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基础巩固·A卷)(测试范围:第1~2单元)(原卷+解析版,含答题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基础巩固·A卷)(测试范围:第1~2单元)(原卷+解析版,含答题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过关检测】浙教版(2024)科学八上单元过关测试卷(含期中+期末)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基础巩固·A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做填空题和解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第1~2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在太阳底下感觉暖洋洋的,主要是靠皮肤的(  )
A.冷热觉 B.嗅觉 C.触觉 D.痛觉
【答案】A
【分析】皮肤和某些黏膜上的温度感受器,分为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两种。感受冷刺激的感受器叫冷感受器,感受温刺激的感受器叫温感受器。当环境使皮肤温度上升时,温感受器产生冲动,引起温觉,冷感受器受到使皮肤温度下降的刺激时产生冲动,引起冷觉。温感受器只对温刺激敏感,冷感受器只对冷刺激敏感。
【详解】当环境使皮肤温度上升时,冷热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神经把信息传递给大脑形成温暖的感觉。因此,我们在太阳底下感觉暖融融的,主要靠皮肤的冷热觉。
故选A。
2.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
A.甲图,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跳舞”
B.乙图,说话时触摸咽喉会感觉到振动
C.丙图,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
D.丁图,抽出空气铃声减弱
【答案】D
【详解】A.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 “跳舞”, 说明喇叭振动产生声音,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A不符合题意;
B.说话时触摸咽喉会感觉到振动, 说明声带振动产生声音,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B不符合题意;
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 说明音叉振动产生声音,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C不符合题意;
D.抽出空气铃声减弱, 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D符合题意。
故选D。
3.如图所示,使用弹簧拉力器锻炼身体,小东的四位同学也都可以将弹簧拉力器拉开至两臂水平伸直。小东的四位同学中两臂水平伸直时对弹簧拉力器的拉力最大的是(  )
A.手臂最长的同学 B.体重最大的同学
C.身高最高的同学 D.力气最大的同学
【答案】A
【详解】因为弹簧所受拉力越大,伸长越长,故要比较几位同学谁把弹簧拉得更长。它们都将手臂撑直了,那么手臂长的同学就用了更大的力,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如图所示的各选项中的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的是(  )
A.静立枝头的鸟 B.加速升空的火箭
C.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 D.匀速下降的降落伞
【答案】B
【详解】A.静立枝头的鸟,处于平衡状态,因此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
B.加速升空的火箭,速度大小在变化,运动状态不断发生改变,处于非平衡状态,因此受非平衡力作用,故B符合题意;
C.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处于平衡状态,因此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
D.匀速下降的降落伞,处于平衡状态,因此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雨后的夜晚,走在有积水的路上。当迎着月光时,为了避让水洼,不要走地面上较亮的地方。下列光路中,能正确体现该情况下光的传播路线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详解】当迎着月光走时,月光经积水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的眼睛的反射光线多,人感觉水洼处亮;而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很少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暗,所以为了避让水洼,应走“较暗”的地面。月光的光路: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的眼睛,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6.音乐课上老师组织了“听音辨器”活动:“听一段音乐,判断出该音乐演奏的乐器。”同学们判断乐器的主要依据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答案】C
【详解】ABC.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乐器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因此,“听音辨器”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是哪种乐器,故C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
D.声速是指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不能根据声速识别不同的发声体,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如图所示,两只容器分别盛有相同高度的浓盐水和水,在①、②、③三点处,液体产生的压强(  )
A.①处最大 B.②处最大
C.③处最大 D.①②③三处一样大
【答案】B
