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文化 复习课件(共372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哲学与文化 复习课件(共372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简介

(共372张PPT)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奥秘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哲学--马克思主义
哲学
(第1课)
马克思
主义哲学
(第2、3、
4、5、6课)
辩证唯
物主义
历史唯
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课)
唯物辩证法(3课)
社会历史观(5课)
人生观、价值观(6课)
辩证唯物论(2课)
文化
【共性到个性】
(第三单元)
(7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
(8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吸收外来】
(9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外来】
《哲学与文化》基本结构
一般到个别
整体与部分
活的灵魂
对立
对立
对立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状态怎样?
能否认识?怎样认识?
本原是什么

整个世界
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辩证法
不可知论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孤立
静止
片面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物质、意识、运动、规律】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联系
发展
矛盾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一般哲学)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1
追求智慧的学问
2
哲学的基本问题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3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课
时代精神
的精华
1.1追求智慧
的学问
1.2哲学的基
本问题
1.3科学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起源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的概括和总结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思维导图 模块——单元——课——框——目
是什么
研究什么
为什么要学马哲
1.1追求智慧的学问
一、哲学的起源
1.本义 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古希腊语: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汉语: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
马克思:现世的智慧,文化的活的灵魂。
2.产生 ①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从改造世界角度)
②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从认识世界角度)
3.哲学与时代的 关系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②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4.作用 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不是决定作用】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知识梳理
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比较 世界观 哲学
区别 含义
特点
形成
联系 错误 倾向 注意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零散的、自发的,不系统的
理论化、系统化的
自发形成,人人都有
通过系统学习获得,不是人人都有
①既要反对将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②也要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
①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③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统一≠总和)
④两者都源于生活实践,都有正误之分。(不能认为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不等于世界观,世界观能否成为哲学,主要看它是否系统化、理论化。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都有科学、非科学之分。
1.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 方法论
区别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②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
(1)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2)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如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3)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思维科学知识,如心理学、逻辑学等)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具体科学的种类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 具体科学
区别 对象 整个世界 世界某一具体领域
任务 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揭示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作用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的指导
联系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指导≠科学/正确指导) 【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 错误倾向 ①把哲学看作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替代论”】
②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指导作用的看法。【“取消论”】
图示法4对关系:
1.哲学和实践的关系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3.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
具体科学
世界观
方法论
实践
系统化理论化
决定
体现
指导
推动
产生
影响
归纳总结
1.从本义看:
2.从产生看:
3.从起源看:
4.从与时代关系看:
5.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
6.从与世界观及方法论的关系看:
7.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
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升华。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全面理解哲学的内涵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
(意识与物质
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
何者为本原
思维和存在
有没有同一性
存在决定思维
(物质决定意识)
思维决定存在
(意识决定物质)
思维能够
正确认识存在
思维不能
正确认识存在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注意:
1.表述规范,注意搭配,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能混淆使用。
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后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前者的科学回答。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所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能直接说它们是围绕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
1.2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为什么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从社会实践来看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从哲学自身派别来看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 基本观点 基本形态
物质与意识谁是本原,即对哲学基本问题(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的第一方面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注意: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一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二是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物质。
2.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哲学的基本派别
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 基本评价 代表人物及观点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 进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否认神创,本质上正确; 局限性:其观点只是猜测,缺乏科学依据;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 五行说;阴阳说(荀子);形神说(范缜)、气理说(王夫之)、水为始基(泰勒斯)、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赫拉克利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克服直观猜测,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物质观; 局限性: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唯一特性) 正确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人民根本利益,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习近平等
共同点 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归纳提升: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归纳提升: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 基本评价 代表人物及观点
主观 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①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其根本观点错误; ②但就局部作用而言,两者都对人类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③它的长期存在及其与唯物主义哲学的长期斗争,在客观上推动了哲学的历史发展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王守仁:心外无物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慧能:仁者心动
休谟:我们的直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客观 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理生万物”“理在事先”“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各种中外神创论
子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柏拉图:“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摹本或影子
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神秘主义:8就是发;风水、星座
