:
A.成文法成为主流 B.礼制秩序已崩溃
C.法家思想受推崇 D.社会转型的探索
4.《庄子·天下篇》在评述先秦学术时,感叹“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并认为各家学说“皆有所长,时有所用”,但也都只是“道术”的一部分,未能窥其全貌。这一评论反映出战国时期:
A.思想领域的整合需求 B.诸子思想的本质相同
C.学术发展的内在困境 D.社会动荡的必然结果
5.《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初并天下后,嬴政与群臣议帝号,认为“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遂采三皇五帝之号,自称“皇帝”,并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等一系列措施。此举主要意图在于:
A.构建新的统治秩序 B.确立君主至高权威
C.促进各地文化交流 D.继承三代政治传统
6.始皇三十五年,卢生、侯生等方士私下讥讽始皇专权,相约逃亡。始皇闻之大怒,认为诸生“或为妖言以乱黔首”,遂派御史案问在咸阳的诸生,最终将其中“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这一事件主要反映了:
A.皇权与士人关系紧张 B.秦法严酷且滥用刑罚
C.方士欺诈引发信任危机 D.思想控制与政治镇压结合
7.《汉书》载,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初年,则“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一显著变化主要得益于:
A.休养生息政策的成效 B.农业生产技术的突破
C.国家控制经济的强化 D.对外战争胜利的收益
8.《后汉书》记载,东汉中期以后,“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种现象长期蔓延,对东汉政治产生的深层影响是:
A.察举制度名存实亡 B.地方豪强势力坐大
C.官僚集团道德滑坡 D.政权统治基础动摇
9.《三国志》载,曹操攻占冀州后,立即下令“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并强调打击豪强,“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
A.迅速恢复北方经济 B.强化国家控制能力
C.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D.抑制豪强土地兼并
10.东晋初年,晋元帝司马睿在王氏兄弟王导、王敦的拥立下于建康即位,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王导居中执政,王敦在外掌兵,形成“君臣之节,徒具虚名”的局面。南朝史学家沈约在《宋书》中论及此事,认为“国势之弱,实肇于此”。这一局面反映的深层问题是:
A.门阀士族势力膨胀 B.皇权政治出现危机
C.权力结构失衡失序 D.中枢决策机制紊乱
11.隋文帝开皇年间,命高频等人制定新律,废除了前代的枭首、车裂等酷刑,并规定“流役六年,改为五载;刑徒五岁,变从三祀”。后又下诏:“天下死罪,诸州不得便决,皆令大理覆治。”唐代史臣在《隋书》中评价此举“刑网简要,疏而不失”。这些措施体现的治国思想是:
A.法律制度的重大变革 B.宽减刑罚的仁政理念
C.加强中央司权的集权 D.德主刑辅的礼法结合
12.唐玄宗开元年间,政府改革漕运,裴耀卿于汴河与黄河交汇处设河阴仓,江淮漕粮先纳于此,待黄河水势适宜再运至太原仓;又于三门峡东西各设一仓,使漕船“无覆潜之忧”,节级转运至长安。三年内运粮七百万石,省运费三十万缗。这一漕运体系的成功主要依赖于:
A.行政组织与制度创新 B.大型粮仓的广泛修建
C.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D.交通运输技术的突破
13.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次科举考试结束后,太宗站在端门城楼上,看着新科进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鱼贯而出,不禁欣喜地说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中指弓箭射程范围,比喻牢笼、圈套)。这一记载常被用来说明唐代科举制:
A.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 B.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
C.具有显著的社会效应 D.服务于皇权控制需要
14.唐德宗建中元年,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不再区分主户客户,按现居地登记户籍,并依据资产多少分等征税,废除租庸调及各项杂税。但此后地方官府仍常加征苛捐杂税。这一改革最深刻的历史意义在于:
A.简化了税收征收程序 B.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C.改变了国家征税原则 D.减轻了平民赋税负担
15.北魏太武帝时期,因在长安佛寺中发现兵器、酿酒器具及藏匿的妇女,遂下诏诛杀沙门、焚毁佛像,推行灭佛。但至文成帝即位,又下诏重兴佛教,并命沙门统昙曜开凿云冈石窟。北朝帝王对佛教政策的前后反复,根本上反映了:
A.帝王个人信仰的转变 B.佛教与政权的冲突妥协
C.宗教服务于政治的需要 D.佛教社会影响力的波动
16.据《唐会要》记载,贞观年间,有中亚何国(位于撒马尔罕与布哈拉之间)的粟特人后代,其祖父于北周时迁居凉州,其父于隋朝时归附,被赐姓“何”。他本人于唐高祖时入仕,后在太宗朝官至右领军将军。这一家族数代人的经历,最典型地反映了:
A.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 B.丝绸之路的人员流动
C.北朝至唐的胡人汉化 D.中原王朝的羁縻策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史记·商君列传》详细记载了商鞅变法前的一场政治预演:“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1)商鞅在推行新法前,为何要先进行“徙木立信”?(4分)
(2)有学者指出,“徙木立信”与“刑及贵戚”共同构成了商鞅变法得以推行的双 重基石。请结合材料,阐释这一观点。(5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独持异议:“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最终采纳李斯之见,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然而,秦朝统治并未如预期般“宁息”。贾谊在《过秦论》中尖锐指出:“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请结合材料,分析秦朝在实现“海内为一”后,其统治政策的内在矛盾性,并探讨这种矛盾性与秦朝速亡之间的关系。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晋书·食货志》载,西晋末年,“政教陵夷,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材料二
《魏书·官氏志》载,北魏道武帝“置八部大夫于皇城四方四维面置一人,以拟八座,谓之八国”。至孝文帝太和十九年,下诏:“代人诸胄,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混然未分。故官达者位极公卿,其功衰之亲,仍居猥任。自今悉令吏部为之条制,考其官绩、德行、时望,为姓族以举之。”
(1)材料一反映了何种历史背景?此种状况与西晋的哪些制度性缺陷直接相关? (6分)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北魏前期至孝文帝时期的制度构建呈现出哪些显著特 点?这些措施对解决十六国以来的社会困境有何作用?(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唐会要》卷八四载,开元九年,宇文融上言:“天下户口逃移,巧伪甚众。”玄宗遂命融为覆田劝农使,“奏置判官二十九人,分行天下,检责田畴,招携户口。其新附客户,免六年赋调。使者竞为刻急,州县承风劳扰,百姓苦之”。此次括户得客户八十余万,“田亦称是”,岁终征得客户钱数百万。然“百姓困之,怨泣盈路”,宰相张说“屡嫌其扰,建议不便”,最终宇文融被贬。
材料二
《旧唐书·刘晏传》载,安史之乱后,“天下户口什亡八九,州县多为藩镇所据,朝廷府库耗竭”。刘晏主持财政,“通计天下经费,谨察州县灾害,蠲除振救,不使流离死亡”。其改革漕运,“缘水置仓,转相受给”,岁运粟四十万石至长安;改革盐法,“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由商人自由贩运,盐利由四十万缗增至六百万缗。史称“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然其法“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
材料三
《新唐书·食货志》载,德宗建中元年行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初行时,“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然“藩镇州县多违法聚敛”,其后“废旧额,置新额”,名目渐多。至宪宗时,“每岁天下共敛三千余万贯,其二千五十余万贯以供外费,九百五十余万贯供京师;税外有方圆、用度、宣索、进奉”。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宇文融括户政策的成效与局限。(5分)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刘晏的经济改革与宇文融的政策相比有何进步性? (6分)
(3)综合三则材料,谈谈唐代国家财政改革面临的共同困境。(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