【详解】由图可知,①、②、③三点处,液体的深度关系:h1<h2=h3,因为浓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由p=ρ液gh可知三处液体产生的压强关系:p1<p2、p2>p3,即②处液体产生的压强最大,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小丽利用水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的像。接着小丽向水透镜中注水使其变厚(水透镜越厚,焦距越小),然后保持水透镜和蜡烛的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屏上再次出现一个清晰的像。关于第二次所成像的大小及光屏的移动情况,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像一定是放大的 B.像可能是等大的
C.光屏靠近水透镜 D.光屏远离水透镜
【答案】C
【详解】初始时,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的像,说明此时物距等于两倍焦距(u = 2f)。向水透镜中注水使其变厚,水透镜的焦距减小。保持水透镜和蜡烛的位置不变,物距u不变,但焦距f减小,因此物距u相对于新的焦距来说,u > 2f’。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u > 2f’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的规律,可知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需要向水透镜靠近。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9.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诗句中蕴含着科学知识。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人们是通过音调辨别出钟声的
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答案】D
【详解】A.不敢高声语是指不敢大声讲话,故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音色与振动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人们是通过音色辨别出钟声的,故B错误;
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琵琶声是由于琴弦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听到犬吠说明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故D正确。
故选D。
10.抖音视频:1月24日,江苏徐州,一女子在屋外烤火,透过玻璃门,见屋内狗狗身上“着火”,一动不动,如图所示。关于女子看到的“狗”和“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狗”和“火”都是虚像
B.“狗”和“火”都是实像
C.“狗”是虚像,而“火”是实像
D.“狗”是实像,而“火”是虚像
【答案】A
【详解】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所成的像是虚像;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是光的折射现象。一女子在屋外烤火,透过玻璃门,看见屋内的狗狗,是狗狗反射的光线经过玻璃门的折射后所形成的虚像;狗狗身上的火是屋外的火焰通过玻璃门成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1.如图所示,同一木块在同一粗糙水平面上,先后以不同的速度被匀速拉动。甲图中速度为v1,乙图中速度为v2,丙图中木块上叠放一重物,共同速度为v3,且 ,匀速拉动该木块所需的水平拉力分别为F甲、F乙和F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详解】甲、乙两图中,木块对水平面的压力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所以,木块以不同速度运动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相等;木块以不同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均与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甲、乙两图中,木块受到的拉力大小相等。
丙图中木块上放一重物,木块对水平面的压力大于乙图中木块对水平面的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所以丙图中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于乙图中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丙图中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与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丙图中木块受到的拉力大于乙图中木块受到的拉力。所以,三图中木块受到的拉力大小关系为
F甲=F乙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2.如图所示,下列措施中通过阻断噪声传播来减弱噪声的是(  )
A.噪声监控 B.在校园周边植树
C.禁止鸣笛 D.工人戴防噪声耳罩
【答案】B
【详解】A.安装噪声监控装置只能检测出声音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学校周围植树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
C.禁止鸣笛,属于在声源处有效防止噪声产生,故C不符合题意;
D.工人戴防噪声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压强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实例属于减小压强的是(  )
A.注射器的针头很尖 B.书包肩带很宽
C.压路机的碾子质量很大 D.裁纸刀的刀口很薄
【答案】B
【详解】A.注射器针头很尖,是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故A不符合题意;
B.书包较宽大的背带,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故B符合题意;
C.压路机的碾子质量很大,是受力面积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压强,故C不符合题意;
D.裁纸刀的刀口很薄,是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某声音测试仪器的产品参数如表:
产品型号 G168升级版 备注
测量范围 20~135dB 声音强弱等级的显示
测量精度 ±1.5dB
频率响应 27.5~8.5kHz 产品能工作的频率