共同点 两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四、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联系的
发展的
全面的
孤立的
静止的
片面的
1.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两个对子);
2.从派别上讲,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
3.从独立的基本派别上看,只能是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对世界本原的回答不同 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世界状态的回答不同】
归纳提升: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3.马克思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4.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5.哲学的基本派别:
是两个基本派别、两大阵营、两个基本路线,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是“两个对子”,也不是“四军对垒”。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二是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物质(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3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1.诞生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也是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3.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4.历史意义: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提供了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注意:
1.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的公开问世。
2.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完成。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资本论》中走向成熟。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核心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世界,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于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①科学性:它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反复检验。②革命性: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提醒 ①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所有的哲学都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知识延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唯物论角度看,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认识论角度看,体现了认识和实践辩证的统一;从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主要内容
1.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精髓:实事求是
活的灵魂(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贡献。
创立: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新的实际出发而创立的。
意义(地位):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六个必须坚持”: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
第一次结合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建设什么样、怎么样建设党
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怎么样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民主革命的道路问题
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结合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道路问题
发展了的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强起来的道路问题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本质
第一次飞跃
成果
第二次飞跃
第三次飞跃
回答了
地位
本质
本质
第三次结合
拓展深化
关键词: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哲学是什么







本义:热爱智慧、①_________的学问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派别


与世界观方法论
与具体科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世界观②_____方法论,方法论③_____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④_____
具体科学的进步⑤_____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⑥_______________的指导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何者是⑦_____
有无同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⑧_____的
基本形态:⑨_________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⑩_____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 _______意识
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 _____________
科学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追求智慧
决定
体现
统一
推动
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原
派生
古代朴素
辩证
依赖于
客观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特征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
的有机结合
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 _______的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 _______和革命性的统一
_________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观
科学性
与时俱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易错易混辨析
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纠正: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就是世界观。
纠正: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纠正: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但不影响世界观。
4.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具体的方法。
纠正: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纠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命题。
6.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现成答案。
纠正: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纠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8.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科学基础上的实践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纠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命题点一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少有重大贡献的自然科学家既是科学伟人,又是科学哲人,牛顿从经验主义出发建立起古典力学,爱因斯坦从唯物论出发建立了广义相对论,海森堡受柏拉图哲学的启发,决心寻找反映自然秩序的数学核心,建立了矩阵力学。能解释上述科学史实的是
①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②哲学的争论引领具体科学的进步
③哲学是一种能生产知识的知识
④重大科学研究前沿需要哲学智慧的启迪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错误。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认为“哲学是一种能生产知识的知识”的观点是错误的,③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精练
命题点二 哲学与具体科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表明,空间上微观的随机性导出了宏观的决定性。微分动力系统的研究又揭示出,时间上微观的决定性呈现为宏观的随机性。气体分子一个一个随机活动于空间的局部,而整体上却遵从明显的规律……数学的严密论证帮助哲学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决定的必然性与随机的偶然性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材料告诉我们
A.必须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B.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指导
C.量的积累能够引起事物的质变D.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哲学提供基础
概率论、数理统计、微分动力系统等都属于具体科学,其研究成果为哲学家提供帮助,这说明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哲学提供基础,D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具体科学对哲学的作用,不涉及透过现象看本质,A不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具体科学对哲学的作用,没体现哲学对具体科学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量变的过程。决定的必然性与随机的偶然性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也不是事物发展中的一次质变,C不选。
命题点三 哲学的基本问题
“人见佳山水,辄曰‘如画’,见善丹青,辄曰‘逼真’。”清代画家王鉴的这句话道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审美体验。可见,“如画”与“逼真”
A.是对现实的描绘和升华,实现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
B.表明事物的存在受到主体认识和体验的制约
C.说明观念可以无限趋近于客观现实
D.反映了山水与丹青的联系具有“人化”特点
材料中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人们看到壮丽山水,会说像画一样美;看到美丽的画,会说画得跟真的一样棒。由此可见“如画”与“逼真”体现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对现实的描绘和升华,实现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A正确。
事物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会受到主体认识和体验的制约,B错误。
观念可以反映客观现实,“观念可以无限趋近于客观现实”属于不可知论,C错误。材料不涉及山水与丹青的联系,D排除。故本题选A。
命题点四 哲学的基本派别
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明确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他把唯物主义比作“牢固坚实的橡树”,把唯心主义比作“脆弱的芦苇”。下列中,前后两端分别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是
