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社会历史的本质 课件(共17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社会历史的本质 课件(共17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5.1社会历史的本质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目标
1、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原始人与大猩猩都能使用工具,但为什么只有人类走出了丛林,建立了部落、城市,甚至登上月球?
导入
答案:实践。
第一部分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原始人类没有现成的食物和住所,他们通过劳动实践(打磨石器捕猎、用树枝搭建棚屋、钻木取火加热食物)获取生存资料,逐步摆脱对自然的被动依赖。正是这些最基础的实践活动,让原始人从“动物式生存”进入“人类社会生活”,形成了最初的群体协作和简单规则。
劳动实践在社会形成中起什么作用?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
(1)地位: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2)作用:劳动创造了人;
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劳动
改变了人的生理结构,
形成了手脚分工
使猿脑变成了人脑,
形成了语言和意识
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
形成了社会关系
60多年前,塞罕坝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原,没有现成的森林,更没有稳定的生态。三代塞罕坝人带着“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目标,开展了持续的物质生产实践:他们用镐头挖坑、用双手栽树,在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守护幼苗,在干旱季节拉水灌溉。经过60多年的实践,塞罕坝最终建成百万亩人工林海,森林覆盖率从11.4%提升到82%,不仅挡住了风沙,还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片荒原通过人类实践,变成了滋养生态的绿洲。
1.实践塑造世界,首先改变的是什么?
2.实践只改造“看得见的物质”吗?还会塑造什么?
3.实践塑造世界的“独特优势”是什么?为什么动物做不到?
1.客观物质世界
2.主观精神世界”和“社会关系世界
3.有意识、有目的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实践
人类实践活动
物质生产的实践→经济领域
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精神文化领域
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政治领域
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注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核心的观点;
实践如何“塑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易错纠错1
1.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和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在。( × )
【详解】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故本题观点错误。
2.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生产领域。( × )
【详解】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故本题说法错误。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 )
【详解】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故本题说法错误。
4.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 × )
【详解】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不是政治领域。故本观点错误。
5.群众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 )
【详解】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故该说法错误。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部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从唐代到当下,大众对“美人”的标准一直在变:
唐代国力强盛、粮食充足,“胖”代表富足健康,杨贵妃的“丰腴体态”成美的标杆,壁画、陶俑里的女子多是圆脸饱满的形象;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商品经济起步,西方时尚文化传入,“骨感审美”流行,T台模特清瘦纤长,杂志封面女星以“瘦”为时髦;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大家从“求温饱”转向“重健康”,健身热潮下,“肌肉流畅、有活力的匀称体态”取代“极致瘦”,成了新的审美主流。
唐代的“粮食充足”、近代的“商品经济起步”、当下的“生活水平提高”,属于“社会存在”还是“社会意识”?三个时期的审美标准(丰腴、骨感、健康匀称)又属于什么范畴?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①社会存在
生产力
生产关系
②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性质上: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注意】社会意识不能决定、支配、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注意】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说法错误
【注意】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不是相互依赖
②过程上: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为什么唐代会形成“以丰腴为美”的观念,而近代转向“骨感审美”?这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什么核心关系?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也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注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不完全同步
现在仍有少数人追求“极致瘦”,甚至过度节食,这说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完全同步变化的吗?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遇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意】社会意识的独立性是错的,推动、促进也是错误的
当下“健康审美”流行后,很多人开始健身、调整饮食,这能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什么作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区别】“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区别 研究对象 整个世界 人类社会
地位 哲学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作用 对二者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对二者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易错纠错2
1.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的。( × )
【详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故该说法错误。
2.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由物质生产与精神文化两部分构成。( × )
【详解】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由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部分构成。故题中观点错误。
3.社会意识是一种变革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 × )
【详解】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不是物质力量,社会意识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转变为变革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故该判断是错误的。
4.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相互依赖。( × )
【详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故该判断错误。
5.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能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 )
【详解】本题为判断题,依据教材知识生产力是社会存在范畴,是物质力量。故本题观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