该仪器相等距离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声音强弱等级的示数如图,二者相较,则(  )
A.乙的音调一定较高 B.甲的声音响度更大
C.声源发甲声音时振动振幅小 D.声源发乙声音时每秒振动次数较多
【答案】B
【详解】AD.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说明声音的音色相同,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该测试仪是测量声音响度的仪器,并不能反映甲乙声音音调和振动频率的大小,故AD不符合题意;
BC.声音的强弱表示响度,其大小用单位分贝(dB)表示,分贝值越大表示声音的响度越大,甲为63.6dB,乙为30.5dB,则甲的声音响度更大。由于是在相等距离测出的示数,则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是声源的振动幅度,甲的声音响度更大,说明甲的振动幅度更大,故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5.2024年4月9日,第二届诸暨“村BA”拉开序幕,全市311支球队、超400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篮球场上,运动员起跳投篮,篮球离手后至投入篮框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手用力向前抛出篮球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篮球在空中作曲线运动,是由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和力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C.篮球运动到最高点时,如果一切外力突然消失,篮球将保持静止
D.手用力向前抛出篮球时,篮球对手也有反作用力
【答案】C
【详解】A.手用力向前抛出篮球,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篮球在空中作曲线运动,是由于篮球在空中运动时只受到重力作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篮球的运动方向和篮球受到的力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篮球运动到最高点时,有水平运动的速度,一切外力突然消失,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球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所以篮球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手用力向前抛出篮球时,手对篮球用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篮球同时给手一个反作用力,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6.小金因淋雨感觉不适去医院检查,老医生用手背去触摸额头,这主要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比较敏感。医生给小金在手背扎了针,小金感觉到痛,痛觉形成的部位在 。小娟想:“如果没有痛觉,那该多好啊!”你认为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
【答案】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不好,如果没有痛觉,当人体某部位受到伤害时,就不能及时察觉到,这样就不能及时得到救治,对人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详解】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具有躯体运动中枢、感觉中枢、语言中枢、听觉中枢等多个中枢。所以,医生给小金在手背扎了针,小金感觉到痛,痛觉形成的部位在大脑皮层。
人如果没有痛觉是不好的,因为如果没有痛觉,当人体某部位受到伤害时,就不能及时察觉到,这样就不能及时得到救治,对人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17.随着人们对住宅功能标准的不断提高,门窗玻璃由普通玻璃改用双层真空玻璃,如图所示。这种玻璃不影响采光但却能起到减弱噪声的效果,双层真空玻璃是利用真空 的原理,从 (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
【答案】 不能传声 传播过程中
【详解】[1][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双层真空玻璃能够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8.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其中 响度和音色相同;音调最低的为 。
【答案】 甲、丙 丙
【详解】[1] 由波形图可知,甲、乙、丙振动的幅度相同,说明响度相同;甲、丙、丁波形相同,故音色相同,故甲、丙响度和音色相同。
[2] 由波形图可知,相同时间内,丙图振动的次数最小,频率最小,所以丙的音调最低。
19.质量为0.5kg的小球被抛出去后,如不计空气阻力,小球受到 的作用,该力的施力物体是 ,力的大小是 N,该力的方向是 的。
【答案】 重力 地球 5 竖直向下
【详解】[1][2]小球被抛出去后,如不计空气阻力,小球只受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4]质量为0.5kg的小球受到重力的大小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0.如图,在15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木板A在水平地面匀速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物体B相对于地面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则B所受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 (选填“左”或“右”),B对A的摩擦力大小为 N。
【答案】 右 3
【详解】[1][2]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则弹簧测力计对B的拉力为3N,方向水平向左;B相对于地面静止,B在水平方向上受拉力和A对B的摩擦力,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A对B的摩擦力与拉力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A对B的摩擦力大小为3N,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B对A的摩擦力与A对B的摩擦力大小相等,为3N。