①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存在即是被感知
②人类历史是理念的展开——思维的发展是历史的动力
③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④人是一种聪明的机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这句话强调了存在(即物质)是首要的、基础的,而思维(即意识)则是次要的、派生的,这符合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即是被感知”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①符合题意。
“人类历史是理念的展开”和“思维的发展是历史的动力”两句话都强调了理念(即意识)或思维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②不选。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这句话强调了自然界有其固有的、不变的规律,这符合唯物主义的观点,“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则强调了心(即意识)就是理(即宇宙万物的本质或规律),这符合唯心主义的观点,③符合题意。
人是一种聪明的机器,属于机械唯物主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④不选。故本题选B。
命题点五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基本特征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马克思的功绩在于,“第一个把已经被遗忘的辩证方法、它和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以及差别重新提到人们面前,同时在《资本论》中把这个方法应用到一种经验科学即政治经济学的事实上去”。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①《资本论》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②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③黑格尔辩证法与马克思辩证法没有本质区别
④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成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①不选。马克思的功绩在于,“第一个把已经被遗忘的辩证方法……应用到一种经验科学即政治经济学的事实上去”,说明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②正确。黑格尔辩证法是唯心的,马克思辩证法是唯物的,二者有本质区别,③说法错误。“第一个把已经被遗忘的辩证方法、它和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以及差别重新提到人们面前”,说明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成分,④正确。故本题选D。
命题点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毛泽东同志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具体实际之“的”,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了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为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光辉典范。上述观点告诉我们(  )
①哲学源于人的实践活动,革命的理论产生于革命的实践
②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③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党把握历史主动的成功之道
④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材料主要是强调革命理论具有指导革命实践的重要作用,即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而①是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不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范围内各国的革命都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不能认为只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④说法错误。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1
世界的物质性
2
运动的规律性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运动、规律
解释世界本原问题,世界是什么。哲理逻辑: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世界的
物质性
探究世界的本质
物质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①_____的客观实在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存在方式
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②_____的
③_________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④____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
运动概念: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⑤_____
运动秩序
关系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⑥_________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⑦_____
规律概念: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⑧________、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特点
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具有⑨_______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反映
物质
人类社会
物质世界
过程
根本属性
载体
本质的
普遍性
思维导图
正确发挥主观
能动性
探究世界的本质
人能够能动
地认识世界
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


人能够能动
地改造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⑩_______、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_________
要尊重物质运动的 _________,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 _________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 _________
能动地 _____客观世界
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 _____把观念的东西
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目的性
反映
实践
前提条件
客观规律
与时俱进
结合起来
2.1 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概念及唯一特性P18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客观性: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物质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
(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①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属性
②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
知识梳理
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暂时存在
联系 ①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②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二、世界的物质性
整个世界
客观世界
主观世界
【人的思维】
自然界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方法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注意:顺应、尊重、保护、和谐共生√ 顺从、服从、征服 ×
人类
社会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决定、创造)
②从构成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大脑)
③从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看,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内容是客观观点,形式是主观的,离开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
(正确意识——如实反映;/错误认识——歪曲反映)
知识拓展:
(1)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内容是客观的)
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正确的意识(如党的方针、思想、路线、定理)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错误的意识(宗教、鬼神、邪教。)
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不像照镜子一样对客观存在原原本本的反映,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
意识是人脑(不是大脑)特有的机能,动物脑、电脑、人工智能都没有意识。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我们要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2.2 运动的规律性
一、规律是客观的
1、物质是运动的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误区 错误示例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唯一特性)。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刻舟求剑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宏观物体是......P22。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仁者心动
运动
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含义
(2)特征
事物自身具有的联系,不是由外在要素赋予
不是
表面、
外在、
现象的
确定的,不是偶然的
有稳定性,不是多变易逝的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客观性
普遍性
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世界是物质的
2.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知识拓展:
⑴规律≠现象
凡是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的均为现象而非规律,
如“苹果落地”属于自然现象,但其中蕴含的“万有引力”则属于规律。
“太阳东升西落”“水往低处流”“四季更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水往低处流”等都是现象
⑵规律≠规则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能被制定、创造、发明、修改、改变、改造、突破、创新、废除、消灭、蔑视、凌驾、超越;只能是发现、尊重、认识、把握、利用规律。(可以创造世界上原本不存在的事物)
②规律会带来积极或消极影响,但规律本身并无好坏之分。
③规则是主观的,是人制定出来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废除。
⑶规律不是亘古不变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一旦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复存在,不再发生作用。如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
⑷我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不能根据我们的主观需求、主观愿望利用规律。
