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虞美人》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学案

资源简介

课题:虞美人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李煜的生平及《虞美人》的创作背景,掌握词作“上阕抒故国之思—下阕叹亡国之痛”的结构,积累“春花秋月”“雕栏玉砌”等核心意象。
2、诵读词作,梳理“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对比脉络,把握“愁”这一词眼统领全文的作用,理解“以乐景写哀情”“虚实结合”的手法。
3、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妙处,体会比喻、夸张对抽象愁绪的具象化表达,品味语言“纯真悲切、一唱三叹”的特点。
4、领悟词中蕴含的亡国之痛、往事之叹与思乡之苦,理解李煜“赤子之心”的词风,感受“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的艺术张力。
二、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与背景积累:
李煜,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史称南唐后主,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其词以亡国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写宫廷生活,后期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虞美人》是其后期(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命词。
词牌名“虞美人”源于项羽与虞姬的悲剧故事,李煜此词因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名“一江春水”;这首词创作于李煜41岁生日,因抒发亡国之恨,被宋太宗赐毒酒杀害。
2、词句与意象预习:
补全词句,并解释加点意象的含义。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代指美好的自然景物,此处因词人亡国之痛,反成讽刺,暗含厌烦)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指春风,象征季节更替、时间流逝,触发故国之思)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代指南唐故国的宫殿建筑,象征昔日的荣华富贵)
词中“春花秋月”“雕栏玉砌”等意象象征宇宙永恒,“往事”“朱颜改”等意象象征人生无常,二者对比凸显词人的亡国之痛之情。
3、字词与翻译预习: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并翻译词句。
(1)春花秋月何时了(了:完结,结束)
词句翻译:这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
(2)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堪:忍受,经得起)
词句翻译: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实在不忍心回首故国的往事啊
(3)只是朱颜改(朱颜:原指红润的面容,此处泛指故国的宫女、或自己年轻时的容颜,也暗指故国的繁华)
词句翻译:只是(故国的宫女)容颜已经衰老,(故国的繁华)也已不再
三、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梳理结构与词眼
1、阅读全词,按“上阕—下阕”划分层次,围绕“愁”字完成表格。
层次 核心内容 表现手法 情感内涵(“愁”的具体体现)
上阕 由“春花秋月”“小楼东风”起兴,抒发对故国往事的不堪回首 以乐景写哀情、对比 往事之叹(回忆昔日繁华的失落)、思乡之苦(对故国的深切思念)
下阕 想象“雕栏玉砌”仍在,感叹“朱颜已改”,以春水喻愁 虚实结合、比喻、夸张 亡国之痛(沦为阶下囚的绝望)、自责之悔(无法保住国家的愧疚)
2、为何说“愁”是全词的词眼?请结合词句分析。
①“愁”统领全文情感:上阕“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厌烦、“故国不堪回首”的痛苦,下阕 “朱颜改”的怅恨、“一江春水”的悲切,均源于“愁”;②“愁”串联意象与手法:从“春花秋月”的乐景反衬,到“雕栏玉砌”的虚实对比,再到“一江春水”的比喻,所有意象与手法均为表现“愁”服务;③“愁”深化主题:“愁”不仅是个人的离愁,更是亡国后的绝望之愁,让词作从“个人悲苦”上升到“亡国悲歌”的高度,成为李煜词的情感核心。
(二)文本研读:赏析手法与词句
1、赏析上阕“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乐景 对应的哀情 表达效果
春花秋月 词人亡国后沦为阶下囚,“春花秋月”的美好与自身“阶下囚”的悲惨处境形成反差,美好景物反成讽刺,让词人厌烦,凸显亡国之痛 以自然的“乐”反衬人生的“哀”,让痛苦更具冲击力,避免直白抒情的浅白
小楼东风 东风本是生机的象征,但“又东风”暗示时间流逝,词人在小楼中又度过一年,复国无望,东风触发的不是希望,而是对故国的更深思念 以季节的“乐”反衬心境的“哀”,强化“物是人非”的怅恨
2、赏析下阕“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妙处。
①手法精妙:运用设问引发思考,再以比喻将抽象的“愁”具象化,配合夸张,让无形的愁绪变得可感可知;②意境深远:“一江春水向东流”既写出愁绪“多”、“长”、“汹涌”,又暗含“向东流”的方向——江水东流象征词人对故国的思念,让愁情更添一层深沉的家国情怀;③情感极致:此句将前文的 “不堪回首”“朱颜改” 等愁绪推向高潮,以最直白又最形象的方式,宣泄出亡国后的绝望,成为千古名句。
(三)深层探究:理解对比与虚实
1、词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例分析其对“愁”的凸显作用。
对比维度 具体内容 对“愁”的凸显作用
宇宙永恒vs人生无常 春花秋月、东风年年依旧(永恒);往事消逝、朱颜已改(无常) 以自然的“不变”反衬人生的“巨变”,凸显词人对“物是人非”的怅恨,让愁情更具普遍性
昔日繁华vs今日凄凉 雕栏玉砌、宫廷荣华(昔日);小楼囚禁、容颜衰老(今日) 以过去的“乐”对比现在的“苦”,凸显亡国后生活的落差,让愁情更具冲击力
乐景vs哀情 春花秋月、东风回暖(乐景);不堪回首、以泪洗面(哀情) 以美好的景物反衬悲惨的心境,让哀情更显深沉,避免愁情的单一化
2、下阕“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如何体现“虚实结合”?
①“虚”:“雕栏玉砌应犹在” 是词人的想象 —— 他被囚禁在宋都,无法回到故国,“雕栏玉砌” 的 “仍在” 是主观推测,属于虚写,体现对故国繁华的眷恋;②“实”:“只是朱颜改” 是词人的现实感受 —— 无论是自己的容颜衰老,还是故国宫女的憔悴,或是故国繁华的消逝,都是客观存在的 “变化”,属于实写,体现对现实的无奈;③虚实结合的效果:虚写的 “雕栏玉砌” 越美好,实写的 “朱颜改” 越残酷,二者对比更凸显 “物是人非” 的亡国之痛,让愁情既有想象的缠绵,又有现实的沉重。
(四)语言与艺术特色
1、赏析李煜词“纯真悲切、一唱三叹”的语言风格,举例说明。
①纯真悲切:语言直白如话,无雕琢感,却饱含真情。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以口语化的问句开篇,直接宣泄对“春花秋月”的厌烦,不加掩饰地流露亡国后的绝望,“纯真”中见“悲切”;②一唱三叹:词句回环往复,情感层层递进。上阕“何时了”“知多少”“不堪回首”,下阕“应犹在”“只是改”“几多愁”,每句均围绕“愁”展开,疑问与感叹交织,让情感如江水般起伏,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律美,也让愁情更显绵长。
四、课堂小结
主题总结:
词作以“愁”为核心,上阕由“春花秋月”“小楼东风”的乐景起兴,抒发对故国往事的不堪回首;下阕通过想象“雕栏玉砌”仍在、感叹“朱颜已改”,以“一江春水”喻愁,将亡国之痛、往事之叹、思乡之苦融为一体,既展现了李煜作为亡国之君的绝望与自责,也以“赤子之心”的纯真笔触,写出了人类共通的“失去之痛”,成为千古绝唱。
五、课后作业
背诵《虞美人》(李煜)全文,默写并标注词中的对比手法(如宇宙永恒vs人生无常)、比喻句(如一江春水喻愁),简要批注其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