21.小明想利用一块平面镜使射向井口的太阳光竖直射入井中,如图所示,图中的数字符号表示的是确定平面镜位置时作图的先后次序,其中作图过程正确的是 ,若太阳光与水平地面成30°角,那么平面镜与水平面成 角。
【答案】 B 60°
【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使用平面镜是为了让太阳光竖直射入井中,即反射光线是竖直向下的;所以,作图过程中的第一个步骤应该是过入射点作竖直向下的反射光线;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法线正好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所以第二步作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即为法线;由于法线垂直于镜面,所以第三步是过入射点作出法线的垂线即为平面镜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因入射光线与水平面成30°,而反射光线是竖直向下的,所以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30°+90°=120°
则反射角为60°,因法线可将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平分,平面镜镜面垂直法线,入射角为60°,则平面镜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90°-60°=30°
所以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30°=60°
镜面与水平面成60°的角。
22.(1)如图甲所示,一束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光屏上形成自上而下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这就是光的 现象。小玉同学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受此启发,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小玉同学想: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是否相同呢?他提出三种猜想:
A.红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
B.紫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
C.红光和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一样大
你觉得哪个猜想是正确的: ,你推断的理由是: ;
(2)为了进一步证实猜想,小玉做了如下实验:一束红光沿AO从空气斜射向玻璃,OB和OC分别是红光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如图丙所示。如果一束紫光也沿AO斜射向玻璃,请你根据猜想在图丙中画出该紫光的折射光线(大致位置),并标出传播方向。( )
【答案】 色散 A 图甲中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红色光的折射光线的偏转角度较小
【详解】(1)[1]如图甲所示,一束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光屏上形成自上而下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2][3]因为图甲中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红色光的折射光线的偏转角度较小,所以我觉得猜想A正确。
(2)[4]根据前面的实验可知,在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时,玻璃对紫光的偏折能力大于对红光的偏折能力,即折射光线更靠近法线;同理,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紫光的折射光线比红光的折射光线更靠近法线,如下图所示:
23.重力相等、底面积相等、形状不同的两容器置于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分别在两容器中注入等质量同种液体,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甲 p乙,液体对容器的压力F甲 F乙。(选填“<”、“>”或“=”)
【答案】 < <
【详解】[1]在两容器中注入等质量同种液体,由于甲的体积大,所以甲中液体的深度小于乙中液体的深度,即h甲[2]根据可知,两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甲=p甲S,F乙=p乙S;所以:F甲三、实验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空3分,共36分)
24.小蛟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焦距f=15cm的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
(1)如图甲所示,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蜡烛的像,这个像是图乙中的 ,利用此原理可以制成 。(选填“照相机”“幻灯片”或“放大镜”);
(2)若小蛟想让蜡烛火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心,应向 (选填“上”或“下”)调节凸透镜;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小明又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9cm处,发现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小川拿起一副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处,再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则小川拿起的眼镜是 。(选填“近视镜”或“远视镜”);
(4)将蜡烛从23cm刻度线处逐渐远离凸透镜,物距u随时间t的变化图象如图丙所示,则像距v与t的大致变化关系为丁图中的 。(填写选项)
【答案】(1) D 照相机
(2)下
(3) 像在100cm之外 远视镜
(4)C
【详解】(1)[1][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由图甲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物距为40cm,则u>2f,所以,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像是图乙中的D,利用此原理可以制成照相机。