原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P22含义+特征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性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前提)。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不能根据人的主观需求、主观愿望)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B.意识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够能动的反映客观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的前提条件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注意:1.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2.意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反作用客观事物。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1)P23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它不仅能可以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P23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3)P24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方法论: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的意识,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要尊重客观规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材料中的标志性词语: 在……理论 、思想、政策、精神的指导下,实施……战略、计划、方案,贯彻弘扬……精神,坚持……方针;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抵制错误的错误意识等。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方法论: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运动
规律
世界是物质的
意识能动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怎么办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尊重客观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发挥主观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主客观相结合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两个反对”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是什么 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为什么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材料中的标志性词语:
根据…情况,针对…特点,根据……形势,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基础,提出……计划、方案、战略;从…中得到经验指导实践;从……中总结教训。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即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注意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规律是客观的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探究世界
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决定意识
运动的规律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论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①物质
②意识
③运动
④规律
哲理逻辑: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 明确“五个原理”,即: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2.把握“二个重要的方法论”即: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总结升华
易错易混辨析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
纠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
2.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纠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的反映。
纠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4.人可以利用规律和改变规律。
纠正:规律是客观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创造或消灭规律。
5.意识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
纠正: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6.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直接现实性。
纠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必须通过实践,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7.尊重客观规律要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纠正: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8.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
纠正: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考向一 物质的概念
根据新的研究发现,暗能量是宇宙还在加速膨胀的“罪魁祸首”,科学家们估计宇宙中有高达72%的物质是这种东西在作怪,重要的是,科学家还发现宇宙中存在有24%的暗物质和4%的“正常”物质。这里的物质是( )
①指万事万物共有的基本属性
②世界上万事万物存在的依据
③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④能被人类所认识的物质的具体形态
A.①② B. ②③
C.②④ D. ③④
客观实在性
未涉及
考向精练
考向二 自然界的物质性
(2023·湖北高考)苏轼是北宋的治水能臣,在西湖边留下了以湖面小石塔为标界来监测水位和水面种植区域的“三潭印月”(如图)。针对“吴中”之地“居民与水争尺寸,以故常被水患”,他主张“让地与水”,提出“堤防省(注:减少)而水患衰”的理念。苏轼治水的理念启示我们
①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社会实践
②要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利民生福祉发展
③要突破自然条件制约,积极主动推动矛盾转化
④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材料强调苏轼治水的理念给我们的启示,“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社会实践”说法正确,但不是给我们的启示,①不符合题意。
苏轼主张“让地与水”,提出“堤防省(注:减少)而水患衰”的理念,深刻揭示了水患的根源在于人过度挤压了水的生态空间,主张通过减省堤防让地与水来根治水患,以恢复、保护为原则,激发河流生命活力。苏轼治水的理念启示我们要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利民生福祉发展,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②④正确。
“突破自然条件制约”说法错误,③排除。
考向三 意识的本质
大美潇湘,山水如画,“潇湘八景”最早由宋初山水画大师所作,作为一个超越地域和历史范畴的美学意象,成为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文化母题与图式,成就了中国山水画别开生面、自成一派的“潇湘山水”。亦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言:“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由此可知
①潇湘的自然山水是能被艺术家的心灵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艺术家以手中画笔为潇湘自然山水描绘图景、设定法则
③“潇湘八景”作为美学意象是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意识
④自成一派的“潇湘山水”寓于中国山水画艺术共性之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潇湘的自然山水作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①正确。艺术家不能用手中画笔为自然山水设定法则,②说法错误。“潇湘八景”虽作于宋初,但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这说明社会意识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③正确。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应该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共性寓于自成一派的“潇湘山水”之中,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考向四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偶然间想起老朋友,就习惯性地打开空间,然而上面显示:‘抱歉,该空间仅对主人指定的人开放’,顿时我愣了,随后,却又淡然了”。之所以“顿时我愣了,随后却又淡然了”,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是因为
①世界上的事物是瞬息万变、无法捉摸的
②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不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③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④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自己曾经的“老朋友”的空间却不再对自己开放,说明时过境迁,曾经的“老朋友”之间的关系已经逐渐疏远,故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①属于不可知论。③属于辩证法观点。
考向五 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每年春天和秋天,有数百万只鸟在迁徙途中经过北京。某社区在专业团队的支持下,基于已有的湿地环境进行微地形改造,根据鸟类需要,补植白皮松、丁香等植物,形成立体植物群落,引入鸢尾等水生植物,形成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吸引了多种鸟类在社区栖息。这一做法
①基于社区条件,遵循客观规律,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②根据鸟类需要,从其主体性出发,为之提供适宜栖息的环境
③建立了生物间自在事物的联系,践行了生态保护理念
④运用综合思维,优化社区湿地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基于已有的湿地环境进行微地形改造”“吸引了多种鸟类在社区栖息”,这一做法是运用综合思维优化社区湿地环境,遵循了客观规律,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①④正确。
材料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且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其主体性出发,②错误。这一做法建立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而不是自在事物的联系,③错误。故本题选B。
热点链接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一部血与火的战争史,更是一部民族精神的熔铸史。80多年前,中华儿女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用生命诠释了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习近平总书记将抗战精神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虽已远去,但抗战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它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从航天事业中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到高铁建设者们在艰苦环境中创造奇迹;从脱贫攻坚中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到抗击新冠疫情时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渡难关,处处都能看到抗战精神的传承。这种精神跨越时空,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奋进的征程上。