(2)由图甲可知,实验过程中,蜡烛在光屏上的像偏上,要使光屏上的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央位置,使蜡烛向上移动,或使凸透镜向下移动,或把光屏向上移动,为了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所以应向下调节凸透镜。
(3)[1]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9cm处(即u=19cm),物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凸透镜成实像,根据图丙可知,像可能在100cm之外,所以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
[2]实验中,小明拿起一副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处,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即说明该眼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使光线提前会聚而成像在光屏上),故这副眼镜是凸透镜,即是远视镜。
(4)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的是实像;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镜,物距变大,像距则变小,成实像时,像距大于一倍焦距,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5.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
(1)实验中液体压强的大小变化是通过比较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的变化,将探头放进盛水的容器中,探头的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强会 (选填“内凹”或“外凸”)。
(2)通过比较C、D两个图,可得到结论:同一种液体的压强随 的增加而增大。
(3)通过比较A、B、C三个图,可得到结论: 。
【答案】(1)内凹
(2)深度
(3)同一深度,相同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详解】(1)将探头放进盛水的容器中,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强大于橡皮膜内部的压强,橡皮膜会向内凹。
(2)C、D两个图为同种液体,橡皮膜的方向相同,深度不同,深度越大,U形管的高度差越大,压强越大,可得出结论:同一液体,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A、B、C三个图中液体的深度相同,液体的密度相同,橡皮膜的方向不同,但压强相等,可得出结论: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26.学习了“力的测量”,为深入研究弹簧秤的原理,想探究弹簧的形变与受到的拉力的关系,他选用刻度尺和四个相同的钩码进行如下的实验:将四个钩码依次挂到弹簧下面,分别测出弹簧的长度,得到如表的数据。
所挂钩码的个数(个) 0 1 2 3 4
弹簧长度() 8 10 12 14 16
弹簧伸长量() 0 2 4 6 8
(1)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2)弹簧下的钩码不能不断增加,原因是 。
(3)如果现有和上面相同的两根弹簧、,组成如图甲、乙两种装置,则甲图中弹簧、的长度均为________,乙图中弹簧、的长度均为________。(弹簧的重力不计)。( )
A.11 11  B.14 11
C.11 14  D.14 14
【答案】(1)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和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2)弹簧的伸长是有限度的,弹簧所受的拉力不能超过它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
(3)B
【详解】(1)当钩码的个数为0时,弹簧的原长
L0=8cm
挂1个钩码时,弹簧伸长
ΔL1=L-L0=10cm-8cm=2cm
挂2个钩码时,弹簧伸长
ΔL2=L-L0=12cm-8cm=4cm
挂3个钩码时,弹簧伸长
ΔL3=L-L0=14cm-8cm=6cm
挂4个钩码时,弹簧伸长
ΔL4=L-L0=16cm-8cm=8cm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和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2)弹簧下的钩码不能不断增加,原因是弹簧的伸长是有限度的,弹簧所受的拉力不能超过它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
(3)甲图:因为L1、L2都承担三个钩码的重力,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知道,当挂3个钩码时,弹簧的长度为14cm,所以L1、L2都为14cm;
乙图:由于L1、L2一起承担三个钩码的重力,即相当于每根弹簧承受1.5个钩码的重力。
根据弹簧的伸长和所受的拉力成正比以及表中的数据可知,挂1个钩码时,弹簧伸长
ΔL1=L-L0=10cm-8cm=2cm
那么,挂1.5个钩码时,弹簧的长度
L1=L2=L0+ΔL=8cm+1.5×2cm=11cm
所以L1、L2都为11cm。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27.小嘉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意外发现:当光沿某方向从半圆玻璃砖射向空气时,折射光消失而反射光却变得更亮(如图1),老师告诉他这是光的全反射现象。课后,小嘉塞查到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的一些数据如下表所示:
入射角i 0° 10° 20° 30° 40° 41.2° 41.8° 42°
折射角r 0° 15.2° 30.9° 48.6° 74.6° 81° 90° /
反射能量 5% 7% 26% 43% 77% 84% 100% 100%
(1)分析以上数据可知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
(2)由表格数据可知:图2中能反映上述实验中的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关系的是 (选填“a”或“b”),其理由是 。
(3)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原因是折射角 入射角。(选填“>”“=”或“<”)
(4)利用这个原理,工程师制造出了光导纤维,结合题目信息,简要说明光导纤维在传播信息过程中有哪些优势 ?
【答案】(1)增大
(2) a 见解析
(3)<
(4)见解析
【详解】(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反射能量也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2)[1][2]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总大于入射角;图线b中,当入射角等于45°时,折射角也等于45°;图线a中的折射角始终大于入射角,且入射角接近45°时,折射角达到90°,即发生全反射,符合题意,因此图线a反映了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3)根据光路可逆,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线不能消失,则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
(4)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发生全反射时,能量几乎没有损失,所以用光纤传导信息的优点是:能量损失少,可以进行远距离传输。
28.一辆质量为6t的四轮载货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9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30min,汽车受到的阻力为车重的0.06倍,每个轮子的接地面积为75cm2。求:
(1)汽车所受重力;
(2)汽车所受牵引力;
(3)汽车静止时对地面的压强。
【答案】(1)见解析
(2)见解析
(3)见解析
【详解】(1)汽车重力
G=mg=6000kg×10N/kg=6×104N
(2)汽车受到的阻力
f=0.1G=0.06×6×104N=3600N
因为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汽车所受牵引力等于阻力,牵引力
F=f=3600N
(3)因为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所以汽车对地面的压力
F压=G=6×104N
地面的受力面积
S=4×75×10-4m2=0.03m2
汽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第 2 页 共 2 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过关检测】浙教版(2024)科学八上单元过关测试卷(含期中+期末)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基础巩固·A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做填空题和解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第1~2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在太阳底下感觉暖洋洋的,主要是靠皮肤的(  )
A.冷热觉 B.嗅觉 C.触觉 D.痛觉
2.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
A.甲图,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跳舞”
B.乙图,说话时触摸咽喉会感觉到振动
C.丙图,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
D.丁图,抽出空气铃声减弱
3.如图所示,使用弹簧拉力器锻炼身体,小东的四位同学也都可以将弹簧拉力器拉开至两臂水平伸直。小东的四位同学中两臂水平伸直时对弹簧拉力器的拉力最大的是(  )
A.手臂最长的同学 B.体重最大的同学
C.身高最高的同学 D.力气最大的同学
4.如图所示的各选项中的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的是(  )
A.静立枝头的鸟 B.加速升空的火箭
C.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 D.匀速下降的降落伞
5.雨后的夜晚,走在有积水的路上。当迎着月光时,为了避让水洼,不要走地面上较亮的地方。下列光路中,能正确体现该情况下光的传播路线的是(  )
A. B.
C. D.
6.音乐课上老师组织了“听音辨器”活动:“听一段音乐,判断出该音乐演奏的乐器。”同学们判断乐器的主要依据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7.如图所示,两只容器分别盛有相同高度的浓盐水和水,在①、②、③三点处,液体产生的压强(  )
A.①处最大 B.②处最大
C.③处最大 D.①②③三处一样大
8.小丽利用水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的像。接着小丽向水透镜中注水使其变厚(水透镜越厚,焦距越小),然后保持水透镜和蜡烛的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屏上再次出现一个清晰的像。关于第二次所成像的大小及光屏的移动情况,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像一定是放大的 B.像可能是等大的
C.光屏靠近水透镜 D.光屏远离水透镜
9.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诗句中蕴含着科学知识。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人们是通过音调辨别出钟声的
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10.抖音视频:1月24日,江苏徐州,一女子在屋外烤火,透过玻璃门,见屋内狗狗身上“着火”,一动不动,如图所示。关于女子看到的“狗”和“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狗”和“火”都是虚像
B.“狗”和“火”都是实像
C.“狗”是虚像,而“火”是实像
D.“狗”是实像,而“火”是虚像
11.如图所示,同一木块在同一粗糙水平面上,先后以不同的速度被匀速拉动。甲图中速度为v1,乙图中速度为v2,丙图中木块上叠放一重物,共同速度为v3,且 ,匀速拉动该木块所需的水平拉力分别为F甲、F乙和F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12.如图所示,下列措施中通过阻断噪声传播来减弱噪声的是(  )
A.噪声监控 B.在校园周边植树
C.禁止鸣笛 D.工人戴防噪声耳罩
13.压强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实例属于减小压强的是(  )
A.注射器的针头很尖 B.书包肩带很宽
C.压路机的碾子质量很大 D.裁纸刀的刀口很薄
14.某声音测试仪器的产品参数如表:
产品型号 G168升级版 备注
测量范围 20~135dB 声音强弱等级的显示
测量精度 ±1.5dB
频率响应 27.5~8.5kHz 产品能工作的频率
该仪器相等距离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声音强弱等级的示数如图,二者相较,则(  )
A.乙的音调一定较高 B.甲的声音响度更大
C.声源发甲声音时振动振幅小 D.声源发乙声音时每秒振动次数较多
15.2024年4月9日,第二届诸暨“村BA”拉开序幕,全市311支球队、超400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篮球场上,运动员起跳投篮,篮球离手后至投入篮框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手用力向前抛出篮球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篮球在空中作曲线运动,是由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和力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C.篮球运动到最高点时,如果一切外力突然消失,篮球将保持静止