“抗战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抗战精神熔铸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历程,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可以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在抗战精神的激励下,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战精神没有滞后于时代发展,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新时代,我们应继续弘扬抗战精神,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世界怎么样,联系、发展、矛盾】
世界是物质的,也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我们要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反对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世界怎么样,联系、发展、矛盾】
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观】
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观】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观】
世界
是普
遍联
系的
把握世界的规律
联系的普遍
性、客观性
与多样性
构成和引起
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种多样的
用联系的观
点看问题
整体和
部分
整体居于①_____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
应当树立全局观念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
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②_______整体,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
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③ 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主导
服务于
综合
思维导图
唯物辩证法,世界怎么样,联系、发展、矛盾
世界
是永
恒发
展的
把握世界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
的发展观
源泉和动力
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
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用发展的观
点看问题
量变是质变的④_________,质变是量变的⑤________,
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⑥_____,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
的环节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⑦_____的、上升的,道路是⑧____
的、迂回的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必要准备
必然结果
扬弃
前进
曲折
把握世界的规律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⑨_________
的两种基本属性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⑩_________,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事物发展的
源泉和动力
矛盾问题的精髓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_________、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
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贯通,并在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相反相成
相互联结
相互依赖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观】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方法论)
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表现①事物之间: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注意:①强调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绝对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事物的具体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知识梳理
3.联系的客观性(原理+方法论)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P28
方法论:联系是客观的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不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主观愿望)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P29
分类:①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仍然是客观的:人为事物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
注意:①联系不能被创造、消灭(因为联系是客观的)
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不能认为人类能够建立、创造自在事物的联系;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将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不是改变联系本身)为人为事物的联系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主观联系(主观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原理+方法论)
原理: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分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注意小切口试题材料中关注三对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区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联系的普遍性强调的是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强调的是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
1.整体与部分
(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与联系
整体 部分
①互相 区别 内涵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地位功能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相互 联系 密不 可分 相互联系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密不可分 ①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A(强调整体与部分:区别与联系)P30整体与部分是互相区别的。整体与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方法论:P31A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B(强调整体:整体内涵+地位功能+)P30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方法论:P31B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C(强调部分:部分内涵+地位功能+)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方法论:P31C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方法
(1)系统的含义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系统的特征  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方法论 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两对关系是有区别的,不能把它们完全等同起来,系统属于整体的一种情况,要素只是部分的一种表现形式,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更强调有序性和优化趋向性原则。
归纳:系统优化方法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P31含义+三个特征+【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联系的含义P28
二、联系的特点(原理、方法论)P28--29
普遍性
客观性
多样性
含义、表现、方法论
含义、分类、方法论
(一)整体与部分的关系P30--31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P31
1.整体与部分是互相区别的
2.整体与部分又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
3.方法论
1.系统的含义
2.系统的特征
3.方法论
含义、分类、方法论
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观】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相关知识分析问题
答题要素:联系三特点(原理方法论)+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系统优化方法(原理方法论)
3.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观】
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①自然界:低级→高级;简单→复杂;
②人类社会:原→奴→封→资→社(共);
③人的认识:不知→知;知之不多→知之较多。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树立创新意识,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角度】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新事物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旧事物角度】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社会历史领域角度】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注意:判断一个事物究竟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是力量的强弱,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关系
区别 ①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②变化: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性质的变化,即量变和质变
③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联系 运动包括变化和发展,有运动才会有变化和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的更高层次,揭示了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
注意: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发展揭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量变和质变
(1)量变与质变
量变 质变
含义 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特点 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呈现状态 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 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和静止等的破坏