D.手用力向前抛出篮球时,篮球对手也有反作用力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6.小金因淋雨感觉不适去医院检查,老医生用手背去触摸额头,这主要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比较敏感。医生给小金在手背扎了针,小金感觉到痛,痛觉形成的部位在 。小娟想:“如果没有痛觉,那该多好啊!”你认为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
17.随着人们对住宅功能标准的不断提高,门窗玻璃由普通玻璃改用双层真空玻璃,如图所示。这种玻璃不影响采光但却能起到减弱噪声的效果,双层真空玻璃是利用真空 的原理,从 (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
18.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其中 响度和音色相同;音调最低的为 。
19.质量为0.5kg的小球被抛出去后,如不计空气阻力,小球受到 的作用,该力的施力物体是 ,力的大小是 N,该力的方向是 的。
20.如图,在15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木板A在水平地面匀速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物体B相对于地面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则B所受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 (选填“左”或“右”),B对A的摩擦力大小为 N。
21.小明想利用一块平面镜使射向井口的太阳光竖直射入井中,如图所示,图中的数字符号表示的是确定平面镜位置时作图的先后次序,其中作图过程正确的是 ,若太阳光与水平地面成30°角,那么平面镜与水平面成 角。
22.(1)如图甲所示,一束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光屏上形成自上而下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这就是光的 现象。小玉同学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受此启发,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小玉同学想: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是否相同呢?他提出三种猜想:
A.红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
B.紫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
C.红光和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一样大
你觉得哪个猜想是正确的: ,你推断的理由是: ;
(2)为了进一步证实猜想,小玉做了如下实验:一束红光沿AO从空气斜射向玻璃,OB和OC分别是红光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如图丙所示。如果一束紫光也沿AO斜射向玻璃,请你根据猜想在图丙中画出该紫光的折射光线(大致位置),并标出传播方向。( )
23.重力相等、底面积相等、形状不同的两容器置于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分别在两容器中注入等质量同种液体,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甲 p乙,液体对容器的压力F甲 F乙。(选填“<”、“>”或“=”)
三、实验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空3分,共36分)
24.小蛟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焦距f=15cm的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
(1)如图甲所示,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蜡烛的像,这个像是图乙中的 ,利用此原理可以制成 。(选填“照相机”“幻灯片”或“放大镜”);
(2)若小蛟想让蜡烛火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心,应向 (选填“上”或“下”)调节凸透镜;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小明又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9cm处,发现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小川拿起一副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处,再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则小川拿起的眼镜是 。(选填“近视镜”或“远视镜”);
(4)将蜡烛从23cm刻度线处逐渐远离凸透镜,物距u随时间t的变化图象如图丙所示,则像距v与t的大致变化关系为丁图中的 。(填写选项)
25.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
(1)实验中液体压强的大小变化是通过比较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的变化,将探头放进盛水的容器中,探头的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强会 (选填“内凹”或“外凸”)。
(2)通过比较C、D两个图,可得到结论:同一种液体的压强随 的增加而增大。
(3)通过比较A、B、C三个图,可得到结论: 。
26.学习了“力的测量”,为深入研究弹簧秤的原理,想探究弹簧的形变与受到的拉力的关系,他选用刻度尺和四个相同的钩码进行如下的实验:将四个钩码依次挂到弹簧下面,分别测出弹簧的长度,得到如表的数据。
所挂钩码的个数(个) 0 1 2 3 4
弹簧长度() 8 10 12 14 16
弹簧伸长量() 0 2 4 6 8
(1)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2)弹簧下的钩码不能不断增加,原因是 。
(3)如果现有和上面相同的两根弹簧、,组成如图甲、乙两种装置,则甲图中弹簧、的长度均为________,乙图中弹簧、的长度均为________。(弹簧的重力不计)。( )
A.11 11  B.14 11
C.11 14  D.14 14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27.小嘉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意外发现:当光沿某方向从半圆玻璃砖射向空气时,折射光消失而反射光却变得更亮(如图1),老师告诉他这是光的全反射现象。课后,小嘉塞查到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的一些数据如下表所示:
入射角i 0° 10° 20° 30° 40° 41.2° 41.8° 42°
折射角r 0° 15.2° 30.9° 48.6° 74.6° 81° 90° /
反射能量 5% 7% 26% 43% 77% 84% 100% 100%
(1)分析以上数据可知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
(2)由表格数据可知:图2中能反映上述实验中的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关系的是 (选填“a”或“b”),其理由是 。
(3)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原因是折射角 入射角。(选填“>”“=”或“<”)
(4)利用这个原理,工程师制造出了光导纤维,结合题目信息,简要说明光导纤维在传播信息过程中有哪些优势 ?
28.一辆质量为6t的四轮载货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9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30min,汽车受到的阻力为车重的0.06倍,每个轮子的接地面积为75cm2。求:
(1)汽车所受重力;
(2)汽车所受牵引力;
(3)汽车静止时对地面的压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第 2 页 共 2 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过关检测】浙教版(2024)科学八上单元过关测试卷(含期中+期末)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基础巩固·A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A B C C B C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B B C
二、填空题
16.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不好,如果没有痛觉,当人体某部位受到伤害时,就不能及时察觉到,这样就不能及时得到救治,对人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17. 不能传声 传播过程中
18. 甲、丙 丙
19. 重力 地球 5 竖直向下
20. 右 3
21. B 60°
22. 色散 A 图甲中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红色光的折射光线的偏转角度较小
23. < <
三、实验题
24.(1) D 照相机
(2)下
(3) 像在100cm之外 远视镜
(4)C
25.(1)内凹
(2)深度
(3)同一深度,相同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26.(1)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和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2)弹簧的伸长是有限度的,弹簧所受的拉力不能超过它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
(3)B
四、综合题
27.(1)增大
(2) a 见解析
(3)<
(4)见解析
【详解】(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反射能量也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2)[1][2]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总大于入射角;图线b中,当入射角等于45°时,折射角也等于45°;图线a中的折射角始终大于入射角,且入射角接近45°时,折射角达到90°,即发生全反射,符合题意,因此图线a反映了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3)根据光路可逆,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线不能消失,则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
(4)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发生全反射时,能量几乎没有损失,所以用光纤传导信息的优点是:能量损失少,可以进行远距离传输。
28.(1)汽车重力
G=mg=6000kg×10N/kg=6×104N
(2)汽车受到的阻力
f=0.1G=0.06×6×104N=3600N
因为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汽车所受牵引力等于阻力,牵引力
F=f=3600N
(3)因为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所以汽车对地面的压力
F压=G=6×104N
地面的受力面积
S=4×75×10-4m2=0.03m2
汽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第 2 页 共 2 页缺考填涂标记
26
【新教材】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基础巩固·A卷)
四、综合题
准考证号
姓名:
班级:
27
考场
座位号
0
0□0□
00□
0
0□
0

1

2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2
主观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
4口
4
4
28.
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
5
5
5□
5
5
5□
5□
5□
意事
3、不得在打分框内书写、涂抹。
4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6□
6□
6□
6□
6□
6□
6
8□
8□
正确填涂■错误填涂口口 可
99□
哥哥
■9□
哥哥

一、
选择题
1
AB]C D]6A□B]C D]11A□B]C□D]
2 ABJLC□D7AOBC□D]12 AJBJLC□D
3 ABCD]8ABC]D 13ABC]D]
4ABOD9A BaD14ABaD
5AB]CD10ABC]D15AB]CD]
二、填空题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三、实验题
24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边框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边框的答案无效
第1页(共4页)
第2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