结果 事物还是自身,没有变成另一事物 事物不再是其自身,变成了另一事物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辩证 关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量变→质变→新量变……】
方法论 ①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③我们要保持事物性质不变时,必须坚持适度原则。
2.事物的前途、道路和方向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辩证否定观】
①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3)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 P34——35(1)(2)(3)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 ①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②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3.2世界是永恒发展观
一、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
辩证否定观
发展的环节
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分析问题:
①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②发展的实质;
③质变量变【原理】(发展的形式或状态);
④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前途、道路、方向);
⑤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观】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对立”和“统一”是指的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不能理解为矛盾的双方本身。
②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与统一关系两者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1)同一性【统一属性】 (2)斗争性【对立属性】
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体现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联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②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强调斗争性的重要) ③矛盾的斗争性不能脱离开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强调同一性的重要) 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对立统一原理”/“矛盾的基本属性”】
【原理内容】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基本属性【含义+体现+联系】
【方法论】
要求我们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要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方向转化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的基本属性
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二、矛盾问题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地位】。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注意:“事事有矛盾”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时时有矛盾”并不意味着矛盾永远无法解决。
2.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表现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
(1)地位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
(2)原理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P40
(3)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②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矛盾问题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地位、要求】
2.矛盾的特殊性【含义、表现、要求】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含义、相互联结相互转化、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3.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问题的精髓】
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复杂事物中 原理 方法论
主要矛盾与 次要矛盾辩证关系 区别 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次要矛盾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联系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标志词 关键、重点、中心、重心、根本任务、核心、重中之重、突出任务、核心问题、首要地位 ①正向案例: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工作要做到点子上,力气用在节骨眼上;釜底抽薪 ②反面案例:眉毛胡子一把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简单事物/单一矛盾中 原理 方法论
2. 矛盾主要方面与 次要方面辩证关系 区别 矛盾主要方面 在某一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全面,不能忽视次要方面、忽视支流;
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次要方面 在某一矛盾中,处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联系 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标志词 总的来说、抓主流、识大局、全局意识、主体、主题、本质、性质、辨方向、认清形势、评价功过、利大于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瑕不掩瑜”、“改邪归正”、“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是药三分毒;
次要
矛盾
次要
矛盾
次要
矛盾
主要
矛盾
复杂事物
生态
建设
卫生
事业
文化
建设
经济
建设
国家发展
(主要矛盾=1,次要矛盾≥多)
对比 主次矛盾 矛盾的主次方面
区别 外延
适用范围
关键词
主要矛盾存在于复杂事物中,一般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有很多
一个矛盾统一体内部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主要方面,另一是次要方面
常用于“办事情”,解决问题,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怎么找出问题的关键(改造世界)
常用于“看问题”上,用于评价事物利弊、优劣、功过,认识形势,判断事物性质等(认识世界)
中心/核心/重心/重点/关键/要害/首要/首位/症结/根本/突破口/突出位置/重中之重/第一要务/着力点;
主(支)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主题/优(劣)势/利弊/实质/本质/总体上看/双刃剑
3.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 重点论
含义 认识复杂事物 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认识某一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反面 一点论 均衡论
联系 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理论依据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点 内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
(2)地位
(3)作用
反对
关键词
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①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侧重怎么看;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②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侧重怎么做;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一刀切”“一风吹”、生搬硬套的工作方法和教条主义
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看菜吃饭;对症下药;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抽薪止沸;随机应变;量入为出,量力而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切从实际出发
区别 侧重点 侧重于矛盾各自特点,反对“一刀切” 侧重于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角度 辩证法角度 唯物论角度
原理 矛盾特殊性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联系 ①都突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表现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一、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含义、关系、方法论】
二、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含义、关系、方法论】
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地位、意义】
把握世界
的规律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唯物辩证法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和核心
联系的含义
联系的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从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建立新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联系的特点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
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主矛和次矛辩证关系
矛主和矛次辩证关系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状态(形式):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发展途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辩证否定
根 本
内 容
根 本
动 力
总特征
总特征
根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世界怎么样,联系、发展、矛盾
总结提升
运用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相关知识/矛盾观/矛盾分析法/ 分析
答题要素:对立统一关系/基本属性+矛普+矛特+矛普特+主次矛/矛主次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我们要用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要求做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⑤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⑥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⑦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⑤、⑥、⑦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原理分析问题)
运用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相关知识/矛盾观/矛盾分析法/ 分析
答题要素:对立统一关系/基本属性+矛普+矛特+矛普特+主次矛/矛主次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
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要求我们......
⑤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⑥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⑦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⑤、⑥、⑦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原理分析问题)
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
联系的观点/孤立的观点 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入手 它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发展的观点/静止的观点 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考察;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 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未来;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全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 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既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
根本分歧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易错易混辨析
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纠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2.事物的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纠正: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只有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3.新事物的力量总是强大的。
纠正:新事物在刚刚产生的时候往往力量比较弱小。
4.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纠正: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不是彻底否定。
5.事物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的循环过程。
纠正: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
6.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联结、相互分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纠正: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分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7.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纠正: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纠正: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考向一 联系的含义
(2023·浙江联考)根据新的研究发现,暗能量是宇宙还在加速膨胀的“罪魁祸首”,科学家们估计宇宙中有高达72%的物质是这种东西在作怪,重要的是,科学家还发现宇宙中存在有24%的暗物质和4%的“正常”物质。这里的物质是( )
①指万事万物共有的基本属性
②世界上万事万物存在的依据
③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④能被人类所认识的物质的具体形态
A.①② B. ②③ C.②④ D. ③④
D
客观实在性
未涉及
考向精练
考向二 联系的普遍性
(2024·甘肃高考)脑机接口是指在人或动物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不通过肌肉组织实现的信息交换系统。我国科研团队成功研发的新型脑机接口,将两枚硬币大小的处理器植入颅骨中,使得瘫痪10余年的患者通过脑电活动驱动外部设备,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大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人类能够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的连接表明
①事物之间能够创造主观联系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③人为事物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前提
④从事物的表面相似处找到系统的任意联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联系,①错误。
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人类能够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的连接,正是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体现,②正确。人为事物的联系离不开自在事物的联系,它们必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和前提,③正确。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任意的,我们不能从事物的表面相似处找到任意联系,④错误。故本题选C。
考向三 联系的客观性
(2022·辽宁高考)2021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合浦汉墓群印证了史籍关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记载,其中出土大量来自东南亚、南亚及地中海等区域的玻璃器。广西合浦作为航线东端起点,虽地处相对落后的边陲,其玻璃器制作水平却高于中原。可见
①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存在着跨区域的文化与技术交流
②合浦所处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其与外界联系的不利条件
③海上丝绸之路是人们出于需要基于实际建立的人为联系
④合浦玻璃器制作水平提高表明海上丝绸之路目标的实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东端起点的合浦汉墓群出土大量来自东南亚、南亚及地中海等区域的玻璃器,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存在着跨区域的文化与技术交流,①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了合浦地处边陲,但出土大量来自东南亚、南亚及地中海等区域的玻璃器,说明合浦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其与外界联系,②排除。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海上丝绸之路是人们出于需要基于实际建立的人为联系,③正确切题。
合浦玻璃器制作水平提高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目标的实现,但并不是海上丝绸之路目标已经实现,④排除。故本题选A。
考向四 联系的多样性
(2023·山东高考)中国茶是日常生活,也是文化瑰宝。明代许次纾嗜茶之品鉴,深谙茶理,他在《茶疏》中写道:“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这茶理体现了
①联系是普遍的,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并实现事物结构与功能的优化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③整体和部分密不可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④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材料强调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未强调整体的作用,③不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考向五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漫画的教育意义在于提醒人们
①立足关键部分,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②统筹全局,学会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
③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取得最优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立足整体,而不是立足关键部分,①错误。
另寻石头来平衡担子左右重量,看似是好办法,实际是愚蠢。漫画启示我们要针对客观实际情况,统筹全局,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②④符合题意。
漫画没有涉及量变和质变的关系,③不符合题意。
考向六 系统优化的方法
(2024·江西高考)同饮一江水,共护长江美。2024年1月,赣鄂两省签订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坚持共担、共治、共享原则,约定每年各出资1亿元,设立长江干流(鄂赣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水污染防治等。流域上下游的环境治理由“你污染,我受害”转变为“你保护,我补偿”。这蕴含的哲理是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们自觉创造的结果
②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要把握事物的联系
③通过优化要素组合来实现系统的最优目标
④人们在反复循环中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人们创造的结果,①错误。
事物的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要把握事物的联系,赣鄂两省把握长江干流(鄂赣段)上下游的关系,通过优化要素组合来实现系统的最优目标,将环境治理由“你污染,我受害”转变为“你保护,我补偿”,共护长江美,②③正确。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④错误。
考向七 发展的普遍性
 (2022·北京高考)李大钊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这就是‘今’最可宝贵的道理。”对此话理解最贴切的是
A.过去和未来都是现在的表象
B.现在的努力,是激活历史和创造未来的关键
C.过去现在未来时时流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D.过去未来与现在共处于时间的统一体中,没有界限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过去是现在之前,未来是现在之后,认为二者都是现在的表象的观点是错误的,A排除。
材料表明现在连接着过去和未来,现在的努力,是激活历史和创造未来的关键,B符合题意。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C错误。
在宏观世界之中,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有着明确的界限的,此时此刻就是现在,而在此之前就是过去,在此之后则是未来,D错误。
考向八 发展的实质
(2025·山东临沂·一模)对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面临的形势环境之复杂前所未有,必须强化系统集成。由此可见( )
①事物是作为系统运动、变化与发展的
②系统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和协同性
③事物数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①:材料中强调改革必须是全面系统的,各领域要联动和集成,这体现了事物是作为系统运动、变化与发展的,整体的系统的改革才能推动事物发展,①正确。
②:“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体现了系统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和协同性,要注重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正确。
③: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系统集成的改革方式,而未体现事物数量的积累与质变的关系,③不符合题意。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不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基础,④错误。
考向九 量变与质变
(2024·黑吉辽高考)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在中国广为人知,漫画(图)描绘了比赛结束后兔子在领奖台“找差距”的情境。兔子在此所犯的错误是
①只看到事物的量变,没看到事物的质变
②只看到事物的表象,没看到事物的本质
③只看到事物的实在性,没看到其生成性
④只看到事物变化的外因,没看到其内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漫画中兔子在领奖台用放大镜找自己二等奖和乌龟一等奖的差距,兔子在此所犯的错误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质变,没看到事物的量变,①排除。
兔子只看到了自己二等奖和乌龟一等奖客观事实的不同,但没考虑到这“质”的不同背后归根结底在于“量”的积累不同,所以兔子看问题只是抓住了结果的客观实在性,却忽略了发展过程中的生成性,②③符合题意。
材料主要是强调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与事物变化的内外因无关,④排除。故本题选C。
考向十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025·山东临沂·三模)人的一生是一条上下波动的曲线,有时极高,有时极低,没有谁能一生顺风顺水。在高处时能谦卑守拙,低调而行,在低处时能沉得住气,守得住心,在他人难堪时能心怀慈悲,懂得体谅,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守护。这启示我们( )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②要把持有度,维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③遵循适度原则,采取折中主义的思维方式
④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坚持间断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详解】①:材料指出人生是“上下波动的曲线”,强调高低起伏的过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而“对生命最好的守护”则隐含对未来的积极态度,符合“前途是光明的”这一哲学观点,①正确。
②:人在高处需“谦卑守拙”,低处需“沉得住气”,均强调在特定阶段保持适度,避免因过度行为导致状态发生质变,体现了“要把持有度,维持事物质的稳定性”,②正确。
③:“折中主义”指无原则调和矛盾,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该选项中“采取折中主义的思维方式”的说法错误,③错误。
④: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④错误。
考向十一 矛盾的含义
如图漫画所蕴含的哲理是
①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③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人的选择
④正确的认识来自合理的判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事物本身的属性也是影响其价值的重要因素,事物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的选择”,③不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的认识来自实践,④不选。故本题选A。
考向十二 矛盾的基本属性
(2024·山东高考)玑衡抚辰仪由十八世纪在华任职的欧洲学者主持设计,是中国古代传统仪器制度与西方计量刻度的完美结合。2024年初,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大使馆与北京天文馆合作,利用3D技术制作了玑衡抚辰仪一比一复制品,并赠送给设计者的家乡——斯洛文尼亚。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融合中西方科技的玑衡抚辰仪诠释了“和实生物”的理念
②玑衡抚辰仪及其复制品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